跗骨
- 3.0T磁共振在診斷跗骨竇綜合征韌帶損傷中的效果分析
256699)跗骨竇綜合征是一種創(chuàng)傷性病變,主要是由于踝關節(jié)內翻扭傷所致,外踝區(qū)域跗骨竇部位疼痛及炎癥是其主要表現[1]。跗骨竇綜合征常伴有韌帶損傷與軟組織損傷,特別是距腓前韌帶與跟腓韌帶,給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響,故盡早診斷跗骨竇綜合征韌帶損傷對于改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義。X線、超聲、螺旋CT是臨床診斷跗骨竇綜合征韌帶損傷的常用手段,但易出現漏診和誤診,診斷準確率較低[2]。3.0T磁共振作為一種非侵入式診斷方式,具有軟組織分辨率高、多平面成像等優(yōu)
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 2023年20期2024-01-03
- 跗骨竇綜合征的診治進展
王志煒 鄭敏文跗骨竇是由距骨溝與跟骨溝相對合而形成的自后內側向前外側走行的漏斗形的空腔,包含脂肪、血管、神經和韌帶,韌帶有助于穩(wěn)定距下關節(jié),神經末梢含有本體感覺纖維,對足的運動起到重要作用。1958 年 O’Connor[1]首次提出跗骨竇綜合征這一概念:是指引起跗骨竇區(qū)疼痛的一系列疾病,有關節(jié)不穩(wěn)定、韌帶撕裂、關節(jié)纖維化、滑膜/ 腱鞘囊腫及關節(jié)去神經等病理改變。關于跗骨竇綜合征的病因有幾種理論,如韌帶的過度緊張,滑膜增生、擠壓,含鐵血黃素沉積,靜脈創(chuàng)傷后
中國骨與關節(jié)雜志 2023年10期2023-12-13
- 改良跗骨竇切口和擴大跟骨外側L形切口鋼板固定治療SanderⅡ~Ⅲ型跟骨骨折術后療效和并發(fā)癥比較
骨骨折是臨床常見跗骨骨折,好發(fā)于青壯年男性,有85%~90%為關節(jié)內骨折,可造成跟距關節(jié)嚴重破壞,進而導致粘連、僵硬、骨刺形成、跟骨畸形愈合,致殘率較高[1]。外科手術是當前臨床治療跟骨骨折的首選方法,常用手術術式為外側L形切口鋼板固定,其優(yōu)勢在于視野廣闊、便于操作,但術中軟組織的廣泛剝離易影響骨折血運,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較高[2]。隨著微創(chuàng)術式的發(fā)展,跗骨竇切口及改良跗骨竇切口入路在跟骨骨折的治療中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其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的優(yōu)勢已得
蚌埠醫(yī)學院學報 2023年9期2023-10-12
- 距下關節(jié)鏡治療訓練傷致跗骨竇綜合征臨床效果觀察
陽 110016跗骨竇綜合征(sinus tarsi syndrome,STS)多由踝關節(jié)扭傷所致[1-2],主要病理改變包括骨間韌帶損傷和跗骨竇內壓力增高[3-4]。跗骨竇是距跟關節(jié)間的腔隙,蘊含龐大的神經網絡,神經損傷和本體感受功能缺失可能是STS的病因之一[5]。STS在部隊官兵及專業(yè)運動員中發(fā)生率極高,傳統的局部封閉手段治療STS可能無法滿足高運動量需求的患者。小關節(jié)鏡技術的發(fā)展使關節(jié)鏡下清除跗骨竇區(qū)病變組織、緩解區(qū)內壓力成為了可能,相比于切開手術
臨床軍醫(yī)雜志 2022年6期2022-07-08
- “八”字切口入路治療跟骨骨折臨床效果
年來包括有限切口跗骨竇切開復位內固定、經皮固定等微創(chuàng)手術得到發(fā)展[5]。跗骨竇入路由EBRAHEIM等[6]提出,多篇Meta分析認為跗骨竇入路與傳統“L”型切口入路相比手術時間更短,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而病人術后功能評分及解剖角度無明顯差異[7-8]。雖然經皮螺釘固定傷口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但跗骨竇入路比經皮螺釘固定適用范圍更廣,復位效果更佳,且經皮復位還會出現復位丟失現象[9],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推薦使用跗骨竇入路來治療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7-
青島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22年1期2022-03-15
- 經跗骨竇切口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跟骨骨折的臨床研究
跟骨骨折為常見的跗骨骨折,多由于交通傷及高處墜落傷所致,多累及距下關節(jié)面,具有較高的致殘率[1]。目前跟骨骨折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既往多于跟骨外側L形切口下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該切口能夠徹底顯露骨折端,對移位骨折塊及關節(jié)面進行復位,內固定效果良好[2-3]。但應用該切口術中剝離面積較大,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近年來出現的跗骨竇切口,僅需局部顯露距下關節(jié)面,而且能在直視下完成手術,對局部皮膚及血供的影響較小[4-5]。為進一步明確經跗骨竇切口切開復位內固定
中醫(yī)正骨 2021年11期2022-01-19
- 擴大跗骨竇切口治療跟骨骨折合并外踝骨折
月,我科采用擴大跗骨竇切口治療10例跟骨骨折合并外踝骨折患者,療效滿意,報道如下。1材料與方法1.1 病例資料本組10例,男8例,女2例,年齡 20~55歲。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2例,Ⅲ型6例,Ⅳ型2例。均為新鮮閉合損傷。傷后至手術時間5~9 d。1.2 治療方法腰硬聯合麻醉下手術。自外踝尖下約1.5 cm處至第4跖骨基底做長6 cm的直切口,近端弧形向外踝做長約5 cm切口,復位跟骨,選用合適的跟骨跗骨竇鋼板固定,外踝采用解剖鎖定鋼板固定,切口內
臨床骨科雜志 2021年3期2021-12-25
- 針刺申脈聯合中頻脈沖治療跗骨竇綜合征的臨床觀察
334101)跗骨竇綜合征(sinus tarsi syndrome,STS)指由踝關節(jié)內翻損傷引起的外踝前下方疼痛、感覺異常、局部腫脹、功能障礙等一系列臨床表現。該病發(fā)病因素較多,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主要有兩種學說,一種是足扭傷后導致跗骨竇區(qū)出現無菌性炎癥,造成跗骨竇區(qū)壓力升高,壓迫周圍神經引發(fā)疼痛;另一種是踝損傷后,跗骨竇區(qū)韌帶損傷愈合后形成的瘢痕組織壓迫周圍神經出現疼痛[1]。中醫(yī)認為,該病是因足扭傷后竇區(qū)出現瘀血,阻滯氣機運行,從而引起疼痛、腫脹等
中國民間療法 2021年21期2021-12-02
- 3.0T磁共振在診斷跗骨竇綜合征韌帶損傷中的價值
454000)跗骨竇綜合征(sinus tarsi syndrome,STS)是指由于外傷或其他某種原因造成跗骨竇區(qū)損傷,引起跗骨竇長期疼痛不緩解即形成STS,往往有韌帶撕裂、足和踝疼痛、后足不穩(wěn),以及關節(jié)纖維化、瘢痕形成等病理改變[1]。由于MRI檢查具有非侵入性和優(yōu)良的軟組織分辨率,已經被臨床醫(yī)師接受為診斷STS的主要影像學檢查手段之一。本文回顧性分析39例經臨床診斷為跗骨竇綜合征患者的資料,探討3.0T磁共振對跗骨竇綜合征中跗骨竇頸韌帶和距跟骨間韌
罕少疾病雜志 2021年6期2021-11-26
- 跗骨竇切口手術治療跟骨骨折的早期臨床療效觀察
空心釘內固定和經跗骨竇入路空心釘或接骨板內固定術。我科從2018年開始對部分跟骨骨折采取跗骨竇入路手術治療。回顧分析我科實施的跗骨竇切口和傳統外側壁L形切口治療跟骨骨折的臨床療效,跗骨竇入路早期臨床療效顯著。1 對象與方法1.1對象 病例入組標準:術前經X線及CT明確診斷為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并伴有關節(jié)面塌陷或骨折塊移位,Sanders分型均為Ⅱ型或Ⅲ型。共選取44例患者,年齡在25~60歲之間,有明確外傷史,排除脆性骨折,均為閉合性跟骨骨折。經跗骨竇入路手術
包頭醫(yī)學院學報 2021年9期2021-11-23
- 經跗骨竇入路微創(chuàng)鋼板與螺釘內固定治療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療效對比分析
[1,6-7]。跗骨竇入路已被廣泛認可為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的常規(guī)手術入路[8]。盡管跗骨竇入路方法可良好暴露跟距后關節(jié)和距骨側壁,但傷口并發(fā)癥的高發(fā)生率已被廣泛報道[9-10]。近年來,使用微創(chuàng)外科手術治療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已成為普遍趨勢,包括跗骨竇入路術,可伸展的外側入路術,經皮固定和關節(jié)鏡輔助固定[11-12]。跗骨竇入路術提供較小的切口并直接可視化距后關節(jié)[13]。許多研究表明,跗骨竇入路術和可伸展的外側入路術的放射線照相結果相似,跗骨竇入路
中國骨與關節(jié)雜志 2021年9期2021-10-17
- 經微創(chuàng)跗骨竇切口治療跟骨骨折的療效
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跗骨骨折,占足部骨折的60%左右。因其自身及周圍解剖結構復雜,軟組織薄弱,加之有75%的骨折涉及跟骨關節(jié)面,使該骨折成為臨床上較為復雜的骨折之一。目前臨床治療多以傳統改良“L”型切口復位內固定手術,其既能達到良好的解剖復位,又能牢固固定骨折塊。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和臨床應用,使得內固定物及微創(chuàng)手技術提升。研究表明,經微創(chuàng)跗骨竇切口對跟骨外側皮瓣血運影響小,可有效降低術口感染、壞死的風險[1],然而目前臨床上對該術式的實踐應用仍比較局限,缺少完
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 2021年16期2021-09-10
- 跗骨竇切口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跟骨骨折的療效與體會
阮肇禎跗骨竇切口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跟骨骨折的療效與體會阮肇禎(蒙山縣中醫(yī)醫(yī)院,廣西 梧州,546700)探究跟骨骨折患者經跗骨竇切口微創(chuàng)手術效果。納入2018年4月至2020年40例跟骨骨折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組研究,對照組傳統治療(20例),實驗組則以跗骨竇切口微創(chuàng)手術(20例)治療,相比兩組臨床指標、AOFAS評分臨床指標、AOFAS評分與Bohler's 角、 Gissane角。和對照組相比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時間,實驗組較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今日健康 2021年5期2021-06-18
- 經跗骨竇切口治療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療效
踝下方的撞擊等。跗骨竇切口周圍皮膚血運豐富,切口并發(fā)癥相對較少,符合跟骨微創(chuàng)化的理念[4]。但術中骨折塊的暴露有限,特別是對SandersⅡ、Ⅲ型骨折的復位固定[5]。筆者2016年1月~2019年2月,經跗骨竇切口治療62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1 臨床資料1.1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查體及X線片檢查符合新鮮的閉合性跟骨骨折;(2)年齡18~60歲;(3)CT分型為 SandersII、III型[6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21年10期2021-06-02
- 距下關節(jié)鏡和封閉治療跗骨竇綜合征的療效對比研究
528000 )跗骨竇綜合征主要指的是踝扭傷以后患者的跗骨竇出現持續(xù)性的疼痛,該病目前在臨床上尚未給出明確的發(fā)病機制,有可能與踝下十字韌帶主干或者是距跟骨間韌帶表現為部分斷裂有所關聯[1]。跗骨竇綜合征在臨床上尚未得出明確的適應證,故而在治療工作中大多只是以其實際癥狀作為依據,治療效果和預后效果具有不穩(wěn)定性[2]。為提升跗骨竇綜合征患者臨床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選取科學有效的治療方式至關重要。本次研究主要以跗骨竇綜合征患者為中心,重點就距下關節(jié)鏡和封閉治療
中國傷殘醫(yī)學 2021年8期2021-05-21
- 雙側距舟聯合解剖變異1 例及文獻回顧
長(圖D、F)。跗骨聯合(tarsal coalitions)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跗骨纖維、軟骨或骨性連結融合的一種足部畸形疾病[1~3]。根據其發(fā)生部位可分為:距跟聯合、跟舟聯合、距舟聯合、跟骰聯合、舟楔聯合、骰舟聯合、多塊聯合和全部聯合等[4-6]。它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包括遺傳易感性、原始間充質分割失敗、創(chuàng)傷、關節(jié)炎性變化和/或跗骨骨軟骨病(如科勒氏病)等先天性和獲得性原因[7,8]。跗骨聯合很少繼發(fā)于感染、瘤變或創(chuàng)傷[9]。跗骨聯合中50%~68%的
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 2021年2期2021-04-19
- 跗骨竇入路內固定治療跟骨骨折患者的研究進展
-4]。近年來,跗骨竇入路憑借微創(chuàng)特點逐漸被臨床應用于鋼板內固定術治療中,可在減小手術切口的同時,保證手術的治療效果,備受患者青睞[5]。本文擬就跗骨竇入路內固定治療跟骨骨折患者的研究進展作一綜述。1 手術治療目標無論外側切口L形入路內固定還是跗骨竇入路內固定治療跟骨骨折患者,其最終的治療目標如下:(1)解剖復位,恢復跟骨距下關節(jié)面平整,對促進手術成功具有重要作用,復位狀況與疾病預后存在密切關聯;(2)恢復正常跟骨的Bohler角、Gissane角;(3)
醫(yī)療裝備 2021年6期2021-04-04
- 兩種切口開放復位內固定治療跟骨骨折比較△
,骨折,內固定,跗骨竇切口,并發(fā)癥跟骨骨折在臨床上較常見,大多因高處墜落傷、交通事故所致,70%以上為關節(jié)內骨折,致殘率高達20%~30%[1],尤其對于SandersⅢ、Ⅳ型骨折,手術治療目前已達成廣泛共識[2]。傳統外側L形切口是治療跟骨骨折的標準入路,但切口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致使其不斷受到質疑[3,4]。近年來經跗骨竇切口因能顯著減少切口并發(fā)癥而備受關注,但其顯露不充分、內固定放置困難等問題,限制了其臨床應用[4,5]。如何能夠充分利用跗骨竇切口的優(yōu)勢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21年2期2021-01-28
- 跗骨竇切口微型鋼板結合空心釘內固定治療跟骨骨折
年8月,我科采用跗骨竇切口微型鋼板結合空心釘內固定與L形切口普通鋼板內固定治療82例跟骨骨折患者,比較兩種術式的療效,報道如下。1 材料與方法1.1 病例資料本組82例,男42例,女40例,年齡15~65(40.0±5.2)歲。Sanders分型:Ⅱ型43例,Ⅲ型39例。根據手術切口方式不同將患者分為L形切口內固定組和跗骨竇切口內固定組。① L形切口內固定組:41例,男19例,女22例,年齡15~64(39.2±5.8)歲;Sanders分型:Ⅱ型22例,
臨床骨科雜志 2020年6期2020-12-31
- 50 例足跗骨細微骨折X 線和CT 影像表現的比較
常大[1]。而足跗骨的解剖結構比較復雜,包括距骨、足舟狀骨、骰骨、內楔骨、中間楔骨和外側楔骨。距骨與脛骨和腓骨形成關節(jié),距骨下面是跟骨;足舟骨中部位于距骨的前部和內側。第一排是從內到外,分別是內側楔骨、中間楔骨和外側楔。三楔骨位于舟骨前,骰骨位于前外側。足跗骨外傷性足部骨折的影像學診斷是臨床診斷和治療的主要依據。足部各種骨骼結構復雜,因此,常規(guī)的X 線檢查由于各骨相互重疊而無法很好的觀察,使得中后足部的骨折很容易漏診,不僅延誤了最佳的治療時間,增加了患者的
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 2020年22期2020-12-11
- 跗骨竇切口微創(chuàng)治療與傳統治療跟骨骨折的臨床應用研究
空墜落傷導致,是跗骨骨折常見損傷類型之一,有學者報道[1]約占跗骨骨折的60%左右,由于跗骨多涉及關節(jié)部位,故臨床預后往往會留有較多并發(fā)癥,如足跟痛、距下關節(jié)僵硬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但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出現,對于跟骨骨折治療采取微創(chuàng)手術發(fā)不僅能有效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而且還能達到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本研究正是基于上述特點,就我院收治的患者采取傳統治療與微創(chuàng)治療進行對比研究,以發(fā)現其各自優(yōu)劣,為今后的臨床治療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1 材料與方法1.1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20年85期2020-12-09
- 跗骨竇間隙入路內固定治療跟骨骨折
創(chuàng)理念的發(fā)展,經跗骨竇間隙入路不僅可以充分暴露距下關節(jié)面,而且明顯減少了切口皮緣的壞死和感染的發(fā)生。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我科采用跗骨竇間隙入路內固定治療45例跟骨骨折患者,療效滿意,報道如下。1 材料與方法1.1 病例資料本組45例(48足),男33例,女12例,年齡20~65歲。均為閉合骨折。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30例(32足),Ⅲ型15例(16足)。受傷原因:墜落傷39例(42足),交通事故傷6例(6足)。合并傷:腰椎骨折4例,
臨床骨科雜志 2020年5期2020-11-03
- 跗骨竇綜合征MRI評分與AOFAS踝-后足功能評分的相關性研究
454001)跗骨竇綜合征(sinus tarsi syndrome,STS)是指引起跗骨竇區(qū)疼痛的一系列疾病,有關節(jié)不穩(wěn)定、韌帶撕裂、關節(jié)纖維化、腱鞘囊腫及關節(jié)去神經等病理改 變[1]。美國足踝外科協會(America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功能評分表已被普遍用于踝關節(jié)功能的評定[2-3]。MRI 檢查由于其非侵入性和良好的軟組織分辨力,也被臨床醫(yī)師認為是診斷STS 的主要影像學檢查手段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雜志 2020年5期2020-09-24
- 經跗骨竇入路治療跟骨骨折探討
的缺陷[1]。經跗骨竇入路治療方式是近年來骨科治療較為推崇的技術之一,對比常規(guī)化的治療方式,這種治療的優(yōu)點較多,術后創(chuàng)傷少,因此被廣為使用。本次研究選取本院2015年3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46例,將其按照隨機分組方式(結合患者意愿)進行對比手術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就診滿意度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將相關病例報道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選取本院2015年3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46例,將其按照隨機分組
臨床醫(yī)藥文獻雜志(電子版) 2020年34期2020-07-24
- 跟骨撬撥、“L”形外側切口、跗骨竇切口治療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的療效分析
發(fā)病率高,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1],關節(jié)內移位骨折占跟骨骨折的75%,以高能量損傷居多,常伴有跟骨中央關節(jié)面塌陷,保守治療致殘率高,隨著手術技術、內植物等的發(fā)展,手術治療移位的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達到共識,目前常用有3種手術方式:閉合撬撥復位、經外側“L”形切口、跗骨竇切口切開復位治療跟骨骨折,通過查閱文獻,發(fā)現很少對這3種手術方式效果進行比較。從2012年1月~2018年1月,我院先后采取閉合撬撥復位空心釘內固定術、經外側“L”形切口、跗骨竇切口切開復位治
江西醫(yī)藥 2020年6期2020-07-01
- 跗骨竇切口手術入路治療跟骨骨折的療效
跟骨骨折是常見的跗骨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65%,常累及關節(jié)面產生移位性跟骨骨折,同時伴有跟骨體短縮及內翻畸形,需要進行手術治療[1]。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法為傳統擴大“L”形入路切開復位內固定,但由于外傷后跟骨周圍軟組織的特殊性,術后常出現切口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達25%,包括切口愈合延遲、感染及內固定物外露等[2]。近年研究[3]表明,采用經跗骨小切口入路治療跟骨骨折具有術后恢復快、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的優(yōu)勢。我們通過比較跗骨竇切口手術入路與傳統手術入路治
蚌埠醫(yī)學院學報 2020年5期2020-06-28
- 跗骨竇入路專用鋼板治療跟骨后關節(jié)面塌陷型骨折的臨床療效分析
8年首次提出的經跗骨竇微創(chuàng)入路。為了適應跗骨竇入路,國內外骨科研究者設計、改良各型相應的跟骨鋼板,以及改良手術入路,均取得較好療效[14-17]。美國Acumed公司設計了一款超薄低切跡跟骨鎖定鋼板(MINI-CALC?微創(chuàng)型跟骨板,Acumed,美國)。該鋼板具有兩大特點:超薄的設計旨在減少內置物容積,減少軟組織刺激,降低切口并發(fā)癥。低切跡的設計旨在把持跟骨部位最優(yōu)質骨質,從而獲得可靠固定強度,避免術后復位丟失。目前國內該產品的應用研究尚少,且上市的超薄
解放軍醫(yī)學院學報 2020年2期2020-05-15
- 針刀松解聯合封閉治療跗骨竇綜合征療效觀察
230038)跗骨竇綜合征是指足內翻扭傷后引發(fā)其外踝跗骨竇區(qū)域不適、壓痛、軟組織腫脹及功能障礙,文獻報道多采用封閉療法和(或)針刀松解治療,療效確切,但針刀松解聯合封閉與封閉療法療效的對比研究報道較少。本研究觀察針刀聯合封閉與局部封閉療法治療本病的臨床療效,以期對跗骨竇綜合征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 60 例臨床病例均來自2014 年7 月至2017年7月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骨傷科門診和住院部。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分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20年1期2020-05-14
- 跗骨竇小切口空心釘內固定術治療跟骨骨折的效果
)跟骨骨折為常見跗骨骨折,主要表現為足跟疼痛、腫脹、畸形,無法站立、行走。據統計,約60%的跗骨骨折為跟骨骨折,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影響患者足踝運動功能[1]。臨床常行“L”形切口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固定牢固,但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不利于患者足踝功能恢復。跗骨竇小切口空心釘內固定術在跗骨竇做小切口,創(chuàng)傷小,有利于術后恢復。本研究觀察跗骨竇小切口空心釘內固定術治療跟骨骨折的效果。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鞏義市中醫(yī)院收治的82例跟
河南醫(yī)學研究 2020年13期2020-05-12
- 直接數字平板X 線成像系統與多層螺旋CT在足跖跗骨骨折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00350)足跖跗骨骨折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屬于復雜性骨折,因中足特殊的解剖結構導致漏診率較高,若足跖跗骨骨折得不到及時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可能導致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1]。足跖跗骨骨折常伴有跗跖關節(jié)損傷(Lisfrance 關節(jié)損傷),在臨床診治中,若出現漏診或治療不當,則會造成患者足部畸形,不僅影響足部外形,還會出現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2]。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成熟,直接數字平板X 線成像系統(digital radiography,D
醫(yī)療裝備 2020年7期2020-05-06
- 觀察在外傷性踝關節(jié)及跗骨骨折中多層螺旋CT 的應用價值
線檢查對足踝關節(jié)跗骨骨折診斷存在不足,CT檢查通過X 線束對病變的位置及大小進行數據采集,通過計算機的模數轉換,得出高清多平面圖像,為臨床治療提供精準的方案依據。本次將我院于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外傷性踝關節(jié)及跗骨骨折患者40例作為觀察對象,分析在外傷性踝關節(jié)及跗骨骨折中多層螺旋CT 的應用價值,報道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外傷性踝關節(jié)及跗骨骨折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能與醫(yī)患
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 2020年5期2020-04-02
- 經跗骨竇微創(chuàng)切口取跟骨骨折術后鋼板臨床效果觀察
跟骨骨折是常見的跗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占跗骨骨折的60%,90%為21~45歲男性,男女發(fā)病比例為5.96∶1,關節(jié)內移位骨折占60%~75%[1]。臨床上治療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多采用傳統外側“L”型切口行跟骨骨折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此種手術入路暴露充分,關節(jié)面顯露清晰,但傳統外側“L”型切口內固定治療的并發(fā)癥多而復雜,其中手術切口出現皮膚軟組織壞死、傷口感染、骨髓炎等并發(fā)癥一直是困擾臨床醫(yī)生的難題[2]。同樣取跟骨骨折鋼板時也會面臨此類問題,特別是
贛南醫(yī)學院學報 2020年1期2020-03-20
- DR與CT用于診斷足部外傷跖跗骨骨折的臨床價值
于診斷足部外傷跖跗骨骨折的臨床價值。方法:首選確定選擇對象,將其選擇范圍確定在于我院接受治療的足部外傷跖跗骨骨折的136例患者,然后確定樣本選擇時間,時間在2018年3月至次年4月,研究分組:將使用DR檢查的68例患者設定為對照組,將實施CT檢查的68例患者設定為實驗組。對比兩種患者的診斷結果。結果:通過對數據進行研究和分析后顯示,實驗組患者的檢查關節(jié)面分離及壓縮塌陷程度的檢出率均高于對照組,并且實驗組患者的分離程度、壓縮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差異顯
中國保健營養(yǎng) 2019年6期2019-10-21
- DR與CT用于診斷足部外傷跖跗骨骨折的臨床價值
及組織損傷,而跖跗骨屬于人體足部中的重要組成單元,同時也是人體足部極易產生骨折的區(qū)域,當發(fā)生跖跗骨骨折后將對患者正常生活及日常活動能力產生嚴重影響。對于患者骨折情況進行早期明確診斷是確保及早有效治療的基礎和前提[1]。該文以2018年7月—2019年5月為研究時段,旨在分析DR和CT在足部外傷的跖跗骨骨折患者中的臨床診斷價值。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抽取院內收治的16例跖跗骨骨折患者,患者均為入院后行CT檢查提示跖跗骨骨折,并于傷后于該院繼續(xù)接受足部
反射療法與康復醫(yī)學 2019年15期2019-08-29
- 經跗骨竇小切口和跟骨外側“L”型切口治療跟骨骨折效果及并發(fā)癥的療效分析
一,跟骨骨折屬于跗骨骨折的一種。大多數都是由高強度的體力勞動高能量的損傷所導致的,跟骨骨折這一疾病類型較為復雜,關節(jié)面跟骨骨折較為常見。傳統的經跟骨外側“L”型切口手術治療可以有效地解決跟骨骨折這一疾病,但這一治療方法可能導致一定的并發(fā)癥。跟骨骨折常見的并發(fā)癥有跟骨皮瓣感染以及跟骨愈合畸形。近年來,隨著我們國家醫(yī)療水平的進步,微創(chuàng)技術經跗骨竇小切口治療成了治療跟骨骨折及并發(fā)癥的可能。但目前醫(yī)學界對于經跗骨竇小切口治療還存在一定的爭議,該文以2015年2月—
反射療法與康復醫(yī)學 2019年15期2019-08-29
- 跗骨竇切口鋼板內固定聯合經皮置釘技術微創(chuàng)治療Sanders II、III 型跟骨骨折
2%,是最常見的跗骨骨折,約占所有跗骨骨折的60%,其中有75%跟骨骨折為關節(jié)內骨折[1]?;颊咭跃哂袆趧幽芰Φ那鄩涯隇橹?,如功能恢復不佳,將會對社會經濟帶來影響[2]。目前,對累及跟骨關節(jié)面并移位的骨折最常用且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切開復位內固定術[2-3]。跟骨Sanders II、III 型骨折為關節(jié)內骨折,一般需要手術治療[4]。其中,最經典的方法是跟骨外側擴大“L”形切口切開復位內固定術[1]。因該術式能很好的暴露骨折及關節(jié)面,并能直接復位,曾一度被認
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 2019年2期2019-05-28
- 經跗骨竇間隙與傳統L型入路治療跟骨骨折的系統評價
[4-5]。而經跗骨竇間隙入路能夠充分顯露跟距關節(jié)面,在直視下完成復位,并可避免損傷腓腸肌支撐帶及腓腸神經,減低并發(fā)癥,有效解決傳統入路的不足[6]。本文旨在通過Meta分析,評估經跗骨竇間隙入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為臨床工作提供循證醫(yī)學的證據。1 資料與方法1.1 納入與排除標準研究類型:國內外已發(fā)表的比較經跗骨竇間隙入路與傳統后外側L型入路的研究,平均隨訪時間≥6個月,基線資料一致的所有隨機對照試驗(RCTs),限定檢索語言為中文和英文。評價指標:手術時
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 2019年9期2019-04-10
- 經跗骨竇小切口復位內固定與傳統L形切口鋼板內固定治療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臨床效果比較
骨骨折為臨床常見跗骨類骨折之一,主要由交通事故、高空墜落等導致,以SandersⅡ、Ⅲ型損傷較為多見。對于該類骨折患者,保守治療效果不佳,一般需行手術治療[1]。傳統L形切口鋼板內固定是以往治療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重要術式,能夠使患者足部功能恢復,但因跟骨結構復雜而特殊,加之手術剝離范圍大,容易發(fā)生切口和骨皮瓣感染等并發(fā)癥,影響患者術后恢復[2,3]。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經跗骨竇小切口復位內固定治療逐漸被廣大外科醫(yī)生接受[4]。但兩種術式誰
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 2019年6期2019-02-13
- 經跗骨竇入路與外側L型入路治療跟骨骨折的療效比較
16年8月采用經跗骨竇入路(跗骨竇組,31例)與外側L型入路(外側L型組,30例)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治療跟骨骨折,現對兩種手術方法的臨床療效分析比較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3年9月—2016年8月收治的采用跗骨竇入路與外側L型入路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治療的跟骨骨折患者61例,均為單側閉合性骨折,采用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兩組。跗骨竇組:男21例,女10例;年齡20~70歲,平均年齡(43.26±11.88)歲;Sanders骨折分
江西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8年6期2018-10-30
- 跗骨竇切口治療SanderIII型跟骨骨折
lmer首次報道跗骨竇切口,經數十年使用、研究發(fā)現該切口可有效減少切口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但因其暴露不足,影響復位、內固定安置,限制了其在SandersIII型跟骨骨折的使用。我科至2010年以來使用跗骨竇切口治療SandersIII型跟骨骨折,取得較好療效。本文對SandersIII型跟骨骨折分別采用跗骨竇切口與“L”型切口進行手術,對比研究兩組病人術后功能恢復與傷口愈合情況,分析探討跗骨竇切口適用范圍及主要要點。1.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回顧性研究
醫(yī)藥前沿 2018年22期2018-08-02
- 微創(chuàng)跗骨竇入路內固定術在跟骨骨折中的臨床應用價值評價
患者, 探討微創(chuàng)跗骨竇入路內固定術治療跟骨骨折的應用效果, 現分析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本院治療的76例跟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A組(36例)和B組(40例)。A組男26例、女10例,年齡21~66歲, 平均年齡(43.5±8.1)歲。B組男28例、女12例, 年 齡 23~64歲 , 平均年齡(43.3±8.0)歲。兩組患者均為單側骨折。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8年16期2018-06-22
- DR與CT用于診斷足部外傷跖跗骨骨折的臨床價值
者患上足部外傷跖跗骨骨折,則對其日常生活質量和活動能力造成直接影響[1]。因此,給予足部外傷跖跗骨骨折患者一種安全準確的臨床檢查方式是進行有效治療的前提。在該文中,筆者著重探討使用DR與CT診斷足部外傷跖跗骨骨折的臨床價值,分析2016年10月—2017年10月間收治的95例足部外傷跖跗骨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將該院收治的95例足部外傷跖跗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參照組。其中研究組(50例),男32例
反射療法與康復醫(yī)學 2018年8期2018-06-02
- 跗骨竇入路結合空心螺釘固定植骨治療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興·臨床論著·跗骨竇入路結合空心螺釘固定植骨治療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余 斌, 劉德印, 杜曉龍, 童 興目的評估跗骨竇入路結合空心螺釘固定植骨治療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對33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閉合性骨折采用跗骨竇入路結合空心螺釘固定植骨治療。測量手術前后B?hler角及Gissane角,按照AOFAS踝-后足評分系統進行功能評價。結果29例獲得隨訪,時間12~14個月;4例失訪。隨訪患者均骨性愈合,時間為2~4
臨床骨科雜志 2017年6期2018-01-09
- 針刀聯合封閉治療跗骨竇綜合征48例
針刀聯合封閉治療跗骨竇綜合征48例楊潔君1王海強2周義雙2(1.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醫(yī)院,西藏 日喀則 857000 2.77627部隊衛(wèi)生隊)針刀;封閉;跗骨竇綜合征跗骨竇綜合征是指因足內踝扭傷所致竇內軟組織發(fā)生無菌性炎癥、變性和纖維化引起以外踝前下方疼痛、壓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1]。本病臨床常見,但因其發(fā)病機制不清,臨床常易漏診和誤診,錯失最佳治療時間,使病情纏綿難愈。筆者采用針刀聯合封閉治療跗骨竇綜合征患者48例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一般
中國民間療法 2017年12期2017-12-18
- 跗骨竇綜合征的MSCT與MRI表現
017000)跗骨竇綜合征的MSCT與MRI表現陳 曦,張鳳翔(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中心醫(yī)院康巴什部影像科,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000)目的:探討MSCT結合MRI對跗骨竇綜合征臨床診斷的指導意義。方法:對86例跗骨竇綜合征的影像特征進行分析(41例行MSCT檢查、45例行MRI檢查),總結其影像學表現。結果:86例中,MSCT顯示跗骨骨質異常41例,竇腔容積減小7例,跗骨竇內積氣2例,頸韌帶增粗模糊或形態(tài)異常32例。MRI顯示跗骨局部骨髓水腫10例,跗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雜志 2017年6期2017-12-05
- 局部封閉結合中藥熏洗治療跗骨竇綜合征的療效觀察
結合中藥熏洗治療跗骨竇綜合征的療效觀察趙棟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yī)院足踝外科洛陽471000)目的:探討局部封閉結合中藥熏洗治療跗骨竇綜合征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接診的跗骨竇綜合征患者5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給予單純局部封閉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中藥熏洗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病情評估量表評分。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病情評估量表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局部封閉結合中藥熏洗治療跗
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 2017年8期2017-09-21
- 針刀松解經筋平調陰陽蹺脈治療跗骨竇綜合征32例
平調陰陽蹺脈治療跗骨竇綜合征32例丁惠惠1,劉方銘2(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省千佛山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山東 濟南 250014)筆者用針刀松解經筋、平調陰陽蹺脈治療跗骨竇綜合征32例取得良好療效,總結如下。1 臨床資料32例均為2014年至2016年山東省千佛山醫(yī)院疼痛科門診收治患者。男18例,女14例;年齡19~62歲,平均37.5歲;病程2個月~29年。符合跗骨竇綜合征的診斷標準[1]。①外
實用中醫(yī)藥雜志 2017年7期2017-04-04
- 跗骨竇入路治療跟骨Sanders Ⅱ、Ⅲ型骨折的體會
1)·臨床研究·跗骨竇入路治療跟骨Sanders Ⅱ、Ⅲ型骨折的體會張大保*毛 波(佛山市第五人民醫(yī)院 佛山市科技學院附屬醫(yī)院骨科,佛山 528211)目的 探討跗骨竇入路治療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臨床療效。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6月51例55足跟骨粉碎骨折的臨床資料,Sanders分型Ⅱ型15足,Ⅲ型40足。通過跗骨竇入路行跟骨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 結果 51例均獲隨訪,時間6~33個月,平均15.7月。采用Maryla
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 2017年3期2017-03-27
- 跗骨竇入路與外側入路治療成人跟骨關節(jié)內移位骨折的meta分析
,李洪秋,趙忠海跗骨竇入路與外側入路治療成人跟骨關節(jié)內移位骨折的meta分析鄧純博1,劉學勇2,阿良1,李洪秋1,趙忠海1(1.沈陽醫(yī)學院附屬中心醫(yī)院骨外科,沈陽 110024;2.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yī)院脊柱關節(jié)外科,沈陽 110004)目的系統評價跗骨竇入路和外側入路治療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的療效。方法計算機檢索PubMed、Cohrane Library、Embase、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據庫、CNKI、萬方數據庫、維普資訊數據庫等中英文數據庫,檢索截止日期
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6年9期2016-11-29
- 螺旋CT重建技術在診斷跖跗骨骨折中的臨床價值探討
重建技術在診斷跖跗骨骨折中的臨床價值探討朱軍海226600江蘇省 南通海安縣中醫(yī)院放射科目的探討螺旋CT重建技術在診斷跖跗骨骨折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方法對近年來的45例疑診跖跗骨骨折患者分別行DR攝片和CT掃描重建處理,比較兩 組的檢查結果和分析臨床體會。結果兩組在診斷率、骨折數、關節(jié)脫位率、小骨片數,以及真陽性率、敏感度和準確度等數據進行比較,差距顯著(P跖跗骨骨折;螺旋CT重建;DR攝片;價值;體會跖骨和跗骨骨折一般由重物打擊足背部、碾壓和足內翻扭傷等
當代臨床醫(yī)刊 2016年6期2016-11-16
- 低場磁共振在診斷跗骨竇綜合征中的應用價值
低場磁共振在診斷跗骨竇綜合征中的應用價值王維 段建航 何學藝 范輝目的 研究跗骨竇綜合征的低場磁共振的表現特點, 探討低場MRI在跗骨竇綜合征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采用0.35 TMRI掃描儀, 常規(guī)做橫軸位和矢狀位SE T1WI和FSE T2WI掃描,亦可以根據需要加做冠狀位和斜矢狀位掃描, 本研究中均使用頭顱正交線圈, 層厚4 mm, 層間隔4 mm。結果 0.35 T低場磁共振能顯示跗骨竇內組織的炎癥、變形或損傷。結論 低場MRI可以顯示跗骨竇的解
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4年27期2014-09-04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跗骨竇綜合征32例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跗骨竇綜合征32例王 超,周衛(wèi)忠,張 ?。ńK省昆山市淀山湖人民醫(yī)院,江蘇 昆山 215345)跗骨竇綜合征是由0,Conner[1]于1958年提出,其常見于踝關節(jié)內翻損傷后,引起的以跗骨竇處出現疼痛及延及小腿及足部感覺異常、抖動等為主要特征的疾病。我們用藥物局部封閉注射及組織松解配合中藥熏洗治療跗骨竇綜合征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1 臨床資料共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齡21~49歲,平均34歲;病程1個月~25個月,平均15個月;有
實用中醫(yī)藥雜志 2014年12期2014-04-05
- 經跗骨竇有限切口治療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
王長軍 陳雷經跗骨竇有限切口治療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王松 趙剛 彭紅心 王長軍 陳雷目的 探討經跗骨竇有限切口治療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的可行性和臨床療效。方法 設計經跗骨竇有限切口長約5cm,建立工作通道、復位,克氏針或空心螺釘固定,治療18例跟骨后關節(jié)面骨折,骨折采用Sanders分型。本組病例Ⅱ型16例,Ⅲ型2例。結果 18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個月~3年;術后效果:優(yōu)8例,良8例,可2例,優(yōu)良率88.8%。結論 有限切口治療跟骨骨折,手術切口小,軟組織損傷小,
當代醫(yī)學 2014年23期2014-03-23
- 足踝部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性注射
關節(jié)、足底筋膜、跗骨竇、趾間間隙與跗骨管關節(jié)的診斷與治療進行探討。1 踝關節(jié)踝關節(jié)主要由距骨與脛腓骨構成,皮質激素關節(jié)內注射的適應證就是踝關節(jié)炎。踝關節(jié)內注射治療的指征有:關節(jié)炎、急性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結晶體沉積病、滑膜炎等。當患者患有這些病經常會為疼痛或者關節(jié)不穩(wěn),體檢過程中主要表現為:疼痛伴隨運動受限,腫脹,畸形,行走不穩(wěn),關節(jié)發(fā)出彈響,有紅斑并感到局部的溫熱。若診斷為感染就需要進行關檢查或關節(jié)腔抽吸,這樣驗室檢查對關節(jié)病就能作出明確的診
中外醫(yī)療 2013年2期2013-04-03
- 針刀術治療跗骨竇綜合征37例
nor首先提出了跗骨竇綜合征這一病名。跗骨竇綜合征是踝關節(jié)內翻扭傷時常伴隨的損傷,是中醫(yī)骨傷科臨床常見疾病。臨床治療中,往往只注意到踝關節(jié)內翻扭傷的情況,忽略了跗骨竇內軟組織的損傷。幾周后出現跗骨竇綜合征的一系列癥狀,給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不便。有文獻報道,針刀治療跗骨竇綜合征具有較理想的療效[1]。2009~2012年,我院采用針刀治療跗骨竇綜合征,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一般資料跗骨竇綜合征37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6例;年齡最小19歲,最
中國民間療法 2013年10期2013-01-23
- 跗骨竇綜合征20例治療體會
08年至今,收治跗骨竇綜合征20例現將治療情況報告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 20例患者男15例,女5例,發(fā)病年齡17~56歲,平均29歲。左側7例,右側13例。20例均有外踝扭傷史,16例運動傷,4例生活傷,扭傷后癥狀出現時間,3個月-2年不等,平均6個月發(fā)病。單純外側副韌帶扭傷18例,外側副韌帶扭傷合并暫時性的踝關節(jié)脫位2例。外踝前下方疼痛,有時放射到足外側前方,行走、或踝關節(jié)內翻時疼痛加重,多數伴有跛行癥狀,局部壓疼癥狀明顯,偶伴腫脹。X現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2年2期2012-01-23
- 小針刀治療跗骨竇口高壓癥 20例
用小針刀療法治療跗骨竇口高壓癥 20例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1 一般資料20例中 ,男 15例,女 5例 ;年齡最大 60歲,最小 15歲;病程最短 1個月,最長 1年;左踝 12例,右踝 8例。臨床表現為患肢踝關節(jié)外側、外踝前下方疼痛,走路多時則有疼痛,疼痛可向足部放射,同時小腿可不自主的抖動,小腿部常有異常感覺,如發(fā)涼、發(fā)熱、酸困、乏力等,疼痛較重者可出現跛行。診斷標準參照《針刀醫(yī)學基礎與臨床》[1]。2 治療方法小針刀治療:患者仰臥位,患肢呈內旋狀,
實用中醫(yī)藥雜志 2010年7期201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