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桂東
傳統(tǒng)的初中英語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一樣,強調“以綱為綱”、“以本為本”。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完全以教材為紐帶,死啃一本教科書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在課堂上,教師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和理論的灌輸,卻無視師生之間是否有情感交流,是否有學生的主動參與。這種讓學生被動接受、難以獲得體驗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失去了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其實,這也正是我們一些初中英語教師覺得自己付出了很多精力,卻不能得到滿意教學效果的根本原因所在。
初中英語教學要想改變費時多、收效差的局面,就必須擺脫傳統(tǒng)教學那種單一、平面化的模式,切實貫徹落實新課程理念,將英語教學與社會緊密結合,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課堂上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勤于體驗、敢于探究、善于交流,并且樂于合作,朝著開放性教學的方向積極探索,讓學生體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激發(fā)出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使他們獲得英語學習的信心,這樣才能提高我們教學的效率。在實施開放性的初中英語教學的具體實踐中,我采用如下策略,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創(chuàng)設開放性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
英語學習,對于中國學生來說,是一門外語學習,缺少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無疑給學生的學習增加了難度。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為他們創(chuàng)設一個開放的語言實踐環(huán)境。教學實踐中,我充分利用課前三分鐘來做好這一步工作。每一節(jié)英語課的開始前三分鐘,我都要求當天的值日生用英語說一段話,內容就是匯報自己做值日的情況,也可以敘說自己的見聞感受,其余學生聽后進行點評。同時,我們將教室布置成一個英語俱樂部的形式,讓學生走進教室就能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氛圍。
在教學七年級下學期第一單元Unit 1“Where is your pen pal from?”時,我讓學生把整個教室看成是一幅世界地圖,將各組座位分成不同的國家或地區(qū),學生就是不同國家的居民,然后讓全體學生參與語言實踐活動,練習表達國名、姓名和扮演各國人說話,練習表達“Where are you from?Do you speak...?”等句型。學生在顯得自然而豐富的語言環(huán)境中,潛移默化地獲得了對英語語言的認識,學習的效率高,效果好。
英語學習環(huán)境還應該向更廣闊的社會和生活延伸,向現代傳媒、電腦網絡拓展,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形成一種處處、時時都能學習英語的觀念。
二、開放性地使用教材
英語教學作為一種非母語教學,教材的信息資源作為教學的內容,其地位當然不能僅僅作為“例子”。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好其中的語言信息資源,我們也不能對教材的編排亦步亦趨,而應該悉心研究教材,在把握教材的整體思路和脈絡之后,根據本班的教學實際,在不違背其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的前提下,重構教材內容,做到開放性地使用教材。我常常在單元之內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構,如,新目標英語第八冊Unit 5“Can you come to my party?”中我將1c(Groupwork)與3a練習,以及Self Check 2結合在一起,這樣做,就能適時地進行句型和情景練習,達到“趁熱打鐵”的效果;也常常在單元之間進行調整和重構,如,新目標英語第八冊Unit 4“How do you get to school?”與Unit 8“How was your school trip?”的內容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在講解銜接方面語言知識之后,就可以對其加以整合,建構新的知識框架,使學生的語言學習更具邏輯性。
《普通初中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利用音像和網絡資源等,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合理地開發(fā)和利用廣播電視、英語報刊、圖書館和網絡等多種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學習的條件?!睘榇?,筆者把自己的QQ空間建立成一個英語學習的網絡資源庫,還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專門提供英語專題學習的信息資源。我把自己的博客和QQ空間地址都告訴學生,并且要求每一個學生每周至少訪問一次,在上面既可以學習,也可以下載資源,還可以開展學習討論。此外,我還向學生推薦了一些專門的英語學習網站,如:新東方網絡課堂、旺旺英語網等。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使教學手段更開放
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建議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手段,探索英語教學的多種教學模式,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因為英語教學的素材很多來自國外,中西文化的差異,使學生不容易理解課文的某些內容。教師若能夠掌握多媒體教學技術,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無疑能為自己的英語教學增光添彩。教學實踐中,我主要運用多媒體來達到兩個目的。
其一是利用多媒體來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在適當的時機使用合適的影音和圖像,為學生營造一種人機互動的情境,往往能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參與欲望。我在教學英語7A Unit 6“Fashion Show”時,就是借助網絡搜索到一些圖片和影音資料,并展示給學生,使學生見識到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人們的各種服飾和發(fā)飾以及配飾。把抽象的文字和生動的圖片結合起來,引發(fā)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學生輕松愉快地就掌握了該部分內容。
其二是利用多媒體增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利用各種教學素材,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制作出一些演示文稿或者課件,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結構和思路更容易理解,通過直觀形象的演示,使講解的內容化難為易。用圖表或者動畫這些直觀的教學手段,大大增加了課堂的容量,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如英語9A Unit 2“色彩與性格”一課的教學內容,是展示一種色彩,讓學生用眼睛和心靈去感受這種顏色帶來的感覺。在學生通過課文學習和討論后,形成了“紅色體現活力和激情,藍色代表平靜或憂郁,綠色代表生機和成長,黃色象征陽光與智慧,橙色感覺快樂和愉悅”等基本觀念之后,就讓學生給家居裝修中的臥室、書房、餐廳等地方選擇裝飾的顏色,在他們討論之后,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一些經典家居裝飾對色彩的巧妙運用,學生們最終也明確了臥室可選藍色,書房可采用黃色,餐廳可用橙色。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又使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相應得到了提高。
四、作業(yè)布置體現開放性特點
作業(yè)源于教材,但是不能囿于教材,也應該體現出開放性的特點。要貫徹落實新課標“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發(fā)展聽、說、讀、寫的綜合技能”的要求,英語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積極體驗,在實踐中獲取新的經驗和認知,形成新的能力。布置作業(yè)時,除了達到復習和鞏固書本知識的日常作業(yè)之外,還要鼓勵學生自主開發(fā)研究專題,而且對于探究性問題,不能追求統(tǒng)一答案,而應鼓勵能體現學生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開放性答案。
同時,我在設計作業(yè)的環(huán)節(jié)上,盡量使學生能夠將英語學習和實際生活密切結合,比如在“Another School Year—What For?”這篇課文教學結束之后,我就布置學生思考和討論上大學有什么意義以及自己上大學之后的打算。
此外,作業(yè)也可以因人而異,對于一些閱讀、寫作能力稍差的學生,我給他們布置的課外作業(yè)就以閱讀英文報紙、寫英文日記和小作文為主;而對于口語和聽力稍差的學生,我就布置他們多聽多看外語廣播或電視節(jié)目,進行口語訓練。
五、對學生采取多元化的開放性評價方法
新課程標準強調:評價要有益于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信心,促進學生發(fā)展。因此,評價也要采取多元化和多樣化的開放性方法。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有教師的評價,還應有學生之間的評價以及學生本人的評價;評價的方式不能僅僅是對結果的終結性評價,而更應該注重形成性評價。課堂上我盡量多用諸如“Thats exactly right!”“How clever you are!”“Think it over again!”等肯定、暗示性、期待性評語;作業(yè)批改時也主要用“You have improved a lot!I hope youll do it better next time!”一類的批語。學生和教師的關系變得融洽了,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也提高了。
總之,開放性英語教學方式,注重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重視激發(fā)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有效拓展英語學習的內涵和外延,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以全面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質、綜合能力為目標。初中英語開放式教學,只要掌握好實施的技巧,就能獲得教學效益的提高。
(責任編輯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