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雙成
昆明市東川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骨科,云南昆明654100
臨床上對關節(jié)腔、關節(jié)囊、腱鞘以及藥物注射和軟組織的抽吸都是較為常見的治療技能 。以下主要從足踝中的第1跖趾、踝關節(jié)、足底筋膜、跗骨竇、趾間間隙與跗骨管關節(jié)的診斷與治療進行探討。
踝關節(jié)主要由距骨與脛腓骨構成,皮質激素關節(jié)內注射的適應證就是踝關節(jié)炎。踝關節(jié)內注射治療的指征有:關節(jié)炎、急性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結晶體沉積病、滑膜炎等。當患者患有這些病經常會為疼痛或者關節(jié)不穩(wěn),體檢過程中主要表現為:疼痛伴隨運動受限,腫脹,畸形,行走不穩(wěn),關節(jié)發(fā)出彈響,有紅斑并感到局部的溫熱。若診斷為感染就需要進行關檢查或關節(jié)腔抽吸,這樣驗室檢查對關節(jié)病就能作出明確的診斷。
治療時患者作仰臥狀態(tài)配合治療,其踝關節(jié)使之保持松弛狀態(tài),治療時找到脛骨與距骨之間的關節(jié)間隙,關節(jié)間隙主要位于內踝的脛前肌腱內緣與內踝的前緣之間,同時做好定位標記。
對患者實施關節(jié)腔抽吸,要嚴格采用無菌操作技術進行,實施穿刺進針部位是既定部位及其后外方,穿刺針過程中沒有抵抗感、阻力感或突然減少,則證明已進入了關節(jié)腔,當抽吸完成就用止血鉗把針頭固定起來,隨后更換注射器注入藥物。這種方法在臨床上操作較為簡便并有較好的療效,在醫(yī)學界得到廣泛應用。
足底筋膜橫跨趾骨與足底內側骨突之間,深處與脂肪層的深面帶狀結締組織輔助支撐足底內側縱弓?;颊咦愕捉钅ひ话惆l(fā)生慢性疼痛,癥狀表現較為典型的是:在清晨起床走的第一步就會疼痛,有的時候坐久了行走時同樣會疼痛。這種疼痛發(fā)作比較隱匿,不時的在損傷后感到疼痛。叩擊足底筋膜的起止點會感到疼痛,做背屈運動就會加劇這種疼痛,從而更便于明確診斷。足底筋膜炎的治療包括:理療類抗炎藥物治療、非激素治療及激素治療等。在正常的情況下當非激素藥物及理療治療不起作用的時候,就需要采用皮質激素對患者進行注射治療。采用激素注射對患者進行治療能減輕疼痛,但是這樣可能會使患者足底脂肪墊發(fā)生萎縮,足底筋膜發(fā)生撕裂。在進行治療之前患側置于下方,叩擊骨遠端的軟組織,同時叩擊足的內側面,找到腫脹點、壓痛點進行標記,根據標記點采用25G針垂直刺入,之后一邊退針一邊緩慢在足底左右徑的1/3處進行藥物注射,為避免足底脂肪墊的萎縮或足底筋膜發(fā)生撕裂現象,需要小心謹慎以避免藥物注入到足底脂肪墊。
此處,還可使用等量的布比卡因以0.25%或者0.5%的比例進行治療,患者在注射后觀察30 min同時作仰臥狀態(tài),主要觀察注射后是否有不良反應。由于激素的影響,可能加重癥狀,所以患者4 d之內不宜做劇烈的運動,可以使用非激素藥物如:萘普生、布洛芬等或冰敷進行處理。對患者隨訪檢查3周。
此方法在醫(yī)學中普遍為醫(yī)學人員所使用,能夠減輕患者的疼痛,在臨床上發(fā)揮了效用,但是需要醫(yī)療人員精心觀察。
距骨位于距骨跖面的中、后與骨關節(jié)面之間,并由內后向前外側傾斜;跟骨溝處于跟骨上面的后距骨關節(jié)面的前內方,由兩溝對合形成了跗骨竇。竇口處于外踝的前下方。跗骨竇綜合征主要表現為踝部內翻扭傷,竇內軟組織損傷引發(fā)無菌性炎癥、變性或纖維化?;颊啧乒歉]綜合癥狀的主要表現是外踝前下方的固定壓痛以及踝關節(jié)疼痛,軟組織偶爾會發(fā)生腫脹,采用X線檢查沒有異樣。
治療時患者保持屈髖和膝,平放足底,身體作仰臥狀態(tài),并在約1~1.5 cm處踝的前下方用拇指尖找到壓痛點,即跗骨竇的外口并做好定位標記。使用少量碘酊、乙醇進行局部消毒,在抽藥之后從標記點向后內刺入2 cm左右,若有落空感,即已進入跗骨竇腔,若回抽沒有血,以扇形注入藥物,之后跗骨竇局部出現輕度隆起。在2~3周內進行觀察。這是該院普遍使用的一種對跗骨竇癥狀與治療的方法,臨床實踐證明其有較好的療效。
趾骨間隙經常會發(fā)現痛性神經瘤也就是Morton神經瘤,內側足底神經的第二、三分支部位經常發(fā)生趾間神經瘤,人們經常穿高跟鞋或緊而窄的鞋子同樣會導致Morton神經瘤的發(fā)生。較為常見的癥狀是:趾間間隙因神經受累引發(fā)隱匿性疼痛及感覺不適。由于伴發(fā)神經節(jié)的囊腫或者滑膜囊腫導致有的病例不適范圍出現發(fā)展與擴大。若跖骨頭被壓迫在一起就會引起跖骨間隙疼痛。這時減輕癥狀的方法是通過注射1%的利多卡因進行緩解。
通過使用藥物注射、非激素藥物以及理療可以對Morton神經瘤實施有效治療。Morton神經瘤早期可配合藥物注射進行治療,最后的選擇與措施就是手術。
治療過程中膝放于一枕頭上,呈仰臥姿勢,足處于松弛狀態(tài),按壓跖骨頭找到疼痛部位,在稍稍突起或者比較飽滿的部位進行定位,然后由遠到近的以45°角在足背進針,接著在定位部位向下進行穿刺。在這個過程中定位尤為關鍵,若定位不精確,就會因為藥物注入到足底得脂肪墊,導致脂肪墊發(fā)生萎縮。要在2~3周后觀察。此種方法,在臨床治療上有較好效果,但是要求相關人員精確定位。
跗骨管關節(jié)炎癥狀表現為脛后神經及其分支部位的感覺異常、有燒灼感及疼痛感,當跗骨管關節(jié)負重的時候就會更加疼痛。跗骨管關節(jié)炎病變繼發(fā)于急性損傷,并與其慢性病變有關,如:跗骨管關節(jié)炎撞擊綜合征以及過度外翻癥。若跗骨管被叩擊診肢端就會有麻刺感覺,當提內耳征有蟻走感覺,感覺足底內1/3處不適,這是較為典型的表現。
在治療跗骨管關節(jié)炎時能夠通過理療、非激素藥物或休息進行治療。注射治療時患者呈側臥姿勢,患足部位放于下方。要引出癥狀并定位脛后神經可通過叩擊跗骨管來引出。脛后神經能夠在患者的脛后肌腱的阻力作用下轉足顯示出來。進針的時候不能太深,要在標記點的上方2 cm左右的地方與皮膚的表面成30°角處向足端進針,緩慢而勻速注射藥物,在3周之內進行觀測與檢查。此法,對治療跗骨管癥狀有較好的臨床效果,操作也較為方便被人們普遍接受。
診斷性抽吸及治療性注射對第一跖趾關節(jié)的診斷與治療較為有效,在臨床上對治療痛風等非細菌性炎性關節(jié)病療效也比較好。治療時病人需呈仰臥姿勢,膝部保持彎曲以枕頭作支撐,在操作臺上足部需要固定。通過遠端牽拉大拇趾使關節(jié)間隙展開,并可以通過患者被動屈伸趾找到,在足的背外側或背內側實施穿刺,若要保持關節(jié)面平行,就要使針尖向遠端與足平面保持60°角。由于關節(jié)間隙在皮膚下方,因此不必穿刺太深。在注射前先要進行抽吸,若針進入關節(jié)腔內,在注射藥物的時候就沒有過大的阻力,在3周內進行檢查觀測。這種方法在現在的多數醫(yī)院被使用,在操作上要求精準,在對第一跖趾關節(jié)癥狀的治療上有著較好的療效。
[1] 盛睿方,彭光明.足踝部疾病的診斷與局部治療性注射.臨床軍醫(yī)雜志,2008,36(2): 299-301.
[2] 張新宇,葉啟彬,李禾,等.踝關節(jié)慢性滑膜囊腫一例.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0,25(3):267.
[3] 金今.第一跖趾關節(jié)置換術的現狀及展望.當代醫(yī)學.2002,8(1):45-47,39.
[4] Rita Rae Fontenot DPM.Multiple interdigital neuromas-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2684 cases seen in the last ten years[J].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2001,14(3):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