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健
【內容提要】課程改革賦予了思品課堂新的三維目標,也賦予了教師、學生新的課堂角色,重新詮釋了教材的含義。教材——理想課堂“待解讀的文本”,要讓讓它物盡其用;教師——理想課堂的策劃者,又是富有生活情趣的課堂的導演者;學生 ——初中政治的理想課堂,應是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充滿智慧的思維不斷碰撞,敢于探究和創(chuàng)新的行為不斷發(fā)生。
【關鍵詞】理想課堂 待解讀的文本 學習的主體 課堂的主角
新課程標準強調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注重實踐環(huán)節(jié),增強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引導學生關心國家關注社會,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形成社會責任感。新課程的這一要求強調了理想政治課堂的構建應當要突出實踐性、針對性和實效性。面對新課程,我們就要從課堂的構成各要素中去思考如何來實現(xiàn)這些要求。課堂是由教材、學生、教師構成的,教師如同一個導演,教材是待解讀的文本,學生是你麾下的演員,整個課堂教學應是一部動態(tài)的又讓人意味深長的電影。那么如何來構建理想的政治課堂,讓課堂的各要素要各盡其用、各顯神通?
一、教材
理想課堂“待解讀的文本”,要讓它物盡其用呢。一本思想政治課教材其實就是社會政治、經濟、歷史、法律、心理各方面各領域的抽象概括,就如泡面中的干菜包,確實讓人有索然無味之感,要讓它重新水靈靈、活生生,必須讓它們重新浸泡于五彩繽紛的生活之中?;氐缴睿@其實就是每個教師重新創(chuàng)設教學資源的過程,這是一個富有創(chuàng)意又帶有個性化的過程。作為一名教師應當銘記我們是在實施一門課程,而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應當樹立一種大課程觀。這種大課程觀建構的基礎應當以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作為基點,從而讓學生對政治這門課產生親切感。力求讓教學內容回歸生活,從而讓薄薄的教材變?yōu)榱烁挥猩羁痰滋N的無形之書,課堂因而豐富起來,現(xiàn)實起來,生動起來。教材僅是教師手中的一種參照物,但不是唯一的,我們一方面要有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來使用它,另外要有敏銳的眼光去創(chuàng)生新的教材,賦予教材不斷發(fā)展的機會。
新課程理念下教材由“課堂藍本”向“待解讀的文本”轉變,它不再是金科玉律,教參也不再是不可擅動的遵循對象,教學大綱也不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教學也不再是凝固的。教材應是師生共同分析、探討的對象,師生從自我的角度加以詮釋和說明。初中思想政治課更多的涉及到學生的生活經歷,從“小我”的成長到“大我”的實現(xiàn),教材是以廣泛的社會生活作為背景、作為備課資源的,因此對于教材的解讀應是有限的教材資料和無限的社會生活相結合。如何實現(xiàn)教材的有效解讀,成為學生精練濃縮典型的學習資源,有多種方式可以探討:如通過某個事物引發(fā)對生活經驗的相關思考,從而在熟悉的生活經驗中構建新的知識,在和學生共同學習有關情趣的話題時,為了讓學生有形象的感性認識,我用兩個詞語“笛子”、“牧童”讓學生從語文造句的角度去創(chuàng)設情景。我讓學生閉上雙眼去想象美麗的畫面,學生想到了一幅情趣盎然的畫面:一個充滿童稚的牧童,用小嘴輕輕吹出悠揚的笛聲,牧童跨在牛背上,牛兒津津有味的吃著翠綠的草兒,尾巴悠閑的拍打著,笛聲輕揚,飄逸著牧童濃濃的鄉(xiāng)愁。這樣的畫面接近了學生的生活,又讓他們在美的生活中感受到了濃濃的生活情趣。有時根據(jù)教材的中提供的思路,打破教材結構,充入現(xiàn)實生活進行內容的重組,教學內容的重新設計。比如:講到友情這個話題時教材先是安排關于友情的感知,然后是關于友情重要性的感受,我打破這種體系,先設計生活中“盲人走路”的場景,第一次“盲人”在跌跌撞撞中好不容易完成了我預設的路線目的地,第二次在旁人伸出援助之手的情況下迅速到達了目的地,讓在場的每位學生感受到了幫助的重要性,引出朋友就像你的左右手能夠給你無私的幫助,是美好人生缺一不可的部分。這一結論的引出,僅僅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接著便用心底最美、最動聽的語言來形容朋友,眾說紛紜中已經對教材中朋友的闡述有了精彩的解釋。這一過程教材得到了活用和創(chuàng)生,學生也從自我角度對教材進行了詮釋,教師則給予自己理性思考的展示,教材得到了很好的解讀。解讀教材真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多種解讀方式,應給予師生百家爭鳴的機會,這樣教材才有不斷發(fā)展的機會。
二、教師
理想課堂的策劃者,又是富有生活情趣的課堂的導演者。新課程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使學生成為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針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能在自己所學的知識上有所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作為一名政治教師一方面在讓學生進行課堂回歸的過程中感悟了知識與道理,同時要培養(yǎng)情意和能力目標。初一的思品課要努力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初二的思品課要讓學生成為一個知法守法的好公民,同時成為一個用法、護法的小法官;初三的思想政治課讓學生立足過去、分析今朝、展望未來,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情操和崇高的為社會服務的社會理想,初步具備時事觀察員的眼光。
作為一名課堂策劃者,在明確了策劃目的之后,接踵而來的便是做一名善于設計的導演。做好課堂導演,首先做到“三備”,備教材——做好課程資源的創(chuàng)生工作,教師應當把經濟領域中的這一共識“挖掘資源,盤活容量”應用到自己的備課活動之中;備學生——多設想讓學生參與的機會,讓學生耳動、口動、手動,最后要心動,盡量的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備課堂——預先做好未雨綢繆的工作,哪些意外情節(jié)可能會發(fā)生,節(jié)外生枝的事盡量先多考慮。其次,做好“三備”工作的同時要融入各年級思想政治課堂的角色,初一的思政課堂,教師是一位循循善誘的心理顧問,同時又是一名理性的心理行為矯正者;初二的思政課堂,教師是一名威嚴的法官同時又是一名時事報道員;初三的思政課堂,教師力求有一番政治演說家的風采。教師角色擺正之后,在教師影響下,學生才能找到課堂的真正感覺。根據(jù)國家新課程的實施方案,特別倡導教師要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課堂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在動中求學,如何讓學生在政治課堂動起來,這是令政治老師一向頭疼的問題。既有動的參與,又有靜的思考,調動學生各種器官,學習效果才會更佳。針對初一的思政教材,可以設計導演如下動的方案:①模擬生活情景,扮演各種角色,讓學生表演同齡人的故事,在身臨其境又達到旁觀者清的覺悟。②設計趣味心理游戲活動,短暫的動作設計讓學生體驗感悟,如蹲馬步體驗意志的力量,再如“優(yōu)勢轟炸”活動,讓上臺的同學在接受“優(yōu)勢炸彈”中增強了自尊自信,同時激發(fā)揚長補短。這些短暫的動作片會在學生留下深刻印痕的。③模仿心理診所,心理傾訴者和心理顧問的當場對白及藥方讓“心病”公開化、明朗化,并且得到百家會診,湊成解決心病的“金點子公司”。初二的法律常識如何讓學生動起來?通過舉案說法,運用所學法律常識多角度去說案、評案,形成法制思維;通過法律趣味知識競賽,開拓眼界,激情又激智;穿插和法有關的小活動,讓學生開展模擬法庭活動,佩帶法官肩章等;設置經常易接觸的法律生活場景,挖掘與法律有關素材,如設置找工作場景所碰到的一系列問題如薪水、休息、休假、簽訂勞動合同等,鏈接《勞動法》的有關問題;設置買鞋情景鏈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初三的國情國策教育是最不易讓學生動起來的,因為初三政治課堂知識量大、理論性強。怎樣動起來,并讓學生充滿課堂激情,一要從訓練與鞏固知識的角度來講,每堂課在練中鞏固,同時每堂課要求學生做“記憶力體操”,每堂課強記一些知識,日積月累,記憶力大大增強。如何動,并且動得有藝術,這樣的“動作片”才真正是讓教師這位導演煞費苦心的事。
三、學生
眾所周知,很少有教師的文章詳細設想學生應該如何做,正所謂“子非魚,孰知魚之樂?”我們無法替代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課堂上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學生的參與、支持和合作,因此要把主動權還給學生。課堂上的師生活動就如一場放風箏的游戲,學生就如手中的風箏,要讓他們獲得有限制的自由。初中政治的理想課堂,應是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充滿智慧的思維不斷地碰撞,學生敢于探究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角,他的主要任務不僅僅是獲取知識,更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學習方式的感悟。學生不是知識容器,而應該是一個多元智能系統(tǒng),吸收、利用、創(chuàng)生課堂上的有效信息。初中政治課堂涉及到三方面關系問題:人與人之間關系、人與法律之間關系、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學生在這三對關系處理中獲取相應知識、技能,“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生活”,這才是真正的學習目的所在。
課堂是學生思想自由馳騁的場地,但他們的課堂行為是一種受限制的自由,如缺乏引導會降低課堂獲取信息、培養(yǎng)能力的效率。初中思想政治課堂有兩種課型,一種是理論基礎課,一種是活動課。理論基礎課堂,學生重在感知中去感悟,教師呈現(xiàn)、設計多種方式引發(fā)學生思考、獲取信息;活動課堂上,學生通過身體踐行內化自己所獲知識,教師起到畫龍點睛、提升感情的作用。新課程下的思政課堂是一個讓人盡其用,物盡其才的平臺,我們要做的是改變以往那種平面的、靜止的、抽象的課堂教學,使其成為一部有時間、有動作、有情節(jié)的生動影片。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