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祥
(泰州職業(yè)技術學院 基礎部, 泰州 225300)
致辭(Address),亦作 “致詞”,原本指用文字或語言向他人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方式。在現(xiàn)代社會中,特指在會議、 集會或其他公眾場合所發(fā)表的重要講話。其內容涵蓋甚廣,包括歡迎詞、 歡送詞、 開幕詞、 閉幕詞、 致謝詞、 祝酒詞等等。在文學體裁中致辭雖然沒有被單獨列為一項,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它卻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英漢致辭都是致辭者與聽眾感情交流的一種方式,在人際功能上存在著許多共性之處,但由社會環(huán)境和傳統(tǒng)文化的不同所帶來的語言表達方面的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因此,翻譯工作者有必要對英漢致辭進行語言對比分析,找出相對統(tǒng)一的翻譯標準,運用恰當的翻譯策略,實現(xiàn)致辭文本的順利轉換和致辭者情感的準確傳遞,從而促進中西文化的融通和交流。
人際功能指的是人們通過語言進行溝通交流,建立并維護人與人之間的關系[1]。在某一具體語境中,說話者闡明立場、 表達推測,充當 “給予” 的角色,同時試圖影響和改變他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充當 “求取” 的角色。在致辭中, “給予” 和 “求取” 這兩種角色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一方面致辭者向聽眾提供某種信息,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和立場; 另一方面呼吁聽眾采取行動,支持致辭者的主張。因此,在致辭語篇中,陳述句一般占據主要地位,其次是祈使句,一般不使用疑問句。例如,在奧巴馬2012年的感恩節(jié)致辭中,共有l(wèi)8個句子,其中陳述句15個,祈使句3個,分別占整篇致辭的83%和17%[2]。胡錦濤主席2011年1月白宮致辭中,共有21個句子,其中陳述句為20句,占整篇致辭的95%。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話語的人際意義功能,英漢致辭常使用某些對等的情態(tài)動詞。如must(必須),傳達堅定的語氣,用于強調義務和樹立致辭者的權威; can(能夠),表示有能力做某事,用于強調目標的現(xiàn)實性; will(將),表達推測,用于激發(fā)聽眾的憧憬和希望。此外,英漢致辭中第一人稱復數we(我們)、 our(我們的)的大量使用意味著致辭者將自己和聽眾置于同一立場,使聽眾感到親近,更容易引發(fā)共鳴。
英漢致辭的行文結構基本類似,通常都是由稱呼、 開場白、 正文、 結束語等部分組成,表達時適當采用排比、 引用、 幽默等修辭手段。如以歡送辭為例,這種致辭一般是客人完成來訪任務即將離開時,主人在宴會、 座談會等場合發(fā)表的講話。從行文結構上看,英漢兩種語言中往往都會包含開場時對客人的尊稱; 在正文開頭以主人的身份對客人來訪任務的圓滿完成表示祝賀; 在正文主體部分回顧客人來訪交流的整個過程,列舉雙方達成的共識和己方的收獲; 在結尾部分表達美好的祝愿,提出倡議和希望。英漢致辭體現(xiàn)在行文結構的相似之處是由相同的交際目的和活動背景所決定的,它們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
英漢致辭遵循相近的行文結構,實現(xiàn)相同的人際功能,然而在具體的語言表達和遣詞造句上卻有著許多不同之處。首先,漢語強調抽象思維,用詞概況性強; 而英語強調形象思維,用詞明確具體。如胡錦濤主席在白宮致辭的開篇第一句為 “總統(tǒng)先生、 奧巴馬夫人、 女士們、 先生們、 朋友們,很高興應奧巴馬總統(tǒng)邀請,在一元復始的時節(jié)來到華盛頓,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把稱謂直接用作稱呼語,情感表達含蓄內斂; 用 “一元復始” 代替 “新年開始”,體現(xiàn)了語言的抽象性、 概括性和文化性。而相反奧巴馬總統(tǒng)歡迎胡主席訪美致辭的開篇第一句為 “Good morning,everyone.President Hu,members of the Chinese delegation,on behalf of Michelle and myself,welcome to the White House.And on behalf of the American people,welcome to the United States.” 問候、 稱呼、 歡迎用詞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詳的,表意直接,情緒豐富而外露。其次,漢語注重意合,句子之間以及句中各成分之間的結合大多依靠語義貫通,少用連接語,句式比較靈活[3]; 英語注重形合,以形統(tǒng)意,句子之間以及句中各成分之間的結合基本依靠連接詞來實現(xiàn),句式相對固定化、 程式化。以致辭者表達愉悅心情為例,漢語只要使用簡單的縮略句就可以傳遞出豐富的情感,如 “很高興有機會來到久負盛名的劍橋大學訪問” 、 “很榮幸參加今天的開幕式”,主語通常被省略; 而英語則必須加上主語或者人稱代詞,如 “I am delighted to visit the famous Cambridge University”,或者使用形式主語,如 “It is my great honor to attend the opening ceremony today”,句式的完整性確保了表意的準確性。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由于社會環(huán)境、 風俗習慣、 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的不同,英漢致辭中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在歡迎詞中,中國人常用 “一路辛苦了” 作為開篇的問候語,但在英語中卻不能直譯為 “You must be very tired”,這樣會讓遠道而來的客人誤以為自己一路顛簸面容憔悴,這才導致主人語出此言。因此最好譯為 “How was your journey?” 或者 “Thank you for coming all the way” 等更為妥帖。同樣,在歡送詞中,中國人常說 “招待不周,敬請見諒” 這樣的客氣話,如果直譯為英語 “Excuse me for not having served you very well” 則不免讓客人信以為真,產生誤解,不如用 “We wish you have enjoyed the trip!” 來替代。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人口大國,孕育著 “多子多孫多福壽” 的傳統(tǒng)文化,因此 “早生貴子” 之類的祝福語在婚禮致辭中是必不可少的,主人聽到之后也會感到心情愉悅[4]。相反,在英語婚禮致辭中如果以 “May you soon have a son!” 結尾,一定會讓在場的客人感到驚訝,更讓主人感到尷尬。此外,英漢致辭還經常會運用雙關、 幽默、 引用等富含文化內涵的修辭手段,在進行文本轉換時,必須注意將缺失的文化補充進來[5]。
致辭既有書面語的特征,又有口頭語的特征,內容廣泛,風格迥異,用詞富有感情且極具文化性,這就決定了致辭翻譯必然是一項艱辛復雜的工作,不但要實現(xiàn)文本意義的對等轉換,更要追求與目的語國家讀者的感情交流和文化融合。筆者借鑒嚴復先生的 “信、 達、 雅” 翻譯三原則,結合致辭的諸多特點,提出了以下幾條具體的翻譯標準,供翻譯工作者和英語學習者參考。
致辭是一種極富人情味的感情交流途徑,致辭者運用通俗的言詞、 動人的語調、 專注的神情向聽眾闡明觀點、 傳達信息,引起他們感情上的共鳴和心靈上的震撼。因此翻譯致辭同樣也要充滿深情厚意,從目的語中選擇恰當的詞匯和修辭手段再現(xiàn)原作的情感。如2011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院長張清華教授在畢業(yè)典禮上的致辭《大學最后一課》,感情真摯,意味深長。尤其是致辭的開篇 “人生中最煥發(fā)青春光彩的大學生活倏然而過,離別的鐘聲果真在今天悄然響起,伴隨著嫦娥衛(wèi)星升空的喜悅自豪、 汶川地震的苦難淚水、 北京奧運會的萬眾歡騰、 甲型流感的無情侵襲、 上海世博會的精彩紛呈……在悲與喜的交替中,2011屆的同學們,在茂名學院及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這所平凡的高等學府里度過了你們生命中最絢麗的大學生活”,可謂動情至極,集中體現(xiàn)了國家興衰的悲喜和學生離校的悲喜在張教授心中交織的復雜情緒,因此在翻譯時應盡量保留排比句式,并將話語中的關鍵詞,如 “倏然而過” (slip away)、 “悄然響起” (inadvertently sound)、 “喜悅自豪” (joy and pride)、 “苦難淚水” (bitter tears)、 “萬眾歡騰” (exulting)、 “無情侵襲” (relentless attack)、 “精彩紛呈” (brilliance)等,用恰當的英文詞匯予以表達,以準確傳遞致辭者的真實情感。
由于致辭場合及致辭者性情的不同,致辭的語言風格也各異。有些人喜歡言簡意賅,有些人則習慣引經據典; 有些人喜歡平鋪直敘,有些人則喜愛別開生面; 有些人喜歡質樸的語言,有些人則偏愛華麗的詞藻。無論是哪一種風格,譯者都要耐心琢磨、 仔細體會、 認真模仿,力求再現(xiàn)原作者的風格而不是展現(xiàn)自己的文風,只有這樣才能較好地把握原作的主旨,讓目的語讀者領會原作的精髓。
一般來說,致辭者的目標聽眾應該是來自社會各個階層,來自各行各業(yè),而且人數越多越好,優(yōu)秀的致辭者會力求給他們留下清晰、 完整、 深刻的印象。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要想致辭者之所想,盡量運用聽眾耳熟能詳的詞匯來表達,避免使用詰屈聱牙的偏詞、 怪詞。如上文提到的胡錦濤主席在白宮致辭的開篇用到了 “一元復始” 這樣一個極具中國特色文化內涵的成語,所謂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而在英文中卻很難找到現(xiàn)成的習語表達與之對應,因此譯者索性將其譯為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雖然缺少了獨特的文化韻味,但卻得到了美國聽眾的普遍接受。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英漢致辭在詞匯選擇、 語氣語調、 陳述方式等方面的諸多不同集中反映了中外社會文化模式的顯著差異,也給致辭翻譯工作增添了不小的難度。譯者應該本著 “不偏不倚” 、 “力求易懂” 的原則,在盡量保持等值效果的前提下,對原作中不符合目的語國家風俗人情和表達習慣的語句或修辭手段進行靈活處理,減少和消除文化差異所造成的交流障礙,使致辭產生預期的效果。
開幕詞是國家領導人或企事業(yè)單位領導人在會議或重大活動開始前所作的講話,旨在闡明本次活動的指導思想和現(xiàn)實意義。開幕詞篇幅通常比較簡短,致辭者開篇即切入正題,語言偏口語化且富有感情色彩,語氣熱情、 慷慨。因此在翻譯時宜采用飽含感情的詞匯、 簡明扼要的語言和短小精悍的句式。此外,譯者還應關注起始語和預祝詞的常用句型,如: 宣布……開幕(declare the opening of…),預?!〉脠A滿成功(I wish…a complete success)。請看2011年6月在北京舉行的第十三屆企業(yè)信息系統(tǒng)國際學術會議的開幕詞。
主席先生,女士們,先生們:
我非常榮幸地宣布第十三屆企業(yè)信息系統(tǒng)國際學術會議現(xiàn)在開幕!我代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并以我個人的名義,向所有來賓表示熱烈的歡迎。會議組委會全體成員為本次會議的順利召開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此向他們表示感謝。我預祝本次大會取得圓滿成功!
參考上文提到的起始語常用句型,開篇第一句即可譯為 “It’s my honor to declare the opening of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表意直接,開門見山,語言鏗鏘有力。致辭者在第二句中要著力強調主人的身份和歡迎的誠意,因此在翻譯時應打破常規(guī),將狀語置于句首,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將其譯為 “On behalf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people,and in my own name,I would like to extend my warm welcome to all the guests.” 結尾句直接套用固定句型,譯為 “I wish the conference a complete success.”
歡迎詞是指客人光臨時,主人在宴會、 酒會、 座談會等場合所發(fā)表的熱情洋溢的講話,致辭中著力表達的是一種輕松愉悅的心情,因此翻譯時應當選擇富有激情的詞匯和句式,充分傳達出致辭者的真誠。如: It is my pleasure to extend a warm welcome to…(我懷著愉快的心情向……表示熱烈歡迎)。同時由于致辭者文化背景的不同,陳述方式和用詞習慣的差異在歡迎詞中會常有體現(xiàn),譯者在處理原文時要特別關注。請看耶魯大學萊文校長2006年歡迎胡錦濤主席訪問的致辭片段:
Mr.President,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extend a warm welcome to you and Mrs.Liu on behalf of our entire community.We feel deep honored that you have chosen to visit Yale.
Your country has an ancient tradition of reverence for education,and your actions affirm this tradition.During the past decade,you have made massive investments in your universities,strengthening the most excellent of those institutions while broadening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from less than 5% to more than 15% of college-age population…[6]
開篇第一句中 “Mrs.Liu” 這個稱呼說明致辭者不太了解中國文化,在漢語中已婚的女性通常被稱為 “……夫人、 ……太太”,而其之前的姓應為丈夫的姓,而非本人的姓??紤]到這一點,譯者應該果斷地糾正原文中的明顯失誤,將第一句譯為 “我懷著十分愉快的心情代表耶魯大學的全體師生向您及您的夫人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第二段第二句中 “have made massive investments in…” 一句,充分體現(xiàn)了英美人對名詞短語和介詞短語的偏愛,但在譯為漢語時則要充分考慮中國人的表達習慣,盡量多用動詞表達,譯為 “大力投資于……”。至于第二句后半部分的具體數據可略去不譯,因為當時中國的大學升學率已遠遠超過致辭者所講的情況了。
答謝詞與歡迎詞相反,是指在歡送宴會上或答謝活動中所發(fā)表的感謝主人熱情接待的講話。既然是 “答謝”,就要吐真言、 動真情,通過簡短精煉的話語表達真摯的謝意,翻譯時要特別注意詞語的感情色彩。此外,答謝詞最重要的就是對主人表達感謝的話語,譯者若能熟練掌握此類套語,翻譯時就會容易許多。如: I am sincerely grateful to you for your warm reception(真誠地感謝您的熱情招待),Thank you very much for inviting me to this wonderful dinner(感謝您邀請我參加這樣盛大的晚宴)。請看中國某公司領導在答謝宴會上的致辭。
女士們,先生們:
借此機會我謹代表我所有的同事對你們熱情的接待和無與倫比的款待表示感謝。在紐約度過的這六天,確實令人愉快,令人難忘。我特別要稱頌我的美國合作伙伴,沒有你們的努力,我們是無法達成協(xié)議的。在此敬請各位與我共同舉杯,為我們兩家公司的長久合作,為中美人民的永久友誼,干杯!
“借此機會我謹代表……對……表示感謝” 是答謝詞中經常出現(xiàn)的一句話,因此翻譯用詞也相對固定。 “借此機會” 一般譯為 “take the opportunity”, “謹代表” 一般譯為 “on behalf of” 或者 “in the name of”,而 “無與倫比” 這個成語在英語中的對應詞較多,如 “unique” “incomparable” “unparalleled” 等,但在此場合下最常用的還是 “incomparable”。適當調整語序之后,原文第一句可譯為 “I’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thank you on behalf of all my colleagues for your warm reception and incomparable hospitality”。 “干杯” 是中國人在宴會上表達友好的常用詞,在中國英語中有許多對應表達方式,如 “dry up our glasses” 、 “bottoms up” 、 “cheers” 等等。但在正式的跨國社交場合中,最常用的表達則是 “propose a toast”,因此致辭者最后的倡議句應譯為 “May I propose a toast to the lasting cooperation between our two companies and the lasting friendship between our two countries!”
隨著人們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圣誕節(jié)、 國慶節(jié)、 元旦等重大節(jié)日上的致辭已逐漸成為社會交往中一項必不可少的活動。節(jié)日致辭一般都富有激情,充滿希望。致辭者開篇即營造節(jié)日的氣氛,回顧過去的成就,常用套語有on this important annual occasion(在此一年一度的重要時刻),on this occasion of New Year’s Eve of national celebration(值此舉國歡慶的除夕夜晚),The past year has witnessed… (過去的一年見證了……)。結束前致辭者通常要展望未來、 表達祝福,常見套語有I hope the performance of our company will be increased day by day in the coming year(我希望來年公司的業(yè)績能蒸蒸日上),Wish everyone good health and a successful career in the new year(祝大家在新的一年中身體健康,事業(yè)有成)。熟悉上述寫作套路和常用表達,必然對翻譯工作大有裨益。請看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2011年發(fā)表的圣誕致辭的起始段:
In this past year my family and I have been inspired by the courage and hope we have seen in so many ways in Britain,in the Commonwealth and around the world.We’ve seen that it’s in hardship that we often find strength from our families; it’s in adversity that new friendships are sometimes formed; and it’s in a crisis that communities break down barriers and bind together to help one another.
致辭者在開篇第一句即用 “In this past year…” 回顧了過去一年的所見所聞,符合一般節(jié)日致辭的寫作套路,內容清晰可見,極易把握。但其后半部分冗長的定語結構卻給譯語的表達增添了難度。如果將定語直譯為 “……的” 放在被修飾詞的前面,雖然也能讓讀者看懂其中的含義,但顯然不太符合漢語的表達方式。因此翻譯時有必要進行適當的句子拆分和結構調整,將其譯為 “過去的一年,我和我的家人在英國、 英聯(lián)邦成員國以及世界各地看到了以不同形式所表現(xiàn)出來的勇氣與希望,我們?yōu)榇松钍芄奈琛薄5诙鋭t集中體現(xiàn)了此次致辭的主題,即強調家庭、 朋友和社區(qū)精神的重要性。致辭者在原文中采用了排比和強調句式以增強語言的表現(xiàn)力,翻譯時應盡量予以保留,譯為 “面對困難時,我們從家庭汲取力量; 面對逆境時,我們結成了新的友誼; 面對危機時,我們打破壁壘、 互幫互助”。
曾經有人說過: 要想品味最簡潔、 最優(yōu)雅的語言,莫過于認真閱讀英漢致辭; 要想詮釋最真實、 最獨特的文化,莫過于認真翻譯英漢致辭[7]。顯然,無論是對于語言學習,還是對于中西文化交流,英漢致辭翻譯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要把致辭譯好,譯者必須系統(tǒng)分析、 全面把握英漢致辭的語言特點,根據致辭內容、 場合的不同選擇恰當的翻譯策略,爭取在翻譯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佳作精品。
參考文獻:
[1] 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等.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
[2] 張宏達,王曉玲.奧巴馬感恩節(jié)致辭的人際功能分析[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1,11(5): 141-143.
[3] 劉英凱.英語形合傳統(tǒng)關照下的漢語意合傳統(tǒng)[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4,11(4): 61-70
[4] 姜魯寧.從話語分析角度對比英漢婚禮致辭中的隱喻及其文化模式[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1,26(2): 150-155.
[5] 王亮.禮儀致辭在英漢語言中的對比分析[J].網絡導報,2012(5): 197.
[6] 張光明,陳葵陽,李雪紅,等.英語實用文體翻譯[M].合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9: 33.
[7] 方夢之.應用文體翻譯研究的定位與范疇[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3(2): 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