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隨著高考改革和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思想政治學科教育教學正在發(fā)生著深刻的變革。這是思想政治課教學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強化學生素質能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需要。改革是一種挑戰(zhàn),也是一種機遇。為適應高考新的要求,培養(yǎng)知識經濟時代的創(chuàng)新人才,思想政治課教學就應突破傳統(tǒng)知識教育的束縛,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構筑全新的教學理念。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如下創(chuàng)新嘗試。
一、創(chuàng)新教材理解和使用。結合生活拓展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新課程改革下的教材凸顯了與生活的結合,這充分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說明重視學生的知識形成過程和運用是新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因此在對教材的理解上,我們應有全新的理念,應遵循但不拘泥于教材,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密切結合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我們更應關注學生生活的實際,挖掘學生所能理解和感受到的素材作為我們教學的資源。
綜觀近幾年的高考試卷可以發(fā)現,試題對學生知識理解和運用能力的要求在逐漸強化。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僅僅滿足于對課本知識的“橫耕豎犁”是不夠的,還要對教材內容結構進行大膽調整,不拘泥于對課本內容的講解。如對于一些知識性內容可放手讓學生自學,以騰出時間補充相關的課外知識或有價值的能力型熱點問題讓學生討論,啟迪學生思維。這樣的課堂教學既緊密聯系了學生的思想實際,又加強了學科與生活、社會的聯系,促進了學生關心生存環(huán)境、關注社會焦點、體會知識的應用價值,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
把握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生命力所在。對此。我采取了以下方法:一是指導學生閱讀各類報刊。如《半月談》、《中學時事報》、《時事》等。二是每天讓學生收看新聞和《焦點訪談》節(jié)目,并做好摘記。三是讓學生開展社會調查、撰寫政治小論文,并進行全校評比。這樣,就將思想政治課教學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地結合起來了,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二、創(chuàng)新課程教學方式方法。尊重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同活動的雙向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是主體。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姆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思想政治課要優(yōu)化教學過程,必須改變單向灌輸和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為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我們必須努力探索師生互動、以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為主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把“備”的重點放在對學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點放在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對學生分層要求、分類提高上,把“導”的重點放在學生心理、思維的疏導上,把“考”的重點放在學生自學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上。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點,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應啟發(fā)、引導學生善于把不同知識進行重新組合去解決問題,善于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分析問題,開拓思維,大膽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等。
三、研究高考四項能力要求,創(chuàng)新練習講授方式。強化學生的實戰(zhàn)技能
新課標下的高考有著四項基本能力要求,即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能力、描述和闡釋事物能力、論證和探究問題能力。這充分表明高考從原來的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轉變。特別是論證和探究問題的能力要求,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符合時代精神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要求,我們必須高度關注。我們應該明確“考核目標與要求”的變化是以“能力立意”為特征的高考改革深入發(fā)展的表現。新的考綱和考試說明,淡化了階級分析法,強調了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淡化了知識體系與知識的內在聯系,強調了知識的調動、生成、自主學習等;淡化了對知識的識記,強調了科學與人文素養(yǎng)及對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的考查;注重體現普通高中新課程的理念,反映思想政治學科課程標準的整體要求;關注時代性和實踐性,更加強調貼近生活。
為此,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改變過去的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方法,特別是要改變過去講授練習題的方式,從僅重視正確答案轉向重視答案的生成過程,從考查的能力要求角度進行專門的技能訓練,以強化學生的實踐技能。
總之,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課的教育教學方法是新形勢下新課改的必然要求,只要我們多一些探索精神,深刻領會新課標和新高考的精神實質,必然能使思想政治課煥發(fā)出勃勃生機,使學生健康成長和快樂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