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金 李珊
摘 要:班主任與學生的日常聯(lián)系較多,在大學生德育過程中,能夠更有針對性、更具個性地發(fā)揮作用。在知識上,學生的需要構成了教育的誘因,在行為上,具體的社會行動體現(xiàn)出具體的道德需求。這對班主任本身提出了較高的道德要求,在現(xiàn)實中,教育者的身教比言傳更具說服力。
關鍵詞:班主任;大學生德育;模式
有人說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班主任管的事是復雜而瑣碎的。教育教學工作需要班主任管,雞毛蒜皮的小事也少不了班主任操心。如果缺乏班主任的管理,可能就會出現(xiàn)班級紀律渙散,學生思想懶散的情形,更不必說形成一個學風濃厚、緊密團結的優(yōu)秀班集體。大學生德育是多種教育力量合作的過程,既需要德育教師傳授知識,也需要高校相關部門處室的文化搭建、活動引領。其中,班主任作為與大學生在生活上走得最近的師尊、長者,在大學生德育上同樣肩負重要職責。班主任具有專任德育教師不具備的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和接觸,相比于部門處室的大宣傳、大活動、大教育,班主任更接地氣,能夠發(fā)揮更有針對性、更具個性的德育作用。意大利詩人但丁認為:“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币虼耍P者以為,借鑒現(xiàn)行主流德育教育模式,探索班主任參與大學生德育的新方法,具有極強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一、知識模式:需要什么強調(diào)什么
班主任無須復制專任德育教師的工作,在參與大學生德育的過程中做重復的說教。但這并不意味著班主任在大學生德育過程中無須進行知識的傳授,只是相對于專任德育教師,班主任在進行班級德育時,更應有的放矢,大學生需要什么強調(diào)什么。針對大學生身邊存在的、大學生普遍關注的、社會普遍存在且對大學生構成一定沖擊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班主任要進行剖析和論斷,評判和指正,讓大學生有正確的認識。
1.針對大學生存在的問題談德育
大學生是思想活躍、個性分明、知識豐富的群體,但也存在思想鑒別力不強導致的是非不辨的問題,強調(diào)個性而導致對抗共性的問題,有知識但缺乏實際行動的問題。歸結到具體的大學生班級中,就是可能在大學生中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集體存在或個體存在的具體問題,班主任應履行教育者的責任,找出、剖析、解決問題。例如:針對當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上網(wǎng)問題,小部分大學生浪費了大量時間上網(wǎng)玩游戲,班主任應充分利用班團活動告訴大學生網(wǎng)絡的工具價值和青春的無限意義,并針對通宵玩游戲的大學生進行個別教育,對有網(wǎng)癮的學生聯(lián)合心理輔導部門共同進行輔導和教育,力圖讓每個大學生都能正確運用網(wǎng)絡。在針對大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教育的過程中,班主任應充分利用與大學生親近的機會,不講空而大的道理,而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在具體教育過程中,結合對大學生個性、家庭、學業(yè)等的了解,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2.針對大學生重點關注的問題談德育
當今社會,每天都會有無數(shù)的信息進入我們的視野,對信息的理性思考能力、思辨甄別能力成為一種必需的能力。大學生對新鮮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家庭和社會有強烈的責任感,但面對大量的信息,大學生可能在一些問題面前失去正確的判斷。作為班主任,應適時地對他們重點關注且可能產(chǎn)生認識偏差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講解。例如:2012年的中日釣魚島問題,作為中國人,理應義憤填膺,但我們也看到,一些大學生成為“奮青”,知恥而后勇;一些大學生成為了“憤青”,持續(xù)的憤怒著;一些大學生成了“糞青”,憤怒并破壞著自己的國家。班主任此時應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告訴大學生正確的價值理念與行動方式。在根本上,就是要培養(yǎng)大學生理性觀察、思考問題的方式和習慣。
3.針對當前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談德育
大學生即將踏入社會,既有對社會的無限憧憬,也有對社會的熱情觀察和積極試探。但社會并不完美,尤其在網(wǎng)絡世界,有些人以一種消極心理來審視社會,導致某些大學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產(chǎn)生茫然、徘徊的消極態(tài)度。針對這種現(xiàn)象,班主任應積極介入,進行細致的分析與辨別,讓大學生能夠以一種積極的、正面的、青春的態(tài)度面對社會,走入社會。當前,網(wǎng)絡炫富,官二代、富二代逞威,食品安全,環(huán)境污染等負面新聞充斥網(wǎng)絡,讓人不自覺地產(chǎn)生消極回避的心理。但是,班主任應明確地告知大學生,這些是對社會整體面貌的誤讀,是一種以偏概全的錯誤觀點,中國社會已然取得了巨大成就,這只是前進中的問題,應樹立積極的社會觀。
二、行為模式:該干什么就干什么
大學建設中,班風往往涉及到大學生整體的精神和思想面貌,如何抓班風,既是班級管理的問題,也是集體德育、集體思想風貌、道德品質的問題。班主任是一個班級的主心骨,承擔了大學生課堂學習之外,對大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的管理與教育。如何開展德育,是班主任需要重點思考、努力實踐的。筆者以為,活動無疑是進行大學生德育的最佳方式,而在活動中,大學生德育的行為模式就是:該干什么就干什么。
1.做志愿者,教育大學生道德?lián)?/p>
志愿者聯(lián)合國將“志愿者”定義為“不以利益、金錢、揚名為目的,而是為了近鄰乃至世界進行貢獻活動者”。中國對志愿者的定義是:“自愿參加相關團體組織,在自身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在不謀求任何物質、金錢及相關利益回報的前提下,合理運用社會現(xiàn)有的資源,志愿奉獻個人可以奉獻的東西,為幫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開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實際的,具一定專業(yè)性、技能性、長期性服務活動的人?!卑嘀魅瓮ㄟ^讓大學生參與志愿者活動,可以培養(yǎng)大學生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價值理念和道德品質,培養(yǎng)大學生的道德?lián)?。首先,志愿者活動能使大學生深入社會,豐富大學生的社會閱歷,增強對社會的感性認識;其次,志愿者活動可以強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為他們進入社會,做好本職工作,愛崗敬業(yè)打好基礎;最后,通過志愿者培訓和實際工作,可以切實提升大學生的協(xié)作精神、團隊精神,使大學生學會與人團結合作,依靠團隊力量去共同完成任務。通過樹立幫扶意識并幫助弱勢群體,使大學生學會關心他人,服務社會。
2.參與社會實踐,教育大學生道德承諾
馬克思提出:“以往的哲學關注的是如何解釋世界,但關鍵是如何改造世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德育理論教育的延伸和擴展,是切實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其道德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班主任應充分認識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意義,積極發(fā)動、認真組織、認真總結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充分發(fā)掘其道德價值,讓大學生明確自己與社會的道德聯(lián)系,大學生對社會的道德承諾和道德?lián)?。一方面,通過社會實踐,讓大學生對國家、社會有更直觀、感性的認識,樹立正確的國情、民情觀,這也有助于大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另一方面,社會實踐讓大學生深入實際,從而能嚴格地解剖自己,逐步改進不正確的觀念,從而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情操。
三、個別教育模式:情深意重,敦敦教誨,知行合一,行勝于言
在現(xiàn)實工作中,班主任面對的工作重點是個別學生,這些學生,表現(xiàn)為學習成績差,或是沉迷網(wǎng)游,或是經(jīng)常逃課,但根本原因在于這些大學生在思想認識上的偏差。對這些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工作,根本上是進行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少數(shù)心理疾病患者除外)。筆者以為,這種個別教育要充分發(fā)揮班主任與大學生的情感優(yōu)勢,因為班主任具有其他教師所不具備的與大學生朋友般的感情。另外,要充分發(fā)揮班主任的人格魅力,“行不言之教”。
班主任在與大學生接觸過程中,要充分推行民主融洽的關系模式,提倡人文關懷主旨,也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基礎與前提?!坝H其師,信其道”就是說,學生要親近自己的教師,并信奉教師提出的觀點。這種觀點有其時代局限性,但是,提倡師生關系的融洽是非常必要的,班主任作為教育者,應和學生建立類似友誼的平等關系。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痹谌烁裆?,班主任做出表率,對大學生的人生產(chǎn)生巨大的正面影響,讓其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自己行為不端正,則可能讓學生對教師的形象嗤之以鼻,并在人生道路上,缺乏辨別力。人格也稱個性,從詞源上講,它源于古希臘語的Persona,原意主要是指在舞臺上演員戴的面具,類似于中國京劇中的臉譜?,F(xiàn)在一般是作為心理學術語,指在人生的過程中,人會根據(jù)社會角色的不同置換不同的面具,這些不同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現(xiàn)。面具后面還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真我,即真實的人格,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所謂人格提升,就是指個體通過個人修養(yǎng)、德性、品行的提升,從而使個體呈現(xiàn)出較好的社會形象,并得到他人的認同。班主任要通過自我形象、言行舉止、人格魅力的展現(xiàn),對大學生產(chǎn)生較好的示范與濡化作用,讓大學生對其產(chǎn)生欽佩和敬仰。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班主任在人格上表現(xiàn)出來的真實,知識上的儒雅、廣博,品行上的端正、高潔,能讓大學生從班主任身上認識到個人修養(yǎng)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從而實現(xiàn)“不令而行”。
四、結語
在德育教育模式中,一般有主體性德育模式、活動德育模式、情感德育模式、勵志教育模式等四種教育模式。四種教育模式各有側重,主體性德育模式主要基于學生是道德教育的主體的理論假設,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并充分釋放學生主體地位和人格,培養(yǎng)學生成為主體道德素質的社會主體?;顒拥掠J交诘赖率乾F(xiàn)實人的活動,個體自主活動既是德育的目的,也是德育的手段。情感德育模式的核心是“學會關心”,并將這種品質提升到理性自覺的高度,使之成為德育的基礎。勵志教育模式是迄今為止國內(nèi)較為成功的德育模式,也被稱為三大步勵志教育,“三大步”主要包括每天學生的認知、學生的反省、學生的行動(包含自我評價),再結合課程體系和學校評價體系。由于大學生知識豐富及追求個性人格等因素,如何整合已有德育教育資源,充分發(fā)掘各種德育教育模式的優(yōu)勢,并在大學生德育過程中得以體現(xiàn)和運用,筆者認為,班主任有發(fā)揮這一德育角色的先天優(yōu)勢,并能在大學生中進行基于學生主體的、活動式的、情感參與的、勵志性的大學生德育,并根據(jù)情境靈活運用和發(fā)揮。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陳秉公.21世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理論體系[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3]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