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20世紀歐美學界中國古典文論研究概覽

      2013-02-14 01:11:03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張清
      首都外語論壇 2013年1期
      關(guān)鍵詞:英譯本文學理論文論

      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張清

      中國古典文論在歐美的傳播,比不上詩文、小說和戲曲。明清之際西方傳教士來華,雖翻譯儒家詩學言論,但僅是作為經(jīng)學的附庸,并未當作文學理論對待。直到19世紀中葉,儒家詩學理論《毛詩序》才隨著理雅各(James Legge)的《詩經(jīng)》英譯本為西方世界所知曉。直到20世紀初,翟理斯(Herbert A.Giles)翻譯的《中國文學史》(1901年,紐約)中才提到司空圖的《詩品》,而且把它錯解成道家作品。20世紀上半葉,西譯的中國文論逐漸多了起來,如《文賦》的馬古禮(George Margoulies)法譯本,嚴羽《滄浪詩話》英譯本(譯者不詳)。不過并未產(chǎn)生多大影響。

      西方對中國文論的重視和研究上的活躍是在二戰(zhàn)以后。二戰(zhàn)后,僅《文賦》就有三個英譯本①三個英譯本分別是休斯(E.R.Hightower)英譯本,方志彤英譯本和陳世襄英譯本。?!段男牡颀垺芬彩状卧谖鞣接辛巳g本,譯者施友忠還撰寫了一篇長序,分為“劉勰之前文學批評的發(fā)展”, “劉勰及其文學理論”和“后人對《文心雕龍》的評價”三個部分,全面介紹《文心雕龍》的寫作背景、理論價值和對后人的影響。60年代是西方的中國古典文論研究走向繁榮的準備階段。斯坦福大學劉若愚教授的《中國詩的藝術(shù)》 (1961年,芝加哥)出版是個理論性標志。在這本專著中,作者是用西方文學理論來詮釋中國詩話和文學現(xiàn)象,特別是采用40年代流入美國、50年代達到極盛的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和雅克慎(Roman Jakobson)的結(jié)構(gòu)主義理論,用現(xiàn)代語言理論探討詩的特質(zhì),被美國的漢學家譽為“目前試圖總結(jié)中國各種文學理論的第一部英文專著”,“對那些尋求蹊徑、希圖深入研究這一錯綜復雜、至今尚屬冷門從西方學者來說,意義深遠”。這部專著為他人研究“設立了學術(shù)規(guī)范”,“極有裨益”。②霍克思(David Hawkes)《評留劉易斯〈中國文學理論〉》,載《亞非學院院刊》26 卷3 期,1963。德國著名漢學家德博(Gunther Debon)翻譯的《滄浪詩話》德譯本也堪稱力作,書中有一長篇“導論”,詳細介紹了中國歷代文論的要點和這部詩話的主要價值,可以說是一部中國文論史簡介。尼維森的《章學誠的生平和思想》 (斯坦福大學,1966)第一次將這位《文史通論》的作者介紹給西方。另外,當時編的文學史中也有論及文學批評的,如海陶瑋《中國文學大綱》(坎布里奇,1953),就有專論先秦和六朝文學批評的專章。另外這個時段還有一些論文,如收在周策縱編著的《文林》第一輯(麥迪遜,1968)中他本人的論“詩”以及衛(wèi)德明的論鐘嶸《詩品》等論文。

      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國力的提升、國際交流的加強和國際影響的增大,西方世界越來越多的關(guān)注中國。在此背景下,無論是翻譯或研究,歐美的中國古典文論研究都進入了繁榮階段。

      在翻譯方面,不但翻譯的數(shù)量增多,而且學術(shù)含量也增大,出現(xiàn)一批譯研結(jié)合的學術(shù)型譯本,如李又安(Adele Austin Rickett)的《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香港,1977),魏世德(John Timothy Wixted)《論詩詩:元好問的文學批評》(威斯巴登,1982)等。他們不但提供有關(guān)論述的全部譯文,而且有涉及廣泛的資料作為注釋和說明,大大提高了學術(shù)含量。與此同時,包括翻譯對象的選擇,翻譯文字的斟酌,也反映出這個時期對中國學術(shù)的了解正在加深,在英攻讀博士學位的香港學者黃兆杰甚至提出“一代應有一代的翻譯”,他編輯的《中國早期文學批評》 (香港,1983)是部譯文合集,選錄的中國古典文論有《毛詩序》、《離騷經(jīng)序》、《典論·論文》、《與楊德祖書》、《文賦并序》、《文章流別論》、 《翰林論》、 《宋書·謝靈運傳論》、 《詩品序》、《文心雕龍》的“神思”篇和“序志”篇等,反映出這個時段國外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在研究方面,這個時段也有20 多部專論和相當一批論文問世。大致可分為總體研究、分段、分類研究和專題研究三種類型。

      總體研究代表性的論著有:劉若愚的《中國文學理論》(芝加哥,1975)、《語言·悖論·詩學》(普林斯頓,1987),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的《中國文學思想的解讀》,李又安編的論文集《中國的文學觀:從孔夫子到梁啟超》,繆文杰編的論文集《中國詩歌和詩學研究》 (普林斯頓,1978),蘇珊·布什和克里斯琴·默克合編的《中國的藝術(shù)理論》 (普林斯頓,1983),香港中文大學編《英美學人論中國古典文學》(香港,1973)等。

      劉若愚的《中國文學理論》以修正了的阿伯拉姆斯藝術(shù)四要素為理論框架,將中國傳統(tǒng)文學觀點劃分為“玄學論”、“決定論”、“表現(xiàn)論”、“技巧論”、“審美論”和“實用論”六種理論,并盡量使用中西的詩學比較。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的《中國文學思想的解讀》力圖以選介的方式,為中國古典文論勾勒出一個發(fā)展輪廓。書中重點介紹了《毛詩》大序、 《文心雕龍》、《詩品》《原詩》等從先秦到晚清的中國古典文論代表之作。書后附有“基本術(shù)語匯編”,選五十余種中國古典文論基本詞匯加以簡釋和辨析,對向西方普及中國古典文論知識多有裨益。李又安《中國的文學觀:從孔夫子到梁啟超》,是1970年在美國維爾京群島召開的中國古典文論學術(shù)研討會的論文集。集中所收的多是一般西方學者較為陌生的中國古典文論家及作品,如黃庭堅的“直覺”說、王夫之的“情景”說、常州詞派、《紅樓夢》脂硯齋評語等??娢慕芫幍恼撐募吨袊姼韬驮妼W研究》(普林斯頓,1978),收集了歐美學者關(guān)于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論文23 篇,其中有一部分是古典文論方面的論文,如余寶琳《司空圖〈詩品〉:詩寫的詩論》,葉嘉瑩和簡·W·沃爾斯《鐘嶸〈詩品〉的評詩理論標準及其實踐》等。另外班巴諾(Jacques Pimpaneau)的《中國文學史》(巴黎,1989)中“文學思想的誕生”、“劉勰的文學思想”等數(shù)章亦專論文論,篇幅之多,也是以前的文學史中少見的。倪豪士主編的《印第安納中國傳統(tǒng)文學指南》 (布魯明頓,1986)和德博的《中國詩歌:歷史、結(jié)構(gòu)和理論》(萊頓,1989)亦都比較重視文論方面的介紹,分別設置詩論、文論和批評家條目數(shù)十條。

      論文有:劉若愚《中西文學理論綜合初探》(《中國哲學雜志》4 卷1 期,1977),康維達《文選》英譯本(普林斯頓,1982)“導言”等。

      分段、分類研究代表性的專著有:斯蒂芬·歐文《初唐詩》、《盛唐詩》(哈佛,1981),王靖宇《中國早期敘事文論集》、《清代文學批評》,林順夫和宇文所安編的論文集《抒情言辭的活力:漢末至唐代詩歌》 (普林斯頓,1986),葉嘉瑩《中國詞學的現(xiàn)代觀》,杜克義《三至六世紀中國的文學理論》(布達佩斯,1971),余寶琳《中國詩歌傳統(tǒng)中的意象讀法》(普林斯頓,1987),胡若詩(Flouce Hu Steik)《唐詩中的鏡與知》(巴黎,1986)等。

      王靖宇《中國早期敘事文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9)收集了作者積年所發(fā)表的探討古典歷史散文敘事方法的九篇論文。為了建構(gòu)一個更具普遍性的敘事學理論,作者將西方一些敘事學觀念和方法應用于中國早期敘事文分析,從而得出一些新穎的結(jié)論。論文還探討了歷史敘述與虛構(gòu)故事之間的微妙關(guān)系,提出“圖畫式”和“音樂式”兩種閱讀敘事文的方法。并將西方的文藝賞析方法來解決中國傳統(tǒng)研究方法——考證上的難題。胡若詩(Flouce Hu Steik)《唐詩中的鏡與知》是作者的博士論文,主要是論析唐代詠鏡詩的七大特點,然后運用保爾·德米耶維爾關(guān)于鏡像與文學關(guān)系的觀點,將唐人詠鏡詩分為三大類型:知己或同一性之鏡;知人或相異性之鏡;知心或心靈之鏡。胡若詩最后還對鏡子在東西方文學中的不同形象產(chǎn)生原因進行了分析。杜義克《三至六世紀中國的文學理論》主要以馬列主義方法論來解讀《文心雕龍》,重點剖析“通變”和“序志”兩章,對于社會背景、文化環(huán)境的辨說頗為細密,其中不乏獨到之見解,如他認為“通變”是劉勰文學文類理論關(guān)鍵的一章,他崇尚古典,但絕無保守態(tài)度,“通變”章處理的即是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整體與個別的矛盾。林順夫和宇文所安編的《抒情言辭的活力:漢末至唐代詩歌》收有西方學者關(guān)于漢唐時段對中國古典詩歌研究的相關(guān)論文,如程紀賢《關(guān)于中國詩歌語言及其與中國宇宙論關(guān)系的幾點看法》,杜維明《玄學,個人知識與詩歌想象力》等。另外,陳幼石《中國古代散文里的意象和思想》(斯坦福大學,1988)也用相當篇幅講析韓柳歐蘇的古文理論。

      代表性的論文有:葉維廉《道家美學:無言獨化》(《亞洲學術(shù)集刊》創(chuàng)刊號,香港,1978),侯思孟《公元三世紀初葉中國的文學批評》(《亞州研究》28 卷2 期,1974),孫康宜《六朝的抒情批評》 (蘇珊·布什和克里斯琴·默克合編的《中國的藝術(shù)理論》,普林斯頓,1983)等。

      專題研究代表性的專著有:王靖宇的《金圣嘆》(紐約,1972),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那美愜(Jeanne Knoerle)修女的《紅樓夢評介》①Jeanne Knoerle,Sp,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A Critical Study (Bloomington and Lond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2).,陸大偉(David Rolston) 《如何讀中國小說》 (普林斯頓,1990),浦安迪(Andrew Henry Plaks) 《〈紅樓夢〉的原型和寓意》 (Princeton:Princeton Univ,1976),弗朗索瓦·朱利安(Francois Jullian)《暗示的價值——中國傳統(tǒng)詩歌闡釋的原始類別》(巴黎,1985),周質(zhì)平《袁宏道與公安派》 (劍橋大學,1988)等。

      王靖宇的《金圣嘆》部頭不大,內(nèi)容卻十分豐富,除介紹王國維的生平、思想外,還著重評介他在杜甫詩歌、《西廂記》、《水滸傳》的觀點及其時代價值。那美愜(Jeanne Knoerle)修女的《紅樓夢評介》是她在印第安納大學完成的博士論文。在這部論著中,她一方面用西方的結(jié)構(gòu)主義理論來分析紅樓夢,由于過于注重結(jié)構(gòu),她認為小說中很多情節(jié)是可以刪掉的。另一方面又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道、釋三要素來解釋小說中的時空觀念。浦安迪(Andrew Henry Plaks)在分析《紅樓夢》時,大量運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陰陽五行學說。在其英文專著《〈紅樓夢〉的原型和寓意》中,他以相當長的篇幅探討了中國文化中的陰陽五行觀念,認為這是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中重要的理論基礎。他用“二元補襯”來解釋“陰陽”,又以“多項周旋”來說明“五行”,并根據(jù)“二元補襯”原理將《紅樓夢》的120 回重新組合,以說明《紅樓夢》在結(jié)構(gòu)上的二元特色。①浦安迪:《〈紅樓夢〉的原型和寓意》,Princeton:Princeton Univ.Press,1976.周質(zhì)平《袁宏道與公安派》亦設專章論析三袁尤其是袁宏道的文學觀。

      代表性的論文有:王靖宇《M.H.阿伯拉姆的藝術(shù)四要素和中國傳統(tǒng)的小說批評》(《東西方文學》16 卷3 期,1972),施友忠《文心雕龍》英譯本(香港,1983)“導言”,葉嘉瑩和簡·W·沃爾斯《鐘嶸〈詩品〉的評詩理論標準及其實踐》(出處見上)等。其中葉嘉瑩和簡·W·沃爾斯的文章探討了意象化品評方式的利與弊:“一方面,比喻意象可在讀者身上引起直接的情感反映。由于情感是詩歌的主要內(nèi)質(zhì),因此意象化闡述方式通過直接的情感反映的引發(fā),可在批評過程中較多保存或重現(xiàn)原來作品的本質(zhì),從而較多的保存所評詩歌的生命和精神”;“它的缺點是,它可能既無理性基礎,亦無客觀標準,用來批評詩人的意象完全建筑在批評家對作品的直接的主觀反映之上。意象式比較有時會得不到準確的運用,因此讀者會受到不恰當?shù)娘L格闡述的誤導而步入歧途”。

      猜你喜歡
      英譯本文學理論文論
      《孫子兵法》羅志野英譯本研究
      英語世界(2023年12期)2023-12-28 03:36:38
      從隱匿到重現(xiàn):中國新時期西方文論知識資源的流變
      薩義德文學理論中國化:“洋為中用”為人民
      功能對等理論下《醉翁亭記》英譯本的對比研究
      “古代文論現(xiàn)代轉(zhuǎn)換”的回顧與審視
      湖湘論壇(2016年4期)2016-12-01 04:25:15
      新課標背景下師范院校文學理論教學反思
      文學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22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淺析《紅樓夢》兩個全英譯本
      新世紀文學理論與批評:廣義修辭學轉(zhuǎn)向及其能量與屏障
      中國修辭(2015年0期)2015-02-01 07:07:14
      地域文學理論批評史的有益嘗試——評《世紀轉(zhuǎn)型期的湖北文學理論批評研究》
      從文論醫(yī)評《內(nèi)經(jīng)》
      道孚县| 峨边| 略阳县| 苗栗县| 湟中县| 丰台区| 宜都市| 弋阳县| 玉环县| 沧源| 绿春县| 重庆市| 武冈市| 章丘市| 嘉峪关市| 怀化市| 惠东县| 运城市| 行唐县| 淅川县| 泾阳县| 潞城市| 泰来县| 凤凰县| 岳池县| 涞水县| 兴安县| 沙河市| 义马市| 惠水县| 清徐县| 诏安县| 东安县| 库伦旗| 舟山市| 普宁市| 营山县| 蒲江县| 江北区| 石景山区| 丰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