常燕燕
肺炎支原體肺炎36例臨床分析
常燕燕
探討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臨床特征,以助于早期診斷治療。對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年我院收治的36例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其臨床特征。36例患兒中,男22例,女16例,年齡1~10歲, 1~2歲5例,2~4歲15例,>4歲16例,其中大葉性肺炎合并支原體感染3例,支氣管肺炎合并支原體感染32例,間質(zhì)性肺炎合并支原體感染1例。
支原體肺炎;臨床分析
現(xiàn)今肺炎支原體已漸成為小兒呼吸系統(tǒng)疾病特別是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體。且近年來嬰幼兒支原體感染增加,現(xiàn)將我院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36例支原體肺炎病例分析報告如下。
1.1診斷標準 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咳嗽、呼吸困難、肺部啰音等,胸部X線表現(xiàn)呈多樣性,病變以單側為主,其中下肺最多,右側多于左側,可呈支氣管肺炎、間質(zhì)性肺炎、大葉性肺炎的影像學改變。血清學檢測:最早采血時間為患兒起病后的7~10 d,這樣才能確定是否支原體感染,抗體滴度>1 ∶ 80為陽性,MP-IgM(+)代表近期感染。MP-IgG(+)代表既往感染,支原體急性感染應強調(diào)雙份血清(間隔2周)恢復期抗體滴度上升4倍或下降至原來1/4或MP-IgM滴度持續(xù)>1 ∶ 160。
1.2一般資料 本組患兒共36例,男22例,女16例,年齡1~10歲, 1~2歲5例,2~4歲15例,>4歲16例,其中大葉性肺炎合并支原體感染3例,支氣管肺炎合并支原體感染32例,間質(zhì)性肺炎合并支原體感染1例。
1.3治療 支原體寄生于宿主細胞外,但無細胞壁,故作用于微生物細胞壁的抗生素對其無效,應選擇能干擾和抑制微生物蛋白合成的藥物。故對于支原體肺炎嬰幼兒以大環(huán)內(nèi)酯類為首選藥物。對于癥狀輕,滴度<1 ∶ 160者一般口服藥物為主,可選擇阿奇霉素、羅紅霉素或紅霉素。阿奇霉素為10 mg/(kg·d),1次/d,服3 d,停4 d;羅紅霉素為2.5 mg/(kg·次),2次/d;紅霉素為30~50 mg/(kg·d),分2次口服療程7~14 d。癥狀明顯抗體滴度>1∶160者,以靜脈給藥為主:可選阿奇霉素10 mg/(kg·d),1次/d,用5 d停3 d,為1個療程,共2~3個療程。如存在支原體血癥患兒表現(xiàn)為持續(xù)高熱或弛張熱,肺部見大片陰影,支原體抗體陽性,多選用紅霉素靜滴,劑量為10 mg/(kg·次),3次/d,應用3~7 d后支原體血癥已控制即體溫下降則改為阿奇霉素靜滴,總療程4~6周。
經(jīng)上述規(guī)范治療,其中35例治愈出院,1例大葉性肺炎合并支原體感染者遺留有肺不張后遺癥,出院后囑其進行肺功能訓練。
由于支原體肺炎的臨床表現(xiàn)無特殊性,其診斷主要依據(jù)血清學檢查,結合其胸部X線結果,對于大多數(shù)支原體肺炎患兒無需肺CT檢查,胸部X線即可協(xié)助診斷。在其治療上紅霉素治療支原體感染雖療效肯定,但其不良反應大,其胃腸動力樣作用會影響胃腸運動能力,出現(xiàn)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靜滴時局部疼痛,血栓性靜脈炎同時紅霉素酯化物具有肝毒性,長期用可致血膽紅素及轉(zhuǎn)氨酶增高。與紅霉素相比阿奇霉素胃腸道反應輕微,同時阿奇霉素雖經(jīng)肝臟代謝,但它大量以原型由糞便排出,清除緩慢而不明顯損害肝功能且阿奇霉素具有其獨特藥代動力學特征,有良好組織滲透性,組織濃度高[1]。因此治療中仍首選阿奇霉素,而紅霉素一般用于嬰幼兒肺炎和支原體血癥患兒。靜滴時藥物濃度不要過高,一般應1 mg/ml,防止刺激血管壁致血管疼痛或靜脈炎,速度不宜過快,防止出現(xiàn)惡心、腹痛、胃部不適等胃腸道癥狀,療程不宜過長,防止出現(xiàn)肝損傷[2]。在治療中復查胸片對于肺部陰影長期持續(xù)存在者要考慮到支原體感染引起閉塞性細支氣管炎致肺不張的可能,此類患兒必要時可選用經(jīng)纖維支氣管鏡作支氣管肺泡灌洗治療以利于病情恢復。
[1]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
[2] 楊錫強,昌著文.兒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
450000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