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芹
前些天,我和學生們一起學習了《花瓣飄香》一課。本課的第二自然段是這樣的一段文字:“一天清晨,我看到有個小女孩俯在花前,從花叢中小心地摘了一片帶著露水的花瓣,雙手捧著,然后飛快地穿過田野,跑遠了?!?/p>
我:讀了這段文字,同學們有什么收獲嗎?
生:老師,我覺得“小心”一詞寫出了小女孩選擇花瓣很認真、很仔細,她還特意選了片“帶露水”的呢。
生:從“小心”一詞可以看出小女孩不愿意把花瓣弄破。
生:從“小心”一詞還能看出小女孩不愿意傷到其他花瓣。
生:“小心”還表現了小姑娘不想把花瓣上的露水碰掉。
生:“小心”也能看出她不愿意把其他花瓣上的露水碰掉。
……
我:大家說得真不錯……
“老師,我有問題!”我的話尚未說完,就見一直低頭沉思的小陽邊舉手示意,邊匆忙起身打斷了我。大家都把疑惑的目光投向小陽。
“剛剛同學們不止一次地提到了小女孩不想把花瓣上的露水碰掉,所以‘小心地摘,可是我仔細地想了一下,覺得摘下‘帶露水的花瓣,應該是不可能的?!?/p>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立刻進行了激烈的辯駁:
生:“怎么不可能,早晨花瓣上有露水有什么問題?”
生:“小女孩摘得很‘小心,怎么不可能摘下帶露水的花瓣呢?”
生:“課文最后一段又一次提到了帶著露水的月季花,是想表達要把最好的、最鮮艷的花瓣送給母親”……
“好了,我們先聽聽小陽的意見?!蔽沂疽獯蠹彝A讼聛?。
小陽撓撓頭,邊比畫著邊說,大意是這樣:“月季花的花瓣比較多,排列的也比較緊密,它們大多是立著,或者說幾乎是垂直地排在花托上的。月季的花瓣不像荷花的花瓣那樣大而伸展,那么,露水落在花朵上,應該是落在這些立著的幾片花瓣上端,或者是花瓣的夾縫中,如果伸手去摘花瓣,露水就會因為花瓣的角度或者摘下花瓣時產生的震動而滑落。我想,這是任你如何‘小心也不容易避免的?!?/p>
我:噢,原來你是這么理解“帶著露水的花瓣”,其他同學有意見嗎?
一生反駁:我們可以把要摘的那片花瓣端得平一些,不讓它立著,露水不就不會掉了嗎?
小陽:花瓣之間那么緊密,你把這一片放平了,手指必然會擠壓到其他花瓣,并很容易弄傷它們,小姑娘會那么做嗎?
另一生:可以摘花朵外圍的花瓣呀,那兒的花瓣相對舒展,并且向外也不會擠到其他花瓣,不就可以摘下帶露水的花瓣了嗎?
小陽:外圍的花瓣雖然好摘些,但也是整朵花中比較“老”的,是最先凋謝的花瓣,小姑娘會送給媽媽嗎?
一陣沉默,大家似乎都認同了小陽的意見。
我:大家是怎么理解“露水”的呢?
生:露水就是露珠啊,又大又圓的。
我:又大又圓,像蘋果?(眾生笑)
生:露水應該有黃豆粒大小吧,圓圓的、亮亮的。
生:不對,露水應該也可以是小的,一點點大的小水珠。哦!我知道了,老師,小陽認為會滑落的露珠個兒比較大,如果是小露珠,只有一兩毫米大的小露珠,它沾在花瓣上根本不容易滑落。
小陽認真想了想,同意了他的意見,教室里一陣歡呼。誰知一波剛平,一波又起:
小文:老師,不對!就算小女孩可以摘下帶露水的花瓣,這段文字也還是有問題。
哦?大家的眼睛又瞪圓了。
小文:從下文小女孩被“我”叫住所表現的“不知所措”和“惶恐”,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在這一段中,小女孩摘花瓣時并沒發(fā)現“我”看到她了呢?
大家點頭稱是。
小文:那么“我”站在哪里才不會被小女孩發(fā)現?我想必然是遠處,或者有遮擋不容易被發(fā)現的地方。大家想想,露水是透明的,沾在花瓣上和花瓣順色,即使站在小女孩面前也不容易看清露水在哪吧,“我”站得遠,怎么能知道小女孩摘下的花瓣一定是帶露水的呢?
大家面面相覷,都覺得小文的話有理,紛紛說作者寫錯了。
我:聽大家討論了那么久,似乎都認為“露水”和“露珠”是一回事兒,那么作者為何不說“摘了一片帶著露珠的花瓣”而要說是“摘了一片帶著露水的花瓣”呢?(短暫沉默)
生:我覺得它們是近義詞,作者就是隨便用了一個。
其余學生有的點頭默許,有的若有所悟卻又不知如何表達。
我:那你們知道露水是怎么形成的嗎?
生:“我記得學《小露珠》時老師好像說過,露水就是在晴天的夜晚,太陽落山了,地面上的物體變涼了,空氣中的水汽遇到冷的物體就凝結成一個個小水珠了。
生 :這些水珠就像雨滴一樣,有的落在花朵上,有的落在葉子上。
至此,學生對“露水”一詞的理解可以作如下歸納:露水就是像下雨一樣從天空落下,有些物體上接到了露水,而有些物體上則沒有,并且,露水就是雨滴樣的球形的水珠。像這樣的案例,學生在認識上就存在著根本性的偏頗,是任你如何引導也解決不了問題的。
我:好了,同學們,聽老師來講講露水是怎么形成的吧。
在幫學生弄明白露水的形成后,我又讓學生們聯系生活實際,回想生活中還有哪些“露水”現象。學生們很快舉出了“燒開水,鍋蓋上的水蒸氣”“冬天對著窗玻璃哈氣”“冰箱里的牛奶瓶上有小水珠”……
晶亮的眼神、敏捷的思維、善辯的口才,還有那份認真專注、敢于質疑、尋根究底的精神,讓這普通的一課顯得如此鮮活而精彩!反思本課教學,我是從以下幾點注重學生質疑能力的養(yǎng)成的:
一、 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輕松質疑
課前兩分鐘,我在教室里播放悠美、輕快的樂曲《五月的夜晚》,并把一盆嬌艷的月季花放在講臺上?!拔逶峦盹L多清涼,輕輕吹我臉上,紫色丁香正開放,花兒多么芬芳……”動聽的音樂立即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力,大家看到月季都好奇地上前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再你一言我一語地“夸一夸”,輕松、愉悅的心情一直帶進課堂。當揭示課題《花瓣飄香》后,學生們質疑的火花立即閃現:“什么花在飄香?”“為什么是‘花瓣飄香,而不是‘花朵飄香?”“課文內容和花瓣有什么關系呢?”
二、 給學生盡情表達的空間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充分地朗讀后,就要讓學生盡情地表達,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只要學生的言論不迷信、不違法,我們就要加以肯定和鼓勵。本課教學中,正是對“小心”一詞見解的暢所欲言,盡情表達,觸動了小陽“質疑”的靈感,從而帶來這一連串的精彩。
三、 讓學生的“質疑”活動完整呈現
本課中,學生的“質疑”一開始就是因認識上的錯誤而產生的??梢哉f,他們提出的是“有錯誤”的問題。在此,教師不要慌忙打住,急于糾正他們的“錯誤”。只有步步引導,層層升入,帶領學生不斷去“尋根究底”,才能找準問題的本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當然,在這一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質疑、表達、思維等多方面的能力不也得到了很好的訓練與提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