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梨
(湖北工程學院 宣傳部,湖北 孝感 432000)
探討孝廉文化,首先要了解孝廉文化的形成及演進,從歷史傳承的角度深刻把握孝廉文化的發(fā)展脈絡(luò)。
1.孝廉文化溯源?!靶⒘笔加跐h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因董仲舒建議而“發(fā)之”(《漢書·董仲舒?zhèn)鳌?。他認為當時官吏多出于“任子”或“貲選”,這些人未必稱職,建議由各地地方官每年擇吏民中的賢者薦舉于朝。漢武帝采納了這一建議,下詔令郡國每歲舉“孝”、“廉”各一人?!靶⒅^善事父母者,廉謂清潔有廉隅者”(《漢書·武帝紀》顏注)。實際上就是人們常說的孝子廉吏。孝廉是敬老、尊老,廉潔奉公突出的一方模范。
漢武帝將行孝、樹廉作為推薦選拔官吏的重要標準納入國家政治制度,為具有倫理道德屬性的“孝”和具有社會功能屬性的“廉”賦予了法律意識。這樣,不僅可以使孝和廉在更高層面上得到普及和強化,而且還可為實施“以孝治天下”的為政策略提供制度保障。孝廉制度后經(jīng)長期發(fā)展實踐,逐漸演變成為敦促社會成員孝老愛親、處事公平、為人正直、清正廉明的文化形態(tài),即“孝廉文化”。
2.孝廉文化的含義。古人格外注重孝道,強調(diào)“孝為百行之先”。一個人如不孝敬長輩,在社會上是沒有聲望的,也絕不會成大器。因此,孝廉文化就其本質(zhì)而言,一是在于推崇品德高尚之士成為世人敬仰的道德楷模,二是在于通過聘請“德士”入仕,從而樹立統(tǒng)治階級政治清明、御人有術(shù)、社會風氣純正的良好外部形象。
孝廉文化的功能價值在于:一是將行孝與廉潔并列起來,一同作為選拔官吏的重要標準,說明孝與廉的意義同等重要。孝者,孝悌;廉者,廉潔;孝則忠君,廉則愛民,兩者不可偏廢,只有同時具備這兩個條件,才能被舉為“孝廉”。二是孝與廉不是簡單的并列,有其內(nèi)在的必然聯(lián)系。孝要求官對民施廉,不廉則對民不孝;廉體現(xiàn)官對民行孝,不孝則無從言廉。[1]猶孝必崇廉,猶廉必倡孝??鬃诱f:“政者,正也?!睘楣僬咭铰拭癖?,就要做出表率,把廉潔奉公當作自己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要求,所謂“廉者,政之本也”。西漢劉向曾說:“廉士不妄取”。為官者不能貪國之財,奪民之利,在物質(zhì)利益面前,取或不取,其標準要看它是否符合道德。否則,奪民之利則為不孝,貪國之財則為不忠,不僅要受到道德的譴責,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2]
“孝”是國人安身立命之道,“廉”是官員行為處事之基。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華之所在,“孝”與“廉”分別彰顯了為人子女以及入仕為官的基本準則。將兩者相結(jié)合所形成的孝廉文化,不僅體現(xiàn)了為個體祖先盡孝的初衷,而且體現(xiàn)了為整個社會盡忠的巨大意義。
1.伺家以孝,奉國以忠。孝廉文化中的“孝”,不是簡單地小孝持家,而是體現(xiàn)為大孝愛國的家國觀。
(1)伺家以孝??鬃釉唬骸胺蛐?,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所蘊含的人倫觀念,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基礎(chǔ),千百年來一直作為倫理道德之本,行為規(guī)范之首而備受推崇,而其他的道德規(guī)范都是由此引申、演繹、發(fā)展而來。黑格爾曾說過:“中國純粹建筑在這一種道德的結(jié)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盵3]孝廉文化以“孝”為核心,將子女之孝、親友之情、天倫之樂視為人世間最珍貴的情感,將孝敬父母、敬愛師長視為己任,倡導以愛親敬長為立身之本。倡導孝廉文化,就是要著力打造理想的家庭倫理秩序,促進整個社會形成“仁愛”氛圍,建立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實現(xiàn)“以德治國”。
(2)奉國以忠?!凹抑⒆?,國之忠臣”。孔孟儒學認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堅持認為“孝可移入忠”。以孝勸忠便會形成忠孝并論的潛意識,給孝注入更多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使之成為維持家庭秩序的倫理道德范疇,進行演繹、擴展,以此來維持社會秩序。這個時候的孝,已超越家庭倫理范圍,成為對國家、對民族的忠??梢哉f,忠成了放大的孝,國成了放大的家。
2.對人以信,待友以義。孝作為道德的根本,不僅體現(xiàn)了對父母的反哺之愛,更體現(xiàn)出一種超越血緣關(guān)系的廣博之愛,其社會性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對人誠信、待友仁義。孝而必信,可以確立人際交往的道德準則;孝當守義,可以鑄就仗義公道的做人態(tài)度。
(1)對人以信?!芭c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信”作為儒家的倫理范疇,意為誠實,講信用,不虛偽。誠信不僅是個人必須具備的道德素質(zhì)和品格,而且是社會不可缺少的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是人類社會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倫理價值需要。孝廉文化之所以能夠從作為官員選拔任用的考評標準,逐漸演化成為社會成員普遍接受的道德評價準則,就是源于孝廉文化包含著“信”。這里的“信”不局限于家庭成員間,更適用于全體社會成員間的交往。弘揚孝廉文化的當代價值,必須把握傳統(tǒng)誠信精神內(nèi)涵,挖掘其誠信資源,重筑誠信價值長城,推動社會健康、穩(wěn)固發(fā)展。
(2)待友以義。孝作為人倫之始與仁人之本,從家庭內(nèi)做起,走向社會,逐漸演化成為敬老尊賢、報效祖國、服務(wù)人民、端正個體行為的道德規(guī)范,這種規(guī)范就是“義”。孟子有云:“義者人之正路也”,強調(diào)“義”應(yīng)該成為社會成員普遍遵循的行為準則?!傲x”由“孝”而生,“孝”因“義”而廣。孝廉文化體現(xiàn)著樸素的“孝義”觀。一個有“孝義”的人一定會無私地關(guān)愛自己的親人,也會把孝義作為自己不可放棄的責任,去處事待人,造福社會。因此,“孝義”就成為判斷社會道德的普適概念,成為人們?yōu)槿颂幨碌幕驹瓌t。
3.為官以廉,從政以勤。孝廉文化強調(diào)被舉孝廉者要在道德上孝老愛親,嚴于律己,入仕為官后要爭做能者廉吏,不僅要繼續(xù)保持清正廉潔的本色,更要在勤政高效上下功夫,使治下百姓安居樂業(yè)。
(1)為官以廉。孝為廉之基,廉為孝之范。一個人能否以良好的德行立身、處事、待人,取決于他在家庭中能否謹遵人間倫理,恪盡孝道。用孝愛的情懷修身持家,并面向社會,仁義地待人處事,有節(jié)操,不茍取,這就是廉。一個人如果在家不孝,入仕為官也必定不會恪守廉潔操守,經(jīng)不起“糖衣炮彈”的襲擊,在各種利益和誘惑面前敗下陣來,最終退化為貪污腐敗分子。為人思孝,為官思廉;手握權(quán)柄,更當謹而又慎。公權(quán)為公非為私,絕不能利用公權(quán)謀取個人私利,否則必定會沉淪墮落,最終身敗名裂。弘揚孝廉文化,就是為了端正吏治,使從政者廉潔為民,以孝養(yǎng)德,以廉修身,用孝愛情懷明德固廉。
(2)從政以勤。凡舉孝廉者,入仕為官,當“以茍活為羞,以避事為恥”。[4]對于為官從政者,“避事”而不積極干事,“躲事”而不認真處事,在其位不謀其政,任其職不盡其責,當是最大的恥辱。弘揚孝廉文化,就是要在廣大干部當中形成一種昂揚向上、拼搏進取、務(wù)實肯干的良好氛圍,“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樂民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以強烈的事業(yè)心和忘我的敬業(yè)精神,兢兢業(yè)業(yè),腳踏實地,盡職盡責,大膽創(chuàng)新,真抓實干,誠心竭力為群眾辦好事、解難事,不斷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4.處事以公,立身以正。孝廉者處事以公為先,立身以正為本。弘揚孝廉文化,就是要學習歷代孝廉者在處理公務(wù)、執(zhí)法判罰時,以是非曲直為準繩,公平公正、不徇私情的工作作風,剛直不阿、嚴于律己的品質(zhì)。
(1)處事以公?!肮?,偏生暗”(《荀子·不茍篇》),做事出于公心,事情就能做對;辦事出于偏心,事情就會辦錯。歷數(shù)名垂青史之賢吏,對于賞罰判決必抱一顆公平公正之心,秉公處事,信守法紀,不徇私情。因為他們深知辦事若能大公無私,就會獲得百姓與部屬的敬重和信任;倘若辦事不公平,偏袒喜歡的人,或者趨炎附勢,便會敗壞風氣,破壞正常秩序。弘揚孝廉文化,就是要學習廉潔者為人處事出于公心,嚴格執(zhí)行法度的行為方式,公道正派,不偏聽偏信的處事操守,不存遠近親疏之情,敢于堅守公平公正的原則性。
(2)立身以正?!墩撜Z》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孝廉文化強調(diào)凡舉孝廉者,都應(yīng)強化品德養(yǎng)成及道德自律,做到為人正派,為官正直??鬃釉唬骸叭酥仓保柚残叶?。”(《論語·雍也第六》)說的是不正直的人雖然可以欺世盜名,僥幸生存,但終將多行不義必自斃。弘揚孝廉文化,就是要培養(yǎng)耿直、坦率、正直、正派的優(yōu)秀干部,使他們能夠做到為民、務(wù)實、清廉,敢于同虛偽、奸詐作斗爭。
孝廉文化作為一種擴展性和開放性的道德規(guī)范,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倫理始于家庭而延伸向社會,始于私德而擴展為公德的特點。弘揚孝廉文化,有助于倡導以孝為美、以廉為榮的良好風尚,有利于培養(yǎng)領(lǐng)導干部親民、敬民的品質(zhì),有益于筑牢反腐倡廉防線,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政治清明、社會和諧。
1.傳承中華美德,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尊重老年人、關(guān)愛老年人、照顧老年人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一個國家文明進步的標志?!盵5]兩千多年來,治國以人為本,做人以德為本,修德以孝為先的文化理念深入國人心中,始終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所在。弘揚孝廉文化,必須秉承與時俱進、古為今用的精神,繼承和發(fā)展孝親敬老的傳統(tǒng)文化,在全社會大力營造尊老敬老的濃郁氛圍,把善事父母延伸到尊重長輩及其他老年人,把親情、感恩發(fā)展為博大的愛,使之在加強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增進家庭和睦和代際和諧,創(chuàng)建社會主義幸福社會的進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2.振奮愛國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孝廉文化所蘊含的由孝思忠、精忠報國的內(nèi)在品質(zhì),奠定了愛國主義的情感基礎(chǔ),培育了忠于祖國的民族精神。孝廉文化由敬祖孝親的情感而衍生出邦國之戀、鄉(xiāng)土之思,形成了中華民族的親和力、凝聚力與向心力,將億萬中華兒女緊密地團結(jié)在一起,為國家的獨立、自由、民主和富強而共同奮斗。大力弘揚孝廉文化,必將有助于激發(fā)民眾承志立身、報效祖國的豪情。
3.有效預(yù)防腐敗,倡導清正廉潔風尚?!耙孕⒋倭粤M孝”,此乃孝廉文化之精髓。孝廉文化融合了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職業(yè)準則,既是一種內(nèi)省式的、民間習俗式的自覺行動,又是一種外在的、官方的剛性要求,是中華民族人倫思想與儒學文化、律政文化的統(tǒng)一體。弘揚孝廉文化,必須充分挖掘孝的人文內(nèi)涵,運用孝的本質(zhì)要求和社會習俗所產(chǎn)生的內(nèi)省力,從孝道行為規(guī)范的角度,引導為官從政者端正權(quán)力觀和義務(wù)觀,使其產(chǎn)生“孝廉一體,不廉則不孝;以廉為榮、以廉為美、以廉為樂”的思想?!案唢w之鳥,死于美食;深水之魚,亡于誘餌”[6]。為官從政者一定要時刻堅守道德防線,時刻繃緊法紀之弦,自重、自醒、自警、自勵,恪盡職守,兢兢業(yè)業(yè)。
[參 考 文 獻]
[1] 李上文. 淺議孝的演進與文明軌跡[J].孝感學院學報,2005,25(2):30-33.
[2] 李四芬,李上文. 孝觀念的源流與演變[J].江西社會科學,2008(2):78-96.
[3] 黑格爾. 歷史哲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232.
[4] 曾國藩. 治心經(jīng)[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3.
[5] 胡錦濤.最是情深歲寒時[N].人民日報,2008-01-01(1).
[6] 傅昭,冠中.處世懸鏡[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