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健
(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 廣州510630)
2013年5月5日,馬來西亞舉行第13 屆全國大選,其競選戰(zhàn)況之激烈,政治意識之勃發(fā),選后糾結之持久,大選影響之深遠,均前所未有,在馬來西亞華人政治,乃至馬來西亞政治發(fā)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華人“反風”的政治威力,它對華人執(zhí)政黨摧枯拉朽之功效,以及馬華和民政兩大華人執(zhí)政黨的“不入閣”,令人矚目。
“不入閣”指的是拒絕接受內閣的部長職位及政府的各級官職。族群政治分權,歷來是馬來西亞政治制度的重要特色,馬華公會和民政黨等華人政黨,作為馬來西亞執(zhí)政聯(lián)盟國民陣線的主要成員,歷屆大選后都可以得到固定的內閣部長職位,分別是馬華公會4 個,民政黨2 個,以及副部長和各級政府的相應職位。是屆大選后馬華公會和民政黨的“不入閣”,對馬來西亞華人政治,乃至馬來西亞政治與社會的發(fā)展,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
馬華公會和民政黨兩個華人政黨,在2008年大選的“308 政治海嘯”中,已遭受重創(chuàng),到2013年大選,兩黨更是全面潰敗,慘不忍睹。馬華競選37 個國會議席和90 個州議席,只贏得7 個國會議席11 州議席,比2008年的15 個國會議席31 個州議席,分別少了8 個和20 個。民政黨競選11 個國會議席及31 個州議席,只贏得1 個國會議席3 個州議席,比2008年的2 個國會議席和4 州議席都少了1 個[1]。
馬華、民政兩黨慘敗的重要原因,按董總文告所指出的,是因為它們在國陣政治架構內,無法發(fā)揮相應的作用,不能為華裔族群的政經文教等領域爭取基本權益,導致人民,特別是華裔公民的強烈不滿,最終被選民唾棄[2]。其實,馬華、民政只是一個靶子,華人選民唾棄馬華、民政等執(zhí)政黨,實際上反映出他們對國陣政府的強烈不滿。
為了爭取華人選民的支持,2008年“308 政治海嘯”后,華人執(zhí)政黨一直非常努力地爭取民心。2009年4月納吉出任巫統(tǒng)主席暨馬來西亞首相后,國陣政府對華人政策也進行了一系列重大調整:政治上提出了“一個馬來西亞” (One Malaysia)的治國理念,承諾政府將公正及平等地對待各族人民;經濟上調整新經濟政策,逐步取消有限公司保留30%土著股權的硬性規(guī)定;教育上宣布廢除實施6年之久的“英語教數理”政策,批準華社增設獨中和升級學院。其他有利于華人社會的措施,還包括不斷地撥款給各級華人社團和華文學校,支持華社舉辦各種華族文化活動,給華人發(fā)放各種“紅包”。納吉本人利用各種場合表示對華人的親善,稱贊華人的貢獻,并設立中文版博客“阿Jib哥”與華人網友交流,等等。
然而,凡此種種,最終還是沒能挽回華人選民的支持。影響華人選民背向的原因很多,如政府始終無法平等地對待華人,教育有失公平,華人執(zhí)政黨表現(xiàn)欠佳,民聯(lián)對華人選民的有效動員,國內社會運動頻發(fā),反政府情緒高漲等。其中,政策效應減弱,華人普遍求變等因素,對華人選民的背向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調整放寬華人政策是政府爭取華人選民回歸的重要策略之一。納吉政府對華人政策的調整應該是相當的大刀闊斧,一些重要政策推出時,也確實是好評如潮,但隨著時間推移,有關效應逐漸消失。另外,從調整順序來說,“先輕后重”要比“先重后輕”更有效果,而納吉政府卻恰好是后者。如2009年對“30%土著股權”的調整就非常重要,因為“30%土著股權”是新經濟政策的內核,是馬來人擁有經濟特權的標志性指標,也是馬華兩族經濟地位不平等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部分地廢除“30%土著股權”,是對新經濟政策的一個相當重大的調整,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后來的一些調整,如允許華社增設關丹中華獨中,核準南方學院、拉曼學院升格為大學,提供更多的華教師資,不斷發(fā)紅包等,由于重要性遠不如前,成了“小菜一碟”,已很難得到華人更多的肯定。與此同時,選前的各種課題,如教育發(fā)展大藍圖,拆遷吉隆坡唐人街,在關丹設立萊納斯稀土廠,落實最低薪金制等,卻不斷挑起華社對政府的不滿與抗爭。結果,大選前夕,馬來西亞資深時事評論員潘永強已判斷:“現(xiàn)在不管馬華做什么事情,或是作出什么貢獻,或爭取到什么好的政策,都不會為馬華挽回聲望和選票。”[3]
長期以來,由于巫統(tǒng)一黨獨大,連續(xù)執(zhí)政的國陣幾乎是隨心所欲地實施著各種馬來人優(yōu)先政策,華人一直希望馬來西亞能出現(xiàn)兩線制,出現(xiàn)政黨輪替,以制衡國陣,教訓國陣。2008年大選后出現(xiàn)民聯(lián)與國陣的抗衡,正是華人社會盼望多年的局面。過去,不少華人擔心發(fā)生動亂,不太敢支持反對黨,兩線制始終都是“水中月”。2008年雖然發(fā)生了“308 政治海嘯”,但社會秩序始終保持相對穩(wěn)定。既然如此,華人選民為什么不通過支持在野聯(lián)盟更好地爭取本族的權利呢?因此,不少華人為了支持兩線制而選擇支持在野聯(lián)盟。正如選前馬來西亞隆雪華堂執(zhí)行長陳亞才所認為的:“現(xiàn)在的政治趨勢是政權輪替、改朝換代,其他都是細節(jié)。”[4]2012年馬來西亞舉行年度漢字評選,“改”字脫穎而出成為最熱門的漢字。這個“改”,可以解讀為華人要求政府進行更多的改革,也可以理解是“改朝換代”的“改”。
大選前,馬華曾召開特別代表大會并通過決議,聲稱如果馬華2013年大選成績不如2008年,它將全面退出內閣、州與地方政府。這個決定當時被視為“威脅華族選民”的競選策略,顯然沒有收到吸引華人選民回歸的預期效果。大選后,馬華決定執(zhí)行“不入閣”的決定。民政黨在大選后數天,即5月11日召開中委會,也決定“不入閣”。不同的是,馬華表示拒絕從中央到地方的所有職位,民政黨則只是辭去中央職位,還繼續(xù)擔任地方職務。
華人執(zhí)政黨并不是第一次決定“不入閣”。早在1969年,是年大選慘敗的馬華就曾宣布退出政府內閣及各州行政議會,后在華人社團的極力要求下,重新加入內閣。但40 多年后,華社對馬華、民政“不入閣”的反應則冷淡得多,一些華團領袖甚至認為,內閣中沒有華人代表不足為懼,如馬來西亞吉隆坡暨雪蘭莪華人大會堂總會長陳友信就表示,內閣沒有華人代表,他一點也不擔心[5]。雖然華社、巫統(tǒng),以及一些馬來西亞的政要名流都曾發(fā)表言論,希望兩大華人政黨重新考慮“不入閣”的決定,但兩黨均堅持不改初衷。
2013年5月15日出臺的馬來西亞新內閣,由30 人分別出任24 個部門的部長職務,教育部和高教部重新合二為一。新內閣是歷年來新人最多的一屆內閣,在24 個部門的正副部長中,有24 人是新面孔,超過總數的1/3。和歷屆內閣一樣,內閣的巫統(tǒng)部長占了大多數,且都掌握關鍵部門,如正副首相、財政部、內政部和國防部等。巫統(tǒng)暨國陣主席納吉繼續(xù)出任首相和財政部長,巫統(tǒng)署理主席慕尤丁繼續(xù)出任副首相及教育部長,原內政部長希山慕丁調任國防部長,原國防部長阿末查希則調任內政部長[6]。
新內閣對華人政治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兩個方面:
大選后組建的馬來西亞內閣,最大特點是華人代表最少,且首次沒有華人政黨代表。上屆內閣,華人政黨一共有6 名部長和10 名副部長,其中馬華有4 名部長和7 名副部長,民政黨有1 名部長和2 位副部長,東馬的人聯(lián)黨有1 名部長和1 名副部長。由于馬華和民政都堅持“不入閣”,人聯(lián)黨沒有華人國會議員,大選后的新內閣,首次沒有華人政黨代表。這也是自1959年以來,馬華代表首次沒有進入內閣,以及民政黨自1974年加入國陣以來,首次沒有代表入閣。新內閣為馬華保留了一個交通部長職位,目前由新任國防部長希山慕丁暫代。
新內閣只有兩名華人分別出任部長及副部長,即劉勝權出任首相署部長,葉娟呈出任教育部副部長。
劉勝權現(xiàn)年66 歲,是納吉新內閣中的非政黨精英之一。受委部長前,他是國際透明組織馬國分會主席,擔任馬來西亞玻璃(Sheet Glass)有限公司執(zhí)行董事,雙威控股(Sunway Holdings)和馬來西亞郵政有限公司的獨立董事等職務。他曾在大選前以國際透明組織馬國分會主席身份,和納吉簽署“選舉廉正宣言”。入閣后,他表示將辭去國際透明組織馬國分會主席一職。雖然他是新內閣中唯一的華人部長,但他聲稱,他在內閣里不是華社的代表,強調他入閣的主要角色是反貪腐及提倡廉政。他認為,他在內閣中可扮演兩大角色,一是反腐倡廉,提升肅貪工作和政府的誠信;二是作為政府與人民之間的橋梁,拉近官民溝通與關系[7]。
葉娟呈現(xiàn)年62 歲,是東馬沙巴團結黨黨員,曾在教育界服務33年,并擔任前教育部長希山慕丁推行模范學校時的顧問。2013年大選時,她以5000 多張多數票,擊敗人民公正黨的江漢明,贏得沙巴斗湖國會議席[8]。葉娟呈不諳華文,但她接受《星洲日報》專訪時說: “雖然我不諳中文,但我流著華人的血,從小也受華族文化熏陶,因此我了解華族對教育的重視?!彼J為華社要求政府根據需求增建華小是合理的,但必須確保這些華小是建在真正有需求的地方,需要提交足夠的數據和資料證明[9]。
過去,大選后國陣組建內閣,大體上按“固打比例”給各族群政黨分配內閣職位,無論各黨的選舉成績如何。但2013年大選后,國陣內閣職位的分配,卻體現(xiàn)了“論功行賞”的原則,即贏得席位多或該族選票多,分配的內閣職位就相應增加。
“論功行賞”原則首先體現(xiàn)在對東馬政黨的職位分配上。大選中,東馬沙巴及沙撈越兩州,為國陣贏得47 個國會議席,約占133 個國陣總席位的35%,為國陣繼續(xù)執(zhí)政立下汗馬功勞,被稱為國陣的定存州。因此,在新內閣中,東馬的沙巴及沙撈越兩州,分別各獲得6 名部長及4 名副部長職位[10]。是屆內閣,成為東馬部長最多的一屆內閣。而大選慘敗的雪州巫統(tǒng),則沒有代表被委任為部長,身為雪州國陣主席的納吉,只委任一名雪州巫統(tǒng)國會議員出任農業(yè)及農基工業(yè)部副部長。
在“論功行賞”的原則下,印度人也成了最大的贏家。成功為國陣拉回印度族選票的印度國大黨,部長職位從上屆的1 個增加到2 個,共獲2 個部長和2 個副部長職位,勝選的4 名國大黨國會議員全部入閣。曾在2007年號召大批印度族上街游行的印度教徒權益委員會(Hindraf,簡稱印權會)領袖瓦達姆迪,也通過受委為上議員入閣,出任首相署副部長。連被視為國陣“蚊子黨”的人民進步黨,也因印度選民對國陣的支持而受惠。該黨檳州主席印裔羅格巴拉莫漢,大選中連參選機會都沒有得到,大選后卻受委上議員并官拜副部長(直轄區(qū)副部長),而過去他所獲最高官職僅僅是在2007年出任市議員而已。按國大黨策略局主任威巴里所發(fā)文告的說法,這證明納吉履行提升印裔族群社會經濟地位的承諾[11]。
以往大選后組建的國陣內閣,馬華和民政均可按“固打比例”,獲得相應的部長職位,無論它們的大選表現(xiàn)如何。但實行了“論功行賞”原則,職位分配則要與大選表現(xiàn)掛鉤了。在這種“論功行賞”的原則下,是屆內閣,即使馬華、民政入閣,估計官職數量也會大大減少。歪打正著,馬華、民政的“不入閣”,其實解決了納吉的一個難題,也多少為馬華和民政保留了一點點尊嚴。國陣的“論功行賞”的分權原則,對馬華、民政等華人執(zhí)政黨的影響,應該是非常深遠的。如果華人執(zhí)政黨在以后的大選中,還無法有所表現(xiàn)的話,華人政黨執(zhí)政地位的繼續(xù)削弱,將難以避免。
馬華的“不入閣”是指全面退出內閣、州與地方政府,馬華堅持執(zhí)行“不入閣”的決定后,大批馬華地方政府官員也隨之辭職,大部分空缺為巫統(tǒng)成員所填補。不過也有一些例外,如馬華全國組織秘書鄭修強接受了柔佛州行政議員官職,曾任旅游部長的馬華副總會長黃燕燕受委為旅游促進局主席,作為馬華總會長的蔡細歷,也沒有辭去檳州港務局主席的職務。按蔡細歷的解釋, “不入閣”僅限于一般由馬華推薦黨員出任的官職,包括部長、州行政議員,至于政府機構的官職,則是由首相及部長推薦,因此不包含在“不入閣”范圍內[12]。但馬華救黨委員會3.0 聯(lián)合8 個區(qū)會主席,還是以蔡細歷違反“不入閣”議決為由,于2013年8月初正式發(fā)動了“倒蔡行動”,要求黨紀律委員會處分蔡細歷?!安蝗腴w”的孰是孰非,在馬華內部引起了一連串的爭論,成為馬華激烈黨選的熱點話題。一般估計,2013年底馬華中央黨選后,馬華會接受內閣保留的交通部長職位。即便如此,今不如昔已成定局。
對于大選后華人政黨“不入閣”,馬來西亞各界反應不一,一些華人商界和文化精英希望馬華和民政黨重新考慮入閣,以加強華裔在朝的政治代表性[13]。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會長丹斯里方天興認為,國陣華人政黨不入閣如同“自廢武功”[14]。但也有一些華團領袖認為,內閣中沒有華人代表不要緊,因為任何部長都必須不分種族地為全民服務[15]。
筆者認為,目前馬來西亞朝野的兩大聯(lián)盟,都是由馬來人政黨主導的政黨聯(lián)盟,在它們激烈的政治博弈中,均需要爭取華人社會的支持,特別是華人在大選中顯示出強大的政治力量后,國陣政府無疑要繼續(xù)秉承推動族群合作、公平照顧各族群利益的治國理念,爭取華人選民回流。大選后,一些馬來人政要紛紛表態(tài),要為全民服務。如首相納吉,盡管認定存在“華人政治海嘯”,但他一再表示“我將當一個全體馬來西亞人的首相”。巫統(tǒng)的霹靂州務大臣占比里就任時也說,雖然華裔選票傾向民聯(lián),但國陣不會放棄華裔[16],等等。但政府缺乏華人政黨的代表,這對華人社會的影響應該還是很大的。
華人政黨參與執(zhí)政,特別是參加內閣,可以為馬華兩族之間的溝通和磋商提供最大的方便。通過華人官員的信息反饋,政府可以及時了解華人社會的情況與訴求,并在制定政策時,考慮有關的情況。如果政府少了華人政黨代表,華人要上傳華社的信息訴求則不那么容易了。例如華教課題,以往董教總都是和馬華的教育副部長聯(lián)系,現(xiàn)在則要和遠在東馬斗湖的團結黨教育副部長聯(lián)系了,談何容易!
資源分配歷來是以政治權力為基礎的,在多元族群的馬來西亞政府中,哪個族群的代表多,利益就傾向哪一方,代表少的,爭得的利益就少一些,沒有代表的,那就沒有機會在政府內部爭取本族權益,只能等著別人的善意安排,相當被動。即使納吉有作全民首相的理想,但在巫統(tǒng)黨內和政府內,他也要參考或顧及多數代表的意愿。雖然華人政黨還可以通過國陣機制爭取華社的權益,但政黨渠道和政府渠道畢竟還是有很大的不同。“朝中有人好說話”,政府里沒有華人政黨代表,華人將無法直接參與政府的大小決策,無法像過去那樣在體制內反復討論磋商,很多國家和地方政策的擬定安排,很可能會在華人不太知情的情況下作出決定。凡此種種,對在體制內提出華人族群的特定訴求,維護和爭取華人族群的各種權益,都將是不利的。
過去,大多數華人把馬華公會等華人執(zhí)政黨,看成是華人族群在政府里的代表,對政府的很多不滿遂轉化為對馬華公會的不滿,如關于“新經濟政策”、華文教育課題等大大小小的爭論,馬華公會都會成為眾矢之的。政府和馬來人反而很多時候避開了與華社的正面交鋒與激烈沖突,政府得以根據形勢參考制定比較有效的措施,兩族間的不少紛爭和矛盾在激化之前就得到緩和。馬華的角色有點像華社的“出氣筒”和政府的“擋箭牌”。沒有了馬華等華人執(zhí)政黨作為緩沖,華人與政府、華人與馬來人的矛盾與沖突,將是直接而正面的,就像大選后的各種種族課題的爭論一樣,預警、防范或回旋的余地都大大減少,族群矛盾激化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
綜上所述,2013年大選后,隨著執(zhí)政聯(lián)盟中華人政黨的“不入閣”,華人政黨在馬來西亞的執(zhí)政地位已大大削弱:從上屆內閣的6 名部長及10名副部長,減少到只有1 個交通部長的保留名額,這對維護和爭取華人族群的權益,無疑是不利的。
另外,馬華印三大族群通過族群政黨聯(lián)盟分享政治權力,是馬來西亞政治制度的傳統(tǒng)與特色,這個政治傳統(tǒng)使馬華印三黨的政治人物,始終得以在內閣中分得一席之地,分別代表著西馬三大種族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的利益。即使1974年國陣成立,沙巴和沙撈越的一些政黨正式納入執(zhí)政聯(lián)盟以后,情況也沒有太多改變。但隨著華人政黨執(zhí)政地位的邊緣化,馬華、民政等華人政黨維護和爭取華社權益的功能隨之削弱,兩黨的政治代表性和重要性也將大大削弱,它們在執(zhí)政聯(lián)盟中的地位,以及它們通過執(zhí)政聯(lián)盟對公權力的分享,無疑將受到極大的影響。這一變化,將猛烈沖擊馬來西亞原有的族群政黨結構,對馬來西亞傳統(tǒng)的族群政黨執(zhí)政聯(lián)盟制度,以及華人的政黨政治,都有可能產生重大的影響。
【注 釋】
[1]《(大選)成績總覽》,http://www65.sinchew.com.my/election2013/result/ =all,2013年5月8日。
[2]《董總針對第13 屆全國大選結果發(fā)表文告》,董總網頁,2013年 5月 7日,http://www.djz.edu.my/resource/index.php?option= com_ content&view = article&id =7488&catid=175&Itemid=9
[3][4]吳漢鈞:《華教命運牽動華人選票》,聯(lián)合早報網,2012年12月3日,http://www.zaobao.com/yx/yx121203_ 010.shtml
[5]《任何部長都應服務全民 華團:內閣無華人不足為懼》,聯(lián)合早報網,2013年5月13日,http://www.zaobao.com/yx/yx130513_ 008.shtml
[6]劉漢良:《新內閣反映政治現(xiàn)實》, (馬來西亞)《光明日報》2013年5月16日。
[7]《馬新內閣唯一華人部長 劉勝權:入閣為肅貪而非代表華社》,聯(lián)合早報網,2013年5月18日,http://www.zaobao.com/yx/yx130518_ 008.shtml
[8]《沙巴國會總議席》,http://www65.sinchew.com.my/election2013/result/ =SBH,2013年5月10日。
[9]《馬國華教界對未來審慎務實》,聯(lián)合早報網,2013年5月19日,http://www.zaobao.com/yx/yx130519_ 002.shtml
[10]《馬國新內閣宣誓就職》,聯(lián)合早報網,2013年5月17日,http://www.zaobao.com/yx/yx130517_ 001.shtml
[11]《國大黨:興權會代表獲官職證明首相重視印裔社群發(fā)展》,馬新社中文網,2013年5月16日,http://mandarin.bernama.com/v2/updatenews.php?id=95776
[12]《鄭修強與黃燕燕“待遇不同”掀起“馬華雙重標準”爭議》,聯(lián)合早報網,2013年6月21日,http://www.zaobao.com/news/sea/story20130621 -218675
[13]鄭丁賢:《華人要不要加入政府?》,(馬來西亞)《星洲日報》2013年5月8日。
[14]《馬來西亞僑領:馬華不入閣不影響維護華社利益》,中國新聞網,2013年7月23日,http://www.chinanews.com/hr/2013/07 -23/5074978.shtml
[15]《任何部長都應服務全民 華團:內閣無華人不足為懼》,聯(lián)合早報網,2013年5月13日,http://www.zaobao.com/yx130513_ 008.shtml
[16]《納吉談“華人海嘯”問題:華人選民被反對黨擺布》,聯(lián)合早報網,2013年5月8日,http://www.zaobao.com/yx/yx130508_ 0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