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偉 馮祖芳
摘 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人類邁進了信息化社會的大門,信息技術作為一門操作性、創(chuàng)造性非常強的學科,尤其具有探索、改革、突破的意義,主要談對中學信息技術課堂的思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中學課堂;思考
一直以來,信息技術課堂多采用“講授法”“演示法”“任務驅動法”“四步教學法”等方法進行教學。方法本身沒有問題,這些方法也達到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教師更多設計的是自己如何“表演”,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淪為“旁觀者”,被動地接受灌輸的知識。本人作為一名信息技術一線教師,努力探索“怎樣打造信息技術高效課堂”。
一、研讀教材內容,制定學期學習目標,準確把握重難點
教師作為“總設計師”,首先設計的是“教材”。制定編寫整個初中階段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從學生的角度提煉每節(jié)課的重難點,并將目標、內容、重難點下發(fā)學生,指導學生分析提綱,讓學生對本學期的學習內容和目標做到心中有數。
教師應遵循初中生的心理、認知特點,編寫“導學案”,詳細分析、編導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應該扮演的角色。根據教材內容和目標,確立學生參與的范圍,是每小組抽請一位學生講解,還是全班選一位學生做分析、示范,或者是某組的學生來組織課堂。在編寫“導學案”的同時,還要考慮本校軟硬件環(huán)境,充分挖掘、利用教學資源,有利于教學開展的要多用,對教學設計有阻礙的要合理地規(guī)避。
信息技術操作性極強,初中教學多是對軟件的學習與應用,教學目的是希望能以點帶面、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如果每節(jié)課只是單純地講解方法,演示使用菜單,學習將會很枯燥,因此在編寫學案時還要注重對教材的二次提煉,創(chuàng)設“任務情境”。
二、分析學生特點,定制個性化學習環(huán)境
學生認知水平、操作水平有高、有低;性格特點有活潑、有內斂、語言表達有流利、有遲緩。在安排學生座位和分組時,要充分了解學生。小組成員間搭配合理,一個小組4~5個人。選擇責任心強、接受知識迅速、操作嫻熟的學生為組長,領導組員同心協(xié)力,互幫互助,取長補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考評,個人的表現與小組榮譽掛鉤。每一學月公布小組得分排名情況,給予小組榮譽獎勵。
在分配小組任務時,教師和組長要分別考慮學生的學習層次,分別給組員設計不同的任務目標。一級目標,能完成本節(jié)重點知識操作;二級目標,能熟練完成知識點的內容,能幫助同學完成任務;三級目標,接受知識非常迅速,操作非常熟練,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有創(chuàng)新,能解決其他同學不能解決的問題。
三、激發(f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設計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形式
一直以來,都是教師牢牢掌握“話語權”,對學生從不輕易放手。這種做法,嚴重地扼殺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信息技術不必囿于文字,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設計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現狀,使他們感覺到自己才是課堂的“主角”,讓每位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動”起來。
1.動腦
(1)每位學生先思考本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和目標,確立自己的任務目標,自己通過什么學習形式達到目標。(2)思考、分析操作方法和重難點。(3)記憶操作方法和過程。(4)如何展示與評價。(5)這種方法可以運用到其他哪種操作上,對知識的延伸與拓展。
2.動手
“實踐出真知”。信息技術只有自己親自動手操作得來的知識才深刻,鼓勵學生敢動手、勤動手。有的學生在觀看演示的時候感覺很簡單,一到自己動手就找不到下手的地方。只有通過動手實踐操作,才能檢驗知識是否掌握,也才能鍛煉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3.動嘴
操作有困難,要大膽問,問小組長,問老師。對知識點有疑惑的,要互相討論。此外,要勇于上臺展現自己,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課堂上與學生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方法,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要規(guī)范學生的表達訴求,課堂上該說的才說,該問的才問。防止有學生渾水摸魚,高聲喧嘩。
學生的主動性調動起來了,課堂教學方法才可能多樣化。把握一個原則:教師少說,學生多做!甚至教師可以不說,讓學生既操作又總結。教師掌握環(huán)節(jié)的承轉和畫龍點睛的點評。
方法一:“講—練—評”
這是最常規(guī)的教學方法,也是比較經典實用的方法。教師先分析、提示重難點,學生再根據任務目標去操作,最后對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作總結點評。
方法二:“練—講—評”
如果知識內容比較簡單,或者教師為了檢驗學生知識水平情況,鍛煉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也可以采用先讓學生自學、操作,探索問題,當學生遇到問題解決不了時,教師再針對難點提示、講解。學生完成目標,教師或學生總結。
方法三:“練—評—練”
教學目標分階段下發(fā),學生每完成一個目標,教師或學生點評總結,然后進入下一個目標的練習。這種方法適合操作步驟固定的“規(guī)定動作”,學生容易接受完成的內容,如,對Word文檔的編輯與排版,或是Excel的函數操作等。不適合學生自由發(fā)揮、自主創(chuàng)造的內容,如用畫圖軟件設計班旗等操作。
方法四:“兵教兵”
這是課堂教學的高級階段。教師指導,布置給學生任務,由學生組織課堂教學,教師“導演”,協(xié)助學生完成教學。
提前將教學的內容和目標給“小老師”作布置,任務情境自定,任務設計難易適中,學生有一個星期的準備時間。課前教師要審查把關。一個班的學生設計了影片《暮光之城》的介紹欣賞(知識點:插入聲音),一個班的學生設計了球體降落(知識點:動畫路徑的繪制)。由制作者本人來組織教學,學生學習情緒高漲,學習效果很好。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動手能力、語言表達、獨立思考、審美素養(yǎng)、與人協(xié)作能力、情感態(tài)度、求知探索等,最終達到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的高級階段。
四、設計課堂總結和結果評價,形成有效的評價激勵機制
不管課堂設計多么精彩,都需要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總結評價。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找出自己的不足,或者體會成功的快樂。課堂改革能否持續(xù)良性的循環(huán)、發(fā)展、提高,必須重視課堂總結和評價。
最后,信息技術課堂的反饋評價,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作品設計等因素,為學生制定一個綜合量化評價系統(tǒng)。作品展示和加減分要及時反饋,運用評價激勵機制打造課堂。信息技術手段的出現給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帶來了新的革命,也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打造信息技術高效課堂,有待于我們不斷探索。
(作者單位 徐世偉:四川省瀘州天立學校 馮祖芳:四川省瀘州第十五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