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玫
(東北財經大學 體育部,遼寧 大連 116025)
“主導—主體”教學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學中的應用
王玫
(東北財經大學 體育部,遼寧 大連 116025)
本文運用文獻綜述法,對“主導—主體”教學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學中的應用意義進行闡述,對其相關的應用途徑進行探討,旨在于為激發(fā)學生健美操學習的自主性,提高健美操教學的整體效果,進行有益的嘗試,提供必要的借鑒與參考.這對于確保高校健美操教學充分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求,推動高校健美操教學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與應用價值.
“主導—主體”教學模式;高校健美操教學;應用;意義;途徑
健美操以形體動作為基礎,并配以音樂伴奏,因而具有節(jié)奏明快以及動感十足的特征,經常性地參與,能夠有效地提高健康素質、修塑體形體態(tài)、提升內在氣質.另外,健美操可以根據(jù)不同年齡段以及素質基礎的參與群體的接受能力與健身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動作編排與運動量設置.因此,健美操是一種集健身性、娛樂性、時尚性以及普遍適應性于一體的健身運動項目.自健美操被引入到高校體育教學以來,便成為深受廣大學生喜愛并熱衷參與的教學科目之一.然而,由于長時期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使得高校健美操教學在發(fā)展理念、教學模式以及價值取向等方面,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現(xiàn)實性問題,尤其是教學模式的陳舊,已成為影響與制約高校健美操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伴隨著素質教育的普及以及全民健身運動的蓬勃開展,引領與推動著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相對于高校健美操教學而言,如何充分借助于素質教育與全民健身運動的雙重影響,來實現(xiàn)自身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進而有效地解決現(xiàn)存問題,提高自身的社會價值,就成為現(xiàn)階段高校健美操教學所面臨的首要問題.基于此,本文針對高校健美操在教學模式上所存在的弊端,對“主導—主體”教學模式在健美操教學中的應用意義進行論述,對此教學模式的應用途徑進行探討,旨在于為修正高校健美操教學模式在構建上所存在的偏失,推動高校健美操改革的健康發(fā)展,提供必要的借鑒與參考.
2.1 “主導—主體”教學模式的概念
所謂“主導—主體”教學模式是指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基于素質教育理念的引導,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基本目的的新型教學模式.在此模式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肩負著對教學活動的設計與組織的重要責任,在教學活動中發(fā)揮著引導、輔助、評價、交流以及信息反饋等重要作用;而學生則由傳統(tǒng)的被動地位轉變?yōu)橹黧w地位,其學習行為彰顯自主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重要特征.上世紀90年初,“主導—主體”教學模式產生并在教學活動得以運用,有效地修正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所存在的“重技輕能”的弊端,在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其自主學習意識的有機生成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為我國教育領域較具成效的創(chuàng)新成果之一.
2.2 “主導一主體”教學模式的基本特征
(1)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中,由于受“唯成績論”思想的影響,教師始終占據(jù)著著教學的主體地位,是教學活動的主宰.學生則承擔著受眾群體的角色,進行被動地接受式學習,因而形成了“重成績而輕能力”的教學觀.這種無視學生自我發(fā)展需求的教學模式,具有明顯的強制性.而“主導—主體”教學模式強調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在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擇取、教學方法選用以及考核體系構建等方面,嚴格遵循滿足學生自主學習需求的原則,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yǎng),有效地修正了“唯成績論”思想的誤導,彰顯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2)促進教師角色的有機轉變,切實發(fā)揮其主導作用.“主導—主體”教學模式將教師的教學地位由主體轉換為主導,這種地位的重新定位,促使教師在教學活動所扮演的角色發(fā)生轉變,教師不再是教學活動的主宰者,而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輔助者.在此教學模式中,教師承擔著對教學程序的設計、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與導入,以及學生學習信息的反饋與整理的重要使命,因而,更易于發(fā)揮其重要的主導作用.
(3)彰顯自主開放的特色,構建師生平等交流與良性互動的有效平臺.“主導—主體”教學模式注重對教學過程的開放,打破了傳統(tǒng)“一言堂”式教學模式的束縛,促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由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訁⑴c,進而在教學活動中能夠根據(jù)自身的素質基礎與發(fā)展需求,來開展有針對性的自主學習,使其自主學習意識得到有效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由于該教學模式消除了師生間的地位落差,易于達成彼此間的平等交流與互動,使得師生間的信息交流與情感溝通更為通暢.
健美操運動作為一項具有突出健身功能與怡情功效的體育運動項目,不僅深受廣大高校學生的喜愛,同時在社會上還擁有更為龐大的受眾群體.尤其是在全民健身運動普及發(fā)展的社會大背景下,健美操運動的被關注程度大幅度提高,已呈現(xiàn)出成為全民健身運動重要活動內容的發(fā)展態(tài)勢,因而對于具有較高素質能力的健美操運動人才的需求愈加強烈.“主導—主體”教學模式以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基本特征,以引導與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生成為基本手段,強調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針對大眾健美操運動的發(fā)展需求,在高校健美操教學中合理運用“主導—主體”教學模式,具有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首先,該教學模式在構建理念上與素質教育的核心思想相應和,因而,能夠引領高校健美操教學觀念的轉變;其次,“主導—主體”教學模式強調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yǎng),在價值取向上能夠有效地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求,進而確保健美操教學的實效性;第三,“主導—主體”教學模式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健美操學習的興趣,是指樹立信心、增強自信,為其有效地提高學習效果提供保障;第四,“主導—主體”教學模式提倡與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能夠有效地促進其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與發(fā)展,進而增強對健美操運動的理解與認知,促進其健美操素質能力體系構建的發(fā)展與完善.
4.1 轉變教學思想,引領體系創(chuàng)新
“主導一主體論”教學模式實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教學體系的顛覆,對于這一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全新模式的運用,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思想的引領與規(guī)范.因此,該教學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學中的應用前提在于教學思想的轉變.這就要求必須徹底打破“唯成績論”教學思想的束縛,解放因追求達標合格率而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與行為的禁錮,實現(xiàn)教學著重點的有效轉移.由于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具有極為密切的內在關聯(lián),因此,高校健美操教學必須積極主動地加強與社會大眾健美操運動的接觸,把握社會需求的動態(tài),構建凸顯實效性與適應性的教學體系,促使理論導向與行為模式在發(fā)展取向上保持一致性.這不僅有利于“主導一主體論”教學模式在健美操教學中的應用,同時,對于提高學生健美操的運動技能與理論認知,促進其健美操素質能力體系構建的發(fā)展與完善,更具有突出的應用價值.
4.2 設置合理目標,變革組織形式
教學行為要受到教學目標的引領與規(guī)范,任何脫離于目標導向的教學行為都將視之為無效.因此,在高校健美操教學中運用“主導一主體論”教學模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于對教學目標的重新設置,以便于切實發(fā)揮其重要的導向作用.傳統(tǒng)的高校健美操教學目標局限于對基本動作與套路的熟練掌握,進而確保學生能夠順利達標.受此影響,教學各相關活動的開展都以滿足達標測試的需求為基本原則,尤其是在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上,更是采取強制性的手段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加以督促與管理.在此目標的引導下,高校健美操教學的最終結果僅僅是學生通過刻意模仿,“復印”式地掌握了幾套健美操動作,而對于健美操的運動機理以及文化內涵的了解與把握則少之又少.這種“高技低能”的培養(yǎng)目標,已嚴重有悖于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因此,針對高校健美操教學的現(xiàn)狀,借助于全民健身運動的引領與促進,對教學目標進行科學合理的重新設置,使之彰顯對社會發(fā)展需求的適應性,并在此引導下,徹底變革傳統(tǒng)的教學組織體系,打破封閉、凸顯開放,使得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與創(chuàng)新思維得以釋放與培養(yǎng),進而為“主導一主體論”教學模式的成功運用與普遍推廣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
4.3 選取有效手段,營造良好情境
“主導一主體論”教學模式彰顯開放特征,強調與鼓勵學生根據(jù)自身的發(fā)展需求來開展自主學習行為.因此,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已無法適應新型教學模式的需要.由此可見,實現(xiàn)對教學方法體系的創(chuàng)新,促進其在結構上的豐富與完善,將成為營造開放自主教學情境的必要條件.健美操運動的律動性與怡情性需要參與者自身的體驗與感悟方能達成有機的理解與認知,因而,相對與高校健美操教學而言,不同的特征體現(xiàn)與功能彰顯,需要不同的教學情境的支撐與維護,需要不同的教學手段的導入與引領.這就要求高校健美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必須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力爭實現(xiàn)由灌輸?shù)揭龑?、由強制到協(xié)商、由“一言堂”到“群言堂”的有機轉變.這對于營造平等互動的教學氛圍以及開放自主的教學情境,進而促進“主導一主體論”教學模式的有效運用,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1〕王程.和諧視野下我國高校體育與社區(qū)體育的融合與發(fā)展[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8,22(3).
〔2〕張文英.大學體育應以終身體育思想作為主導思想[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8).
〔3〕馮巖.21世紀學生體育與素質教育的探索性研究[J].體育科學,2001,21(4).
〔4〕曲宗湖,鄭厚成,張燕.論我國高校體育改革的發(fā)展與構想[J].體育科學,1998,18(4).
〔5〕《教學改革與研究》課題組.深化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G831.3
A
1673-260 X(2013)10-01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