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書萍
【摘要】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觀察和實驗是生物科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應注重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各種能力,這是生物學科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也是當前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需要。下面筆者結合平時教學實際就初中生物實驗教學與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關鍵詞】生物實驗教學 培養(yǎng) 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8-0193-01
一、生物實驗教學與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
任何實驗和觀察都有密切的聯系,觀察是實驗基礎,實驗是觀察深入。在實驗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全面觀察。通過觀察引導學生透過表面現象,經過分析研究,找到事物的內在本質。在生物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造各種機會,對學生的觀察能力進行訓練,讓學生學會捕捉觀察對象,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例如,在學生自己動手培養(yǎng)黃豆幼根并觀察幼根和根毛的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從整體上觀察幼根在不同生長時期形態(tài)的變化,并進行肉眼觀察和放大鏡觀察的對比。使學生在動態(tài)變化的全面觀察中體會根的生長過程、根吸水的部位以及根尖適于吸水的特點。教師還可鼓勵學生用顯微鏡觀察根毛的位置和根尖的結構,結合根尖結構掛圖,認識和掌握根冠、生長點、伸長區(qū)及根毛區(qū)的細胞結構特點,從而進一步理解根的生長。再如,觀察草履蟲的實驗,實驗目的是要求學生在觀察中認識草履蟲的外形特點和運動形式。由于草履蟲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初次接觸,學生在觀察時很容易因好玩而只顧看熱鬧,從而忘記實驗目的影響了觀察效果。因此,教師要在實驗前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目的,并比較用低倍目鏡和高倍目鏡,放棉花纖維和不放棉花纖維觀察到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實驗過程中隨時提醒實驗小組注意實驗目的和觀察方法。教師還要對觀察結果及時檢查,小組展示結果,并在小組間進行交流,使學生對實驗現象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和升華。
在教材中有些插圖較為復雜,又有些內容只有大段的文字表達,這樣一方面極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使學生容易感到枯燥。因此,在教學中就要求教師簡化原圖,或設計出形象、直觀的生物簡圖。因為生物簡圖對所表現的生物學事實切中要點,鮮明醒目,對揭示各種生物的生命活動規(guī)律,具有突出的表現能力,所以引導學生看圖、讀圖,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手頭的各種模型、實物、圖片等直觀教具,進行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只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這一能力必定會逐步形成,并得以迅速提高。
二、生物實驗教學與實驗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
實驗操作能力是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一個重要方面。生物實驗在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中有著十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部分生物課堂實驗要求學生聯系已有的知識和技能,獨立完成實驗操作。在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實驗方案設計、觀察、分析和操作等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主觀能動性。如:在“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實驗中,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制作裝片→低倍鏡下觀察→畫圖→填寫實驗報告冊,使學生對已掌握的理論知識與實驗結果相對照,進一步加深對其的理解。在整個實驗過程中,通過親身操作,不僅讓學生掌握了臨時裝片的制作以及顯微鏡的使用方法,而且也提高了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
三、生物實驗教學與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
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是現代社會所倡導的幾種學習方式之一。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探究學習是人們?yōu)楂@得對某一事物的正確認識而對相關材料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的行為方式,和接受學習相比,探究學習更具有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與開發(fā)性,經歷探究過程以獲得理智能力發(fā)展和深層次的情感體驗。生物實驗教學是在課堂上進行的,所以學生之間要分成小組,在實驗方案設計、器材使用、實驗現象觀察和實驗結果分析、整理等環(huán)節(jié)可以讓學生分工完成,實驗教學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有利于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
四、生物實驗教學與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
教育家布魯納指出,教學不應該“奉送真理”,而應該“教人發(fā)現真理”。 生物實驗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在生物實驗教學中,不能單純地用實驗指導進行“按方抓藥”進行操作,只求結果,不求對結果的分析,只重視對實驗成果的肯定,不重視實驗中失敗原因的查找,這不利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五、生物實驗教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發(fā)達的不竭動力”。在生物實驗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手段,積極引導學生質疑、探究,這樣通過不斷的、反復的訓練,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在“探究酶活性的實驗”中,我鼓勵學生大膽的從書本中跳出來,結合自身實踐,來探究酶活性需要的適宜條件。我校學生大多為住校生,衣服都要自己清洗,根據自己平常洗衣服的經驗,大家總結出每次洗衣服前,用溫水將洗衣粉化開去污效果最好,那么用冷水或開水效果又會怎樣呢?學生回去后踴躍試驗,得出結論,從而將理論化的知識與日常生活完美地結合起來。學生在這樣的實驗中通過動手操作、親自觀察、記錄,并且動腦筋去比較、分析和思考,不僅獲取了新的指示,而且學會了探求新知識的方法。久而久之,學生便逐步養(yǎng)成了進行科學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正如陶行知所說:“要創(chuàng)造,你在用腦的時候,同時用手實驗;用手的時候,同時非用腦不可,手和腦在一起干,是創(chuàng)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chuàng)造教育的目的?!碑斎粚W生能力是多方面的,而能力的培養(yǎng)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同時也不是一門學科的努力所能達到的。但它又是中學生物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只有轉變教育觀念,在課堂教學中深入持久地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和創(chuàng)新能力??傊?,教師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定會事半功倍,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和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林洪森:《淺談實驗教學與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實驗技術與管理》1998年04期)
[2]豐寧:淺談生物實驗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能力(《新華教育導刊》2009年第5期)
[3]陳寶民:《生物實驗教學研究》(2006年第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