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英語再研究

      2013-03-26 22:27:40賈冠杰
      當代外語研究 2013年3期
      關鍵詞:中式中國式漢語

      賈冠杰

      (蘇州大學,蘇州,215006)

      1.引言

      “中國英語”和“中國式英語”是上世紀我國學者提出的兩個不同術語。陳又松(1965)首次提出了學生學習中存在漢語化英語的錯誤并提出糾正措施,這里的“漢語化英語”類似于本文討論的“中國式英語”。1980年,葛傳槼提出了“China English”(中國英語)這一術語,他在《翻譯通訊》(《中國翻譯》前身)上撰文指出:“有時聽到外國人說我國出版的書刊中有些不合英語民族的人所用的詞語,認為決不可用,稱之為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我認為,英語是英語民族的語言,任何英語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語,當然應該依照英語民族的習慣用法。不過,各國有各國的特殊情況。就我國而論,不論在舊中國或新中國,講或寫英語時都有些我國所特有的東西需要表達?!苯又?葛傳槼先列舉了幾個例子,如Four Books(四書)、Eight-legged Essay(八股文)、xiucai(秀才)等等。然后,他接著說:“所有這些英譯文都不是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而是China English”。這也是中國學者首次提出“China English”這個術語?!爸袊⒄Z”的說法從葛傳椝先生提出至今,已經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同時,也引起了眾多學者熱烈地討論和激烈地爭論,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對“中國英語”和“中國式英語”的理解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在縱觀各種不同見解的基礎上,本文首先對很有爭議的“中國英語”以及與其密切相關的“中國式英語”和“中國人造錯誤英語”進行分析討論并重新對其定義,繼而討論“中國英語”的理論基礎等問題。

      2.三種英語的區(qū)別

      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服務于社會,其產生和發(fā)展又受到社會發(fā)展和變化的影響。語言隨著社會的變遷而發(fā)生變化,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語言使用主體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以及人們的風俗習慣等往往會反映并影響語言的發(fā)展和變化。英語是國際上最通用的語言,它在與其他語言的長期交流接觸的漫長演變過程中借用和吸收了大量的外來語,包括漢語,我們稱英語中出現(xiàn)的漢語借詞為真正“中國英語”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國式英語”,更不是“中國人造錯誤英語”。本節(jié)主要討論三者之間的異同。

      2.1 中國英語

      從上世紀中期“中國英語”開始在我國引起討論,目前,已經有了一些研究成果。但至今有些學者對“中國英語”、“中國式英語”和“中國人造錯誤英語”三者的區(qū)別仍然模糊不清。本節(jié)就“中國英語”的相關問題進行再討論,使其更加明確地區(qū)別于其他兩類英語。

      2.1.1 關于“中國英語”定義的爭論

      英語中出現(xiàn)漢語借詞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中國和英國之間最早的接觸是17世紀英國船隊來華運茶,此前的中英接觸主要通過第三國進行,漢語對英語的影響極為有限。根據(jù)《牛津英語大詞典》的記載,silk是經絲綢之路通過拉丁語和希臘語于公元888年進入英語的(汪榕培等2001)。通過對“中國知識資源總庫”的檢索,1979年到1993年共有5篇關于“中國英語”或“中國式英語”的相關文章。通過對“中國知網”內的“核心期刊”的檢索,1994年至2010年底,在國內核心學術期刊上發(fā)表關于“中國英語”、“中國式英語”和“中式英語”的文章共47篇。在以上這52篇文章中,32篇用了“中國英語”,15篇用了“中國式英語”或“中式英語”,2篇將“中國英語”和“中國式英語”混用,1篇用了“中國洋涇浜英語”,1篇用了“中國皮欽英語”,1篇用了“中國英語變體”。以上內容顯示,無論是文章標題,還是內容,有不少學者至今仍然把“中國英語”和“中國式英語”混淆在一起。有的文章題目是“中國英語”,而內容卻是討論“中國式英語”;有的文章題目是“中國式英語”,而內容卻是討論“中國英語”;有的學者把二者混淆在一起,在同一篇文章里時而用“中國英語”,時而用“中國式英語”。事實說明不少學者至今仍把“中國英語”和“中國式英語”看作是同一類英語。因此,很有必要再次澄清二者的關系和區(qū)別。

      杜瑞清、姜亞軍(2001)指出:“至于哪些算‘中式英語’的特點,哪些屬‘中國英語’的特征,還有待于對‘中國英語’感興趣的學者進行嚴肅的描寫性研究,以填補世界英語類型研究上的這一空白點,促進‘中國英語’的健康發(fā)展。”這篇文章發(fā)表至今已經有10年了,但對于二者的定義仍然存在很大差異。關于“中國英語”的定義可謂是眾說紛紜,在綜合眾多不同觀點的基礎上,筆者認為,“中國英語”是:

      ① 操漢語的人們使用的;

      ② 以標準英語為核心的;

      ③ 反映中國文化的;

      ④ 具有中國特點的;

      ⑤ 英語本族語人能夠理解、并接受的英語。

      如:laid off workers(下崗工人)、official profiteering(官倒)、two civilizations(兩個文明)、four modernizations(四個現(xiàn)代化)、one China policy(一個中國的政策)、pipa(琵琶)、erhu(二胡)、wushu(武術)、gongfu(功夫)、Tai Chi(太極拳)、yang ko(秧歌),等等。

      2.1.2 英語詞典中的漢語借詞

      毫無疑問,已經進入正式出版的英語詞典中的漢語借詞是“中國英語”的一部分。最初漢文化中的漢語詞是通過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荷蘭語間接進入英語的,自1639年第一個到達中國的英國人John Weddle起,漢語開始進入英語(張逸、蔡靜2005)。

      Serjeantson在其論著AHistoryofForeignWordsinEnglish中記載,到19世紀末進入英語的漢語借詞只有27個,如:silk(絲綢)、li(里)、tea(茶)、kowtow(叩頭)、yamen(衙門)、oolong(烏龍茶)、kaolin(高嶺土)等(轉引自汪榕培2003,2008)。Garland Cannon于1987、1988和1990年連續(xù)發(fā)表了三篇關于英語中漢語借詞研究。Cannon(1988)對8部主要案頭詞典中的“中國英語”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在1189個漢語借詞中,重復的占210個,實際研究有979個詞。張逸、蔡靜(2005)的統(tǒng)計顯示:《英語外來語大辭典》(2000)共收錄漢語詞條49個,《韋氏大學詞典》(2000)共收錄漢語詞條25個?!杜=蛴⒄Z辭典》被視為是世界上最具權威的英語辭典,從1857年開始編撰,搜集并收入1000多年以來的英語詞匯,在1888年首次出版第一分冊?,F(xiàn)在每三個月就會更新一次,到2010年12月,在OED(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在線辭典上,可以查閱到267613個詞條。根據(jù)張逸、蔡靜(2005)的統(tǒng)計,《牛津英語詞典》(第二版)(1998)共收錄31個漢語詞匯。然而,據(jù)統(tǒng)計,《牛津英語詞典》中所收錄的漢語外來語到2010年底達到了245個詞條,其中包括feng shui(風水)、chopstick(筷子)、ganbu(干部)等詞,中國的貨幣單位“jiao”(角)也在其中(新華網)。胡印斌(2011)撰文寫道,由于對“《牛津英語詞典》2010年末收錄漢語外來語突破1000條”說法的失誤,“牛津英語詞典在線支持經理羅斯披露,從2001年到2010年,牛津英語詞典只收入了一個漢語詞條:‘枸杞’”。雖然“中國英語”進入英語詞典的數(shù)量不算多,速度也不算快,但這并不能說“中國英語”的數(shù)量等同于英語詞典中出現(xiàn)的數(shù)量,其實際數(shù)量要遠遠大于在英語詞典中的數(shù)量。另外,英語詞典中出現(xiàn)多少“中國英語”的數(shù)量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中國英語”是英語大家族的一員,這一點毋庸置疑。

      2.1.3 關于“中國英語”英語翻譯的爭論

      目前,關于“中國英語”的英語翻譯有以下幾種:China English、PRC English、Chinglish等。

      前文提到,葛傳槼(1980)首先將“中國英語”翻譯為“China English”。榕培(即汪榕培,筆者注)(1991)和汪榕培(1994)認為:“至于‘中國英語’的名稱,……我認為不妨使用China English這個叫法,也許比較中性一些?!苯又?汪榕培先生又說:“為避免誤解,‘中國英語’也可以叫做PRC English……。不論如何譯法,只要名副其實就行?!边@里汪先生提到的“China English”和“PRC English”除了字面不同以外,沒有實質上的差異。

      韓玲(2007)指出:“總部位于美國的全球語言監(jiān)測機構(GLM)評選出的2005、2006年全球十大最流行詞匯中,‘中國英語’(Chinglish)連續(xù)兩年榜上有名?!边@里韓玲就把“中國英語”翻譯為“Chinglish”,或者是把“Chinglish”理解為“中國英語”。

      筆者認為,“中國英語”的英語翻譯應該用“China English”,既不是“Chinglish”,也不是“Chinese English”,同樣也不用“PRC English”。只有“China English”更簡單明了,能真正體現(xiàn)“中國英語”的含義,加上“Chinglish”和“Chinese English”已經早被人們理解為“中國式英語”或“中式英語”。

      2.2 中國式英語(或中式英語)

      文獻顯示,不同的學者用了不同的術語,有的用“中國式英語”,有的用“中式英語”,本文用“中國式英語”代替以上兩種說法。

      2.2.1 關于“中國式英語”定義的爭論

      關于“中國式英語”的定義,學者有著不同的表述,如:

      (1) 孫中華(2007)認為,“中國式英語是指中國的英語學習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語的干擾和影響,硬套漢語規(guī)則和習慣,在英語交際中出現(xiàn)的不合規(guī)范或不合英語文化習慣的畸形英語?!?/p>

      (2) “Chinglish refers to spoken or written English language that is influenced by the Chinese language.The term ‘Chinglish’ is commonly applied to ungrammatical or nonsensical English in Chinese contexts, and may have pejorative or deprecating connotations”(Wikipedia)。這里的“ungrammatical”和“nonsensical”就是本文討論的“中國人造錯誤英語”的特征。

      (3)TheOxfordEnglishDictionary(2005)對“Chinglish”的定義如下:“Chinglish...a variety of English used by speakers of Chinese or in a bilingual Chinese and English context,typically incorporating some Chinese vocabulary or constructions,or English terms specific to a Chinese context”。

      (4) 陳毅平(2007)認為:“中式英語的出現(xiàn)由來已久,但中式英語的研究僅有70年左右的歷史,國內學者一般認為始于英語語言史專家Serjeantson的論著《英語中的外來詞歷史》(1935)?!绷硗?他還指出:“中式英語……主要指已不同程度地進入普通英語的漢語詞匯,見于英語國家媒體或正式出版物的具有漢語特色的英語,或稱英語中的漢語借詞?!?/p>

      以上四個定義含義差別很大,但可以分為兩類:定義(1)和(2)把“中國式英語”說成是“畸形英語”、“錯誤的英語”(ungrammatical)和“荒謬的英語”(nonsensical)。定義(3)實際上接近于本文討論的China English(中國英語),而不是Chinglish(中國式英語)。定義(4)把“中國式英語”說成是“英語中的漢語借詞”。其實,以上說法都不是“中國式英語”的真正定義。定義(1)和(2)降低了“中國式英語”的等級,是本文要討論的“中國人造錯誤英語”。定義(3)和(4)提高了“中國式英語”的等級,定義(3)類似于本文討論的“中國英語”,定義(4)就是本文定義的“中國英語”,因為“英語中的漢語借詞”就是本文討論的地地道道的“中國英語”。另外,從定義(2)和定義(3)來看,外國人對“Chinglish”的理解差別甚遠,一個將其理解為本文討論的“中國人造錯誤英語”(bad English),另一個就完全沒有這層意思。

      陳曉燕(2009)撰文寫道:“《中國日報》網站(CHINA Daily,2003-07-11)也撰文呼吁‘現(xiàn)在該是停止把中式英語看做是一種語言疾病了。更為實際的是應該把它作為英語世界里一股正在上升的潮流而接受它。不能把這種英語簡單地等同于錯誤的、讓人看不懂的、或無意犯的可笑表達’?!标愋∥?2010)寫道,2009年9月13日杭州《都市快報》上一篇文章報道了美國人David Tool對中式英語的不同態(tài)度,“在David Tool看來,中式英語屬于翻譯錯誤,是不尊重中國文化的表現(xiàn),必須把中式英語(Chinglish)和中國英語(China English)區(qū)分開來,中式英語有錯誤成分,中國英語才是正確的英語,只是跟其他國家的說法不一樣”。

      Joan Pinkham曾于上世紀80和90年代在外文出版社和中央編譯局(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工作了八年。她于2000年出版了TheTranslator’sGuidetoChinglish一書。根據(jù)Pinkham的觀點,本文把中式英語分為以下三類。

      (1) 語法正確,用詞累贅,英語本族語者可以理解但不接受,如:

      (a) Following the realization of mechanization and electrification of agriculture...

      該句中“realization of”不是地道的英文表達,上例可改為:Following the mechanization and electrification of agriculture...

      (b) We must make an improvement in our work.

      本句應該改為:

      We must improve our work.

      (c) There have been good harvests in agriculture.

      這里的“in agriculture”是多余的,本句應該直接改為:

      There have been good harvests.

      (2) 語法不正確,英語本族語者可以理解但不接受,如:

      Using either military or peaceful means, most of the remaining enemy forces were put out of action.

      本句子的主語是most of the remaining enemy forces,但卻不是Using either military or peaceful means的邏輯主語。

      (3) 語法正確,用詞又不累贅,英語本族語者可以理解但不接受,如:Good morning,teacher;Good afternoon,teachers等。有人說,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英語。筆者認為,這不是錯誤英語,只是中西方人們對“教師”的理解不一樣,英語本族語者不這么用,但他們可以理解。

      縱觀多數(shù)學者觀點,筆者認為,“中國式英語”或“中式英語”是:

      ① 操漢語的人們使用的;

      ② 以英語為核心的;

      ③ 反映中國文化的;

      ④ 具有中國特點的;

      ⑤ 英語本族語人能夠理解、但不接受的英語。

      以上可以看出,“中國英語”和“中國式英語”定義的①、③和④都一樣,②和⑤兩條有差別。

      我們在這里強烈呼吁,必須給“中國式英語”正名,筆者完全同意Pinkham關于“中國式英語”的觀點,即“中國式英語”不是一種畸形的英語。有人把“牛飲”譯為“drink like an bull”、“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等說成是“中國式英語”,這決不是“中國式英語”或“中式英語”,而是“中國人造錯誤英語”。

      朱文娟(2009)寫道:“‘no door(沒門)’、‘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給你點顏色看看)’……越來越多的中式英語,開始風靡于網絡?!惫P者認為,這不是“中式英語”,而是“中國人造錯誤英語”。另外,有人把“航友賓館”翻譯為“Hang You Hotel”,其英語的字面意義恰好是“吊死你酒店”,有人認為這也是“中國式英語”。我們認為,這不是“中國式英語”,因為漢語的專有名詞在英語里一般都用漢語拼音。外國人誤解,一是因為他不懂漢語拼音,二是這里的“Hang You Hotel”的拼寫有點問題,如果拼寫為“Hangyou Hotel”,可能外國人會更容易理解。慶幸的是現(xiàn)在“航友賓館”的英語名字是“Homeyo Hotel”,這個用法很好。

      2.2.2 關于“中國式英語”英語翻譯的爭論

      “中國式英語”的英語翻譯有多種版本,如Chinglish、Chinese English、Chinese Englishes、China’s English、Chinese style English、Chinese Pidgin English、Sinicized English,等等。如:Adamson(2004)用China’s English;Kingsley Bolton 2003年出版了ReviewofChineseEnglishes:ASociolinguisticHistory(《中國英語的社會語言史》)一書,雖然本書書名用了Chinese Englishes,但在書中還用了“Chinese Pidgin English”(中國式混合英語),本書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

      陳毅平(2007)認為,“‘中式英語’在英語中一般叫Sinicized English或Chinglish……。”

      筆者認為,“中國式英語”的英語名稱還是用“Chinglish”為好,理由一是約定俗成,先入為主,這種說法早已經被人們所熟悉;理由二是避免人們把“Chinese English”和“China English”混淆。

      2.2.3 中國式英語的轉化

      謝之君(1995)在談到“中國英語”和“中國式英語”的關系時指出:“二者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其區(qū)別只在于是否有效交際,依賴于操規(guī)范英語者的認同,中國式英語是可以向中國英語轉化的?!蔽覀冋J為,這種轉化要有一定的條件,不是所有的“中國式英語”都可以轉化為“中國英語”?!爸袊接⒄Z”的轉化一般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部分語法正確的“中國式英語”會轉為“中國英語”,大部分“中國式英語”開始并不被英語本族語者接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得到了他們的認可,成為“中國英語”,現(xiàn)在很多“中國英語”都經歷過這個過程。第二類是經過修改過的“中國式英語”可以進入規(guī)范英語,但不是“中國英語”。如:There have been good harvests in agriculture。去掉了多余的“in agriculture”就成為了規(guī)范英語。第三類是很難轉化為中國英語。如,Good morning,teacher一類的“中國式英語”轉化為中國英語比較困難。

      2.3 中國人造錯誤英語

      有些學者將下列句子說成是“中國式英語”,如,one car come,one car go,two cars pengpeng,the people die(一輛車來,一輛車去,兩車碰碰人死);No wind,no waves(無風不起浪)。它們都不是“中國式英語”,而是典型的“中國人造錯誤英語”。

      我們認為,“中國人造錯誤英語”(bad English)具有以下特征:

      ① 中國人根據(jù)漢語結構隨意翻譯的

      ② 語法錯誤的

      ③ 沒有反映中國文化的

      ④ 沒有中國特點的

      ⑤ 英語本族語者不理解、也不接受的英語。

      如:

      We two who and who! 咱倆誰跟誰啊!

      Give you face you don’t want face.給你臉你不要臉。

      If you want money, I have no.If you want life, I have one.要錢沒有,要命一條。

      有人將上面的例子也稱為“中國式英語”。從本文的定義看,這不是“中國式英語”,這是給“中國式英語”抹黑,這是錯誤英語。有人將其稱為“網絡英語”,這種說法欠妥,因為網絡英語包括正確的英語和錯誤的英語,以上例句屬于后者。

      陳小慰(2010)指出,網絡上曾有外國友人在英語學習網站Antimoon.Com的論壇上列舉了遭熱捧的十大中式英語,如: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

      No three no four(不三不四);

      Horse Horse, Tiger Tiger(馬馬虎虎);

      American Chinese not enough(美中不足);

      Heart Flower Angry Open(心花怒放)。

      接著,陳小慰總結道,“這樣的中式英語要說作為一種‘英語變體’,無異于‘惡搞’(spoof)”,并認為,“絕大部分逐字硬譯的中式英語除了作為笑料,往往只是曇花一現(xiàn),缺乏生命力;更有一些只會造成交際誤解和障礙,完全無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對漢文化和英語的雙重損害”。我們完全贊同這是“惡搞”的觀點,但同時要指出的是,以上這些“惡搞”的例子都不是“中式英語”,是典型的“中國人造錯誤英語”。

      3.中國英語的理論/思想基礎

      3.1 社會符號學

      符號學是一種關于符號與意義顯化的科學,而社會符號學則是用符號學原理來解讀各種社會符號以及探究社會意義的學問,是研究符號系統(tǒng)和社會與人類系統(tǒng)的科學。胡壯麟(2007)認為:“社會符號學反對把符號作為第一性,反對過分強調用形式主義的方法研究符號系統(tǒng)。社會符號學優(yōu)先研究的是把指稱行為作為實例,并把社會的指稱實踐作為經常的、可重復的、可識辨的類型。它認為社會有意義的行動構成各種文化(社會符號系統(tǒng)),文化就是相互連接的對社會具有意義的實踐系統(tǒng)?!闭Z言是一種符號集,一切的符號都有任意性。當然,這種反映人民主觀意志的任意性包括時間和空間的因素,也包括社會習慣。這種符號,一經交換信息的社會群體公認和使用,它就不再帶有任意性,只能表達特定的意義,而成為一種公眾準則或社會準則了(陳原2000,轉引自張樂2010)。

      中國英語“bu zhe teng”(不折騰)一詞就說明了這一點。在2008年12月18日召開的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在講話中用了一句北方方言“不折騰”。一時間,“不折騰”一詞的譯法引起了全國翻譯界的“折騰”?!吨袊g》2009年第2期以“‘不折騰’英譯大家談”為標題,特邀外交部、中聯(lián)部、新華社、中國日報社、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等單位的7位專家對“不折騰”的英文譯法開展討論。各大新聞媒體和互聯(lián)網紛紛提出了不同的譯法,如:don’t get sidetracked(別走岔路)、don’t flip flop(別翻來覆去,朝三暮四)、don’t sway back and forth(別反復)、no dithering(不躊躇)、no major changes(沒有重大變化)、avoid futile actions(不做無用功)、stop making trouble and wasting time/no self-consuming political movements(不搞自我消耗的政治運動)等等。綜合對“不折騰”的各類不同英語翻譯,共有二十多種,這時的“bu zheteng”(不折騰)可以說是一種任意符號,大家可以根據(jù)自己不同的理解任意去翻譯。

      在2008年12月30日國務院新聞辦的發(fā)布會上,當有記者問到與“不折騰”有關的問題時,現(xiàn)場翻譯脫口念出了漢語拼音“bu zheteng”,這種翻譯應該說是有準備的。這一用法很快得到了中國媒體的報道、贊揚和肯定。香港城市大學的朱純深和張峻峰(2011)撰文寫道:“如果像《聯(lián)合早報》所說的,‘bu zheteng’因此而進入英語詞匯,那它所保留的記憶和聯(lián)想又會是什么呢?”雖然有些學者對“bu zheteng”的翻譯提出異議,但它已經被人們所接受?!杜=蛴⒄Z詞典》2010版雖然沒有錄用“bu zheteng”這個詞,但在詞典說明里,作者提到過這一用法?,F(xiàn)在,“bu zheteng”這種符號通過公眾的使用并得到了認可,它就不再帶有任意性,只表達特定的意義,這種特定的意義是其他任何翻譯都不能替代的。

      3.2 哲學的思考:語言世界觀

      世界觀就是對世界的看法,是指根據(jù)語言的結構所抽象出來的一種關于人類萬象的結構的理論。語言世界觀是指語言與世界觀的關系,語言世界觀問題就是語言與思維和文化的關系問題。語言世界觀問題涉及語言的起源、本質和功能,涉及文化與進化以及文化心理和社會心理,還涉及語言實踐和文化實踐(陳忠華、韓曉玲2009)。中國英語留存了英漢兩種語言的特點,但其本質則是英漢兩種語言世界觀共同作用的結果,因為作為認識主體的個人,必然將其主觀意念置入客觀的知覺和思維過程之中,而每一種語言都是獨特的世界觀的體現(xiàn)。中國哲學注重物我合一,主客觀統(tǒng)一,強調思維上的整體觀;西方哲學則物我分明,主客觀對立,注重個體思維,漢英在語言上的差異實際上是復制了思維方式的對立。中國英語是從意合出發(fā),追求形合,是兩個反向運動的思維模式的暫時妥協(xié)。思維模式一旦成形就難以改變,它總是借助某一特定的語言系統(tǒng)盡可能完美地呈現(xiàn)出來(付寧2007)。如,fairly comfortable standard of living(小康水平)、one country, two systems(一國兩制)、one-child policy(獨生子女政策)等“中國英語”的出現(xiàn)體現(xiàn)了語言世界觀的基本觀點。

      3.3 跨文化心理學

      文化心理學主要研究文化與心理的相互關系,即用心理學的觀點研究文化現(xiàn)象,研究文化與心理、文化與行為、文化與社會化等等之間的聯(lián)系。跨文化心理學(cross-cultural psychology)是研究不同文化與族群中的個人心理運作的相似及差異之處,并探討心理變量與生態(tài)、文化及社會等類變量之間的關系??缥幕睦韺W采用自然科學的方法論,試圖建立適用于全人類之通則性的心理學理論(王利國、文彥晶2009)。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一個民族的語言所反映的是該民族絢麗多彩的文化形態(tài)和豐富多樣的文化現(xiàn)象,中西文化所包含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思維方式和風俗習慣往往大相徑庭,中國的“文化負載詞”難以從英文中找到對應詞,造成文化空缺現(xiàn)象。針對這種情況,中國人創(chuàng)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詞匯或語言風格使“中國英語”成為中國英文媒體的特征,如:resident permits of hukou(暫住戶口證,音譯)、nail houses(釘子戶,直譯)等(馬文麗2009)?!爸袊⒄Z”的出現(xiàn)是中國人文化心理在英語文化中的反映,如:Confucianism(儒家思想)、Four Books(四書)、Five Classics(五經)、Eight-legged Essay(八股文)、Chinese herbal medicine中草藥等。

      4.結語

      早在1997年,賈冠杰和向明友在“為中國英語一辯”一文中就對“中國英語”進行了討論,時隔十多年之后再次討論這一話題,感慨頗多,也充分說明了“中國英語”的重要性所在。本文研究的結論是:“中國英語”不同于“中國式英語”;“中國式英語”不同于“中國人造錯誤英語”。同時,和這三個漢語術語對應的英語術語也不相同,即“China English”不同于“Chinglish”和“Chinese English”;“Chinglish”和“Chinese English”也不同于“bad English”。另外,“中國英語”具有扎實的理論和思想基礎。大家知道,社會生活的任何變化,哪怕是最微小的變化,都會或多或少地在語言上,尤其是在詞匯上得到反映。中國英語的產生和發(fā)展對傳統(tǒng)的語言規(guī)范帶來了挑戰(zhàn)和沖擊,但同時也是對傳統(tǒng)語言的補充和發(fā)展。中國人應大膽地使用中國英語。汪榕培(2003)說過:“我的觀點是:大膽地說英語,說點中國英語也無妨,主動地學習一些中國英語也是必要的?!敝袊⒄Z是英語的一部分,中國英語豐富了英語,沒有中國英語的英語是不完整的英語。我們堅信,中國英語一定會隨著中國的不斷發(fā)展而發(fā)展,隨著中國的不斷強大而強大。

      Adamson, B.2004.China’sEnglish:AHistoryofEnglishinChineseEducation[M].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Bolton, K.2003.ReviewofChineseEnglishes:ASociolinguisticHistory[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nnon, G.1987.Dimensions of Chinese borrowings in English [J].JournalofEnglishLinguistics(2): 200-206.

      Cannon, G.1988.Chinese borrowings in English [J].AmericanSpeech(1): 3-31.

      Cannon, G.1990.Sociolinguistic implications in Chinese-language borrowings in English [J].InternationalJournaloftheSociologyofLanguage(1): 41-55.

      OxfordEnglishDictionary(2005) [Z].London/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inkham, J.2000.TheTranslator’sGuidetoChinglish(《中式英語之鑒》)[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Wikipedia.Chinglish [OL].[2013-03-08].http:∥en.wikipedia.org/wiki/Chinglish

      陳小慰.2010.翻譯教學中“守土有責”意識的培養(yǎng)——中式英語遭追捧現(xiàn)象剖析[J].上海翻譯(3):48-52.

      陳曉燕.2009.論英語本土化及中國英語的研究和意義[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163-68.

      陳毅平.2007.中式英語的特點與演變[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4):513-16.

      陳又松.1965.評《中國學生英語典型錯誤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1):60-65.

      陳忠華、韓曉玲.2009.世界觀問題的古希臘歷史淵源與演變[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09-13.

      杜瑞清、姜亞軍.2001.近二十年“中國英語”研究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1):37-41.

      杜瑞清、姜亞軍.2003.有關“中國英語”的問題——對“‘中國英語’質疑”一文的回應[J].外語教學(1):27-35.

      付寧.2007.中國英語的哲學溯源[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112-13.

      葛傳槼.1980.漫談由漢譯英問題[J].翻譯通訊(2):1-8.

      韓玲.2007.“中國英語”研究現(xiàn)狀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10):28-32.

      胡印斌.2011.“千余漢語詞條入選牛津詞典”的文化幻象[N].中國青年報.

      胡壯麟.2007.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tài)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1):1-10.

      賈冠杰、向明友.1997.為中國英語一辯[J].外語與外語教學(5):11-12.

      馬文麗.2009.解析中國媒體中的“中國英語”[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4):464-67.

      榕培.1991.中國英語是客觀存在[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1-8.

      孫中華.2007.中國式英語的表現(xiàn)與糾正[J].教學與管理(11):19-20.

      王利國、文彥晶.2009.文化心理學的基本問題、前沿問題及研究方法[J].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6):205-206.

      汪榕培.1994.說東道西話英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汪榕培.2003.說點中國英語也不妨[J].CollageEnglish(4):2-3.

      汪榕培.2008.英語詞匯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汪榕培、常駿躍.2001.英語詞匯中漢語借詞的來源[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4):70-73.

      謝之君.1995.中國英語:跨文化語言交際中的干擾性變體[J]現(xiàn)代外語(1):7-11.

      新華網.2011.牛津詞典否認收錄“不折騰”、“三俗”等漢語詞條[OL].[2011-01-15].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c_12949915.htm.

      張樂.2010.“囧”字舊詞新意的社會語言學解讀[A].外語語言文學文化論從[C].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張逸、蔡靜.2005.從英語詞典中的漢語詞匯看文化多樣化和語言借用[J].國外外語教學(4):26-34.

      朱純深、張峻峰.2011.“不折騰”的不翻譯:零翻譯、陌生化與話語解釋權[J].中國翻譯(1):68-72.

      朱文娟.2009.中式英語該不該被“追殺”?專家:留條活路吧[N].中國青年報.

      猜你喜歡
      中式中國式漢語
      新年最美中式穿搭
      好日子(2024年1期)2024-02-20 00:43:57
      學漢語
      金橋(2022年6期)2022-06-20 01:36:16
      中國式民主
      輕輕松松聊漢語 后海
      金橋(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56
      新·中式生活美學Chinese NewAge
      中國自行車(2018年8期)2018-09-26 06:53:10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過幾個?
      金橋(2018年9期)2018-09-25 02:53:24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海峽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 02:30:28
      追劇宅女教漢語
      漢語不能成為“亂燉”
      華人時刊(2017年17期)2017-11-09 03:12:08
      中式烹飪營養(yǎng)與健康
      娱乐| 黄大仙区| 东辽县| 柏乡县| 武义县| 望都县| 盱眙县| 潜山县| 罗平县| 泰和县| 余姚市| 阳西县| 石屏县| 文成县| 罗平县| 宜章县| 鄂州市| 临沭县| 盐池县| 顺平县| 通州区| 宜丰县| 泰顺县| 昌宁县| 武强县| 建水县| 菏泽市| 保山市| 和龙市| 都匀市| 永春县| 清徐县| 博白县| 团风县| 西峡县| 海南省| 阳山县| 原阳县| 龙里县| 静宁县| 左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