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荔 盛 越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200240;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201620)
計算機、多媒體和網(wǎng)絡技術日新月異的發(fā)展使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許多研究證明計算機和網(wǎng)絡能對教學產(chǎn)生積極有效的輔助作用。一方面,網(wǎng)絡能夠促進合作學習,增強學生的參與度(Ramli 2010),增加有效的反饋(Dekhinet 2008),相互構建知識體系(Wang 2009);另一方面,網(wǎng)絡還能為教師提供更多的教學資源(Reckeretal.2007),促進師生間的交流(Yang 2011)等。計算機和網(wǎng)絡對語言教學的輔助作用也突出表現(xiàn)在寫作教學和研究中(Warschauer 2007),包括網(wǎng)上合作寫作課程的設立(Ayres 2003),網(wǎng)上寫作環(huán)境的設計(Wang 2009),網(wǎng)上寫作評估系統(tǒng)的建設(Leeetal.2009)等等。
楊永林和李鳴(2005)認為,計算機科學和網(wǎng)絡技術如何輔助過程化寫作的問題是新世紀應用語言學研究的前沿所在。不過,網(wǎng)絡技術并非一種方法技巧,而是一種支持不同教學方法的有效資源(Warschauer 2002)。在美國,幾乎所有的課程都或多或少地體現(xiàn)了網(wǎng)絡對課程體系的支持作用,其中為二語學習者開設的大學英語寫作課程就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網(wǎng)絡對寫作課程的支持以不同的形式體現(xiàn)在寫作課堂與寫作過程中,其形式包括人與機器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其內容包含主題形成、素材收集和管理、課堂體系維護、作文評改、合作寫作、資源共享等。
西方寫作教學模式的研究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60到70年代初。這一階段的研究模式主要圍繞寫作的結果而展開,它們將寫作視為靜止、可割裂的過程,關注寫作的部分而非整體,因此寫作教學的重點在語法表達的準確性上。
第二階段主要從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寫作模式從形式的羈絆中解脫出來,關注過程本身,過程化寫作教學的理念和方法被逐步引入到外語教學中,寫作教學更加注重文本產(chǎn)生的方式以及寫作行為的變化和文本的修改等問題。早期的過程模式還只是一種階段模式,包括計劃、大綱、草稿、修改等一系列階段,但該模式不能真實反映寫作過程中的思維形式。后來,Flower和Hayes(1981)的循環(huán)-認知過程模式則認為寫作是非線性的、循環(huán)的過程,從而反映出了大腦的信息處理方式。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這種循環(huán)過程,Bereiter和Scardamalia(1983)提出了比較、診斷和操作模式。此后,Flower等(1986)和Hayes等(1987)對此模式進行了修正,使它在診斷操作的層面上包含了兩個次階段:過程和知識。然而,雖然Hairston早在80年代初就認為寫作教學模式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從“結果到過程的轉變”,但是有關過程寫作模式的研究卻遠沒有結束。Hayes(1996)提出了任務圖式模式的三個層面:控制、過程和資源;Chenoweth和Hayes(2001)擴展了過程這一層面,將其分為內、外部因素。前者引發(fā)構思、草稿、修改和終稿,后者包括成文、讀者、寫作資源、參考文獻、寫作工具和同伴評論等要素。內外因素相互作用,完成寫作任務和目標。Horning(2002)認為寫作模式應體現(xiàn)合作、體裁、語境和寫作工具以及元修辭、元策略和元語言意識。此后的很多寫作模式體現(xiàn)了這一理念。
第三個階段主要是從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并一直延續(xù)至今。該階段所提出的對話和社會建構模式關注個體和群體間的相互作用,認為寫作是一個相互合作的過程,即群體成員共同參與寫作,或給與反饋和建議等(Kittle & Hicks 2009)。之后,隨著英特網(wǎng)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研究者將視線轉向了網(wǎng)絡如何輔助寫作的教學模式研究。電腦輔助寫作從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jīng)開始,而網(wǎng)絡輔助寫作教學模式則是社會建構模式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的延伸,因為英特網(wǎng)使更大范圍和程度上的合作學習成為可能,便于更好實現(xiàn)社會構建模式的寫作。Warschauer和Kern(2000)將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的發(fā)展歷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體現(xiàn)了結構主義,強調語法與詞匯技能的訓練,計算機起著輔助、引導和監(jiān)督的作用;第二階段與認知主義相一致,把注意力轉向了學習者,強調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如借助計算機來解決問題,查找信息的能力;第三階段反映出以社會認知為取向的學習模式,從學習者與計算機之間的互動轉向了通過計算機達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網(wǎng)絡使過程化模式和社會建構模式的寫作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得到延伸,使過程化學習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和任務更為清晰明了,也使更大范圍和程度上的合作學習成為可能。人們對網(wǎng)絡促進過程化寫作進行了大量研究后發(fā)現(xiàn),可以使用網(wǎng)絡等高科技手段促進過程化寫作教學(Wang & Wang 2004;Groves 2010)。網(wǎng)絡也能更好地促進網(wǎng)上合作寫作(Kittle & Hicks 2009;Meishar-Tal & Gorsky 2010)。那么,網(wǎng)絡究竟是如何支持過程化以及社會建構模式的寫作的呢?筆者結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Moodle教學支持平臺、SWS(Student Writing Support)學生寫作支持系統(tǒng)、圖書館數(shù)據(jù)庫和Google搜索引擎,試圖對這一問題作出回答。
在寫作的最初階段學生所面臨的是寫什么的問題。當教師給學生布置習作任務時,往往給與開放式或半開放式的話題。所謂開放式的話題是指教師不規(guī)定寫作題目,完全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專業(yè)選擇目前正在從事的一些項目或比較熟悉的專業(yè)內容構思寫作主題。所謂半開放式是指教師規(guī)定了習作主題的范圍,由學生決定具體的寫作題目。例如:教師將Video Games作為本次寫作主題的關鍵詞,學生要細化主題,將題目擴展為“Video Games and...”,“The...of Video Games”,“How Video Games...”等。這時,網(wǎng)絡對學生形成主題的支持作用體現(xiàn)在學生利用Google搜索引擎內設的Wonder Wheel工具深化主題。
Wonder Wheel是Google搜索引擎中的主題聯(lián)想擴展工具①,用于找出搜索關鍵字和相關搜索之間的關系。人們可以利用這一工具形象地看到主題詞及其相關詞匯的發(fā)散圖。該圖以主題詞為軸心,相關詞匯排列在主題詞的周圍并與主題詞相連接,形成車輪的形狀,因此得名。例如將主題詞“Video Games”輸入Google搜索引擎后點擊Wonder Wheel便出現(xiàn)了圖形1:
圖1 Video Game的第一級主題聯(lián)想
如果將主題進一步細化,可以繼續(xù)點擊其中的一個詞,如“Video game history”獲得與電腦游戲歷史相關的新的聯(lián)想鏈接(見圖2)。這樣的操作可不斷深入下去,直到學生找到感興趣的題目。
圖2 Video Game的第二級主題聯(lián)想
此外,在圖形的右側還會出現(xiàn)與該主題詞相關聯(lián)的文章鏈接,學生可以輕松點擊相關文章進行閱讀,以加深理解,逐步形成寫作主題。這一模式類似于傳統(tǒng)寫作課堂中構思階段常用的頭腦風暴(Brainstorm)的方法,但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頭腦風暴是學生搜索大腦中與主題詞相關聯(lián)的語義場,而Wonder Wheel借助網(wǎng)絡,將這一過程更加細化地體現(xiàn)出來。當然過分借助這一工具也會造成對網(wǎng)絡的依賴性,因此習作者仍然首先要試圖激發(fā)大腦本身的語義場,然后借助Wonder Wheel這一工具深化對主題的探索,并反作用于大腦語義場的活動,方能合理使用網(wǎng)絡,并充分體現(xiàn)網(wǎng)絡工具對寫作的輔助作用。
學校還通過圖書館和網(wǎng)絡中心為學生提供了數(shù)據(jù)檢索、收集和管理的途徑。為了讓使用者更好地熟悉和使用這些途徑,圖書館和網(wǎng)絡中心在網(wǎng)站上提供了專門的電子課程,方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掌握數(shù)據(jù)檢索、收集、管理和引用方法。
3.2.1 圖書館電子數(shù)據(jù)庫
圖書館電子數(shù)據(jù)庫是明尼蘇達大學圖書館提供的書籍、期刊、雜志、報紙等的電子數(shù)據(jù)庫。學生和教師可以免費在網(wǎng)上通過電子搜索系統(tǒng)獲得該數(shù)據(jù)庫所提供的信息。使用者進入主頁后可在搜索窗口輸入主題詞并根據(jù)需求選擇數(shù)據(jù)庫,如Academic Search Premier,Google Scholar等。然后點擊搜索就會出現(xiàn)大量相關文章。如果學生需要了解網(wǎng)絡游戲與倫理道德之間的關系,可以使用高級檢索,輸入關鍵詞online games和ethics,限定搜索范圍,然后點擊搜索就出現(xiàn)了大量與該內容相關的文章。
3.2.2 Zotera
Zotera是數(shù)據(jù)引用和管理工具,具有對網(wǎng)上所查詢到的文章或書籍進行收集、分類整理、網(wǎng)絡共享等功能。Zotera可以免費下載并在Firefox搜索引擎中使用,其主頁一共顯示三個欄目。左欄是分類整理的文件夾,使用者可以根據(jù)不同的目的和歸類方法將文件夾進行分類。中間欄顯示左欄某個文件夾對應的文章,右欄是該文章對應的具體內容(見圖3)。使用者可以通過Zotero的文件抓取工具將網(wǎng)上任何與主題相關的文章或書籍的信息保存至左欄對應的文件夾中,以便隨時調用。Zotero的一個重要功能是數(shù)據(jù)引用,即將保存在內的文章通過便利的操作在Word里自動形成所選擇格式的引用條目,如常用的APA格式。Zotera幫助使用者建立了個人數(shù)據(jù)庫,并將該數(shù)據(jù)庫直接建立在網(wǎng)上,不占用個人電腦空間。這些資料還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共享,因此寫作同伴間可以便利地傳遞資料信息,就同一寫作主題進行合作學習和交流,以深化主題思想。
圖3 Zotera引用和管理工具界面
網(wǎng)絡對寫作課程體系的支持主要體現(xiàn)在Moodle教學平臺的使用上。該平臺是基于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設計的,強調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獲得知識。該平臺專門設置了網(wǎng)上交流工具、合作工具、評估工具,提供了整個學校各門課程的網(wǎng)絡支持系統(tǒng),在寫作課程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以某個寫作課程的Moodle教學平臺為例,進入Moodle平臺后可以看到三個欄目:左欄包括教學管理、個人信息、使用指南、郵件管理和圖書館鏈接。右欄包括課程各部分的快速鏈接、班級成員的上網(wǎng)情況記錄、班級日歷、作業(yè)和班級論壇活動平臺以及教學資源平臺。中間欄是整個網(wǎng)絡教學平臺的核心部分,最能體現(xiàn)教師對課程的設計理念,其特點是動態(tài)的課程內容。該內容通常包括兩部分:課程資源和課程任務,而動態(tài)的特征表現(xiàn)在教師根據(jù)教學進度不斷地對這部分內容進行修改,根據(jù)寫作課程進展時間和主題規(guī)劃相應的活動和提供與活動內容相關的資源。教師將各種課程資源以不同的格式發(fā)布在Moodle平臺上,這些資源包括寫作格式要求、寫作支持系統(tǒng)(SWS)信息、閱讀資料庫、優(yōu)秀作文模板、課程講義等。此外,教師還給學生提供URL鏈接,讓學生直接在線獲得該鏈接的課程內容。
課程任務以周為單位分為三部分:本周任務、下周任務和上周任務。其中本周任務出現(xiàn)在最上方,便于學生上網(wǎng)瀏覽當周課程要求、內容和學習任務,例如是否需要上交作業(yè)、是否進行測驗、課堂教學如何安排等。當一周課程結束后,這些內容自然成為上周任務并記錄在案,便于師生對過去幾周的學習情況做總結。下周任務是教師對課程的提前安排,以便學生對課程的發(fā)展進度有所了解,從而作出相應的準備。本周的任務結束,課程進入到下一周時,原來的下周任務自動轉為本周任務。這時教師還會對當前周的任務作更為細致的安排。這種任務模式的安排不僅為學生展示了課程的整體結構,而且顯示了課程進展的每一個步驟和細節(jié),有利于學生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更好地了解和參與寫作學習課程。
3.4.1 網(wǎng)上作業(yè)系統(tǒng)
網(wǎng)上作業(yè)系統(tǒng)提供了學生通過網(wǎng)絡提交作業(yè)和教師進行在線作文評改的支持。學生作文共有四種網(wǎng)上提交方法:上傳文件、網(wǎng)絡文本、下線作業(yè)和高級網(wǎng)絡上傳。上傳文件是指上傳word或PDF格式的文件,教師可對該文件內容給與反饋和打分并發(fā)布在網(wǎng)上。網(wǎng)絡文本是學生直接寫在文本空間的內容,一般比較簡短,可以在線重復提交,由教師直接給與網(wǎng)上反饋。下線作業(yè)指不在網(wǎng)上提交的作業(yè),如班級活動,但教師可在網(wǎng)上給與反饋和打分。高級網(wǎng)絡上傳則提供學生上傳多種格式的文件,除文本文件外還可以上傳多媒體文件,教師可以在任何時間批閱和給予反饋。
3.4.2 網(wǎng)上互評系統(tǒng)
Moodle的論壇空間和聊天室提供了學生相互間進行網(wǎng)絡延時和即時交流的平臺,使同伴通過網(wǎng)絡進行反饋成為可能。學生可以在約定的時間就寫作內容中的問題展開討論,指出作文的閃光點和不足之處并提出修改建議。在該寫作課程中,學生完成初稿后,以三人為一組形成互評小組,利用論壇或聊天室,就思想、結構、內容、文字、文獻引用等各方面給與同伴反饋。例如,在一次即時互評活動中,同伴對一名學生大篇幅論述“athletic game”不解,認為與文章題目“Video Game and Positive Aspects”不相符合,于是產(chǎn)生了如下交流與反饋:
J: Why do you write about athletic games?
C: Not everyone knows about video games.They know playing basketball or volleyball.
J: Why do you mention it here?
C: It’s a comparison.I just want to let you know about it, and later I only talk about video games.
J: I feel curious.I think the whole article is going to compare athletic games with video game.
C: Maybe I can put my thesis here so that you can understand.I didn’t make it clear what I intend to say in the first paragraph.
...
互評內容還可以在網(wǎng)上保留,便于同伴在互評結束后對互評內容進行總結,從而對文章作出修改和編輯。通過這種網(wǎng)上的同伴互評,該學生對容易產(chǎn)生誤解的部分進行了修改,使文章更加符合主題,也更具邏輯性。
3.4.3 教師反饋系統(tǒng)
教師除了可以在網(wǎng)上作業(yè)系統(tǒng)平臺上提供書面反饋外,還可以使用Moodle系統(tǒng)中的Winba聲音工具使有聲反饋成為可能。教師可以利用該工具口述對學生作文的反饋信息,這樣做的好處是,教師可節(jié)省寫字的時間,而學生通過網(wǎng)絡聽到教師聲音的反饋會感覺到教師就在身邊給與指導,頗有親切感。例如:
Teacher: ...You don’t need to overuse it.You don’t have to get every point again.So it can simply go “Fantasy and challenge is what make my little game meaningful for me” though no more explanation there.
...They make the connection to what is real learning.You try to make the paper academic with a less academic ending but still focus a lot on the important content.
...You give your own experience, and you make your experience illustrative.You did that perfectly.
此外,教師反饋也會使用網(wǎng)上即時交流平臺,這樣能使反饋更具互動效果。如果學生對教師所給與的反饋產(chǎn)生質疑的話,也可以直接在網(wǎng)上與教師溝通,當場解決問題。這種互動的反饋方式,使反饋效果更加突出,學生對作文中產(chǎn)生的問題和解決方法也會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而且,此時教師往往會從總體和局部兩個方面對學生習作進行點評并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
3.5.1 學生間的合作寫作——Wiki合作寫作工具
學生除了獨立完成寫作任務以外,還可以通過Moodle系統(tǒng)中的Wiki進行合作寫作。Wiki是一種超文本系統(tǒng),支持面向群體的合作式寫作。在Wiki頁面上,每個人都可瀏覽、創(chuàng)建、更改文本。系統(tǒng)可以對不同版本內容進行有效控制管理,保存所有的修改記錄。寫作一開始學生可以在Wiki主頁上撰寫文章的一部分,然后由其他學生對文章進行補充或修改,每個學生都可以建立一個Wiki主頁,通過添加鏈接與其他學生的Wiki主頁相連,這樣就使合作寫作變得十分便利了。最后的成文為多個作者的共同作品。這一合作寫作工具的原理與維基百科(Wikipedia)是一致的。
3.5.2 任課教師間的資源共享——Moodle資源共享平臺
Moodle平臺中設立了專門的空間,支持任課教師間的資源共享。該空間按照教學資源的內容被分類,教師可根據(jù)類別的名稱搜尋需要的教學資源,也可以將教學資源上傳到不同的類別中。如果教學資源不屬于現(xiàn)有的任何類別,則可以創(chuàng)建并上傳至新的類別。這一資源共享空間便于教師互相交流教學內容,取長補短,尤其對幫助新任教師熟悉業(yè)務和提高教學水平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除了從任課老師那里得到幫助外,美國學生還可以通過其它方式獲得寫作指導,其中一個重要途徑是SWS學生寫作支持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的目的是為幫助學生獲得寫作的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和學習有用的寫作策略。該系統(tǒng)包括面對面咨詢和網(wǎng)絡咨詢兩種模式。下面我們將通過研究網(wǎng)絡咨詢的模式分析英特網(wǎng)對學生求助的支持作用。
3.6.1 MySWS
MySWS是提供網(wǎng)絡預約、網(wǎng)上咨詢、網(wǎng)上文章修改、網(wǎng)上評論、網(wǎng)絡聊天和咨詢記錄等的網(wǎng)絡服務系統(tǒng)。通過MySWS進入網(wǎng)絡進行咨詢預約后,就可以在約定的時間進行網(wǎng)絡寫作咨詢了。這一過程一般包括兩個步驟:(1)學生上傳電子版寫作文本并提出問題,寫作咨詢員下載文章進行閱讀并就所提出的問題進行回答,學生通過電子郵件收到咨詢員對文章的指導性評論和對問題的解答。(2)學生閱讀咨詢員的解答內容后與咨詢員在網(wǎng)上做進一步的實時交流。在此過程中,咨詢員會解答學生寫作中的困惑,討論文章的長處與不足。但是咨詢人員不會直接給學生修改作文,而是幫助學生掌握完成寫作任務的策略,使學生學會如何應對新的寫作任務。
3.6.2 系統(tǒng)輔助資料
SWS系統(tǒng)有相當多的網(wǎng)絡資源可供學生使用,這些輔助資料有文字說明也有視頻教學課程,包括寫作中所涉及的基本語法、寫作策略以及文獻引用等。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需求自主學習相關課程和閱讀相關材料,提高語言基本功,了解寫作方法和策略。這些資料可以直接在網(wǎng)上瀏覽或下載,學生可以在寫作課程之前、寫作課程進行過程中、或寫作課程結束后通過自主學習為課程做準備,解決課程中的疑難問題以及隨時通過網(wǎng)絡解決寫作中的實際問題。
以上是明尼蘇達大學網(wǎng)絡對寫作課程支持作用的諸多體現(xiàn),這對我國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首先,寫作不是一個憑空想象的過程,往往需要先經(jīng)過對主題內容相關文獻的閱讀,形成一定的主題思想和獲得一定支持性數(shù)據(jù),才能使文章更有說服力。英特網(wǎng)為習作者提供了大量的閱讀文獻來源,便于學生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觀點和論據(jù)。但是國內的寫作教學往往不注重學生的文獻閱讀和數(shù)據(jù)收集,網(wǎng)絡資源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此外,我們還可以借助網(wǎng)絡工具,激發(fā)寫作者大腦中的語義場,對文章主題內容作進一步擴展和深化,在此過程中強化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突破局限性,避免雷同,讓寫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主題,從不同的層面深化主題,從而使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呈現(xiàn)出自身特色,同時拓展了思維。
寫作課程有一個完整的網(wǎng)絡教學平臺的支撐,會有利于教師和學生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促進寫作教學任務的完成。首先,教師間通過網(wǎng)絡共享教學資源,探討教學內容。這將有利于教師優(yōu)化教學資源,分享教學成果,及時改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教學效果,同時也促進了對新任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有助于他們在教學資源網(wǎng)絡共享和教學內容的網(wǎng)上探討中學習教學方法和理念。其次,教師與學生間借助網(wǎng)絡完善教學步驟和完成教學任務。教師通過網(wǎng)絡向學生發(fā)布教學計劃、教學資源、教學任務,并將這些內容分布在不同的教學時間段,細化到每一堂課的教學內容。網(wǎng)絡的及時性能使學生在第一時間了解課程內容和任務,讓學生對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教學的每一個細節(jié)具有清晰的認識。而且相關學習過程可以詳細記錄在網(wǎng)絡教學平臺中,使學生對寫作的過程形成完整的概念,這對于過程化寫作的實施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Krause等(2005)認為,高質量的學習體驗在于讓學習者有一種團體歸屬感,使他們能夠理解和獲得團體文化的規(guī)則和方法,并成功地參與團體文化的建設。網(wǎng)絡則是學習者參與共同學習的有效手段,它擴展了教育途徑,適應了學生個性化需求,提供學習者積極參與和相互交流的平臺,網(wǎng)絡為基于建構主義(Vygosky 1978)的合作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學生與學生間利用課程體系中內置的網(wǎng)絡工具進行合作寫作和網(wǎng)上互評,有助于學習者形成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使學習者發(fā)揮各自的特點,共同完成寫作任務,同時可以使學習者從教師及同伴雙方面獲得寫作反饋,這些都對寫作教學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
從明尼蘇達大學二語學習者的寫作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到,網(wǎng)絡在諸多方面對于寫作教學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學生可以從Moodle教學支持平臺、SWS學生寫作支持系統(tǒng)、圖書館數(shù)據(jù)庫和網(wǎng)絡搜索引擎等各種途徑獲得對寫作的支持。但是,這種支持作用并不意味著網(wǎng)絡可以完全取代課堂寫作教學。如果一味地依賴網(wǎng)絡而沒有合理地利用好網(wǎng)絡,往往事倍功半。因此,在寫作課程中如何利用好計算機和英特網(wǎng),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功效,是值得我們特別關注的問題。
附注:
① 由于種種原因,目前Google中的Wonder Wheel功能已下線,但Google正不斷改進,或許還有可能讓該功能回歸。Google中的Contextual Targeting Tool也具有主題詞擴展功能,見http:∥www.googlewonderwheel.com/contextual-targeting-tool,但需收費使用。
Ayres, R.2003.IELTS online writing—a team approach to developing an online course [J].ComputerAssistedLanguageLearning16: 351-66.
Bereiter, C.& M.Scardamalia.1983.Levels of inquiry in writing research [A].In P.Mosenthal, L.Tamor & S.Walmsley (eds.).ResearchonWriting:PrinciplesandMethods[C].New York: Longman.3-25.
Chenoweth, N.A.& J.R.Hayes.2001.Fluency in writing: Generating text in L1 and L2 [J].WrittenCommunication18: 80-98.
Dekhinet, R.2008.Online enhanced corrective feedback for ESL learners in higher education [J].ComputerAssistedLanguageLearning21: 409-25.
Flower, L.& J.R.Hayes.1981.The cognitive process model of the composing Process [J].CollegeCompositionandCommunication32: 365-80.
Flower, L.S., J.R.Hayes, L.Carey, K.Schriver & J.Stratman.1986.Detection, diagnosis, and the strategies of revision [J].CollegeCompositionandCommunication37: 16-55.
Groves, C.J.E.2010.The multimodal writing process: changing practices in contemporary classrooms [J].LanguageandEducation25: 49-64.
Hayes, J.R., L.S.Flower, K.A.Schriver, J.Stratman & L.Carey.1987.Cognitive processes in revision [A].In S.Rosenberg (ed.).AdvancesinPsycholinguistics(Vol.2):Reading,Writing,andLanguageProcessing[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76-240.
Hayes, J.R.1996.A new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cognition and affect in writing [A].In C.M.Levy & S.Ransdell (eds.).TheScienceofWriting[C].Mahwah, NJ: Erlbaum.1-27.
Horning, A.S.2002.TeachingWritingasaSecondLanguage.StudiesinWriting&RhetoricSeries[M].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Kittle, P.& T.Hicks.2009.Transforming the group paper with collaborative online writing [J].Pedagogy:CriticalApproachestoTeachingLiterature,Language,Composition,andCulture9: 525-38.
Krause, K., R.Hartley, R.James & C.McInnis.2005.TheFirstYearExperienceinAustralianUniversities:FindingsfromaDecadeofNationalStudies[M].Canberr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raining.
Lee, C., C.K.Kelvin, B.Wong, K.William, B.Cheung, S.L.Fion & B.Lee.2009.Web-based essay critiquing system and EFL students’ writing: A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 [J].ComputerAssistedLanguageLearning22: 57-72.
Meishar-Tal, H.& P.Gorsky.2010.Wikis: What students do and do not do when writing collaboratively [J].OpenLearning25: 25-35.
Ramli, R.2010.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 foster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online communication as par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experience [J].WorldAcademyofScience,EngineeringandTechnology69: 611-14.
Recker, M., A.Walker, S.Giersch, X.Mao, S.Halioris, B.Palmer, D.Johnson, H.Leary & M.B.Robertshaw.2007.A study of teachers’ use of online learning resources to design classroom activities [J].NewReviewofHypermediaandMultimedia13: 117-34.
Vygotsky, L.S.1978.MindinSociety:TheDevelopmentofHigherPsychologicalProcesses[M].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lshe, R.D.1979.What’s basic to teaching writing [J].EnglishJournal68: 51-56.
Wang, C.X.& Y.Wang.2004.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ESL learning environment: Use process writing approach as an example [A].In R.Ferdigetal.(eds.).ProceedingsofSocietyforInformationTechnologyandTeacherEduc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1442-47.
Wang, Qi-yun.2009.Designing a web-based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 [J].InteractiveLearningEnvironments17: 1-13.
Warschauer, M.2002.Networking into academic discourse [J].Journalof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1: 45- 58.
Warschauer, M.2007.Technology and writing [A].In C.Davison & J.Cummins (eds.).TheInternationalHandbookofEnglishLanguageTeaching[C].Norwell, MA: Springer.907-12.
Warschauer, M.& R.Kern.2000.Network-basedLanguageTeaching:ConceptsandPractice[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Yang Yu-Fen.2011.Engaging students in an online situated language learning environment [J].ComputerAssistedLanguageLearning24: 181-98.
楊永林、李鳴.2005.一種數(shù)字化英語學習語料庫及其應用(下)[J].外語電化教學1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