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洪順
(宜興214221)
紫砂壺設計中,通常以造型與裝飾兩大要素作為藝術形式的考量標準,也是一以貫之的技藝法則?;谧仙皦厮囆问健厮囶}材的廣泛與包容,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歷史題材引入壺藝設計,已成為當今藝人的一種創(chuàng)新思維。其中,戲曲傳統(tǒng)經(jīng)典劇目作壺藝題材并不鮮見?!傲鹤O盗袎亍保ㄒ妶D1)正是遵循了這一自然法則,用壺藝形式闡釋歷史文化中的文化審美。
圖1梁祝系列壺
紫砂壺是宜興獨特的民間傳統(tǒng)工藝品,有實物出現(xiàn)的至今已歷五百余年,其造型、裝飾、材質在所有的陶瓷品種中無與倫比、別具一格,造就了紫砂今天的輝煌。其中,千百年來的民間傳說、歷史故事也為紫砂文化的弘揚、紫砂壺藝的光大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題材。
梁祝故事家喻戶曉、膾炙人口、流傳甚廣。宜興又是梁祝故事的發(fā)源地,明代馮夢龍《喻世明言》載:“祝英臺常州義興(即今宜興)人氏?!断邵櫦o略》亦云:東晉寧康年間,國山(時善卷屬義興國山縣)祝家獨女英臺,聰慧好學,喬裝至碧蘚巖,與梁山伯筑庵同窗共讀,情篤意深,學成臨別,英臺托言家有九妹,約山伯請媒提親。兩年后,山伯至祝家,英臺著紅妝相會,山伯方悟隱情,然英臺已許配馬氏公子,父命難違,鑄成英臺抗婚與山伯殉情,雙雙化蝶之愛情悲劇。南齊建元二年,碧蘚庵改成善卷寺,即國山煙寺,為江南名剎,荊溪十景之一。這一傳說經(jīng)文字記載,編寫成“梁山伯與祝英臺”愛情故事而廣為流傳,不少劇種都有此劇目,尤以越劇形式搬上舞臺影響最大。上世紀50年代由上海越劇院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又拍成戲曲電影,影響十分深遠,之后這一劇目或電影還多次赴海外作文化交流,引起轟動。歐洲人把這一劇目譽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兩劇目都是歌頌青年男女真心相愛,卻因世俗傳統(tǒng)的偏見而不能結合,先后以身殉情的悲劇。劇本充滿浪漫與抒情的色彩,表達了愛情自由、個性解放的生活理想必將戰(zhàn)勝封建思想的人文主義信念。梁祝故事遂成為民間傳說中的經(jīng)典之作和文化瑰寶。近幾年間,宜興在文化城市的建設中,將梁祝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來保護和利用,先后在善卷洞風景區(qū)舉辦了兩次規(guī)模較大的“觀蝶節(jié)”,使傳統(tǒng)文化深入人心。
宜興是紫砂的原產(chǎn)地,又是梁祝故事的發(fā)源地,設計創(chuàng)作“梁祝系列壺”之初衷,就是使梁祝文化通過紫砂藝術形象得到展示,豐富紫砂人文內涵,弘揚民間傳說中的文化瑰寶。
設計制作“梁祝系列壺”,首先對梁祝故事有一個較為完整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分類造型與裝飾。簡言之,把握創(chuàng)意為先、形式為重、審美為要的藝術法則,使作品之間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具系列的完整性。
梁祝故事悲壯凄惻、動人心扉。在越劇中,一般分“草橋結拜”、“三年同窗”、“十八相送”、“拼死抗婚”、“雙雙化蝶”幾個階段,其中雙雙化蝶是故事的高潮。因此,“梁祝系列壺”共設計制作了三件,均為光器,一件是矮提梁式連體壺身作為系列中的主體,另兩件為“井欄式”,其中一件用高圓形提梁凌空飛架,壺身陶刻與主題相關的文字與圖案。
“梁祝系列壺”主題中之“雙雙化蝶”,其最大的特點是在造型藝術上不囿于傳統(tǒng)造型的思維定式,以體現(xiàn)梁祝雙雙化蝶中的“雙“意,即壺身為一大一小的“井欄壺”,兩壺壺身前后連成一體,前置壺留有“鴛鴦”似的兩彎嘴,壺口較大,壓肩平嵌蓋,扁形鈕,兩壺后肩面折角由扁圓形提梁把連接,體現(xiàn)出造型藝術上的氣勢貫通和情韻婉轉,彰顯了造型語言的豐富含蓄而又別具一格。壺面裝飾同樣為造型藝術服務,在連體較大的壺腹上,陶刻兩只雙雙飛舞的“蝴蝶”,圖文線條用栗黃色段泥填色,在紫泥壺面上分外醒目,同時還刻有“萬古英臺面”五字襯托,字樣用墨綠色泥填色;在連體較小的壺面上則陶刻宋人詩句。因此,其造型與裝飾充分汲取了戲曲傳統(tǒng)曲目“梁祝”的文化精髓,用文化審美的眼光構思創(chuàng)作,用壺藝語言謳歌愛情純真的唯美,鞭撻幾千年封建時代束縛青年男女愛情自由的桎梏。在當今進步文明的社會中,仍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壺藝設計與傳統(tǒng)文化的運用、融合,兩者并行不悖,是交融的關系。幾百年來,紫砂壺藝的發(fā)展,紫砂文化的弘揚,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而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作題材的選擇和壺藝形式的多樣,歷來是藝人們?yōu)橹笏鞯恼n題。也許任何一件作品,其題材大多為從傳統(tǒng)文化、抑或民間藝術作品中借鑒、消化、吸收而來,形成題材多元化的格局。從歷史上看,戲曲傳統(tǒng)劇目對人們社會生活、價值取向、人生追求影響深廣,代代相傳,是一種文化的獨特現(xiàn)象。“梁祝系列壺”的創(chuàng)制,就是基于史料記載和優(yōu)秀傳統(tǒng)劇目的深入人心,領悟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一族,從而在實踐操作中,注重在造型與裝飾上把握簡潔而不繁瑣,在文化內涵上達到含蓄而不張揚。這樣,就能在壺藝題材、風格、特點上各擅勝場,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