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如(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南京 210097)
《辭源》是我國近現代編纂的一部大型語文工具書,其收詞、注音、釋義、書證方面都有較高的質量,是古籍閱讀和古典文史工作者的重要參考書。但是由于規(guī)模較大、書成眾手等方面原因,失誤在所難免。筆者在經常查閱過程中,發(fā)現一些條目存在疏誤,今試從釋義和義項兩個方面各舉數例,進行商榷,以期為辭書修訂盡綿薄之力,并求教于方家。
釋義是語文辭書的核心內容。釋義是否準確、恰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辭書的質量。作為主要服務于古籍閱讀和古典文史研究的大型古漢語辭書,《辭源》釋義精當,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學術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釋義問題又是比較復雜的,涉及多個方面,下面從三個方面舉例說明。
【畛挈】纏累?!痘茨献印ひ浴罚骸靶鹬?,精搖靡覽,棄其畛挈,斟其淑靜,以統(tǒng)天下?!弊ⅲ骸俺酥^澤濁為畛挈。”(第三冊2112頁)[1]
按:此條書證高誘注“楚人謂澤濁為畛挈”。他認為“畛挈”是楚方言詞,意為“澤濁”,即“水渾濁、污濁”義,而《辭源》釋義卻為“纏累”,二者意義毫無關聯。其實“纏累”義源于楊樹達的《淮南子證聞》。楊樹達云:“畛挈無義,注義亦不明。愚疑‘挈’當讀為‘界’。挈界古音同,故可通用。《說文·田部》云:‘畛,井田間陌也。界,境也?!至x近,故得連用矣?!保?]故“畛挈”表“田界”義,又引申為“間隔、局限、纏累”義,《辭源》正是取此引申義。但也有學者持不同觀點,如劉盼遂云:“畛假為沴,挈假為豐,非連字也?!墩f文》:‘沴,水不利也。’‘豐,艸蔡也。象草生之散亂也。’挈從豐聲,故得通假?!保?]楊樹達、劉盼遂的解釋在文意中難通。“棄其畛挈,斟其淑靜”上下文對舉,“畛挈”、“淑靜”都是形容詞,意義相對?!墩f文·水部》:“淑,清湛也?!薄笆珈o”表示“清凈”義,故“畛挈”取“渾濁、污濁”義較恰當。
【瘁音】哀苦憔悴之音,指病弱不剛健的言詞。《文選·晉·陸士衡(機)〈文賦〉》:“或寄辭于瘁音,徒靡言而弗華?!弊ⅲ骸按嵋簦^惡辭也?!保ǖ谌齼?139頁)
按:將“瘁音”釋為“哀苦憔悴之音”,似有望文生義之嫌。合成詞“瘁音”的意義不能單從人的生理感受上理解。從其書證《文賦》看,“瘁音”指的是“徒靡言而弗華”。李善注“靡,美也,言空美而不光華也”,[4]即“浮靡之辭”意?!按嵋簟崩钌谱ⅰ爸^惡辭也”意即“浮靡之辭”,而非“病弱不剛健的言詞”。故“瘁音”意義應作“浮靡的言詞”。如葉景葵《〈蔽廬叢志〉序》:“而一二瘁音之夫,自矜杼軸,揄揚驟作,徒貽子陽之譏,無當步兵之目?!?/p>
【眇視】一偏盲,以一眼視物?!兑住ぢ摹罚骸绊鹉芤?,跛能履?!彼巍り搜a之《雞肋集·一·夢覿賦》:“惟一盲而兩默兮,與目萍為何禨;豈眇視不足與明兮,萍非寄而終離。”二微視,偷看?!冻o·宋玉·招魂》:“娭光眇視,目曾波些?!?注:“眇,眺也?!保ǖ谌齼?206頁)
按:此條有兩個問題。① 第一義項與所引書證《易·履》不合。“眇能視”的“眇”義為“眼睛小”,陸德明《經典釋文》:“眇,《說文》云:‘小目’?!鼻摇绊鹉芤暋辈皇窃~目“眇視”條,而是語源的出處,應加以說明。② 第二義項釋義不確?!皧止忭鹨暎吭ㄐ?。”王逸注:“言美女酣樂,顧望娭戲,身有光文,眺視曲眄,目采盼然,白黑分明,若水波而重華也。五臣云:言美人既為戲樂,光彩橫出,眇然遠視,目若水波。”[5]此“眇視”應是“眺望”義。如宋張孝祥《水調歌頭·金山觀月》:“潄冰濯雪,眇視萬里一毫端?!?/p>
【著2衣】一穿衣。也作“著衣”。晉張敞《東宮舊事》:“皇太子納妃,有著衣大鏡,尺八寸。” 二穿衣鏡。北周·庾信《庾子山集》一《鏡賦》:“梳頭新罷照著衣,還從妝處取將歸?!保ǖ谒膬?668頁)
按:從兩個義項的關系看,第二義項似乎是從第一義項引申而來的。第二義項書證《鏡賦》描寫婦女在鏡子前梳妝打扮的情景?!罢罩隆奔凑罩R子穿衣,“著衣”義為穿衣,釋為“穿衣鏡”語意不通,非是。且從生活常識來看,鏡子的功用不單是用來穿衣,所以“穿衣鏡”似難成立。此義項應合并到第一義項。
【省】七七災害、過失。通“ 眚 ”。 《書·說命中》:“惟干戈省厥躬?!薄夺屛摹罚骸笆?,息井反,一本作眚?!薄豆騻鳌非f二十二年“肆大省”?!洞呵铩贰豆攘簜鳌方宰鳌绊?”。(第三冊2205頁)
按:“災害”、“過失”兩義差別甚大,應分別立項。且書證也與義項不合。第一書證“惟干戈省厥躬”的“省”不是“災害”“過失”的意義。此書證的上句“惟衣裳在笥”,漢孔安國傳“言服不可加非其人,兵不可任非其才。” 唐孔穎達疏“惟干戈在府庫,不可任非其才,省其身堪將師,然后授之?!律蜒栽诤D笥,干戈不言所在,干戈云‘省厥躬’,衣裳不言視其人,令其互相足也”[6]。故“省”是動詞,“觀察”義,而義項卻是名詞,非是。第二書證“肆大省”漢何休解詁:“謂子卯日也。夏以卯日亡,殷以子日亡,先王常以此日省吉事,不忍舉,又大自省勑,得無獨有此行乎?常若聞災自省,故曰災省也?!保?]“省”似乎也不是“災害”、“過失”義,而是省察義。此二書證應作為“省”義項一“察看”的書證。故“省”通“眚 ”應分立二義項。① 災害。如《大戴禮記·千乘》:“君發(fā)禁,宰而行之以時,通于地,散布于小,理天之災祥,地寶豐省,及民共饗其祿,共任其災,此國家之所以和也?!雹?過失。如《尚書·洪范》:“曰王省惟歲,卿士惟月,師尹惟日?!?/p>
【空弮】謂張弓而無矢。《漢書·六二·司馬遷傳報任安書》:“ 李陵一呼勞軍,士無不起……張空弮,冒白刃,北首爭死敵。”注:“李奇曰:‘弮,弩弓也?!仯煿?曰:‘陵時矢盡,故張弩之空弓,非是手拳也?!薄度圃姟ち鹁牌と招?魯望昨以五百言見貽因迭和>》:“縱有命世才,不如一空弮?!眳㈤喫纬檀蟛堆莘甭丁范皬儭?。(第三冊2322頁)
【空拳】二空弓。言矢用盡。拳,古通“弮”。《漢書五四·<李廣傳>附李陵》:“士張空拳,冒白刃,北首爭死敵。”注:“文穎曰:拳,弓弩拳也。師古曰:拳字與絭同,音去權反,又音眷?!眳⒁姟翱諒儭薄#ǖ谌齼?322頁)
按:在“空弮”條書證中,“張空弮”、“冒白刃”都是動賓結構,近義并舉,“空弮”是偏正式名詞,書證《全唐詩》中“不如一空弮”中“空弮”是名詞作賓語,而其釋義“張弓而無矢”表示一種動作,是動詞性的,釋義不恰當,應釋為“無箭的弩弓”。詞條“空拳”的第二個義項釋為“空弓”,認為“拳,古通‘弮’”并在后附有參見“空弮”條,即《辭源》認為“空拳”義等同于“空弮”義,但“空弮”與“空拳”釋義不一致,一為動詞,一為名詞,釋義失照應。
義項是辭書對詞語在實際語境中進行概括而得出的詞義分項?!掇o源》對詞語義項的概括比較全面。但是一些詞語在不同時代的意義發(fā)生變化,義項比較復雜,而且我國古代文獻浩如煙海,致使辭書收錄的一些多義詞語義項闕漏。
【蕩婦】倡婦。《玉臺新詠》七南朝梁簡文帝(蕭綱) 《執(zhí)筆戲書》詩:“舞女及燕姬,倡樓復蕩婦?!?南朝梁元帝(蕭繹) 有《蕩婦秋思賦》,見《藝文類聚》三二。后指作風不正派的婦女。(第四冊2711頁)
《辭源》釋“蕩婦”為“倡婦”,即古代歌舞的女子,并非其本義?!笆帇D”是語素“蕩”與“婦”構成的復音詞,而“蕩”無“歌舞”義,“蕩婦”從字面上看不出有“倡婦”的意義。從語源上看,“蕩婦”源于“蕩子”,即“蕩子之婦”。明代卓明卿《卓氏藻林》卷二:“蕩婦,蕩子婦也。”《聊齋志異·羅剎海市》:“君似征人,妾作蕩婦,即置而不御,亦何得謂非琴瑟哉?”朱其鎧等注:“蕩婦:蕩子婦;出游不歸者的妻子?!保?]《古詩十九首》:“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p>
“蕩婦”還可指“婦女”義,如明胡文煥《群音類選》官腔類卷十六《復命題詩》:“【江頭金桂】寫罷新詩愁悶,不由人淚暗傾,教奴怎做蕩婦。”清王廷紹《霓裳續(xù)譜·序》:“楷堂先生點訂《霓裳續(xù)譜》一書,自文人才士之筆,至村嫗蕩婦之談,靡不畢具。”此兩例指“婦女”。
“蕩婦”由賣藝的“倡婦”引申指賣身的妓女。清陳元龍《歷代賦匯》補遺卷十二明·周容《燈蘭賦》:“聞更籌兮方永爰,有青樓蕩婦章臺麗人擲果,誰懷拈核在巾,怨燈花兮不相報,聞杜宇兮何處春?!倍妗度陽|判語》卷五:“遂啟鼠牙之訟,嚴標朱牒,徧緝兇徒,密訪青樓,忽來蕩婦問姓名,而未確驗蹤跡?!贝硕讣嗽旱募伺!笆帇D”還可指淫蕩的婦女,此義現在常用,《辭源》此義項未引例證。如宋李昌齡《太上感應篇》卷二十五:“于為婦者也,其不敬者若非悍婦必蕩婦也,何足道哉 ?”明天然癡叟《石點頭》卷四:“單可惜趁副了浪子蕩婦,輕佻慢引,許多風月工夫,都從茲而起。” 蒲松齡《聊齋志異·湘裙》:“伯揪返罵曰:‘淫婢!生為蕩婦,死為賤鬼,不齒群眾久矣;又祟吾弟耶!’”《漢語大詞典》此義項書證偏晚。
故 “蕩婦”本義應為:“蕩子之婦”,增補“鐘情女子”、“婦女”、“妓女”3個義項。
【矜奮】猶奮勉?!豆茏印ば蝿荨罚骸榜鎶^自功,而不因眾人之力。”唐朝愈《昌黎集》三一《柳州羅池廟碑》:“ 三年,民各自矜奮……于是老少相教語,莫違侯令?!保ǖ谌齼?226頁)
按:本條中二例證“矜奮”詞義不同?!豆茏印贰榜鎶^自功”的“矜奮”與“自功”是同義并舉,都是“自恃、自傲”義。第二例證“ 三年,民各自矜奮”上文是“柳侯為州,不鄙夷其民,動以禮法”。從句意可知,此處的“矜奮”義為“勉勵、奮勉”義。因此“矜奮”應立二義項:①“自恃、自傲”;②“勉勵、奮勉”。
【草馬】一雌馬。《三國志·魏志·杜畿傳》:“漸課民畜牸牛、草馬,下逮雞豚犬豕,皆有章程?!保ǖ谒膬?647頁)
按:“草馬”意為“雌馬”,“草”含有“雌性”義。章炳麟《新方言·釋動物》:“今北方通稱牝馬曰草馬,牝驢曰草驢?!痹枷壬?、朱城先生曾撰文討論了“草馬”的“草”字含有“雌性”義的來源問題。[9,10]《辭源》在單字“草”義項下卻未收此義項,當補。
[1]辭源(修訂本)[Z]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2]楊樹達.淮南子證聞 鹽鐵論要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01.
[3]張雙棣.淮南子校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2159.
[4](梁)蕭統(tǒng).文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69.
[5](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校.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209.
[6]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尚書正義[M]//.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297.
[7]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公羊傳注疏[M]//.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88.
[8](清)蒲松齡.聊齋志異[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475.
[9]曾良.“草馬”探源 [J].中國語文,2001(3):93.
[10]朱城.“草馬”之“草”的語義來源[J].語文研究,2005(4):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