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
摘 要: 語文活動要立足教材,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選擇合適的活動方式組織開展,才能行之有效。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xù),取決于教師能否充分發(fā)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深化學生對文本的感悟,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高效課堂 構建方法
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yǎng)和個性塑造的過程。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教師能否充分發(fā)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深化學生對文本的感悟,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
一、巧妙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境
良好的課堂氣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求知欲和思維能力,有利于保持學生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有利于挖掘學生潛能。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揚民主精神,融洽師生關系,把愛心帶進課堂,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激勵帶進課堂,把信任留給學生,把溫暖送給學生,營造平等、寬容、相互理解、尊重人格、民主愉悅的氛圍,以及活潑、輕松、有趣、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處于最佳學習心態(tài),主動參與學習。由此可見,語文教師要盡可能打破“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巴”講到底的落后局面,多利用現(xiàn)代教具。如小黑板、掛圖、投影儀、錄音機等,這樣既可節(jié)約書寫板書、簡介有關內容等的時間,又可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接受更多信息,利于學生思維發(fā)展。其中教材上圖文并茂的插圖常是教師教學中易疏忽的地方,需要多加揣摩,多利用。學生感知課文不是孤立進行,總是與課文相關背景知識相聯(lián)系,背景知識越清楚,對課文的感知也就越清晰,這就是感知的選擇性,可見重視教具及課本插圖的作用,不失為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手段。
二、激發(fā)興趣,人人參與
激發(fā)學習興趣、人人參與課堂學習,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學習興趣是直接維持和推進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因,是學習活動中起支配作用的心理狀態(tài)。這是一種直接的、發(fā)自內心地對學習的愛好和追求。語文學習興趣就是對語文學習的追求和強烈愿望,是其他任何力量無法比擬的。古人云:“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睈垡蛩固挂舱f過類似的話:“興趣是最好的教師?!钡拇_,學習興趣在學習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老師在授課時,導入要奇,授課要新,結尾要妙,處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只要學生對學習語文產(chǎn)生了興趣,就會充分調動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投入到學習中,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合理分配課堂教學時間
一節(jié)課40分鐘,一個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時間只有20分鐘左右。這也就是為什么老師在講課的時候要突出重點的原因。因為,學生不可能40分鐘都集中精力,那么每個學生效率最高的20分鐘出現(xiàn)在哪個時間段呢?這20分鐘是集中出現(xiàn)還是分散出現(xiàn)呢?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100%地集中40分鐘的注意力,而是根據(jù)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們在有效的20分鐘里發(fā)揮自身潛力。
四、靈活運用課堂教學技巧
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面發(fā)展教學的理論核心內容是:學習是生動活潑的智力生活,學習是在游戲童話、美術、音樂和創(chuàng)造的世界里進行的活動,豐富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應是這個世界的旅行者、發(fā)現(xiàn)者和創(chuàng)造者。我們要通過課堂語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語文的自信。讓他們以旅行者、發(fā)現(xiàn)者和創(chuàng)造者的角色進入課堂,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充分利用面部、眼神、語言等方式傳遞自己獲得的情感,要將自己融入課堂,全身心地投入,對文本的理解要表現(xiàn)出最純最濃的真情。只有你的情感真誠,學生才會真正被感染。
五、準確把握課堂教學節(jié)奏
把握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要講究動靜互補。只有“靜”,教學才會成為老師的演講或個人表演,學生就會因被動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動”,不成其為教學。所以教師在每講一個內容時,要給學生留有相互探討、積極參與的時間,讓他們在活動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把握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也應講究“疏”與“密”的技巧,對非重點的內容,學生自己可以學得懂的部分,則或放手自學,或以讀代講,是教學上的粗線條,是寫意;而對重點部分,特別既是重點又是難點部分,則必須是“工筆畫”,濃墨重彩,認真描畫。同時,要講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在教學中,教學內容簡單的,學生自學可以學懂的,或內容比較有趣的,可以快節(jié)奏進行。內容比較難的,比較枯燥的,比較抽象的,或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則要“慢動作”,提問后要留出較多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老師適當講解,放慢語速,讓學生來得及消化。在教學中,應張弛有度,“張”,時間不可太長,應以學生身心不會過度疲勞為度;“弛”,也不可過度,應不致使學生注意力渙散。
六、把握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特點,發(fā)展學生智力
小學低年級學生對形式新異、生動活潑的東西特別容易發(fā)生興趣,一旦有了興趣,他們就會發(fā)揮極大的主動性,對一些問題主動多思多想,并在這個過程中發(fā)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畫畫寫寫、模仿表演、設疑質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學方法。例如:在教《詠柳》一課時,我先配樂范詩,然后展示幻燈片圖。引導學生看體現(xiàn)詩意的畫面,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在意境中體會古詩的美。再根據(jù)學生喜歡畫畫的特點,讓學生在粗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配樂作畫,并讓他們介紹自己的畫。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詩的意境,既感受到美,弄懂詩意,而且培養(yǎng)學生的手腦并用能力、繪畫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為指導,經(jīng)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chuàng)新,熟練運用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