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端霞
(廣東省廣州中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一骨科 510405)
皮瓣移植術是指將某一部位帶有血供的皮膚及皮下組織的皮瓣轉(zhuǎn)移到另一部位,達到消滅創(chuàng)面、整復畸形和缺損的目的。手術成功與否,術后護理至關重要。我科2009年1月~2011年12月共開展皮瓣移植30例,通過手術及綜合護理獲得良好效果。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30例,男23例,女7例;年齡18~60歲,平均28歲。壓瘡感染軟組織缺損4例,機械損傷12例,交通事故14例,均為撕裂傷或脫套傷。均采用帶蒂肌皮瓣或筋膜瓣移植術。1例發(fā)生皮瓣邊緣血液循環(huán)障礙拆除縫線后血運恢復,29例均成活。28例傷口愈合,2例殘余傷口經(jīng)換藥后愈合,患肢功能恢復滿意。
1.2 護理方法
1.2.1 術前心理護理
保持最佳心理狀態(tài)是手術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護士積極參加術前討論,熟悉患者的病情、治療及護理重點,制定完善的護理計劃。同時耐心做好解釋,讓病人充分認識到手術對解除自己病痛的意義,以消除患者的疑慮及對手術的畏懼感。
1.2.2 術后護理
1.2.2.1 生命體征觀察 術后初期由于麻醉作用、術前用藥、疲勞等因素,病人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異常的病理變化,故應注意生命體征觀察,每1h測血壓、呼吸、脈搏、體溫1次。
1.2.2.2 體位護理 術后一般取平臥位,用軟枕墊抬高患肢10~20cm,略高于心臟水平,以利于靜脈回流,減少局部組織水腫,患肢石膏固定2-3周,保持有效制動,防止吻合口或蒂部的血管因活動而受牽拉或扭曲。禁止患側(cè)臥位,防止皮瓣受壓迫性刺激;免頻繁更換體位誘發(fā)血管危象。
1.2.2.3 皮瓣保暖的護理 術后7 d內(nèi)每小時測量皮瓣溫度,并與健側(cè)對照,測溫度時做到部位固定、壓力恒定、人員相對固定,正常情況下,術后2~3d皮瓣溫度略高于健側(cè)、溫差小于0.5~2.0℃;皮瓣局部保暖,術后立即采用60 w燈泡照射,燈距皮瓣30~50 cm ,持續(xù)照射7~10d,同時用棉墊覆蓋皮瓣,并用繃帶包扎固定,包扎敷料的中遠段“開窗”,以便觀察皮瓣血液循環(huán);術后3d每日用寬普儀照射2次,每次30min,微波具有解痙、消炎、減輕皮瓣水腫、促進組織再生的作用。
1.2.2.4 觀察皮瓣血運如皮瓣顏色變淺或蒼白則為動脈血供不足,有栓塞或痙攣;如皮瓣大片或整片變深、黑紫則為靜脈回流受阻。皮瓣溫度要在33~35℃,或溫差在0.5~2.0℃左右。皮溫低提示血液循環(huán)障礙,皮溫過高且局部有刺痛或疼痛加重,提示可能感染。腫脹程度的觀察:術后3~7d后靜脈逐漸溝通,皮瓣靜脈回流即可迅速改善而消腫。毛細血管反應:如果超過5S或反應不明顯,提示血液循環(huán)受阻,說明存在血管危象應立即處理。
1.2.2.5 血管危象的觀察 術后1~3d易發(fā)生血管危象,早期危象術后24h發(fā)生,以血管栓塞為主,大多因血管吻合質(zhì)量欠佳形成血栓。處理時應積極探查,重新縫合。晚期危象以血管痙攣為主,多因寒冷、疼痛、吸煙導致血管痙攣,處理時應積極使用抗凝藥物。
1.2.2.6 執(zhí)行醫(yī)囑及用藥護理 準確及時執(zhí)行醫(yī)囑,及時輸血、輸液,糾正血容量,保持水電解質(zhì)平衡。做好飲食護理飲食調(diào)理。保持大便通暢,便秘者可按醫(yī)囑予緩瀉劑如麻仁軟膠囊等,避免因用力排便誘發(fā)血管危象。
1.2.2.7 引流管護理 為防止皮瓣下血腫形成,術中常放置皮片引流或負壓引流管,術后妥善固定,保持通暢,觀察有無液體引出,引出液體性質(zhì)和量,2~3 d后可拔管。
1.2.2.8 功能鍛煉 皮瓣存活只是成功的第一步,恢復患者的功能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早期(術后1~2周)行四肢末梢及指趾關節(jié)屈伸活動,進而行握拳、踝關節(jié)運動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每日數(shù)次,2~5m in/次,以不感到疲勞為度??祻推?2周以后)應循序漸進進行肢體關節(jié)的鍛煉,以促進患者功能恢復。皮瓣移植后,局部皮膚感覺遲鈍,指導患者注意自我保護,避免燙傷、凍傷及撕脫傷。囑患者術后第1、2、3個月來院復查。
軟組織缺損行皮瓣移植術的護理重點是術前加強健康指導,完善各項術前準備;術后密切觀察皮瓣溫度、顏色、腫脹程度、毛細血管反應等情況,加強體位護理及保暖,并做好疼痛、給藥等相關護理,以保證皮瓣移植術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