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燕偉
新課程下的語文生態(tài)課堂應該是和諧的。它能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成為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平臺。為使生態(tài)語文課堂中教與學等諸多因素之間達到最佳的動態(tài)平衡,我認為提問是個關鍵,必須把握好五個“度”。
一、把握提問的角度,促使學生開竅
生態(tài)課堂提問的角度是多樣的,而最佳角度則在于使學生開竅。為使學生開竅,教師應采取“一例多問”,即對同一內(nèi)容從多種角度提出問題,以拓寬學生思路,活躍學生思維。實踐證明,同一個問題,由于提問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樣。所以提問應當盡量避免“是不是”“怎么樣”等一般化、概念化的套路,力求變換出新穎的角度。例如在教《愛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時,為了研究文章的結構,教師一般向?qū)W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全文可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的意思是什么?”在教學時,我一反常規(guī)地發(fā)問:“這篇課文是由三幅生活畫面組成的,每幅畫面中都有生動的人物形象。請你找找看,是哪三幅畫?”【出示填空題:】愛因斯坦和小女孩相__(撞),愛因斯坦和小女孩相__(遇),愛因斯坦和小女孩相__ (等)。不難看出,前者是按套路來提問的,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而后者別具一格,以學生開竅為基準,能使學生興趣倍增。
二、把握問題的難度,提高學生認知
提出難易適度,適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問題,是營建和諧生態(tài)課堂的又一保證。教師提出的問題應是學生在未認真看書或未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還應是班里大多數(shù)學生努力之后才能回答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答不出,這是常事,往往難度過大。這時,教師應想方設法化難為易,以避免陷入啟而不發(fā)的境地。例如在教學《黃河的主人》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小問題:(1)黃河的主人是誰?為什么說他是黃河的主人?請用文中的一句話來回答。(2)在這句話中,可以看出艄公有什么特點?(3)艄公的勇敢、智慧、鎮(zhèn)靜、機敏表現(xiàn)在哪里?到文中畫出相關句子。這樣的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深入,化難為易,使學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躍進到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三、把握問題的坡度,創(chuàng)設思維臺階
有位心理專家提出了“解答距”這個概念,即從問題的提出到解決的過程。解答距的長短能反映出問題的難易。一般來說,提問可分為四個級別:所提的問題,學生馬上可以回答,屬于初級階段;所提的問題不過是現(xiàn)成“套路”的變化與翻新,屬于中級階段;所提的問題要求學生能綜合運用學過的知識進行解答,屬于高級階段;所提的問題要求學生采用特有的方式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屬于創(chuàng)新階段。解答距也隨之分成“微解答”“短解答”“長解答”和“新解答”四種范疇。教師應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合理調(diào)配提問題的坡度,為學生增設臺階,使之能拾級而上,直達知識的高峰。例如在教學《三顧茅廬》時,我精心設計了四個臺階式的提問:(1)誰三顧茅廬?為什么三顧茅廬?(2)怎么顧的?(3)結果如何?(4)通過三顧茅廬的故事,說明劉備和諸葛亮是怎樣的人?這幾個問題,由于“解答距”的長短不一,形成了提問的坡度,調(diào)動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隨之逐步提高。
四、把握問題的密度,引導準確思路
我們要重視課堂的和諧生態(tài),就要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凈化語文教學的環(huán)境。適度的課堂提問有激發(fā)興趣、集中注意、啟發(fā)思維、反饋調(diào)控等教學功能。能給學生以正確的思路引導的問題,還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反之,問題太多,太雜,或者毫無價值,只會浪費課堂時間,不但使學生厭乏,提升不了思維能力,更加吃力不討好。因此,教學中切忌“滿堂問”,應控制提問密度,精化提問質(zhì)量,將提問與講授、討論、自主探究等方法有機結合起來使用,為學生創(chuàng)設精準有效的思維方式。
五、把握提問的深度,優(yōu)化課堂結構
生態(tài)課堂的問題,提出的應該是相互關聯(lián)的問題,幫助學生在關聯(lián)中認識關聯(lián),在整體中認識整體,在知識學習中培養(yǎng)思維能力,避免水來土掩的問題應對,使學生走出“問題黑洞”。課上,教者要留給學生充分的心理空間,適當?shù)莫毩⑸钏寂c合作交流的機會,把握好問題的深度,努力構建起優(yōu)化的課堂結構。現(xiàn)以《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為例。(1)初讀階段,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導學問題:宋慶齡同志為什么舍不得這兩棵樟樹?通過解決這個問題,學生不僅感受到了樟樹四季常青、蓬蓬勃勃的外形美,而且也認識了樟樹的內(nèi)在美,這為結尾處學習樟樹象征宋慶齡的品質(zhì)作了鋪墊。(2)深入階段,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導學問題:人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前來瞻仰宋慶齡故居,為什么愛在兩棵樟樹前留影紀念?a.我讓學生再讀課文的第四、五兩段,啟發(fā)學生將“樟樹——故居——故居主人”緊密聯(lián)系起來思考。b.補充關于宋慶齡的資料,引導學生讀一讀:從資料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樟樹的影子?(3)拓展階段,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能不能運用借物喻人手法,選擇生活中熟悉的花草樹木進行一番外形、品性的描寫,并且揭示出它的象征意義呢?可見生態(tài)課堂上問題的引領可以優(yōu)化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產(chǎn)生認知的沖突,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才可能實現(xiàn)創(chuàng)新。
可見,生態(tài)和諧的語文課堂追求師與生、人與文、情與理、導與放、思與悟等方面的平衡、統(tǒng)一、親和、融洽,打造一種自然、和諧、開放、創(chuàng)新的語文課堂。其中,角度多向,難易適合,坡度合理,密度適中,不乏深度的課堂提問,無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課前認真鉆研、吃透教材,正確分析并掌握學生的現(xiàn)有認知度,備出精當?shù)慕贪?。課堂上,在生與文本、生與師、生與生的對話中起到互補、互構、互融的作用,使凝固的課堂場景變成一幅幅鮮活而生動的畫面,描繪出生命的華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