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澹然無為道術兼在——《莊子》對老子形象的塑造及其反思

      2013-04-08 21:17:43孫雪霞
      關鍵詞:寓言老子莊子

      孫雪霞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學術界對老莊關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盡管老莊各有特點,但同為先秦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老子是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和奠基者,莊子是該派的集大成者;老學啟發(fā)了莊學,莊子是老子的正宗后學。另一種則認為,老莊并非同屬一派,老子是老子,莊子是莊子,他們非但沒有傳承相繼關系,而且其哲學主張、人學追求迥然異趣。雙方各執(zhí)一詞,都有相當?shù)暮侠硇?。這一問題的討論,引發(fā)了我們對《莊子》文本中老子形象的極大興趣。崔大華先生在其《莊學研究》一書中設有“《莊子》中的老子其人”一節(jié),考證了老子的生平行跡,著力證偽了老子與孔子同時或在先的事實。崔先生看到了“《養(yǎng)生主》篇認為老子并沒有達到‘至人’境界,和外、雜各篇極力推崇老子是‘大成之人’、‘古之真人’、‘古之博大真人’”①崔大華:《莊學研究》,第391、392、391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的不同,他說:“老子其人在《莊子》內篇和外、雜篇中的地位或受到的評價并不相同一樣。”②崔大華:《莊學研究》,第391、392、391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但他沒有注意到老子形象在內篇中的多面性。與此同時,崔先生也對莊老思想的異同做了比較,其中所列條目都相當中肯;但是莊子如何以及為何塑造如此多面的老子形象,崔先生則語焉不詳。本文力圖通過對《莊子》內、外、雜三篇中老子形象的全面梳理,把《莊子》中的老子形象真實而立體地呈現(xiàn)出來,并由《莊子》塑造的“這一個”老子形象,來探尋莊子眼中的老子及其反思老子的深層原因。

      一、懸解未解博大真人

      老子在《莊子》內篇一共出現(xiàn)三次,三個老子形象的精神內涵并不統(tǒng)一。老子在《養(yǎng)生主》中初次登場,一亮相便遭莊子貶剝?!娥B(yǎng)生主》的主旨是為了闡明護養(yǎng)生之主——精神,提示養(yǎng)神的方法莫過于順任自然。文章寫道:老聃死時,其朋友秦失前往吊唁,看到“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崔大華點評此處曰:“老聃確是個真實的人,并非是漠然無情、長生不死的‘至人’,未能逃脫死亡的大限,也有遺情遺愛于人間。”③崔大華:《莊學研究》,第391、392、391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只是,崔對老子的贊美正是莊子所要批判的:老子未能使人忘其生死,遺其哀樂,已然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的遁天之刑,如何比得古之真人?正如林希逸所言:“老子之死,其弟子之哭,無老無少,皆如此其悲哀,此必老子未能去其形跡,而有以感會弟子之心?!雹倭窒R?《南華真經口義》,第52、88、152頁,陳紅映校點,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老子有門徒曰庚桑楚,治理畏壘之地頗有成效,畏壘之民“尸而祝之,社而稷之”,庚桑楚卻南面不釋然,為何?庚桑楚解釋說:“夫春氣發(fā)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夫春與秋,豈無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吾聞至人,尸居環(huán)堵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今以畏壘之細民而竊竊焉欲俎豆予于賢人之間,我其勺之人邪!吾是以不釋于老聃之言?!?《莊子·庚桑楚》)原來庚桑楚覺得自己未能做到如“春氣發(fā)而百草生”般順任自然,而是讓聲名張揚,實在有負先輩教誨,故心中不愉。

      兩相對照,我們不難看出,真正的“至人”應該是使“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而就這一點,《養(yǎng)生主》中的老子顯然未能做到。所以,《養(yǎng)生主》的這段描寫,明寫秦失懂得“安時處順”,能達到“帝之懸解”,實則暗諷老子遁于天理,背于情實。

      《德充符》之老子宅心仁厚,相信后天學習可以解除先天之桎梏。文章寫道:叔山無趾和孔子初次見面,孔子曰:“子不謹,前既犯患若是矣。雖今來,何及矣!”叔山無趾覺得孔子此言是對他“無趾”的歧視,大為不快,拂袖而去并到老子面前把孔子說成是一個德行全失、以求聲名為務的鄙陋之人。事實上,叔山無趾對孔子所言的“尊足者存”一席話,已讓孔子幡然大悟??鬃与S即教導弟子曰:“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德之人乎!”林希認為:“此言亦有益于世教?!雹诹窒R?《南華真經口義》,第52、88、152頁,陳紅映校點,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鬃右呀浉┦渍J錯,叔山無趾的表現(xiàn)未免顯得無禮而刻薄。相形之下,老聃則敦厚仁慈得多,他說:“胡不直使彼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者,解其桎梏,其可乎?”老子之言是順著叔山的語意往下說的:既然孔子以名聞為己之桎梏,那么就應該讓他了解死生為一致、可和不可為平齊的道理,以解除他的桎梏。此處老子并不直接臧否孔子的為人,他只是說即使孔子是追求聲名之人,也應該幫他去除束縛,使其復通于道。通過老子這番話我們可以看出:“這一個”老子不但有著一顆寬厚的心,并且相信不管人的本性怎樣的頑冥不化,都可以通過智者的點化、自身的學習來解除桎梏,得以解放。

      內篇中,老子還在《應帝王》中出現(xiàn)一次?!稇弁酢分饕v述如何治理天下的問題,關于該篇的結構,存在兩種不同看法:有人認為開頭分列四個寓言——齧缺與王倪,肩吾與狂接輿,天根與無名人,陽子居與老聃的問答——以否定仁義法度之治,提出淡漠無為的明王之治;有人認為開篇三個寓言批判了仁義、禮法的政治論,主張淡漠自然才能治好天下,陽子居與老聃的寓言是對前三者的總括,揭示了“立乎不測,游于無有”的無為之治。前者以陳鼓應先生為代表,他認為開頭四個寓言步步推進、層層深入,從對理想統(tǒng)治者的描述:心胸舒泰,純真質樸,不用權謀智巧,也不假借任何仁義名目去要結人心;到對暴君之行的批判:以己之意的經式義度終難使人心順服;到對政治權力的厭惡及對治人觀念的反駁,認為“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則天下治矣”;最后由老子總結“明王之治”的本質:“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已,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游于無有者也”。③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第592頁,中華書局2001年版。后者以曹礎基先生為代表,他認為季咸以能測知人的生死壽夭自我標榜,結果在壺子面前以失敗告終,是“可測”的破產,反證必須“立乎不測”;儵、忽鑿死了混沌,是“有為”的惡果,反證必須“游于無有”④曹礎基:《莊子淺注》,第118頁,中華書局2000年版。。然而,不管陽子居與老聃的寓言是四則寓言層層遞進的終結,還是概括上文的點睛之筆,該寓言所處的關鍵位置顯而易見,莊子對“這個”老子的推崇也就昭然若揭了。

      同一個老子,在內篇中出現(xiàn)的形象卻不統(tǒng)一。林希逸解釋曰:“(《養(yǎng)生主》)處先把來自貶剝,便是為貶剝堯舜夫子張本。這我於老子亦無所私,而況他人乎!”⑤林希逸:《南華真經口義》,第52、88、152頁,陳紅映校點,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闪膫湟徽f。筆者認為,從《莊子·內篇》三個老子形象的微妙差異可以看出,老子在天才獨造的莊子眼中,雖然有其過人之處,但并非絕對理想之人物,比起莊子心向往之的至人、神人、圣人、真人,老子不過是一介凡人。既然是凡人,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點便在所難免,就像崔大華所說的,老子也會死,老子之死也會讓人哭。老子甚至還沒達到黃帝之治時“民有其親死不哭而民不非也”(《莊子·天運》)的境界,臨尸而歌、鼓盆而歌不可能在老子身上發(fā)生。莊子沒有拔高老子,沒有把老子作為一個“神”來處理,甚至沒有直接對老子作出評判,他讓老子自己說話,讓老子身邊的人對老子發(fā)表種種不同的意見,從而多視角、多層面地把老子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地呈現(xiàn)出來。

      二、善為人師煥然成龍

      外、雜篇中老子形象主要是“為人師”。首先是“為孔子師”。老子與孔子的師承關系不見于《老子》也不見于《論語》,只在《史記》有所記載。司馬遷云:孔子年二十左右曾到周問禮,所問之人便是老子??鬃与x開周返回魯國時,老子送他這么一句話:“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fā)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史記·孔子世家》)老子與孔子這一段問答成了《莊子》外、雜篇中踵事增華的底本。《天地》、《天道》、《天運》、《田子方》、《知北游》等篇,分別記載了孔子就“如何治道”、“何為仁義”、“如何得道”、“如何游心于物之初”、“何為至道”等關鍵問題向老子請教的事跡?!肚f子》中孔子將老子視為“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云氣而養(yǎng)乎陰陽”(《莊子·天運》)的龍,面對老子或語重心長、或冷嘲熱諷的教導,甚至是“夫子亂人之性也”(《莊子·天道》)的指責,孔子都欣然接受,并心悅誠服說:“丘之于道也,其猶醯雞與!微夫子之發(fā)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莊子·田子方》)可謂是不惜自貶家門而極力抬高老子。

      除了為孔子師,《莊子》外雜篇中的老子還為其他賢人師:其一,為陽子居師。陽子居在《應帝王》和《寓言》中以老子學生的身份出場。成玄英注曰:“陽子居,姓楊名朱,字子居?!雹俪尚?《南華真經注疏》,第172頁,曹礎基、黃蘭發(fā)校點,中華書局1998年版。陽子居是否就是那個主張“貴己”、“為我”的楊朱,學界尚無定論。不管陽子居與楊朱有何聯(lián)系,《莊子》中的老子是其老師,則毫無疑義。《山木》寫道,陽子居和弟子到宋,宿于逆旅,看到旅館主人尊寵丑妻而冷落美妻,感到很奇怪,旅館主人說:“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陽子居聽后對其弟子說:“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意思是行賢者如果能去除自賢之心,那么到哪都會受歡迎。但就是這么一位賢人,在《寓言》篇中老子面前,竟也成了“睢睢盱盱,而誰與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的不可教之人。不管是《山木》對陽子居的“褒”,還是《寓言》中對他的“貶”,著力突出的都是老子的盛德。賢人的光芒固然耀眼,卻依然在老子的籠罩下黯然失色,這正是從一個側面顯現(xiàn)了老子真光不輝的難以企及。其二,為庚桑楚師。如上所述,庚桑楚乃老聃之弟子,偏得老聃之道。《庚桑楚》一開篇便講述了庚桑楚的令德,在其無為之治下,畏壘之地取得了大豐收。畏壘之民對他心存感激,便商量著把他“尸而祝之,社而稷之”,庚桑楚得知后大為悵惘,覺得有背老子之教導。其弟子南榮趎聽了庚桑楚“南面不釋然”的原因后,蹴然正坐,向他請教何為“道”。庚桑楚曰:“辭盡矣。奔蜂不能化藿蠋,越雞不能伏鵠卵,魯雞固能矣。雞之與雞,其德非不同也,有能與不能者,其才固有巨小也。今吾才小,不足以化子。子胡不南見老子!”庚桑楚覺得自己能給予南榮趎的已經窮盡,如果南榮趎想取得更大的進展,則必須求學與老子。此處的寫法與寫陽子居又有不同,作者一開始便著力渲染庚桑楚的美好德行,但一提到老子,庚桑楚不但自嘆不如而且時時以老子之教導為準則。這一節(jié)老子并沒出場,看似處處寫庚桑楚,實則處處寫老子,作者巧妙地將老子高邁之德行烘托于無形之間。

      三、寓言家言共生互生

      《莊子·天下》篇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第一篇學術研究綜述,是作者對當時學術狀況作的一次整合和評說,其中也對老子作了總的評價?!短煜隆菲J為老子“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作者稱贊老子為“古之博大真人哉”,但仍然“未至于極”。這與《莊子·內篇》對老子的描寫大致相符?!短煜隆菲钔瞥绲漠敂?shù)莊子,作者認為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莊子才是真正不可指摘的天人,莊子的學說才是天道的體現(xiàn)。由此可見,《莊子》外、雜篇中把老子描寫成一個至高無上的典范,不僅有溢美之嫌,而且有悖于內篇中老子形象的精神實質。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莊子》內篇與外雜篇老子形象存在的這種矛盾呢?

      古往今來,以儒解莊、以玄解莊、以禪解莊、以理解莊、以文解莊……紛來沓至,精彩紛呈,而我們一直試圖以莊解莊。所謂以莊解莊就是把《莊子》看成一個活潑動態(tài)而非僵化凝固的群落,在這個群落中,內外雜三部分如星云流轉,又似叢林蔓生,他們彼此不同卻非決然分裂,他們共生互生“通天下一氣”。

      這樣一種理念,基于下列兩點共識。第一,《莊子》內篇是由莊子本人所作,《莊子》外雜篇則是由莊子學生及其后學所作。從莊子在世的戰(zhàn)國到《莊子》文本在魏晉時期的流行,其間除了荀子在《解蔽》中提到過莊子,孟子、《呂氏春秋》等等似乎都沒有注意到他的存在,按照聞一多先生的說法,“莊子果然畢生是寂寞……可是暫時的沉寂畢竟只為那永久的赫烜作了張本”①王元化:《釋中國》,第912頁,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只是聞一多忽視了一點,莊子所著的不過七篇,而《莊子》中絕大部分的文字卻非莊子所著,他的沉寂果然有千年之久嗎?歷史文獻顯示莊子門徒寥寥無幾,也就是說,創(chuàng)作《莊子》外雜篇很可能大部分并非莊子門徒。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就此有個大膽推測:在戰(zhàn)國之后,《莊子》的傳播與研究一直沒有間斷,除了司馬遷為其立傳、班固將其列入《藝文志》之外,更多的便是以對《莊子》內七篇的進行摹寫來展開。第二,《莊子》的寓言藝術歷來為人們所激賞,但是,僅僅把寓言看成《莊子》使用的一種修辭,則實在低估了寓言在《莊子》中的重要地位。換而言之,與其把寓言看成一種藝術手法,不如將其看成《莊子》文本的存在方式??鬃右埠?,老子也罷,這些歷史上的偉大人物,到了《莊子》世界中,也成了寄寓情感與思想的載體而已。所以,任何將孔子老子等人物坐實的企圖都是徒勞的。也就是說,《莊子》中的老子形象不能與歷史的老子一一對應,他只是《莊子》塑造的一個托名為老子的人物而已。

      達成這兩點共識之后,我們運用以莊解莊的方法分析《莊子》中的老子形象,其在內篇與外雜篇中的矛盾性也便迎刃而解了。首先,既然老子只是一個寓言形象,那么他在內篇中不同場合呈現(xiàn)不同的姿態(tài)便不難理解,而且,《莊子》內篇中的老子形象基本可以代表莊子對老子的總體評價:老子是有道之人,但還不是莊子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其次,通過對內篇與外雜篇內容的比對訓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外雜篇有的是對內篇的順勢繼承發(fā)展,基本符合《莊子》內篇中老子形象的精神實質,如《天下》;有的則是對內篇的逆勢發(fā)揮,偏離甚至背叛了內篇中老子形象的精神實質,如《天運》《天道》等。

      《莊子》內篇與外雜篇共同形成一個不斷吸納又不斷稀釋的思想動態(tài)群落與天然生態(tài)圈;《莊子》因其動態(tài)而有內、外、雜的分野,又因其思想的分野而保持天然的動態(tài)性?!肚f子》不是以同一性,而是以動態(tài)的活潑性,克服其論說中隱藏的差異性、變化性。通過老子形象在《莊子》中的不同呈現(xiàn),我們做的便是《莊子》中老莊關系的一次循環(huán)往復的歷史性還原。

      四、入老出老于斯為新

      如前所述,老子的身影、老子的言說乃至老子的思想都活躍于《莊子》文本,莊子及其后學對老子的“興趣”是顯而易見的。海德格爾說:“興趣的意思是:處于事物之下,在事物之中,或處于一事物的中心,陪伴在它旁邊?!雹诤5赂駹?《海德格爾選集》,第1207頁,孫周興選編,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年版。內篇中莊子講“明王之治”,與老子所提倡的“圣人之治”共同指向“無為而治”;莊子言“游世于淡”,與老子所講的“復歸于樸”可謂不謀而合。外、雜篇對老子的稱引隨處可見,兩者文字互見之例不妨略舉一二:

      《胠篋》:“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币娪凇独献印と隆贰?/p>

      《天地》:“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币娪凇独献印の迨哒隆?。

      《天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币娪凇独献印の迨隆?。

      《庚桑楚》:“老子曰:‘衛(wèi)生之經,能抱一乎?……能兒子乎?兒子終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見于《老子·七十一章》

      《莊子》對老子的反思則是因為老子有著讓莊子為之傾心的東西。所謂“傾心”就是贊同。老子讓莊子傾心,莊子的贊同“維系著”或者說“看護著”老子思想的本質,老子思想通過莊子得到傳承、改造和發(fā)展。沒有莊子的傾心,老子也依然存在;但是,缺少莊子的道家學派,能否在先秦與儒墨平分秋色,又能否在后代源遠流長,則成了很大的疑問。再者,對老子的這份贊同也召喚著莊子進入與老子契合的境域中。老子這一形象最早在《莊子》中出場,雖然已有學者指出老莊之間的本質區(qū)別,但漢代以降,人們把老莊并稱,總有著無法一筆勾銷的理由,老子對莊子的影響無法抹殺,任何割裂兩者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企圖都將是徒勞的。老子自然無為、返樸歸真之道讓莊子傾心,莊子守護并進入了這一方與老子精神氣質相契合的境域,持存了《道德經》也成全了《莊子》。

      然而,莊子的“贊同”并非無原則的認可,如果僅是對老子的“認可”,那么莊子只能是老子的影子,而難以成為闊步獨行的莊子。此處我們無妨舉一例加以說明。

      《莊子》在老子形象的塑造過程中,有兩個概念值得注意,即“攖寧”與“無攖人心”?!盁o攖人心”出現(xiàn)在《在宥》篇中崔瞿和老子的一段對話中。崔瞿,不知何許人也,他問老子:“不治天下,安藏人心?”老子隨即回答曰:“女慎無攖人心?!崩献诱J為天下之所以脊脊大亂,罪過始于黃帝的“攖人心”,而要改變這種“殊死者相枕,桁楊者相推,刑戮者相望”的局面,唯有“絕圣棄知而天下大治”??梢?,在老子看來,攖人心者,罪莫大焉。而在《大宗師》中,得道之人女偊認為“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入于不死不生”是學道的基本進程,進而他總結道:“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攖寧也者,攖而后成者也?!睂ⅰ⒂?、毀、成乃物自然而然之狀,唯有在攖擾紛亂之中讓定者持存,才能進入無生無死之境。林希逸云:“攖擾而后見其寧定,故曰‘攖寧’?!闭纭稇弁酢匪f的:“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敝挥械搅恕爸寥恕钡木辰?,才能從外物的攖擾中超脫出來,物物而不物于物??梢姡皵t寧”是學道者的瓶頸,突破它便能在道行上有質的飛躍。

      學道如此,治世亦然。所以,如果說“無攖人心”真是老子的政治主張,那么莊子之“攖寧”無疑將其理論大大地推前了一步。畢竟,人心之無攖,只是一種理想的愿望?,F(xiàn)實生活中,到處充斥著攖擾人心的因素,一定要堅持“無攖”,已是不可能的奢望,所以莊子倡導之“攖寧”,是負負得正的結果,是學道者突破世事紛擾通往“至人”境界的道路,是哲理玄思與現(xiàn)實人生有效結合的創(chuàng)造?!盁o攖人心”只在一個向度上思考,“攖寧”則是迂回中前行。也許兩者在境界很難分出仲伯,但至少莊子的“攖寧”更契合當時人們修身、君王治國的現(xiàn)實狀況。

      可見,贊同是交流的機緣、溝通的造化、互動的場域。在交流、溝通與互動中,莊子、老子顯示自身,通過各自的顯示,或者說傾訴,新的且往往是決定性的疑問便常常被引發(fā)。對莊子而言,老子與其說是“可疑之物”,毋寧說是“可問之人”。莊子并不試圖去證實或證偽老子的種種學說,他不想陷于是非論辯的僵局。他讓老子從其自身出發(fā),言其所言,行其所行,而由此提供了一個清楚的理由和一個自由的支點,使莊子能夠將屬于其本質的東西召喚到面前和身邊。在朝向可問之物的征途上所作的游歷不是“歷險”,而是“歸家”,因為那里沒有勝負得失的憂患,也沒有強弱高下的分野。“歸家”之途是歡欣而自然的回歸之旅。如果說惠子是莊子現(xiàn)實中的論辯對手,那么老子就是激發(fā)莊子沉思的潛在動力。

      所謂“沉思”,其本質在于探討意義,這意味著比單純意識到某物更多的東西。假如莊子只是意識到老子的存在,那他還沒在沉思;沉思比這更多,它是對可問之物——即老子——的泰然處之。可問之物所激發(fā)的沉思不同于戰(zhàn)國時期名辯家“白馬非馬”、“離堅白”、“合同異”的是非紛爭。沉思,不是對可問之物充滿敵意的挑釁;恰恰相反,它是對可問之物洋溢祥和的泰然處之。通過沉思,莊子沒有滯留在老子之處,而是走向了另一個場所。從沉思出發(fā),一個貫穿在莊子各種言語行為之中的空間才得以開啟。莊子沉思的本質與仁義教化不同,教化是將一個榜樣帶到面前,然后根據(jù)這個榜樣來構造其所作所為。教化需要一個事先確定的典范和一個全面穩(wěn)固的立足點,教化的理想是預設一個在任何方向上都已確定的關于人的前提,而這個前提的確立又必須以一個不變的、不可抗拒的信念為基礎,這似乎是孔子一直努力的方向。《論語·鄉(xiāng)黨》篇不就是極力確立一個模型和尋找一個立足點?莊子不關心典范與信念,他的興趣在于叩問可問之人。教化隱去,可問之人打開了通向新場域的大門,莊子帶著沉思走出老子。

      莊子及其后學都“沉思”老子,但隨步履開始之處的路段不同,隨步履所踏過的路途不同,隨途中對可問之物所做的遠眺不同,沉思之路也在不斷地變化。老子形象在內、外、雜篇中何以存在微妙的差異,也許還可以從此處尋到某些原因。至于《莊子》文本中哪一個老子形象更切近真實之老子,這些都不再重要,因為它們都是莊子及其后學的沉思之作,即便當中也許有人在某一次達到了沉思的最高階段。沉思需要鼓勵,需要應和??蓡栔穗y以窮盡,對此所作的不懈探問有時也會模糊不清,應和化解了探問的清晰或模糊,在適當?shù)臅r候甚至失去探問的特征而成為簡單的言說。我們應和莊子的沉思,我們沉思著莊子的沉思,我們的沉思同樣需要鼓勵。

      莊子時代,老子已是一個在歷史中抽身而去的所在,神秘已然蔓生,然而,對可問之物的泰然處之使莊子能對神秘虛懷敞開。這一刻,進入老子本質思考之緣域的莊子,才終于走上一條通往新基礎的道路。在這個新的根基上,屬于莊子的永恒創(chuàng)作最終扎下新的茁壯的根。

      猜你喜歡
      寓言老子莊子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寓言
      文苑(2020年5期)2020-11-19 10:41:17
      成長的寓言
      文苑(2020年5期)2020-06-16 03:18:16
      時裝寓言
      智族GQ(2020年3期)2020-06-01 07:26:50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莊子說》(二十二)
      《莊子說》(二十)
      中老年健康(2016年8期)2016-10-17 02:03:46
      智者老子
      《莊子說》(十四)
      中老年健康(2016年2期)2016-03-26 09:00:33
      《莊子說》(十五)
      中老年健康(2016年3期)2016-03-26 02:04:52
      汽车| 师宗县| 贞丰县| 呈贡县| 嘉善县| 呼和浩特市| 二连浩特市| 阳曲县| 左权县| 中山市| 庐江县| 奉贤区| 临洮县| 合江县| 哈密市| 班玛县| 阳东县| 昆明市| 革吉县| 南平市| 宁国市| 清苑县| 东乡族自治县| 苏尼特左旗| 大丰市| 达尔| 柳林县| 凤台县| 华坪县| 浠水县| 东明县| 平塘县| 洛南县| 嘉鱼县| 绥德县| 杂多县| 永年县| 宁晋县| 阳谷县| 乐山市| 道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