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萍
(宜興214221)
宜興紫砂壺里有壺文化、茶文化、收藏文化,是中國陶藝園地里的藝術(shù)瑰寶。紫砂壺集書法、篆刻、繪畫等藝術(shù)于一體,蘊涵歷史、傳奇和中國儒家“和為貴”的思想。人們品茶時,也會品味、把玩、欣賞紫砂壺器,不知不覺地把情感注入到紫砂壺里。紫砂壺與品茶文化有著姻緣關(guān)系,現(xiàn)從三個方面探討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
中華民族是個吃茶歷史悠久的民族。明代以前,主要吃煮茶和點茶,沒有專門的器具,茶具與食具合用。明代以后,飲茶的風(fēng)行帶動了茶具的變革,紫砂壺自此應(yīng)運而生,并逐漸實現(xiàn)了日常使用和藝術(shù)把玩的完美結(jié)合,在諸多的新款茶具中獨領(lǐng)風(fēng)騷。
普天之下的紫砂壺,出自一個地方——江蘇宜興。尤其是清代時期,這里幾乎家家制坯,戶戶搗泥,是生活資本的主要來源。制造壺體的紫砂泥又叫五色土,絢麗多彩,在燒制過程中還會隨著窯內(nèi)的不同溫度而變色。成壺后,使用時間越久,壺面看起來越新、越光滑,溫潤如玉。用紫砂壺泡出的茶,色、香、味俱佳,最妙的是用紫砂壺泡茶冬天能保溫,夏天不易餿。
陶藝人大膽求索、銳意創(chuàng)新,使紫砂壺款式千變?nèi)f化。陶藝人把自己的審美觀念表現(xiàn)在紫砂壺上,令人耳目一新。正因為紫砂壺不是千篇一律的簡單器皿制造,而是側(cè)重壺體千姿百態(tài)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所以,它使人在喝茶的同時獲得更加意韻深遠的藝術(shù)享受。
紫砂壺不僅作為泡茶器皿受到文人雅士們的高度喜愛,它還承載著茶之靈妙。以至紫砂壺在以后的數(shù)百年中,宜興始終是一領(lǐng)中國紫砂壺制作的風(fēng)騷。茶是水之父,壺是水之母。茶葉與壺好比是一對夫妻組成的茶藝家庭,夫妻配合得好,家中一定洋溢著幸福美滿;茶葉與壺搭配得好,沖泡出來的茶湯也一定甘甜完美。每一種茶各有其不同的特性,什么茶需要配以什么壺是需要講究的。如果您擁有好的茶葉,卻沒有適當?shù)膲貋頉_泡,那是一件遺憾的事。一把好的紫砂壺就是一首詩,它含蓄深邃的意境給人無窮的回味,而這首詩就是闡釋好壺的。所以有這樣的詩句:“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
紫砂壺與茶是一種始于根脈、惺惺相惜的關(guān)系,是一種達于信仰、文化互補的默契。而吃茶的人,更希望在茶與壺的泡養(yǎng)之間、在湯色的轉(zhuǎn)換之間、在茶香的入喉之間,感悟紫砂壺與茶之間那種無與倫比的匹配之美,然后將這種美悄悄地浸入生活。紫砂壺與茶,如果想要結(jié)合出獨特而曼妙的口感,一定要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溫度、合適的水的作用下。當然,還要遇到對的人,一個善感的、用心的人,才可慢慢地品出茶之靈妙。
紫砂壺的興起、繁盛是與茶文化的變化緊密相連的。唐、宋時期,人們的飲茶方法為煮茶、烹茶,茶具以金屬制器為多。到了明代,團茶已被散茶完全取代,而飲茶方法則改為沖泡法,茶壺與煮水的壺分開使用,茶具多選擇陶瓷茶具。飲茶方法雖然簡化了,但因為泡茶法對茶量、水溫等十分講究,故而對沏茶的重要器物——茶壺有了更高的要求。壺質(zhì)對泡茶的效果影響很大,主要是就密度而言。密度高的壺,泡起茶來香味比較清揚;密度低的壺,香味比較低沉。
紫砂壺盛興以來,茶道的變遷與紫砂壺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紫砂壺的內(nèi)壁不上釉,沖泡不同風(fēng)味的茶,則會有不同的效果。就茶器的顏色而言,紫砂壺的器色顯得樸實、自然,配以稍重焙火的鐵觀音、水仙相當搭調(diào);若在紫砂器外表施釉,釉色的變化又左右了茶器的感覺,如淡綠色系列用以沖泡綠茶、清茶,感覺上頗為協(xié)調(diào)。就視覺效果而言,茶具的外形應(yīng)與茶葉相搭配,如用一把紫砂“松干壺”泡龍井,就沒有青瓷“番瓜”來得協(xié)調(diào),然而紫砂“松干壺”泡起鐵觀音就顯得非常夠味。但就泡茶的功能而言,紫砂壺散熱效果較佳,所以用以沖泡需要七八十攝氏度水溫的茶水最為適宜。紫砂壺這些特性對茶道的應(yīng)用提出了獨特的要求,兩者巧妙配合才能相得映彰。
人們在品茶之余,眼觀、手觸、心會。上品的紫砂壺是能給人帶來心理的安定與愉悅的,這也是對絕無完美、永難滿足的人生的一刻補償。一壺在手,不知身在何處、今夕哪朝的特殊時空感,更是短暫此生中獲得和紫砂壺永恒的一次握手。這樣的無聲一握,感覺是溫暖的,也因此刻骨銘心。也許,使人們對飲茶戀戀難舍的緣由,不僅在于品茶會友,還在于欣賞紫砂壺、怡情紫砂壺?!白砦讨狻辈辉诓?,紫砂壺的這種魅力也是許多藝術(shù)共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