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紋枯病發(fā)生地域分布廣泛,幾乎遍及世界各溫帶小麥種植地區(qū)。我國長江流域、黃淮平原及華北麥區(qū)各省均有發(fā)生。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措施的推廣,該病發(fā)生漸進加重,目前已成為安徽、江蘇、河南、山東、河北等小麥主產省份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麥紋枯病從播種至生長后期均可發(fā)病。該病主要危害植株基部的葉鞘和莖稈,形成邊緣淺褐色、中間灰白色的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云紋斑.病斑多個相連可融合成云紋狀大斑,發(fā)病較重的病斑發(fā)展深入莖稈,導致小麥生長后期倒伏、枯孕穗、枯白穗,一般田塊減產5%~10%,嚴重地塊減產可達20%~40%。該病近年來在鄭州市發(fā)生較重,我們2010年在小麥返青拔節(jié)期進行了幾種殺菌劑不同使用濃度、不同施藥次數防治小麥紋枯病試驗研究,篩選出有效防治藥劑的合適使用濃度和施藥次數,以便在生產上推廣應用。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藥劑
15%三唑酮WP(鹽城利民農化有限公司)、12.5%烯唑醇WP(安徽金泰農藥化工有限公司)、25%丙環(huán)唑EC(山東榮邦化工有限公司)、25%己唑醇SC(臺灣嘉泰企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1.2供試作物
小麥,品種為瑞星1號。
1.3防治對象
小麥紋枯病(wheat Sheath Blight)的病原菌為禾谷絲核菌和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ren和R.Solani Kuhn)。
1.4試驗處理及方法
本試驗采用藥劑噴霧法防治小麥紋枯病,共4種藥劑,每種藥劑設2個不同劑量,每個劑量施藥2次。共16個藥劑處理,另設1個空白對照。(1)每畝用15%三唑酮WP60g,噴1次藥;(2)每畝用15%三唑酮WP60g,噴2次藥;(3)每畝用15%三唑酮WP80g,噴1次藥;(4)每畝用15%三唑酮WP80g,噴2次藥;(5)每畝用12.5%烯唑醇WP20g,噴1次藥;(6)每畝用12.5%烯唑醇WP20g,噴2次藥;(7)每畝用12.5%烯唑醇WP30g,噴1次藥;(8)每畝用12.5%烯唑醇WP30g,噴2次藥;(9)每畝用25%丙環(huán)唑EC30ml,噴1次藥;(10)每畝用25%丙環(huán)唑EC30ml,噴2次藥;(11)每畝用25%丙環(huán)唑EC35ml,噴1次藥;(12)每畝用25%丙環(huán)唑EC35ml,噴2次藥;(13)每畝用25%己唑醇SC20g,噴1次藥,(14)每畝用25%己唑醇SC20g,噴2次藥;(15)每畝用25%己唑醇SC25g,噴1次藥;(16)每畝用25%己唑醇SC25g,噴2次藥;(17)空白對照。l~16處理兌水55~60kg噴霧。試驗隨機區(qū)組排列,重復3次,每個小區(qū)面積61.2㎡,在試驗地周圍設有保護行。
1.5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地設在新鄭市城關鄉(xiāng)端莊村小麥紋枯病發(fā)生較重的一塊麥田,面積4210㎡,地勢平坦。土質為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小麥生長期栽培管理條件一致,小麥長勢較好。
1.6施藥方法及時期
本試驗施藥2次,第1次施藥在小麥紋枯病發(fā)生初期的2010年3月18日。第2次施藥在2010年3月29日,采用“新秀”牌電動噴霧器對準小麥莖基部噴霧。
1.7調查內容及方法
在施藥前的2010年3月17日調查病情指數,施藥后3~15d觀察各處理對小麥生長的影響,包括有益的影響,如:長勢是否有藥害。2010年5月14日小麥灌漿期調查病情指數,每個小區(qū)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定株調查20株。按以下分級標準進行分級,計算病情指數,根據施藥前后的病情指數計算防治效果。
分級標準:0級:健株(無病);l級:葉鞘發(fā)病或莖稈上病斑寬度占莖稈周長的l/4以下;2級:莖稈上病斑寬度占莖稈周長的1/4~l/2;3級:莖稈上病斑寬度占莖稈周長的1/2~3/4;4級:莖稈上病斑寬度占莖稈周長的3/4以上,但植株未枯死;5級:病株提早枯死,呈枯孕穗或枯白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