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續(xù)論

      2013-03-27 11:34:47朱仰東
      東方論壇 2013年1期
      關(guān)鍵詞:結(jié)社高啟吳敬梓

      朱仰東

      (山東師范大學 文學院,濟南 山東 250014)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續(xù)論

      朱仰東

      (山東師范大學 文學院,濟南 山東 250014)

      《儒林外史》與明代社會關(guān)系密切。吳敬梓何以厚洪武而薄永樂,是和洪武朝禮樂制度的建立有關(guān),而永樂篡位本身即是對周禮的違背,且自此之后,禮樂制度廢弛。高啟桀驁不馴,其性格與魏晉人物類似,吳敬梓推崇六朝,但由文中所及《高青丘文集》看,吳敬梓對高啟極為熟悉,從其個人及文中王冕行跡看,吳敬梓及其創(chuàng)作受高啟影響更大。明代文人結(jié)社之風盛行,清代對于明人結(jié)社態(tài)度多為否定,吳敬梓當受特定時代思潮影響,對文人結(jié)社也比較反對?!度辶滞馐贰飞婕拔娜私Y(jié)社頗多,且多為反面,這一現(xiàn)象當與吳敬梓個人態(tài)度有關(guān)。

      《儒林外史》;洪武朝;永樂朝;高啟;魏晉風度;文人結(jié)社

      《儒林外史》借徑明代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楔子題詞即云“百代興亡朝復(fù)暮,江風吹倒前朝樹”,其中“前朝”顯然是立足于吳敬梓生活的時代而言的。雖然,《儒林外史》“機鋒所向,尤在士林”(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但是,“吳敬梓對明代歷史興亡的意識,貫穿于《儒林外史》中,成為小說主題的重要思想背景?!盵1]吳敬梓何以借徑明代,明代社會對吳敬梓及其創(chuàng)作有何影響,在作者春秋筆法下,彼此之間是否存在某種深意,可以說,在對《儒林外史》研究中,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然而,學界雖然明知《儒林外史》與明史關(guān)系密切,但“絕少涉及作品寫及明代歷史的意義,以為那只不過是形式而已。”應(yīng)該說,“這是《儒林外史》研究長期存在的誤區(qū)。因為從理論上講說,《儒林外史》的假托明代不可能只是一種形式,而必然包含相應(yīng)的內(nèi)容,即它托明寫清的地方正就是明清共有或可能共有的。讀者若單認為它寫了清朝,而作品之描寫與明朝了無關(guān)系,就未免失之片面?!盵2]基于此,故不揣淺陋,就這一話題續(xù)陳管見。①業(yè)師杜貴晨先生曾于《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發(fā)表《〈儒林外史〉假托明代論》一文,文中觀點見解深刻,啟人多矣。筆者閱讀后也有同感,并沿此思路,寫下此文,故以續(xù)論擬題,不當處望方家指正。又,杜先生之文后收入《傳統(tǒng)文化與古典小說》一書中,可參看。

      一、“在洪武爺手里過日子,各樣都好”

      《儒林外史》第9回鄒吉甫道:“本朝天下,要同孔夫子的周朝一樣好的,就為出了個永樂爺就弄壞了。”同回鄒吉甫又言:“再不要說起!而今人情薄了,這米做出來的酒汁都是薄的,小老還是聽見我死鬼父親說‘在洪武爺手里過日子,各樣都好; 二斗米做酒,足有二十斤酒娘子。后來永樂爺掌了江山,不知怎樣的,事事都改變了,二斗米只做得出十五六的酒來。’像我這酒,是扣著水下的,還是這般淡薄無味?!编u吉甫的話很有意思,在他看來,洪武時期像周朝一樣好,永樂朝總之不如洪武朝,褒洪武而貶永樂的意味非常明顯。

      這就讓人感到困惑了,因為楔子中寫得明白,洪武即位,“禮部議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經(jīng)’、‘四書’、八股文。”于是“王冕指與秦老看,道:‘這個法卻定的不好!將來讀書人既有此一條榮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奔热恍ㄗ右庠凇半[括全文”,由此出發(fā),后世學者往往認為,《儒林外史》“名之曰儒林,蓋為文人學士而言”,“批評明朝科舉用八股文的制度”是“全書的宗旨”[3];或進而由批判科舉及至科舉制度下文人生存狀態(tài)的思考,如張錦池先生即指出,“‘八股科舉——功名富貴——一代文人有厄’問題,便成為作品……的同一主題思想的三個層面,而作者的歷史反思、文化反思、哲學反思,亦寓焉。是故,如果一定要從王冕的三段話中拈出一句話來概括吳敬梓的創(chuàng)作本旨,其最全面而義又最顯豁者,當是‘貫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盵4]思考角度或有不同,但作為“隱括全文”的楔子,作者將一代文人之厄歸咎于洪武,顯然是頗含微詞的,而文中鄒吉甫又口口聲聲贊美洪武,將之比作上古時代的周朝,這豈不矛盾?

      其實,如要回答這一問題首先需要對明初歷史有所了解。需要指出的是,以對科舉制度的態(tài)度而言,吳敬梓并不贊成時文制藝、八股取士,楔子中對洪武朝的指責合乎邏輯。但是,對八股取士的否定并不等于對洪武一朝的完全否定,因為,朱元璋推翻元蒙,目的即在于“驅(qū)逐胡虜,恢復(fù)中華,陳綱立紀,救濟斯民”“拯生民于涂炭,復(fù)漢官之威儀”,所以,當明朝甫定,“他務(wù)未遑”,朱元璋便“首開禮樂二局,廣徵耆儒,分曹究討”(《明史》卷四十七);曾言:

      禮者,所以美教化而定民志。成周設(shè)大司徒,以五禮防萬民之偽而教之中。夫制中莫如禮,修政莫如禮,齊家莫如禮。故有禮則治,無禮則亂。居家有禮,則長幼敘而宗族和。朝廷有禮,則尊卑定而等威辨。(《明太祖寶訓(xùn)》卷二)

      先王制禮,所以辨上下,定民志,秩然而不紊,歷世因之,不敢違越。誠以紀綱法度,維持世道之具。(《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七十七)

      洪武元年,朱元璋詔令禮官編成《存心錄》,二年,詔儒臣修禮書,三年編纂完成《大明集禮》,此后,又多次以行政命令讓精通儒學的大臣編修禮書。據(jù)統(tǒng)計,在洪武三十年間,所修禮書計有《孝慈錄》、《洪武禮制》、《禮儀定式》、《諸司職掌》、《稽古定制》、《國朝制作》、《大禮要議》、《皇朝禮制》、《大明禮制》、《洪武定法》、《禮制集要》、《禮制節(jié)文》、《太常集禮》等??梢哉f,有明一代的禮樂制度基本上是在洪武年間制定完成的。所以,《明史·儒林傳序》認為:“明太祖起布衣,定天下。當干戈搶攘之時,所至征召耆儒,講論道德,修明治術(shù),興起教化,煥乎成一代之宏規(guī)?!?/p>

      《儒林外史》的描寫很真實地反映了這一點,雖然吳敬梓對科舉戕害人心,毒害士林痛心疾首,但對禮樂制度卻肯定有加,并以之為理想追求。文中所塑造的遲衡山、杜少卿、莊紹光等“真名士”,其希望即在于恢復(fù)久已不存的禮樂傳統(tǒng),這一點也體現(xiàn)在回目設(shè)置上,如第33回回目“杜少卿夫婦游山 遲橫山朋友議禮”、第34回回目“議禮樂名流訪友,備弓旌天子招賢”,第37回回目“祭先圣南京修禮,送孝子西蜀尋親”,眾所周知,其中第37回是文中高潮部分,也是最能體現(xiàn)作者理想的地方,對于真賢名士們恢復(fù)古禮古樂傳統(tǒng)過程的描寫,雖然作者寫來不厭其煩、枯燥無味,但卻極為認真,可見該部分之重要。而所祭泰伯,據(jù)《史記·泰伯世家》載,即周太王長子,由此可知,真賢名士們所恢復(fù)的古禮古樂即是周禮周樂,換言之,周禮周樂即是吳敬梓心目中理想的禮樂傳統(tǒng),而洪武朝所制定的禮樂制度即是周朝禮樂制度的余緒,就此,清代《明史》修訂者即已指出:“惟能修明講貫,以實意行乎其間,則格上下,感鬼神,教化之成即在是矣。安見后世之禮,必不可上追三代哉?”孟森先生亦然:“中國自三代以后,得國最正者,惟漢與明?!盵5](P15)所以,也就不難理解,鄒吉甫何以推崇洪武,將其比作周朝了。不過,第33回里遲衡山卻說:“而今讀書的朋友,只有過講個舉業(yè),若會做兩句詩賦,就算雅極的了,放經(jīng)史上禮、樂、兵、農(nóng)的事,全然不問!我本朝太祖定了天下,大功不差似湯武,卻全然不曾制作禮樂?!比缯f洪武舉業(yè)害人可以,但斷然否定洪武朝“全然不曾制作禮樂”顯然有違事實,如聯(lián)系遲衡山說話的時間當在嘉靖三十五年,而此時,“有明諸儒,衍伊、雒之緒言,探性命之奧旨,錙銖或爽,遂啟歧趨,襲謬承偽,指歸彌遠。至專門經(jīng)訓(xùn)授受源流,則二百七十余年間未聞以此名家者。經(jīng)學非漢唐之精專,性理襲宋元之糟粕,論者謂科舉盛而儒術(shù)微,殆其然乎?”(《明史·儒林傳序》)學風、世風江河日下,文運難系,遲衡山之言實屬憤激之詞,如以此為據(jù),推斷出菲薄洪武之結(jié)論,則未免武斷。

      與之相比,作者對永樂朝所持態(tài)度正好相反。其因在于:永樂即位乃以“靖難”之名行篡位之實。篡位,歷代即為人不齒,《漢書》卷九十九下“贊”對王莽篡位評云:“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歷世之權(quán),遭漢中微,國統(tǒng)三絕,而太后壽考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慝,以成篡盜之禍”,甚至連文人所不屑為的戲曲等俗文學也口誅筆伐,元尚仲賢《三奪槊》第四折:“那兇玩很劣,奸滑僥幸,則待篡位奪權(quán)。”值得注意的是,文中的圣賢泰伯,據(jù)《史記·泰伯世家》載即以謙讓著稱,“季歷賢,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于是太佰﹑仲雍二人乃礶荊蠻,文身斷發(fā),示不可用,以避季歷?!薄度辶滞馐贰诽Ц咛┎翱磥硎沁@樣的賢人更符合吳敬梓的理想”[6]而又貶責永樂,用意也就不言而明了。然而,學界多洞悉吳敬梓春秋之筆,但卻少有人注意褒洪武、貶永樂所蘊含的春秋大義,實為可惜,看來正如魯迅所言,偉大的確需要人懂。明乎此,那么第8回里,婁氏兩公子的話也就不能等閑視之:“自從永樂篡位之后,明朝就不成個天下!”“據(jù)小侄看來,寧王此番舉動,也與成祖差不多;只是成祖運氣好,到而今稱圣稱神;寧王運氣低,就落得個為賊為虜,也要算一件不平的事?!甭?lián)系鄒吉甫所言,永樂之所以遭貶,在作者來看,實乃因為篡位本身即有違禮樂制度,而事實是,自永樂之后,“百姓未盡溫飽,士大夫亦未見能行禮樂。”(第35回)作為肇始者,永樂朝自然難辭其咎,責之尚且不已,何談為之美言。

      二、“國初四大家,只有高青丘是被了禍的”

      《儒林外史》第35回,莊征君應(yīng)詔途中遇見盧信侯,二人相談甚歡,言語之間有兩處涉及高啟與其文集:一處在盧信侯談起自己等候莊征君之因時有言:

      因小弟立了一個志向,要把本朝名人的文集都尋遍了,藏在家里。二十年了,也尋的不差甚么的了。只是國初四大家,只有高青丘是被了禍的,文集人家是沒有,只有京師一個人家收著。小弟走到京師,用重價買到手,正要回家去,卻聽得朝廷征辟了先生。

      一處在談到名人文集時,莊征君向盧信侯道:

      像先生如此讀書好古,豈不是個極講求學問的?但國家禁令所在,也不可不知避忌。青丘文字,雖其中并無毀謗朝廷的言語,既然太祖惡其為人,且現(xiàn)在又是禁書,先生就不看他的著作也罷。

      由上可知,因“太祖惡其為人”,高啟文集當時尚在禁中,少有人收藏。盧信侯僥幸得之,后卻因此遭到錦衣衛(wèi)的通緝,差點送命;蘧公孫則為此吃盡官司,受人訛詐。文中大凡有《高青丘集》出現(xiàn)的地方,禍事都會如影相隨,似乎,高啟及其文集即是不祥之物。作者如此寫來,用意何在?文中不明;態(tài)度如何?作者也未置可否。事實上,如細加推究,便會發(fā)現(xiàn),作者如此閃爍其辭卻另有深意,高啟之于吳敬梓,影響可謂大矣?、俣刨F晨先生認為,《儒林外史》寫高啟是別有深意的,“因為高啟畢竟是歷史人物,他被明太祖枉殺,著作在后世不禁而禁,是人所共知的的事實; 而且高啟才華橫溢,作為有明一代詩人之冠,他的死明清士人無不為之痛惜,說到明詩便不能不說到高啟,而且因此不難想到明朝自朱元璋發(fā)難,文禍也曾是空前的嚴重。所以,寫高啟直接正面的意義首先還應(yīng)當是這一冤獄的本身,是對高啟之死的同情和對‘洪武爺’大搞文字獄的針砭?!贝送庵档米⒁獾氖牵度辶滞馐贰贰坝嘘P(guān)高啟文禍的描寫,用心似不僅在于揭露影射,還有教人防范自保的用心?!惫P者以為甚是,但如從二者思想人格等方面看,高啟對吳敬梓當也不無影響,或者說較魏晉名士風流影響更甚。

      吳敬梓追慕魏晉,在某些學者看來,“吳敬梓大概要屬于那些沒有失去自我,企盼恢復(fù)文人群體自尊和優(yōu)越感覺的個別文人,在人格意識方面,吳敬梓的心和魏晉人士相通的。”[7]程晉芳《寄懷嚴東有》一詩即云“敏軒生近世,而抱六代情。風雅慕建安,齋栗懷昭明?!庇绊懰?,《儒林外史》中所塑造的理想人物也多具魏晉風度,比如王冕,學者指出:“凡是史傳未及而吳敬梓所賦予王冕的性格因素,大抵不外魏晉風度遺留的痕跡?!睍兴鶎懠惧谀瓴荒綑?quán)勢、怒罵他人,荊元‘諸事都由得我’的自主意識,杜少卿一手攜夫人、一手持酒杯游清涼山等精彩之筆,“均可見到魏晉士人的身影?!盵8]但殊不知,高啟的人格意識也形同六代,崇尚自由,狂放不羈,比如被迫應(yīng)征做官后,高啟不但沒有欣喜若狂,反倒認為是一種負擔,《池上雁》詩云:“野性不受畜,逍遙戀江渚。冥飛惜為高,偶為弋者取。……雖蒙養(yǎng)育恩,飽飼貸皰煮?!倍鳌肚嗲鹱痈琛犯w現(xiàn)了作者任性逍遙、人格獨立的精神追求,“不肯折腰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但好覓詩句,自吟自酬庚?!比绻f前者頗類竹林七賢,那么后者則明確以效仿陶淵明為旨歸了。這種獨立的人格精神之于文人品格而言,可謂難能可貴,但之于明初政治環(huán)境來說,顯然不合時宜,因為,當此之際,百廢待興,朱元璋急需有用之才,曾多次頒布詔令廣為搜求,“聯(lián)為天下之廣,故非一人所能治,必得天下之賢共成之?!裉煜略俣?,日與諸儒講明治道,啟沃朕心,敢不以古先哲王是期。巖穴之士,有能以賢輔我,以德濟民者,尚不圣棄!”(《皇朝本紀》)對于不為君用者,朱元璋極為痛恨,于《大誥》中規(guī)定:“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 ,是自外其教者,誅其身而沒其家,不為之過?!?/p>

      高啟的桀驁不馴違背了朱元璋的用材方略,這也是莊征君所謂“太祖惡其為人”的根由,其結(jié)局注定是一個悲劇。

      既然,吳敬梓將其寫進文中,說明吳敬梓對其人知之甚詳;既然高啟的人格精神與魏晉六朝亦相通焉,那么,對于高啟,這位才華蓋世而又充滿悲劇色彩的才子,吳敬梓當也不無敬仰。一個典型的例子即是,乾隆十六年,皇帝首次南巡,幸臨南京,吳敬梓不但沒有迎鑾獻詩,反而“企腳高臥向栩床”(金兆燕《棕亭詩鈔》卷三《寄吳文木先生》),這種勇氣、膽量和氣魄,與其說接近于魏晉人物的狂放,不如說更近于高青丘之孤傲,或者說二者兼之。允當來看,吳敬梓則似乎遠紹魏晉,而近效高啟。及于作品,楔子中的王冕最為典型,作為精心樹立起來“隱括全文”的真賢楷模,王冕頗類高啟,而又與作者經(jīng)歷相似,可以看出,由高啟及至作者再到王冕這樣一個相互影響的鏈條軌跡。比如,楔子中寫時為吳王的朱元璋拜訪王冕,曾云:

      孤是一個粗鹵漢子,今得見先生儒者氣像,不覺功利之見頓消。孤在江南,即慕大名。今來拜訪,要先生指示:浙人久反之后,何以能服其心?

      王冕告其“若以仁義服人,何人不服,豈但浙江?”朱元璋聽后,“嘆息,點頭稱善?!倍ǘμ煜潞?,“時常有人傳說:朝廷行文到浙江布政司,要征聘王冕出來做官。初時不在意里,后來漸漸說的多了。王冕并不通知秦老,私自收拾,連夜逃往會稽山中。”“半年之后,朝廷果然遣一員官,捧著詔書,帶領(lǐng)許多人,將著彩緞表里,來到秦老門首,”如果與高啟、吳敬梓事跡對照,不難發(fā)現(xiàn),王冕的行跡幾乎就是二人的翻版,只不過,高啟因恬退而慘遭腰斬,吳敬梓因高臥而無緣仕途,后者則終老林下、得以善終罷了。如此來看,學者所言“凡是史傳未及而吳敬梓所賦予王冕的性格因素,大抵不外魏晉風度遺留的痕跡”雖然不錯,但卻有失偏頗。

      吳敬梓既然能夠?qū)⒏邌⑽募瘬裰霑敲磳τ诟邌⑽募?,想來吳敬梓當不陌生。?lián)系其擅于將前人作品“化腐朽為神奇”的事實,那么,高啟的作品是否也有為吳敬梓吸收改造的可能呢?高啟文集中,《南宮生傳》、《書博雞者事》是兩篇關(guān)于俠士的作品,雖為傳記,但行文筆法更類傳奇小說。無獨有偶,《儒林外史》也寫到了俠士,即鳳四老爹。學界認為,鳳四老爹原型乃當時大俠甘鳳池。[9]甘鳳池,南京人,性喜任俠,以武勇著名,《清史稿》有傳。吳敬梓長期定居南京,對甘鳳池應(yīng)該耳熟能詳,以甘鳳池為原型極有可能,比如文中胡八亂子踢鳳四老爹腎囊一事,即很有可能本事于徐珂《清稗類鈔》卷十五《技勇類·甘鳳池拳勇》所載。不過,這并不妨礙作者在此基礎(chǔ)上吸收其他文學元素的可能。愚以為,吳敬梓所塑造的鳳四老爹身上也有南宮生、“博雞者”的影子。比如《南宮生傳》所寫南宮生,“少任俠,喜擊劍走馬,尤善彈”“家居以氣節(jié)聞,衣冠慕之,爭往迎侯,門止車日數(shù)十輛。生亦善交,無貴賤皆傾身與相接。”《書博雞者事》中“博雞者”“素無賴,不事產(chǎn)業(yè),日抱雞呼少年博市中。任氣好斗,諸里俠者皆下之。”與小說中鳳四老爹出身市井江湖,交接黑白兩道,大凡提起鳳四老爹之名,無不敬讓有加,頗似。尤其文中所寫鳳四老爹通過手段使身陷囹圄的萬里不但得以釋放,而且還弄假成真,幫助萬里由“假中書”變?yōu)榱恕罢嬷袝?;即與《書博雞者事》中“博雞者”激于義氣、幫助多有“惠政”而遭誣陷下獄的袁有守“官復(fù)原職”一事相似。只是前者事跡不太光彩,后者更顯仗義罷了。吳敬梓反其意而用之,別具匠心。

      三、“這些發(fā)過的老先生,但到杭城,就要同我們唱和”

      《儒林外史》第12回“名士大宴鶯脰湖,俠客虛設(shè)人頭會”寫道,婁三、婁四“科名蹭蹬,不得早年中鼎甲,入翰林,激成了一肚子牢騷不平”,在京師閑的無聊,返回故里,訪求遺賢,欲以博個戰(zhàn)國時期信陵君、春申君求賢養(yǎng)士的美名;于是召集蘧公孫等“名士”湊成了所謂的鶯脰大會,“席間八位名士,帶挈楊執(zhí)中的蠢兒子楊老六也在船上,共和九人之數(shù)。當下牛布衣吟詩,張鐵臂擊劍,陳和甫打哄說笑,伴著兩公子的雍容爾雅,蘧公孫的俊俏風流,楊執(zhí)中古貌古心,權(quán)勿用的怪模怪樣:真乃一時盛會?!钡?7回“匡秀才重游舊地 趙醫(yī)生高踞詩壇”中,匡超人與景蘭江相見,景蘭江道:“我杭城多少名士,都是不講八股的。不瞞匡先生你說,小弟賤號叫做景蘭江,各處詩選上,都刻過我的詩。今已二十余年。這些發(fā)過的老先生,但到杭城,就要同我們唱和。”后匡超人與景蘭江、浦墨卿、支劍峰等人相會,飲酒之間,景蘭江提議:“今日我等雅集,即拈‘樓’字為韻,回去都做了詩,寫在一個紙上,送在匡先生下處請教?!钡?4回“愛少俊訪友神樂觀 逞風流高會莫愁湖”中,杜慎卿與季葦蕭、蕭金鉉、郭鐵筆等“名士”突發(fā)奇想,“擇于五月初三日,莫愁湖湖亭大會”,文中寫道:

      到初三那日,發(fā)了兩班戲箱在莫愁湖。季、杜二位主人先到,眾客也漸漸的來了。鮑廷璽領(lǐng)了六七十個唱旦的戲子,都是單上畫了‘知’字的,來叩見杜少爺。杜慎卿叫他們先吃了飯,都裝扮起來,一個個都在亭子前走過,細看一番,然后登場做戲。眾戲子應(yīng)諾去了。諸名士看這湖亭時,軒窗四起,一轉(zhuǎn)都是湖水圍繞,微微有點熏風,吹得波紋如觳。亭子外一條板橋,戲子裝扮了進來,都從這橋上過。杜慎卿叫掩上了中門,讓戲子走過橋來,一路從回廓內(nèi)轉(zhuǎn)去,進東邊的格子,一直從亭子中間,走出西邊的格子去,好細細看他們裊娜形容。

      諸如此類的名士聚會,除上述,文中還涉及不少,《儒林外史》反映士林百態(tài),文人結(jié)社自不可少。無他,蓋因聚會結(jié)社歷來即是中國古代文人生活的重要組成,時至明代,更是喧囂塵上,甚為發(fā)達。據(jù)學者統(tǒng)計,“明代文人結(jié)社個案達到680多例,單隆慶、萬歷時期的社團或社集就有220多例,天啟、崇禎時期短短二十幾年間則有近200例?!盵10]僅就吳敬梓家鄉(xiāng)安徽而言,據(jù)郭紹虞先生考訂,有明一代,其文社有12 家,“僅次于浙江和江蘇,與上海并列,在明代的兩京十三布政使司中,與江蘇、上海共同組成的南直隸,結(jié)社總量居于首位,以今天的行政區(qū)劃來看,安徽則位居第三,數(shù)量還是較為可觀的?!盵11]如此眾多的文人結(jié)社,規(guī)模大小不限,小至二三人,如敬亭詩社、群社、晉社等;中至十數(shù)人,如白榆社、匡社等;大至幾十人、上百人,如肇林社、南社等。類型也不一,依據(jù)結(jié)社的目的、活動內(nèi)容和社事功能,明代的文人結(jié)社大致可分為詩酒之社、時文之社和宗教之社三類[11],其中以詩酒之社為多,酒酣耳熱之際,拈題分韻,相互酬唱,素來被認為文人雅事,如《月泉吟社詩》、《西湖八社詩帖》等即是明代較為著名的詩社酬唱集?!端膸烊珪偰俊肪硪话倬攀洝段骱松缭娞吩疲?/p>

      明嘉靖壬戌,閩人祝時泰游于杭州,與其友結(jié)詩社西湖上,……時泰與光州知州仁和高應(yīng)冕、承天知府錢塘方九敘、江西副使錢塘童漢臣、諸生徽州王寅、仁和劉子伯、布衣仁和沈仕等分主之,以所作唱和詩集為此編,分春社、秋社二目。

      時文之社次之,其結(jié)社目的在于揣摩時文,相互切磋,以便科舉高中。黃宗羲《南雷文定后集》卷三記甬上之會云:“盡發(fā)郡中經(jīng)學之書,穿求崖穴,以求一哄之平,蓋齗齗如也?!睘檫_中舉之目的,甚至不乏有文社“仿場屋之例”者,如鑒湖詩社“仿場屋之例,糊名易書,以先生為主考,甲乙樓上,少長畢集樓下侯之。一聯(lián)被賞,門士臚傳,其人拊掌大喜,如加十賚?!保S宗羲 《南雷文約》卷一)“正因為專研時藝的文社甚多,所以有些與書鋪有關(guān)的坊社,請了一班制藝名家,主持選政,揣摩風氣,也會極盛一時?!盵12](P153)宗教之社少見,茲不贅述。吳敬梓后遷居金陵,金陵文社同樣興盛,錢謙益《金陵社集詩序》云:

      弘、正之間,顧華玉(璘)、王欽佩(韋)以文章立壇,陳大聲(鐸)、徐子仁(霖)以詞曲擅場,江山妍淑,士女清華,才俊歙集,風流弘長。嘉靖中年,朱子價(日藩)、何之朗(良?。樵⒐?,金在衡(鑾)、盛仲交(時泰)為地主,皇甫子循(淓)、黃淳父(姬水)之流為旅人。

      金陵本為繁華、風流淵藪之地,文人結(jié)社往往與青樓有染,一面“相予授簡分題,征歌選勝”,一面“煙水風華,桃葉諸姬,梅柳滋其妍翠”。萬歷三十二年,張鳳翼等人“開大社于金陵,胥會海內(nèi)名士,”“分賦授簡百二十人,秦淮妓女馬湘蘭以下四十余人,咸相為緝文墨,理弦歌,修容拂拭,以須宴集?!保ㄥX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丁集上)周亮工《書影》卷二記萬歷時茅元儀出入金陵發(fā)起午日秦淮大社,“盡兩岸之露臺亭榭,及河中之巨艦扁舟,無不倩也。分朋結(jié)伴,遞相招邀,傾國出游,無非赴止生(茅元儀字)之社者”,真是盛況空前。

      吳敬梓歷經(jīng)繁華與落寞,深諳前朝歷史掌故,對于文人結(jié)社之習極為熟知。《儒林外史》所寫大大小小社團及形式都于現(xiàn)實有證,比如莫愁湖之會即與張鳳翼等人相仿,而鶯脰湖之會則似乎可見茅元儀的影子。至于其他,更是于文人結(jié)社司空見慣。但問題是,吳敬梓對于文人結(jié)社似乎并不認同,這些與會的“名士”多半是胸無點墨、沽名釣譽之徒,鶯脰湖大會尤其像是一場鬧劇。換言之,文中大凡文人結(jié)社處,多是作者揭露士林丑態(tài)最為出色、有力的地方。

      吳敬梓何以如此“丑化”文人結(jié)社?當然,作者如此建構(gòu)情節(jié),與其創(chuàng)作本旨有關(guān),寫文人結(jié)社更有助于創(chuàng)作本旨的表達。但如聯(lián)系時人對文人結(jié)社的一般看法,作者如此“丑化”的確事出有因,不足為奇。有學者指出,明人結(jié)社,“自清代以來并未得到公允的評價,甚至被嚴重‘誤讀’亦不罕見?!盵10]首先,就官方態(tài)度來說,在“集中代表了清代官方思想立場”的《四庫全書總目》中,明代文人結(jié)社被四庫館臣“看作是一種極具危害的消極現(xiàn)象”,頻繁地使用“明代詩社余習”、“明人詩社錮習”、“前明詩社之習”、“明季詩社之習”、“明季詩社之余習”、“明季詩社余風”、“詩社浮華之習”等貶義性表述,“這充分顯示四庫館臣對明代文人結(jié)社現(xiàn)象的基本態(tài)度是否定的、批判的”;且“長期以來因其權(quán)威性使人們對它取信者多,考疑者少,往往斷章取義,奉為圭臬。”[10]比如《總目》卷一百八十二著錄宋犖《綿津山人詩集》云:

      (宋)犖所作詩有《古竹圃稿》,有《嘉禾堂稿》,有《柳湖草》,有《將母樓稿》,有《和松庵稿》,有《都官草》,有《雙江倡和集》,有《回中集》,有《西山倡和詩》,有《續(xù)都官草》,有《海上雜詩》,有《漫堂草》,有《漫堂倡和詩》,又有《漫堂草》,凡十四集。大抵沿明季詩社之習,旋得旋刊。出之太早,故利鈍不免互見。[13](P2537)

      《總目》卷一百八十三著錄的張競光《寵壽堂詩集》則云:“競光字覺庵,杭州人。其詩每首之后評語雜遝,殆于喧客奪主。蓋猶明季詩社之余習也?!睂τ谒膸祓^臣不遺余力地揭明代文人結(jié)社之短的原因,何宗美先生認為:“合理的解釋只能是明代的文人結(jié)社在清代已經(jīng)成為官方高度關(guān)注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它對清王朝思想文化專制及其政權(quán)統(tǒng)治極為不利,所以才產(chǎn)生一種極度敏感、過分警覺的政治心態(tài)”;其次,由于官方的導(dǎo)向作用,“清代士人中思想觀念受到官方影響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10]結(jié)果則是,清代文人對明代文人結(jié)社同樣多持否定、批判的態(tài)度。如黃宗羲即認為文人結(jié)社,“今則各立門庭,同時并角,其議如訟”,“彼此紛囂,莫辯誰是”。(《南雷文定》卷六)清初朱一是《為可堂集·謝友人招入社書》中也云:“今日之事,尤多駭異,朝之黨,援社為重,下之社,丐黨為榮。橫議朝政,要譽貴人,喧嘩競逐,逝波無砥,顛倒瀹亂,蹶張滋甚?!?/p>

      彭蓀貽《客舍偶聞》曾載:明季北京陷落,江浙士人猶踵武于復(fù)社之會,時時聚集作文飲酒,風流自許。一次嘉興集會,一僧人從北方來,見此,作詩譏刺道:

      各郡明賢試自思,就中孰個是男兒?燕京難挽龍髯日,鴛水爭持牛角耳。滴盡冬青還有淚,歌殘凝碧豈無詞。長陵麥飯誰為奠?愿借尊前酒一卮。

      一意結(jié)社而不顧國家危亡,實為可悲。至于研討時文,不暇他務(wù)的文社,更是遭到清人極力排斥,“前明以制藝取士,立法最嚴。題解偶失,文法偶疏,輒置劣等,降為青衣社生。故為諸生者,無不沉溺于四書注解及先輩制藝,白首而不暇他務(wù)。”[14]可以說,文社走到清代,其地位也由昔日士人心目中的“黃鐘”淪為了當代文人眼中的“瓦缶”。作為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下的個體,吳敬梓同樣不可免俗,徹底脫離屬于他的那個特定時代。所以,這也就意味著,當我們將《儒林外史》文人結(jié)社與作者對科舉制度批判聯(lián)系在一起時,不要忘了,二者建立聯(lián)系的基礎(chǔ)還在于作者個人對文社的看法,而這一看法則是源自于清代特定歷史環(huán)境及由此帶來的“明人之學向清人之學”[10]的轉(zhuǎn)變。

      至此可見,明代社會與吳敬梓及其《儒林外史》之關(guān)系實質(zhì)上已經(jīng)逾越了“借徑”的界限,水乳融合,化為情節(jié)筋脈。因此,這也即意味著,當我們解讀文本時,盡管可以從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角度加以觀照,但如要將研究真正推向深入,文本研究最終還是要回歸生活與時代,以歷史視角予以解讀或許能帶來曲徑通幽、別開洞天的效果。

      [1] 周興陸. 江風吹倒前朝樹——試論《儒林外史》的“明史觀”[J]. 明清小說研究, 2003, (4).

      [2] 杜貴晨.《儒林外史》假托明代論[J].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00, (1).

      [3] 陳美琳.《儒林外史》的思想、藝術(shù)及版本說略[J]. 南京社會科學, 1994, (10).

      [4] 張錦池. 論吳敬梓筆端的一代人不如一代人現(xiàn)象——《儒林外史》的創(chuàng)作本旨及其深層意蘊[J]. 社會科學戰(zhàn)線, 1998, (4).

      [5] 孟森. 明史講義[M]. 南京: 江蘇文藝出版社, 2008.

      [6] 李漢秋.《儒林外史》里的儒道互補[A]. 竺青選編. 名家解讀儒林外史[C]. 濟南: 山東人民出版社, 1999.

      [7] 寧稼雨. 從《世說新語》到《儒林外史》[J]. 明清小說研究, 1997, (1).

      [8] 寧稼雨. 中國古代文人群體人格的變異[J]. 南開學報, 1997, (3).

      [9] 劉嫻.《儒林外史》鳳四老爹形象解讀[J]. 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08, (1).

      [10] 何宗美. 明代文人結(jié)社現(xiàn)象批判之辨析[J]. 文藝研究, 2010, (5).

      [11] 李玉栓. 安徽明代文人結(jié)社的特點、成因和作用[J]. 黃山學院學報, 2011, (6).

      [12] 郭英德. 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與文學風貌[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8.

      [13] 永瑢等. 四庫全書總目[M]. 北京: 中華書局, 1997.

      [14] 彭蘊章. 歸樸龕叢稿[M]. 影印續(xù)修四庫全書本.

      責任編輯:潘文竹

      The Scholars and the Ming Dynasty

      ZHU Yang-dong
      (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China )

      The novel The Scholar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ety of the Ming Dynasty. Why did its author prefer Hongwu (1368-1398) to Yongle (1403-1424)? It was becaus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ystem of rites and music in Hongwu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Moreover, Zhu Di usurped the throne, thus defying the rites of the Zhou Dynasty. Wu Jingzi, author of The Scholars, was against the practice of forming associations, which was very popular in the Yongle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Therefore, what has in the novel was set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Scholars; Hongwu Reign; Yongle Reign; Gao Qi; Wei and Jin demeanor; association formed by men of letters

      I207

      A

      1005-7110(2013)01-0090-07

      2012-09-

      朱仰東(1979-),男,山東鄆城人,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文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小說戲曲研究。

      猜你喜歡
      結(jié)社高啟吳敬梓
      博學多才的吳敬梓
      閱讀時代(2024年11期)2024-12-31 00:00:00
      吳敬梓暖足
      20世紀以來吳敬梓詩文研究的現(xiàn)狀與思考
      傳統(tǒng)接續(xù)與理學嬗變:明代洛陽“文人結(jié)社”淺探
      道學的團體化:宋儒結(jié)黨,明儒結(jié)社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48
      我相信
      高啟與北郭詩社成員交游考
      晚清南洋文人結(jié)社與華文文學的發(fā)生
      “結(jié)社革命”背后的幽靈:非營利部門的理性化及其成因
      我的同桌
      雷波县| 兴仁县| 磐石市| 济宁市| 江华| 肥城市| 西昌市| 杭州市| 建始县| 顺义区| 荔浦县| 大兴区| 惠来县| 寿宁县| 东海县| 彰化县| 京山县| 班玛县| 白沙| 淳安县| 明溪县| 商洛市| 来宾市| 连州市| 哈尔滨市| 新建县| 巴彦淖尔市| 惠安县| 仲巴县| 南木林县| 奈曼旗| 乐安县| 简阳市| 吴忠市| 延庆县| 灵台县| 武邑县| 晋江市| 隆德县| 大同县| 昆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