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話題
茶葉農殘,誰之過?
關鍵詞:農殘超標安全衛(wèi)生健康茶農
微博源
@央視財經:【信陽毛尖農藥普遍超標茶農從不喝自己種的茶】近日記者來到毛尖主產區(qū)河南信陽,發(fā)現(xiàn)茶農們都在大量噴灑農藥。信陽的茶園面積有210萬畝,70%以上都需要噴灑農藥,多數茶農為節(jié)約成本而購買價格較低的農藥,這些農藥的殘留對人體傷害非常大,茶農們也從不會喝這些茶。
(8月1日19:05)
消費者表示很受傷
@3G手機專家高瑞春雪:中國人的傳統(tǒng)飲品都這樣了,真不知道還能喝什么?現(xiàn)在想想,好像只能喝白開水了!
@大尾巴狼林:你種蔬菜不吃蔬菜,你種茶葉不喝茶,可你仔細想想,你總會吃別人的菜買別人產的東西,你害人就是間接害自己。
@叢家公子:沒事!茶農不喝自己種的茶,難道還不吃別的嗎?現(xiàn)在哪有幾種安全放心的東西!
@圖尼亞:這個炮口瞄錯地方了。你們應該去菜場,看看全國哪個地方的菜場用的農藥不害人(當然除了特殊的和自家菜園子),了解一下北京蔬菜水果的農藥超標危害程度。悲催,你們就會欺負河南茶農,一個弱勢群體。
@趴窩云南的灰太郎:何止是信陽茶農,幾乎9成的茶農都這樣子,沒有底線、沒有原則。
@f亦然:“茶農從不喝自己種的茶”真TM沒良心。新聞里偷拍的畫面顯示,茶農說的都是“只喝雨前茶,不喝雨后茶”。人家茶農自己有更好的茶葉為什么要喝不好的呢?何況那些更好的茶葉也是自己種的!
@雙魚奇緣GG:現(xiàn)在的人為了產量大量使用農藥。以前種茶哪需要這些啊。到時候去山頭摘就行了。別糾纏于殘留含量的多少,你們使用農藥就罪該萬死!
@海峽茶道:隨著食品安全衛(wèi)生的丑聞頻頻被曝光,國人似乎對此類事件的態(tài)度已近乎麻木,更有網友調侃說國人已“百毒不侵”了。茶作為一種健康之飲,農殘、重金屬等問題始終沒有淡出公眾的視野,并且時還不時地挑動著人們脆弱的神經。此次央視又曝“農殘門”事件,在查明真相前,消費者的第一反應自然是表示很受傷。
對報道的質疑
@Mirande談明月:央視記者,怎么不一一排查,是大部分,還是小部分?不能因為一只老鼠壞了一鍋湯。不能聽信央視記者的一面之詞,將其他茶商一棒子打死。如果,有損信陽毛尖的名譽,這個責任誰來擔?
@千年雪魂:敢問@央視財經,一、70%的數據是如何得來的?210萬畝茶園你調查了多少?你們做新聞就靠這樣估摸嗎?二、退一萬步講,你說的70%打藥是真的,茶農從不喝自己種的茶,那么茶農們天天喝的茶是你們種的不成?做新聞不能把良心丟了!
@賣茶具的大寶子:據知情人士透漏,這次信陽毛尖危機是外地茶企故意策劃的打壓行為。今年6月暗訪,很多茶農客觀公正的言論被刪掉,只在節(jié)目中播出了在記者誘導下說的一些嚴重不符合事實的言論?,F(xiàn)在的一些記者唯利是圖已經沒有了良心情調已由原來的80-120一斤降到了5元一斤。茶農怎么生活?
@西洋紅建議:幾年前媒體報道出口的西湖龍井農藥超標,大家可能沒有忘記吧!出口都超標,內銷還能沒殘留?那又怎么樣呢?龍井完了嗎?降價了嗎?不照樣賣得很火!不查都沒事,想查都有事,沒事以偏概全就有事。競爭對手打壓很正常。沒啥,央視幫忙做個免費廣告。
@海峽茶道:當某茶產區(qū)的農殘問題被央視這樣權威的媒體曝光時,其掀起的波瀾可想而知。于普通消費者而言,對“農藥”必是心存芥蒂,出于本能,他們也許會從此拒絕購買。然而,這對于一地的茶農、茶商乃至茶業(yè)經濟來說,其所遭受的打擊很可能是致命的。因此,茶界針對該報道所調查的范圍及真實性提出了種種質疑。
夏茶農殘不可避免
@列儂1981:記者去的時候是夏天,他們?yōu)槭裁床辉诖禾斓臅r候去考察一下呢?春茶的生長環(huán)境是不需要農藥的,那么寒冷,怎么可能有害蟲?而且信陽本地的好茶都是春茶。
@豫南交警Police胡:央視報道信陽毛尖“原料作假”與“農殘超標”,支撐觀點仍無檢測證據,還是靠路人甲乙的“口供”。信陽毛尖以春茶為主,明前茶谷雨茶為貴,采摘時節(jié)乍暖還寒,何需農藥治蟲?
@信陽毛尖香飄萬里:我們家是小規(guī)模種植,從來不使用農藥,我們家的春茶夏茶都可以放心使用。但是到市場去買的時候可以專門買春茶,因為春茶我可以確保從來不會打藥,因為采摘季節(jié)時蟲子都還沒有出來。
夏茶農殘不可避免
@茶香魚肥:春天氣溫低,茶樹不用打藥。400元到1000元一斤的大山茶,都沒農藥殘留,但每斤價格在20元到300元之間的小山茶和田改茶。50%有農藥殘留。
@竹林聽水PZC:作為一名在信陽長大的大學生,我可以用良知保證:在一般的茶葉生產過程中,肯定會用到農藥,而且是必需的。一般的農業(yè)生產都少不了農藥,否則大部分中國人都沒飯吃了;對于“茶農不喝自己的茶”,不知道這是個別現(xiàn)象還是我們的記者沒有實際調查,或者是在道聽途說。在信陽的農村,哪家不種茶?哪家不喝自己的茶?
@芬吉茶業(yè)武大海:茶農自身是有問題。對非有機茶園來說,農藥無法避免,選擇高效低毒、國家允許的即可,同時在安全期采摘。一般而言,夏秋茶慎選。
@信美人:基本屬實吧!夏茶還是不要喝了,味苦還農藥超標,好多便宜的紅茶都是用夏茶制成的,喝的話還是買春茶好一些。
@海峽茶道:和其它作物一樣,茶葉生產是有季節(jié)性的。在名優(yōu)綠茶產區(qū),多以明前茶的品質為最優(yōu),通常只生產春茶一季。近年來,一些茶區(qū)為提高資源利用率,促進茶業(yè)增效、茶農增收,也做起了夏、暑茶。然而,夏暑季是茶園病蟲害的高發(fā)季節(jié),為防治病蟲害,茶農就不可避免地使用了農藥,從而導致了農殘問題的出現(xiàn)。
夏茶農殘不可避免
@chinawangxs:不是茶農無道德,實在是因為沒人指導農民到底應該如何科學適量噴灑;其次,如果不灑藥,絕收了怎么辦?
@山友茶人:茶農意識薄弱,茶企急功近利,政府監(jiān)管缺失,這就是當下很多地方茶產業(yè)的現(xiàn)狀。其嚴重后果,很可能會毀了一個地方的茶產業(yè),斷了茶農的生計!接連曝光的茶葉安全事件,應引起業(yè)界的深思,畢竟安全才是茶葉生產的頭等大事!
@子臻:茶行業(yè)在近幾年的復蘇和發(fā)展的過程中,盡管遇到了很多的問題,但要看到它的利弊作用。不好的問題正提醒我們在這方面存在的不足,如何做出相應政策來規(guī)范市場才是關鍵。至于農殘,我覺得業(yè)內應該有個清晰的認識,農殘不代表農殘超標,對人體不一定有害,關鍵是標準的制定,不能一談農殘就色變、就恐慌。
@安安的臺灣茶:強烈要求政府對茶區(qū)生產管理負責。
應加強農藥的監(jiān)管
@茶學鄧子:信陽毛尖這還不給黑出翔來?。坎枞~種植面積大、生態(tài)單一,加上夏季又是蟲害高發(fā)期,總不能讓農民看著自己的茶葉被蟲吃掉吧?無論是生物防治還是技術防治。信陽政府都應該加強引導,提供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支持。這么大的茶區(qū)淪陷了,損害的是幾十萬農民的利益??!
@武夷巖茶服務全人類:保持生態(tài)平衡,讓小鳥益蟲等來消滅害蟲,使用生物制劑農藥。農資部門嚴加監(jiān)管茶用農藥。
@海峽茶道:與去年國際綠色和平組織一紙檢測報告所引發(fā)的“農殘門”事件相似,此次事件的爭論焦點仍然是農殘與農殘超標問題。盡管二者應嚴格區(qū)分,但農殘是的的確確存在的。茶農固然是農藥的噴施者,但產區(qū)政府及有關部門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解決問題的“鑰匙”終究還是掌握在政府的手里。
“農殘門”的啟示
@梁紅偉:視頻核心訊息:春茶、貴點的茶沒農藥;夏茶、便宜茶農藥多,茶農不喝,都銷往鄭州以北的農村市場。中國茶的小農種植狀態(tài)。是農藥濫用的重要原因。信陽毛尖以外的茶,只要是小農種植,很多也逃不了農殘超標的命運。綠色和平也發(fā)布過檢測報告。政府的嚴厲監(jiān)管可能會好很多,但可能不會根本解決這個問題。
@井濤jtyc:信陽毛尖急需進行品牌整合與推廣,建立專門的采摘與銷售渠道,把錢和精力集中應用,這樣既可提高知名度,又可減少假冒偽劣產品,進而提高美譽度。無論怎樣,每年回家還是要喝的!
@桂安輝:冷靜去看待這次農殘事件。現(xiàn)實中也的確存在問題,信陽毛尖是得從這種個體經濟、小作坊、夫妻店的模式走出來了,建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營銷模式、售后服務,只有生產的過程規(guī)范化、制度化、透明化,才不會在惡性競爭或者被攻擊時顯得被動、手足無措!
@記者丁書斌:對茶農而言,茶園用農藥司空見慣。但對消費者來說,食品安全是前提,毒害身體健康的茶何來“產業(yè)”?全國各地的茶,都需要外來的“重錘”敲一下,敲痛了,才會痛定思痛,才會真正去改。只有這樣,才能稱為健康的茶產業(yè),才能使信陽毛尖溢香四方!
@海峽茶道:農殘問題被曝后,對該茶區(qū)造成直接與間接影響將日益顯現(xiàn),或許還會成為“切膚之痛”。但是,這不意味著要“放棄治療”。古語云:知恥而后勇。茶農、茶商、茶企及茶產區(qū)政府,都應從中吸取教訓。既然茶是健康的產業(yè),那么最根本的就是要從安全衛(wèi)生質量抓起,規(guī)范管理茶葉的生產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