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瓊 陳文安
摘 要:英國著名童話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Kenneth Graham,1859-1932)的童話作品《柳林風聲》(The Wind in the Willows,1908)自出版之日便深受廣大兒童甚至是成年人的喜愛,成為英國家喻戶曉的作品,也奠定了作者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本文擬以楊靜遠先生翻譯的《柳林風聲》為例,分析兒童文學作品翻譯中的結(jié)構(gòu)轉(zhuǎn)換。
關(guān)鍵詞:結(jié)構(gòu)轉(zhuǎn)換 《柳林風聲》 兒童文學
一、前言
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體裁,兒童文學生動有趣、簡單易懂、想象豐富、寓教于樂,對兒童世界觀與價值觀的形成有著重要意義。上述特點也決定了兒童文學作品翻譯的特殊性,在兒童文學作品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選擇盡量貼近兒童思維方式和認知習慣的語言來傳達原文的意思。近些年來,國內(nèi)對兒童文學作品翻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譯策略與語言層面上,對兒童文學作品翻譯中的結(jié)構(gòu)轉(zhuǎn)換則幾乎沒有研究。
《柳林風聲》作為英國家喻戶曉的兒童文學作品,自引進中國以來便得到了廣大兒童與成人的好評。書中生動飽滿的動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濃厚活潑的生活氣息與俏皮易懂的口頭語言,使得這本書成為研究兒童文學不可多得的作品?!读诛L聲》的中文譯本非常之多,其中楊靜遠先生的譯著在翻譯策略和語言組織上都處理得十分巧妙,對結(jié)構(gòu)轉(zhuǎn)換的處理更是獨具特色?!敖Y(jié)構(gòu)轉(zhuǎn)換是指在翻譯中發(fā)生于同一語法層次上的語言結(jié)構(gòu)的變化,涉及到源語與譯語之間語法結(jié)構(gòu)的變化。在結(jié)構(gòu)轉(zhuǎn)換范疇內(nèi)存在多種形式,包括因語法要求而產(chǎn)生的詞和短語的順序調(diào)整,被動語態(tài)和主動語態(tài)之間的轉(zhuǎn)換,物稱主語句和人稱主語句之間的轉(zhuǎn)換,等等”(張小勝、殷丹,2013)。本文以《柳林風聲》為例,從“增詞、語序的調(diào)整、肯定與否定的轉(zhuǎn)換、主動與被動的轉(zhuǎn)換”這四個方面來分析兒童文學作品翻譯中的結(jié)構(gòu)轉(zhuǎn)換。
二、增詞
“譯文不能對原文的意思任意增加或減少,這是從事翻譯必須遵守的一項基本要求,但這并不是說譯文在文字上不能有任何增減,有時,為了確切、充分地表達原意,或為使譯文生動、通順,符合漢語習慣,往往需要在譯文里做必要的文字上的增補或省略?!保◤堈鹁茫瑧椳?,2009)在兒童文學作品中,兒童的認知理解能力有限,為了便于兒童對譯文的理解,增詞減詞顯得尤為重要。
(一)増譯
(1)原文:But did I overhear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we” and “start” and “this afternoon”?
譯文:“我好像聽見你剛才說什么‘咱們,什么‘啟程,什么‘今天下午,是嗎?”
(2)原文:Travel, change, interest, excitement!
譯文:“到處旅行,變換環(huán)境,到處有樂趣,刺激!”
“口語表達是兒童文學翻譯中的另一關(guān)鍵因素?!崩?)中,由于英語語言本身的語言特點,原文由“and”將“we”“start”和“this afternoon”連接起來顯得非常自然,口語化很明顯,讀之一氣呵成,而在將這句話譯為漢語的時候,再用一個“和”字將這三個詞語連接,則顯得有些不符合漢語口語表達習慣,小讀者閱讀時也會感到有些吃力。譯者在原文的基礎(chǔ)上加上“什么”進行限制,再用逗號隔開,在遣詞造句方面達到了與原文一樣的效果。在例(2)中,英語原文中用四個單詞來傳達作者的意思,這本身是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若在翻譯的過程中直譯為與之對應(yīng)的四個漢語詞語,則有悖于漢語表達習慣,讀之會讓人感覺詞不達意,不知所云,而楊先生的譯文則添加了一些補充成分,使得譯文讀之朗朗上口,讓人一目了然。
(二)省略
(3)原文:Here today, up and off to somewhere else tomorrow!
譯文:今天在這里,明天在那里!
(4)原文:The Return of Ulysses
譯文:榮歸故里
童趣在兒童文學作品翻譯過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能否將翻譯過來的兒童文學作品的語言處理得生動有趣,充分吸引兒童的眼球也是翻譯成敗的關(guān)鍵性因素。示例(3)中,英語國家讀者感覺“up”和“off”兩個介詞將作者的意思傳達的十分精準,但若譯者逐字逐詞翻譯,翻譯過來的句子就會顯得十分累贅。譯者果斷地采用省略譯法,用對仗的兩個分句來對應(yīng)原文,也是為了契合兒童對韻律對仗的需求。例(4)中,英語國家的讀者對“Ulysses”的故事簡直是耳熟能詳,而中國兒童則對“Ulysses”的故事比較陌生,若將原文以為 “尤利西斯的歸來”會讓小讀者們困惑不解,而直接加注的話又不符合兒童文學作品的翻譯原則,譯者直接將其譯為“榮歸故里”則避免了這一典故可能引起的不解與困惑。
三、語序的調(diào)整
“英語的順序是有關(guān)系的,順序作為英語結(jié)構(gòu)的一個特征,翻譯中也發(fā)生了這方面的結(jié)構(gòu)轉(zhuǎn)換”(卡斯福特,12)。語序的調(diào)整使得譯文的語言更加口語化,生活氣息濃厚,主要體現(xiàn)在詞、短語和從句語序的轉(zhuǎn)換上。筆者發(fā)現(xiàn),楊先生的譯本中有大量語序調(diào)整的例子。
(5)原文:There were badgers here, Ive been told, long before that same city ever came to be.
譯文:聽說,在那座城池出現(xiàn)很久很久以前,這兒就有獾。
(6)原文:Once he met a fox, who stopped, looked him up and down in a sarcastic sort of way, and said, “Hullo, washerwoman! Half a pair of socks and a pillow—cases short this week! Mind it doesnt occur again!”
譯文:有一回,他碰上一只狐貍,那狐貍停下來,譏諷地朝他上下打量了一番,說:“喂, 洗衣婆,這星期少了我一只襪子,一個枕套!下次留神別再犯!”
例(5)中,原文是賓語在前,緊接著是主語和謂語,狀語在后,這是為了強調(diào)作為賓語的內(nèi)容,而若譯文也采用這樣的結(jié)構(gòu),就會使文章語言變得不倫不類,從而失去了翻譯的目的。例(6)中,原文用了很長的定語從句來修飾句子的賓語,若譯文不改變語序進行直譯,譯過來的句子就會顯得臃腫不堪,令人不能卒讀,而楊先生在原文的基礎(chǔ)上,將原句譯成后置的并列分句,言簡意賅,讀來讓人一目了然。
四、肯定與否定之間的轉(zhuǎn)換
“在英語中否定形式的表達比漢語中更為常見。英語表達否定意義的范式比漢語豐富得多,由于漢、英兩個民族在心理文化和思維模式上存在著差異,在表達方式上也不盡相同,這樣,在英漢轉(zhuǎn)換過程中,肯定和否定表達經(jīng)常發(fā)生轉(zhuǎn)換?!笨隙ㄅc否定的轉(zhuǎn)化不是絕對的,而是由具體語境及表達習慣來決定的。而兒童文學作品的特殊性要求這種轉(zhuǎn)化必須貼近生活,符合口語表達的要求,這就為兒童文學作品的翻譯增加了難度。
(7)原文:Fancy a washerwoman driving a car as well as that, the first time!
譯文:想不到一個洗衣婦開車能開這么棒,從沒見過!
(8)原文:But remember you are a widow woman, quite alone in the world, with a character to lose.
譯文:不過要記住,你是一位寡婦,孤身一人在世上生活,可不能丟了名聲呀。
例(7)中,譯文將“the first time”翻譯成“從沒見過”,是典型的肯定與否定之間的轉(zhuǎn)換。譯文也有了這樣的轉(zhuǎn)換才更能契合作者的原意,也更符合中國人的口語習慣。若翻譯成“第一次”則顯得有些突兀,與前文銜接不自然。例(8)中,若將“with a character to lose”直接譯為“一個將要失去的名聲”,會使譯文顯得晦澀難懂,只有將肯定變?yōu)榉穸ǎ拍鼙磉_出原文所要傳達的意思。
五、主動與被動之間的轉(zhuǎn)換
漢語與英語中都存在主動語態(tài)與被動語態(tài),可對于這兩種語態(tài)的應(yīng)用卻十分不同。總體來說,英語里使用被動語態(tài)的頻率高于漢語,這主要是因為這兩種語言在句法角度和文體角度存在著諸多不同。在兒童文學作品的翻譯中,過多被動句的使用會增加兒童閱讀的困難,這就使得主動與被動之間的轉(zhuǎn)換顯得非常必要。
(9)原文:He generally had to be caught, if you wanted him badly, as he slipped quietly along a hedgerow of an early morning or a late morning。
譯文:一般說,如果你急于見他,你就得在清晨或黃昏時趁他在樹籬旁悄悄溜過時去等他。
(2)原文:At last daylight began to show itself confusedly through tangled growth overhanging the mouth of the passage.
譯文:末了,透過懸在隧道出口處雜亂的草木,終于看到了零碎的天光。
例(9)中,原文是一個被動句,這在正式書面英語中非常常見,相比較之下,漢語中的被動句出現(xiàn)的比較少。因此,若將原文以被動句的形式翻譯成漢語,譯文會不符合漢語語言習慣,也會對小讀者的理解造成困擾。例(10)中,原文中同樣出現(xiàn)了被動句,而譯文則將之譯成主動句,語言流暢,語意清晰,讀者讀來會感覺文字如同行云流水一般,過度自然,毫不做作,讓小讀者在接受語言所傳達的信息的同時,欣賞到語言的形式美。
六、結(jié)語
兒童文學作品翻譯要與一般的文學作品翻譯區(qū)別開來,知名兒童文學作品翻譯家任溶溶認為兒童文學的翻譯原則有三個:童趣、口語表達和創(chuàng)造。在兒童文學作品翻譯過程中應(yīng)時刻注意,小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否獲得與原文讀者同樣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任老師曾說過:“我是把原作者用外國話講給小朋友聽的話講給我們的小朋友聽,他用俏皮話,我也用俏皮話,他說得嚴肅,我也說得嚴肅,他用外文文字游戲逗小朋友,我盡量變成中文文字逗小朋友。因為是說給小孩子聽,還要注意到小孩子的理解能力?!币龅竭@些,譯者需特別注意翻譯結(jié)構(gòu)的轉(zhuǎn)換,既要忠實于原文的行文風格,又要兼顧譯入語的語言特點,增強小讀者對故事情節(jié)與語言表述的興趣。
楊先生的中文譯本《柳林風聲》是譯作之中的佳作,譯者對兒童文學作品翻譯中的結(jié)構(gòu)轉(zhuǎn)換更是處理得恰到好處。無論從語句、語段還有語篇上來講,都十分契合漢語的語言習慣,并且生動傳神地再現(xiàn)了原著的精華,透過紙背,將一個個個性鮮明的小動物展現(xiàn)在小讀者面前,激發(fā)他們對文學的興趣,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確是中文譯作中的楷模。
參考文獻:
[1]Kenneth Graham.The wind in the willows[M].London: Wordsworth Editions.
[2]格雷厄姆.柳林風聲[M].楊靜遠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3]杰里米·茫迪.翻譯學導論[M].李德鳳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0.
[4]卡斯福特.翻譯和語言學理論[M].穆雷譯,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
[5]王珊珊,任溶溶.兒童文學翻譯思想研究[J].翻譯研究,2008,(6).
[6]張小勝,殷丹.電影字幕翻譯中的結(jié)構(gòu)轉(zhuǎn)換[J].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7]張震久,袁憲軍.漢英互譯基礎(chǔ)[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常瓊 陳文安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外語學院 3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