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師華
(南昌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江西 南昌, 330031)
陶淵明(365?—427),官不算大,詩不算多,卻是一個說不完的話題。他的詩文中所表現(xiàn)的豐富深厚的思想、亦耕亦讀的人生樂趣,以及質(zhì)樸平淡而豐腴雋永的韻味,總讓人感到美妙無窮卻又難以說清。
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第3卷第3編第3章說:“安貧樂道與崇尚自然,是陶淵明思考人生得出的兩個主要結(jié)論,也是他人生的兩大支柱?!雹僭婿骶帲骸吨袊膶W史》第2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3、85頁。從陶淵明留下的詩文中可以看出,陶淵明安貧樂道與崇尚自然的思想是在歸隱田園的生存方式中體現(xiàn)出來的,顯得非常具體真實。
在解讀陶淵明詩文時,遇到的一個重要難題就是:陶淵明生年、享年以及詩文作品的寫作時間。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注釋說:陶淵明的卒年,在顏延之《陶徵士誄》中有明確記載,為宋文帝元嘉四年(427)丁卯,向無異議。關(guān)于其享年,《陶徵士誄》只說“春秋若干”,而無明確記載。與此相關(guān),其生年也就成了問題。沈約《宋書·陶潛傳》說:“享年六十有三”,歷來多采此說;至今仍占主流地位,王瑤、逯欽立及各種教科書均采此說。但早在宋朝張縯就提出質(zhì)疑,認為如果按陶淵明本人的《游斜川》推算,應(yīng)是76歲。民國年間,梁啟超、古直根據(jù)陶淵明作品考證,分別主張享年56歲和52歲。朱自清認為陶淵明享年“只可姑存然疑而已”。袁行霈《陶淵明享年考辨》重申76歲之說。②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2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3、85頁。單就今人的權(quán)威觀點而言,逯欽立《陶淵明事跡詩文系年》認為陶淵明生于365年,卒于427年,享年63歲。③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附錄二,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版。袁行霈《陶淵明年譜》認為陶淵明生于352年,卒于427年,享年76歲。④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附錄,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版。關(guān)于陶淵明詩文的寫作時間,逯本與袁本的說法也不盡一致。為了避免行文雜亂,本文擬采用逯本的說法,作品寫作年代、原文一律依據(jù)逯本,而對作品內(nèi)容的解讀則參考袁本。
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十一月陶淵明辭去彭澤縣令,這“是陶淵明一生前后兩期的分界線。此前,他不斷在官僚與隱士這兩種社會角色中做選擇,隱居時想出仕,出仕時要歸隱,心情很矛盾。此后他堅定了隱居的決心,一直過著隱居躬耕的生活”。①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2卷,第3編第3章。關(guān)于陶淵明辭官歸隱的原因,學界多有論述。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序》云: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缾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shù)。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徳,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為小邑。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zhì)性自然,非矯勵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②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本文所引詩文均據(jù)此本,下同。
這篇序文說明了陶淵明出仕為彭澤縣令的原因和辭官的原因。出仕的原因是“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親友都勸他出來做官,而選擇彭澤縣令這一職位的原因是“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辭官的原因有二:一是為官違背了“質(zhì)性自然”,“深愧平生之志”,這是最主要的;二是“程氏妹喪于武昌”,自己急于去武昌奔喪。另據(jù)《宋書·陶潛傳》記載:“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yīng)束帶見之?!瘽搰@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雹墼婿骸短諟Y明集箋注》附錄。這一記載說明陶淵明不習慣官場迎來送往、虛偽矯情甚至卑躬屈膝的規(guī)則。
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十分復雜的政治環(huán)境之中,官場事務(wù)繁雜,爾虞我詐,險象環(huán)生。對“質(zhì)性自然”的陶淵明而言,官場無疑是牢籠。陶淵明29歲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辭職。后來江州召為主簿,他未就任。 晉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淵明到江陵,入荊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當時桓玄掌握著長江中上游的軍政大權(quán),野心勃勃圖謀篡晉。陶淵明便又產(chǎn)生了歸隱的想法,在隆安三年(399)所寫的《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guī)林》之二中感嘆:“自古嘆行役,我今始知之”;“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茲!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痹诼“参迥辏?01)所寫的《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途中》中說:“詩書敦素好,林園無世情。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養(yǎng)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彼袊@行役之苦,認為林園是純凈之地,只有在敝廬中保養(yǎng)真純本性,才能保持自己的美善名聲。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回尋陽居喪了。此后政局發(fā)生了急劇的變化,安帝元興元年(402),桓玄以討尚書令司馬元顯為名,舉兵東下攻入京師。元興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國號曰楚。元興三年(404)劉裕起兵討伐桓玄,入建康,任鎮(zhèn)軍將軍,掌握了國家大權(quán),給晉王朝帶來一線希望。于是陶淵明又帶著矛盾的心情,出任鎮(zhèn)軍將軍劉裕的參軍,在赴任途中寫了《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被褐欣自得,屢空常晏如。時來茍?會,踠轡憩通衢。投策命晨裝,暫與園田疏。眇眇孤舟逝,綿綿歸思紆。我行豈不遙,登降千里馀。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真想初在襟,誰謂形跡拘。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痹娭谐錆M了“仕”與“隱”的矛盾,一方面覺得時機到來了,希望有所作為:“時來茍冥會,踠轡憩通衢。投?命晨裝,暫與園田疏?!绷硪环矫嬗志鞈僦飯@的生活,表示最終要回到田園:“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真想初在襟,誰謂形跡拘。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钡搅说诙昙窗驳哿x熙元年(405),他便改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這年八月又請求改任彭澤縣令,在官八十余日,十一月就辭官歸隱了。
性格決定命運,陶淵明辭官歸隱,是由崇尚自然的本性決定的?!俺淌厦脝视谖洳?,只是促成他立即辭官的理由或借口?!百|(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才是他辭官的根本原因。
陶淵明在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十一月辭去彭澤縣令后,就一直在農(nóng)村過著農(nóng)民般的隱居躬耕的生活,但他畢竟是飽讀詩書的文人,歸隱后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情趣在他的詩文中有真實而生動的描述。
陶淵明在義熙元年至義熙二年(406)創(chuàng)作的《歸去來兮辭》中,以飽滿的激情、詩化的語言,抒發(fā)了迷途知返的喜悅和迅速回家的急切心情:“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p>
接著,生動描述了歸隱后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樂趣:“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逕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策扶老以流憇,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薄皭傆H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蛎碥?,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薄皯蚜汲揭怨峦?,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迸c家人團聚、與親戚敘談、舉杯暢飲、閑居陋室、撫琴讀書、躬耕西疇、賞玩風物、登高賦詩,這是多么自由美妙的生存方式!
義熙二年,陶淵明移居園田居(古田舍),作《歸園田居》詩五首,從不同側(cè)面描繪了歸隱的生存方式和恬靜心境。
其一:“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边@十二句寫的是辭官歸隱后開荒南野,閑居草屋,享受淳樸、平和、寧靜的鄉(xiāng)村生活。
其二:“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對酒絕塵想。時復墟里人,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炙敝粒懵渫菝??!贝嗽姳砻鳉w隱后一心務(wù)農(nóng),斷絕追求名利的念頭,與鄰曲友好相處、暢談農(nóng)事。
其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贝嗽娒枋隽斯畹膯渭兛鞓罚瑢⑥r(nóng)耕生活詩意化。
其四:“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垅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余。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此詩寫躬耕之余攜子侄到丘垅閑游,目睹昔日的村落如今變?yōu)閺U墟,產(chǎn)生人生歸空的感嘆。
其五:“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此詩寫閑游歸來,歡飲達旦地享受生活。
義熙四年(408),陶淵明作《和郭主簿》二首,其一云:“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凱風因時來,回飈開我襟。息交游閑業(yè),臥起弄書琴。園蔬有余滋,舊谷猶儲今。營己良有極,過足非所欽。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戲我側(cè),學語未成音。此事真復樂,聊用忘華簪。遙遙望白云,懷古一何深?!贝嗽姴粌H寫出了樹林、凱風與自己的親近和諧,而且描繪了讀書、彈琴、摘菜、釀酒的生活情趣以及與弱子戲耍的天倫之樂。
義熙四年,陶淵明作《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其中第一首寫亦耕亦讀的快樂:“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歡然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此詩是陶詩的上乘之作,“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薄皻g然酌春酒,摘我園中蔬。”“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這些美妙的詩句,寫盡了耕田之余的飲酒、讀書之樂。
義熙五年(409),陶淵明作《酬劉柴桑》云:“窮居寡人用,時忘四運周。櫚庭多落葉,慨然已知秋。新葵郁北牖,嘉穟養(yǎng)南疇。今我不為樂,知有來歲不?命室攜童弱,良日登遠游?!痹娭小敖裎也粸闃贰彼木鋵憸蕚鋽y“童弱”遠游,享受田園美景。
義熙七年(411),陶淵明作《移居》二首,記述了移居南村,農(nóng)務(wù)之余與鄰曲共賞奇文共析疑義、登高賦詩、相呼飲酒、披衣閑談的生活情景。
其一:“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shù)晨夕。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弊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p>
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nóng)務(wù)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p>
詩中鄰曲之情、力耕之樂溢于言表?!捌嫖墓残蕾p,疑義相與析”二句向來為人稱道,其妙處在于以最精煉之語言道出讀書人普遍之體驗。有素心人可與共賞奇文,共析疑義,真是人生一大樂事。此外,如“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句中“抗言”二字,刻畫出了鄰曲談天時無所顧忌的神態(tài);“過門更相呼”、“相思則披衣”,亦極富情趣。
義熙十年(414)正月,陶淵明有斜川之游,并寫成《游斜川并序》,序云:
“辛酉正月五日,天氣澄和,風物閑美。與二三鄰曲,同游斜川。臨長流,望曾城,魴鯉躍鱗于將夕,水鷗乘和以翻飛。彼南阜者,名實舊矣,不復乃為嗟嘆。若夫曾城,傍無依接,獨秀中皋,遙想靈山,有愛嘉名。欣對不足,率共賦詩。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紀鄉(xiāng)里,以記其時日。”
詩曰:“開歲倐五十,吾生行歸休。念之動中懷,及辰為茲游。氣和天惟澄,班坐依遠流。弱湍馳文魴,閑谷矯鳴鷗。迥澤散游目,緬然睇曾丘。雖微九重秀,顧瞻無匹儔。提壺接賓侶,引滿更獻酬。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中觴縱遙情,忘彼千載憂。且極今朝樂,明日非所求?!?/p>
陶淵明斜川之游大概效仿王羲之蘭亭之游。序中“天氣澄和,風物閑美。與二三鄰曲,同游斜川”;詩中“中觴縱遙情,忘彼千載憂。且極今朝樂,明日非所求”等句,記述了游玩良辰美景和把酒盡歡的情景。
宋文帝元嘉元年(424),陶淵明作《答龐參軍一首并序》,詩的開篇寫道:“衡門之下,有琴有書。載彈載詠,爰得我娛。豈無他好?樂是幽居。朝為灌園,夕偃蓬廬?!边@幾句描述了讀書、撫琴、詠詩、灌園、幽居之樂。
陶淵明還有一首題為《止酒》的詩:“居止次城邑,逍遙自閑止。坐止高蔭下,步止蓽門里。好味止園葵,大歡止稚子。平生不止酒,止酒情無喜。暮止不安寢,晨止不能起。日日欲止之,營衛(wèi)止不理。徒知止不樂,未知止利己。始覺止為善,今朝真止矣。從此一止去,將止扶桑涘。清顏止宿容,奚止千萬祀?!敝咕频囊馑际峭V癸嬀啤T娭忻鑼懥司咏且亍板羞b自閑”的農(nóng)家生活:“坐止高蔭下,步止蓽門里。好味止園葵,大歡止稚子?!辈娬{(diào)“平生不止酒,止酒情無喜”。
總之,陶淵明歸隱后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情趣可以概括為:耕種田地、游玩山水、讀書撫琴、飲酒賦詩、與家人團聚、與鄰曲談心等。這些富有個性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在他的詩文中往往交織在一起,寫得具體、真實而生動。
陶淵明歸隱后的生存方式中表現(xiàn)出獨特而高尚的思想境界,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崇尚自然,重視天倫之樂,重視農(nóng)耕,安貧樂道。
陶淵明崇尚自然的思想源自老莊哲學。
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命題。《老子》17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薄拔易匀弧笔钦f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23章:“希言自然?!币馑际遣谎越塘钍呛嫌谧匀欢粻顟B(tài)的。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薄暗婪ㄗ匀弧笔钦f“道”效法的是自然而然、本來如此的狀態(tài),即“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①陳鼓應(yīng):《老子注釋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
老子認為萬物的根本是虛、靜的狀態(tài),告誡人們要以“虛靜”的心態(tài)去體悟“道”的境界?!独献印?0章:“滌除玄鑒?!本褪窍辞咫s念而深入觀照自然萬象。16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31章:“恬淡為上?!雹陉惞膽?yīng):《老子注釋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老子提出的“小國寡民”的社會構(gòu)想,也是他的自然哲學的組成部分。《老子》80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雹坳惞膽?yīng):《老子注釋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
莊子主張從主體精神上去體悟“道”的境界,強調(diào)人與自然萬物的親和關(guān)系?!肚f子·齊物論》:“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薄肚f子·天下》:“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莊子·大宗師》:“與造物者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氣。……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yè)”,“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雹荜惞膽?yīng):《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
莊子受老子影響,認為“虛靜”的心態(tài)是悟“道”的重要途徑之一?!肚f子·人間世》:“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于聽,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薄靶凝S”是指排除一切思慮與欲望,保持心境的清凈純一。《莊子·大宗師》:“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薄白笔侵肝镂覂赏ね蟮??!肚f子·天道》:“圣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雹蓐惞膽?yīng):《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這一段強調(diào)“心靜”、“虛驚恬淡”的重要作用。
上述老子“道法自然”、“滌除玄鑒”、“小國寡民”的思想,莊子“與造物者游”、“心齋”“坐忘”的人生哲學,對陶淵明影響很大,在陶淵明詩文中有充分的表現(xiàn)。陶詩所表現(xiàn)的“自然”的包含著與官場相對立的田園山水,順從宇宙大化、自由自在的精神狀態(tài),以及“虛靜”的心靈,而這三者在大多數(shù)詩文中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例如:陶淵明在隆安五年(401)至元興二年(403)居喪期間,對人生出處即“仕”與“隱”思考最多,作于晉安帝元興二年(403)的《飲酒》二十首記錄了他“仕”與“隱”的矛盾心情,以及后悔出仕、決意隱居的人生思考?!讹嬀啤菲湮灞磉_了這一思考:“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中表達了靜而遠的心境,描繪了與官場迥然不同的寧靜美好的田園山林景象,并從中感悟到難以言表的“真意”,即人生應(yīng)當回歸田園山林,過自由自在的生活。
作于元興三年(404)的《連雨獨飲》寫道:“運生會歸盡,終古謂之然。世間有松喬,于今定何聞?故老贈余酒,乃言飲得仙。試酌百情遠,重觴忽忘天。天豈去此哉,任真無所先。云鶴有奇翼,八表須臾還。自我抱茲獨,僶俛四十年。形骸久已化,心在復何言!”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評曰:此詩集中表現(xiàn)陶淵明生死觀,人生必有死,神仙不存在。惟忘乎物,進而忘乎天,任真自得,順乎自然,才真正得以超脫。⑥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第130頁。
《歸去來兮辭》結(jié)尾寫道:“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兮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表現(xiàn)了陶淵明回歸田園、順從自然、樂天知命的人生觀。
《歸園田居五首》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痹娭小皦m網(wǎng)”、“樊籠”比喻污濁不堪、充滿險惡、極不自由的官場?!扒鹕健?、“舊林”、“南野”、“園田”、“草屋”、“遠人村”則是與官場相對立的淳樸、平和、寧靜的山林田園環(huán)境?!皯敉o塵雜,虛室有余閑”表現(xiàn)了辭官歸隱、擺脫名韁利鎖之后,心情感到自由、閑適、虛靜?!胺底匀弧奔戎阜祷卮笞匀?、自然界,又指自然而然、自由自在的狀態(tài)?!胺底匀弧笔翘諟Y明人生哲學思考的核心。
《形影神并序》是表現(xiàn)陶淵明崇尚自然思想的重要詩歌作品,包括形贈影一首、影答形一首、神釋一首。其序云:“貴賤賢愚,莫不營營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極陳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釋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p>
《形贈影一首》:“天地長不沒,山川無改時。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謂人最靈智,獨復不如茲。適見在世中,奄去靡歸期。奚覺無一人,親識豈相思?但余平生物,舉目情凄洏。我無騰化術(shù),必爾不復疑。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茍辭?!?/p>
《影答形一首》:“存生不可言,衛(wèi)生每苦拙。誠愿游崑華,邈然茲道絕。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此同既難常,黯爾俱時滅。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立善有遺愛,胡為不自竭?酒云能消憂,方此詎不劣。”
《神釋一首》:“大鈞無私力,萬物自森著。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結(jié)托善惡同,安得不相語。三皇大圣人,今復在何處?彭祖壽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賢愚無復數(shù)。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yīng)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p>
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評曰:形、影、神分別指人的形體、身影、精神。《世說新語·任誕》王佛大嘆言:“三日不飲酒,覺形神不復相親?!碧諟Y明在《形影神》中不僅言及形神關(guān)系,且又增加了“影”,遂將形、神兩方關(guān)系之命題變?yōu)樾?、影、神三方關(guān)系之命題,使其哲學含義更為豐富。①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第60、70-71頁。評曰:“形”羨慕天地山川之不化,痛感人生之無常,欲借飲酒以愉悅,在魏晉士人中此種想法頗為普遍。“影”主張立善求名以求不朽,代表名教之要求?!吧瘛币宰匀换w之理破除“形”“影”之惑,不以早終為苦,亦不以長壽為樂,不以名盡為苦,亦不以留有遺愛為樂,此所謂“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此三詩設(shè)為形、影、神三者之對話,分別代表三種人生觀,亦可視為陶淵明自己思想中互相矛盾之三方面?!缎斡吧瘛房芍^陶淵明解剖自己思想并求得解決之記錄。②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第60、70-71頁?!渡襻屢皇住繁憩F(xiàn)了順從自然大化、不喜亦不懼的人生態(tài)度。
作于義熙十一年(415)的《擬挽歌辭三首》其一云:“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隁馍⒑沃??枯形寄空木。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千秋萬歲后,誰知榮與辱。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逼涠疲骸霸谖魺o酒飲,今但湛空觴。春醪生浮蟻,何時更能嘗。肴案盈我前,親舊哭我傍。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昔在高堂寢,今宿荒草鄉(xiāng)。一朝出門去,歸來夜未央?!逼淙疲骸盎牟莺蚊C#讞钜嗍捠?。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嶣嶤。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p>
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評曰:此三首全是設(shè)想之辭。其一,寫剛死之際,乍離人世恍惚之感,嬌兒、良友、是非、榮辱,全無意義,“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詼諧中見出曠達。其二,寫祭奠與出殯,一反上首之詼諧曠達,字里行間透出些許悲哀。其三,寫送殯與埋葬,尤著筆于埋葬后獨居荒郊之寂寞,“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觀察人情世故透徹,筆墨冷峻、率真、深刻。淵明認為人本是稟受大塊之氣而生,死后復歸于大塊,此乃自然之理,直須順應(yīng)大化,無復憂慮也。①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第426、482、347、141頁。“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二句,看穿生死。
作于晉安帝義熙十四年(418)《桃花源記并詩》也寄托了陶淵明崇尚自然的思想:“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華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边@一段文字生動描繪了桃花源優(yōu)美宜人的自然風光、古樸純真的農(nóng)村風俗。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評曰:桃花源中人的衣著、習俗、耕作,亦與桃花源外無異,而其淳厚古樸又遠勝于世俗矣,陶淵明借此以寄托其理想也。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淳樸、平和、悠閑,沒有爭斗,沒有煩惱。毫無疑問,陶淵明是以文學的筆調(diào),表達老子“小國寡民”的自然哲學思想。②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第426、482、347、141頁。
陶淵明歸隱后非常重視天倫之樂,這一思想顯然深受孔子《論語》中“孝悌”觀念的影響?!墩撜Z·學而篇》載:“有子曰:‘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篇》又載:“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薄稙檎份d:“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公冶長篇》載:“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雹蹢畈骸墩撜Z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儒家強調(diào)以血緣為基礎(chǔ)的孝悌觀念是仁德的根本,重視父子之情、兄弟之愛,并把這種孝悌觀念推廣到天下,以“孝”治天下,以仁愛之心對待廣大民眾。陶淵明受此觀念影響,歸隱田園后,非常重視天倫之樂。在前文所引的陶淵明詩文中有這方面的例句,如:《歸去來兮辭》:“僮仆歡迎,稚子候門”;“攜幼入室,有酒盈樽”;“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稓w園田居》其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薄逗凸鞑尽菲湟唬骸叭踝討蛭覀?cè),學語未成音。此事真復樂,聊用忘華簪。”《酬劉柴?!罚骸懊覕y童弱,良日登遠游?!逼澰倥e二例:
大約作于義熙元年(405)的《雜詩十二首》其四云:“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親戚共一處,子孫還相保。觴弦肆朝日,罇中酒不燥。緩帶盡歡娛,起晚眠常早。孰若當世士,冰炭滿懷抱。百年歸丘壟,用此空名道!”此首意在強調(diào)功名不足貴,主張享受天倫之樂。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評曰:以“丈夫”與“我”對舉,“丈夫志四海”,則“冰炭滿懷抱”(比喻義利交于胸中),而所得不過是“空名道”而已;“我”愿與“親戚共一處”,以安享天年耳。④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第426、482、347、141頁。
作于晉安帝義熙五年(409)的《和劉柴桑》云:“山澤久見招,胡事乃躊躇?直為親舊故,未忍言索居。良辰入奇懷,挈杖還西廬?;耐緹o歸人,時時見廢墟。茅茨已就治,新疇復舊畬。谷風轉(zhuǎn)凄薄,春醪解饑劬。弱女雖非男,慰情良勝無。棲棲世中事,歲月共相疏。耕織稱其用,過此奚所須?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保ㄗⅲ簞⑦z民嘗作柴桑令。)此詩表明自己不愿意離家人而“索居”,即不愿皈依佛門。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評曰:淵明本已隱居家中,遺民復招以何事耶?蓋劉遺民于元興元年(402)入廬山,并與慧遠等123人共立誓愿,則是已皈依佛門矣。遺民當是招淵明入廬山,離家人而“索居”,淵明不肯,故作《酬劉柴桑》及此詩。此詩頗言隱居及與親舊家人團聚之樂。淵明之隱居乃離開仕途與世俗,退隱田園從事躬耕,而未脫離人間,仍與親友、鄰居相往還,此所謂“結(jié)廬在人境”也。此詩所謂“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薄冻陝⒉裆!匪^“今我不為樂,知有來歲不?”均表明其不慮來生之意,非如劉遺民之離群索居,期往生極樂世界也。淵明既不求顯達,亦不預佛門,結(jié)廬人境,躬耕守拙,親舊不遺。此詩可見其懷抱。⑤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第426、482、347、141頁。
陶淵明歸隱田園后,親身參加農(nóng)耕,并用詩寫出農(nóng)耕體驗,表現(xiàn)出重視農(nóng)耕的思想。
作于晉安帝義熙六年(410)的《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旱稻》云:“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開春理常業(yè),歲功聊可觀。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忄禁,讀jin,去聲)(或作襟)顏。遙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guān)。但愿長如此,躬耕非所嘆?!贝嗽姀娬{(diào)“衣食”是人生之道的開端,一個人如果連衣食都不管,生活就不安定。懂得這個道理,就不怕躬耕的艱辛困苦。詩中“盥濯息檐下”二句活畫出農(nóng)家簡樸的生活情景和勞作后飲酒解乏、自得其樂的隱士形象,并以古代荷蓧、長沮、桀溺等躬耕之隱士激勵自己。
作于晉安帝義熙十二年(416)《丙辰歲八月中于下潠田舍獲》云:“貧居依稼穡,戮力東林隈。不言春作苦,??重撍鶓?。司田眷有秋,寄聲與我諧。饑者歡初飽,束帶候鳴雞。揚檝越平湖,泛隨清壑回。皭皭(或作郁郁)荒山里,猿聲閑且哀。悲風愛靜夜,林鳥喜晨開。曰余作此來,三四星火頹。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遙謝荷蓧翁,聊得從君棲?!痹娭小安谎源鹤骺啵?重撍鶓选倍浔磉_了躬耕的決心,盡管耕田勞累,但詩人不以此為苦,而擔心會違背自己躬耕的心愿。
值得注意的是,陶淵明重視農(nóng)耕的思想與孔子輕視農(nóng)耕的思想不同,而與孟子重視“民事”的思想較一致?!墩撜Z·衛(wèi)靈公篇第十五》載:“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者,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雹贄畈骸墩撜Z譯注》?!睹献印る墓戮渖稀份d:“滕文公問為國。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民之為道也,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雹跅畈骸睹献幼g注》。孟子所說的“民事”,指的是小民農(nóng)田耕種之事,它關(guān)系到百姓的生存和國家的穩(wěn)定,宋代朱熹《論孟精義》把孟子的觀點概括為:“君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百姓足,則君足矣”。③朱熹:《論孟精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3卷第3編第3章說:“‘安貧樂道’是陶淵明的為人準則。他所謂‘道’,偏重于個人的品德節(jié)操方面,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p>
陶淵明退隱后安貧樂道的思想直接來自儒家的“孔顏人格”?!墩撜Z·雍也篇》載:“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述而篇》載:“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衛(wèi)靈公篇》載:“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雹軛畈骸墩撜Z譯注》。顏回貧居陋巷而不改其樂的人格修養(yǎng)、孔子“固窮”的精神,在陶淵明身上得到發(fā)揚光大。
大約作于義熙元年(405)的《雜詩十二首》其八云:“代耕本非望,所業(yè)在田桑。躬親未曾替,寒餒常糟糠。豈期過滿腹,但愿飽粳糧。御冬足大布,粗絺以應(yīng)陽。正爾不能得,哀哉亦可傷!人皆盡獲宜,拙生失其方。理也可奈何,且為陶一觴?!痹婿短諟Y明集箋注》評曰:此詩寫躬耕不替而不得溫飽,怨中有坦然之情,坦然中復有怨語。⑤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第356頁。
作于宋武帝永初元年(420)《五柳先生傳并贊》描繪了忘懷得失、安貧樂道的的隱士形象:“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曽不吝情去留。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瘶O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酣觴賦詩,以樂其志。無無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506頁評曰:文中關(guān)鍵乃在“不慕榮利”,“不求甚解”,“曾不吝情去留”、“忘懷得失”等語,全是不求身外之物,唯以自然、自足、自適為是,最能見淵明之人生態(tài)度。文曰“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又可見淵明之創(chuàng)作態(tài)度,著文乃自娛,非為娛人,亦非祈譽。為人為文如此,非常人所及也。
作于宋文帝元嘉三年(426)《詠貧士七首》,表現(xiàn)了陶淵明晚年貧病交加的處境和安貧樂道的操守。
其一:“萬族各有托,孤云獨無依。曖曖空中滅,何時見余暉。朝霞開宿霧,眾鳥相與飛。遲遲出林翮,未夕復來歸。量力守故轍,豈不寒與饑?知音茍不存,已矣何所悲?!”其二:“凄厲歲云暮,擁褐曝前軒。南圃無遺秀,枯條盈北園。傾壺絕余瀝,窺灶不見煙。詩書塞座外,日昃不遑研。閑居非陳厄,竊有慍見言。何以慰吾懷?賴古多此賢?!逼淙骸皹s叟老帶索,欣然方彈琴。原生納決履,清歌暢商音。重華去我久,貧士世相尋。弊襟不掩肘,藜羮常乏斟。豈忘襲輕裘?茍得非所欽。賜也徒能辨,乃不見吾心?!逼渌模骸鞍藏毷刭v者,自古有黔婁。好爵吾不縈,厚饋吾不酬。一旦壽命盡,蔽服仍不周。豈不知其極?非道故無憂。從來將千載,未復見斯儔。朝與仁義生,夕死復何求?”其五:“袁安困積雪,邈然不可干。阮公見錢入,即日棄其官。芻蒿有常溫,采莒足朝飡。豈不實辛苦?所懼非饑寒。貧富常交戰(zhàn),道勝無戚顏。至德冠邦閭,清節(jié)映西關(guān)?!逼淞骸爸傥祼鄹F居,繞宅生蒿蓬。翳然絕交游,賦詩頗能工。舉世無知者,止有一劉龔。此士胡獨然?實由罕所同。介焉安其業(yè),所樂非窮通。人事固以拙,聊得長相從。”其七:“昔在黃子亷,彈冠佐名州。一朝辭吏歸,清貧略難儔。年饑感仁妻,泣涕向我流。丈夫雖有志,固為兒女憂?;輰O一晤嘆,腆贈竟莫酬。誰云固窮難,邈哉此前修。”
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364頁評曰:“此七首專詠貧士。貧,困于財。淵明所詠貧士雖困于財,而志不撓,氣不屈,安于貧,樂于道,故引以為知己也。其一、其二總寫自己之無依與饑寒,及依賴古賢以慰懷之意。后五首分詠幾位貧士及知音。七詩之主旨乃在欲求知音而苦無知音也耳?!钡谝皇紫纫怨略谱员龋矸萁^高,接著以眾鳥歸林飛,比喻自己棄官歸隱的心志。第二首寫能以古賢釋懷。第三至第七首,分別詠贊榮叟、黔婁、袁安、仲蔚、黃子亷等安貧樂道的貧士,表明要像他們那樣:“朝與仁義生,夕死復何求?”“貧富常交戰(zhàn),道勝無戚顏?!薄敖檠砂财錁I(yè),所樂非窮通?!迸Ρ3制返鹿?jié)操的純潔,決不為追求高官厚祿而玷污自己。第七首充滿辛酸悲苦:“年饑感仁妻,泣涕向我流。丈夫雖有志,固為兒女憂。”陶淵明隱居之初,生活尚不致貧窮如此,大概后來屢遭災(zāi)禍,日益貧窮,到了捱餓的程度,但是他并沒有喪失安貧樂道的處世準則,這種思想境界是最令人敬仰的。
陶淵明一生以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十一月辭去彭澤縣令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辭官歸隱是他在“仕”與“隱”之間所作出的人生選擇。陶淵明辭官歸隱的根本原因是:“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不能為五斗米折腰”。
自古以來,知識分子的人生道路不外乎出仕或隱居,為官執(zhí)政須濟世安民,造福天下百姓,如不能做到這一點,則不如潔身自好,退隱山林或躬耕田畝。陶淵明生逢亂世,政局動蕩,官場爾虞我詐,險象環(huán)生。他混跡官場,屈己違心,難有作為。他在經(jīng)過“仕”與“隱”的矛盾之后,毅然決然地離開官場,選擇歸隱田園的人生道路。耕種田地、游玩山水、讀書撫琴、飲酒賦詩、與家人團聚、與鄰曲談心。他既不做深山道士,也不做佛門信徒,而是深入民間,醉心自然,他的歸隱帶有平民色彩。
陶淵明歸隱后的思想境界既融合了儒道思想,又有自己的人生體驗,具體表現(xiàn)在:崇尚自然,重視天倫之樂、重視農(nóng)耕,安貧樂道。
人生在世,物質(zhì)追求有限,精神追求無限。耕田種地可以滿足衣食,讀書撫琴可以養(yǎng)性怡情。人的精神修養(yǎng)提高了,簡陋的物質(zhì)條件、平凡的生活情景可以上升到詩情畫意的高度,在平淡中享受人生,使精神與宇宙大化融合,進入順其自然、無障無礙的境界。這就是陶淵明歸隱后的生存方式給今人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