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芹
編者按:“未來課堂”項目是華東師范大學“985工程”《教師教育創(chuàng)新基地和優(yōu)勢學科平臺建設》子項目“教師實踐創(chuàng)新的主陣地”研究內容之一。該項目由華東師范大學張際平教授領銜,帶領強大的研究團隊,并與多家科技企業(yè)緊密合作,經過兩年左右時間的研究,在課堂的理論研究、物理空間的設計、新技術新媒體的運用、多種互動形式的實現、學生座位的形態(tài)組合、教學平臺的設計開發(fā)、新型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建及教學實踐的探索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成果,引起了社會各類教學機構和部門的極大關注。本文為專欄系列文章的第13篇。
人類具有非常發(fā)達的視覺表象系統(tǒng),它們很容易就會被一些刺激所激活。語義代碼又是一種抽象意義的表征。因此,一些看似沒有關系的材料被表象系統(tǒng)和語義系統(tǒng)很好地組織了起來,這樣就把記憶這些知識變得相對容易。一個以語言為基礎的獨立系統(tǒng)和一個以意象為基礎的加工系統(tǒng)被雙重編碼理論聯系在了一起。意象系統(tǒng)由相互具有聯想關系的意象表征所組成,專門表征和加工非語言的物體和事件,而語言系統(tǒng)就是對語言信息進行表征和加工,并由相互聯系的語言表征所組成。這使得我們發(fā)現了某種特定事物在一些信息上面的明顯區(qū)別。而思維可視化正是利用這些區(qū)別,采用圖形和文字相結合的方式把知識呈現出來,從而大大提高了人們對知識的記憶和提取的效率,并且保證了思維的有效性。
思維可視化源于對思維導圖的研究,而且許多研究者將思維導圖的本質主要歸納為以下三種:分別是“圖形”、“工具”和“技術”這三類。一些研究者認為思維導圖是一種可視化的“圖形”,一些研究者認定思維導圖是輔助學習的“學習工具”,而另外一些研究者是將思維導圖看作是將思想外化,促進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的一種“技術”?!皥D形論”者認為,思維導圖就是“圖形”,這種圖可以回放以前的知識,并且很直觀形象。 [1]“工具論”者將思維導圖看作是一種輔助筆記,促進人們思維發(fā)散的“工具”,吳志丹曾在其文章中指出,“思維導圖是一種強大的圖形技術,這種技術為開發(fā)大腦潛能提供了一種通用的工具”。[2]他認為,思維導圖是一種能夠促進教學設計,幫助教學實施以及教學評價的工具?!凹夹g論”者一直堅持認為思維導圖是一種技術,思維導圖是利用圖形化、形象化的手段來表達人們頭腦中形成的概念、思想和理論等,把人們大腦中的隱性知識顯性化、可視化,方便人們思考、表達,并能促進交流的一種圖形技術。[3]總之,無論什么觀點都有其合理性,思維可視化肯定與學習內容的呈現或表達方式是相關的。本文將重點探討詞匯的呈現方式對詞匯記憶的作用與影響。
● 詞匯的呈現方式
人們開始上學時首先接觸的就是詞匯教學。在詞匯教學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詞匯的呈現,這也是對單詞進行認知的基礎。詞匯呈現可以把這個單詞顯示出來,并且對詞匯的意義做出相應的解釋,同時還會提供關于詞匯的詞性等其他必要的信息。[4]在對詞匯進行呈現的過程中,采用一些有效的呈現方式,使得詞匯可以更好地呈現給學習者,從而幫助學習者加深對詞匯的記憶,并產生更好的長期記憶效果。[5]
在進行詞匯教學的同時,教學者可以主動把單詞的信息進行精細化加工后教給學習者,這樣就使得學習者在以后使用該詞匯時可以容易地進行檢索。通過研究表明,詞匯記憶的效果好壞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呈現方式影響的。研究表明:詞匯比較典型的有三種主要呈現方式:詞匯表(Wordlist)、語意場(Semantic field)和語境(Context),三種呈現方式對詞匯的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效果的影響各不相同。
● 詞匯表呈現方式與詞匯記憶
通常人們都會認為,現在我們常用的用詞匯表把詞匯呈現出來的方法是很不理想的。一些專家指出,詞匯表的呈現方式是把詞匯從語言和語境中獨立出來了,這些被獨立出來的詞匯記憶起來比較浪費時間且不利于記憶。
詞匯表并沒有對詞匯進行很好的組織和理解,這樣并不能有效地進行長時間的記憶。所以,他們認為詞匯表的方式對長時間的記憶詞匯沒有什么太大的幫助。[6]然而,也有些學者通過研究報道說,當面對大量的詞匯學習時,通過詞匯表的呈現方式可以迅速有效地進行學習,而且大部分的詞匯也可以保持較長時間的記憶,[7]說明用詞匯表呈現出來的單詞對學習和記憶詞匯是有很大效果的。
● 語義場呈現方式與詞匯記憶
現代語言研究中,借用物理學中“場”的概念,在共同條件之下,在同一個語義系統(tǒng)之中,把幾個或更多含有共同意義的元素的因素一起聚合起來的聚合體被稱作語義場。語義場可以理解為語義類聚。主要是以詞匯在語義上是否存在緊密聯系作為類聚標準。人們通常把詞與詞進行語義分析,找出共同的語義要素,進而構成一個語義場。也就是說,要根據具體的語義要素才能把某個語義場建立起來。一個大的語義場中由許多小的語義場組成,必須在最小的語義場中才能進行義素分析法。[8]在同一語義場中的詞語之間是相互聯系并互相制約著的。如果在一個語義場中的詞匯發(fā)生語義范圍的改變,都會對該語義場產生影響。
語義場中也存在著它獨有的特性:首先就是語義場的聯系性。每一個詞匯在同一語義場中都聯系緊密,并且不是獨立存在的。對每一個詞的調整都會對整個語義場產生一定的影響。其次就是語義場中的層次性。語義場是把帶有一定層次結構的語義有序地集合起來。同一語義場中能分為若干個“子場”。此外,語義場具有較強的民族特性,因為不同民族語言中的語義不是完全一一對應的,不同語言的同一詞匯的概念是不盡相同的。同一概念的詞匯在不同語言中有些會用熟語或特定的詞語表達,有些就會表達得比較口語化或用俚語表達,語言的語義系統(tǒng)主要就是語義場中詞與詞之間關系的體現。[9] 所以,語義場的研究對翻譯工作和語言教學,特別是外語教學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因此,在對詞匯的記憶中就有人希望可以把詞匯組成有語義聯系的語義場來幫助記憶。認為通過語義場聯系起來的詞匯可以更好地提升效率,幫助學習者進行詞匯記憶。同時,和用詞匯表所記的單詞相比,利用語義場所記憶的單詞記憶時間更久。但是也有相反的實驗結果證明,和沒有意義聯系的詞匯相比,用語義場所組成的詞匯更加難以記憶。
● 語境呈現方式與詞匯記憶
上世紀20年代,英國人類學家Malinowski首先提出了語境這一概念。他把語境分成了兩種類型,一種是以情境為基礎的語言性語境,另一種是以文化為基礎的非語言性語境。語言性語境就是在交流過程中為了表達某種特殊的含義,而用某一種話語結構所表現出來的言辭的上下文,它既包括運用在書面語言中的上下文,也包括在口語中運用的前后語。很多研究也發(fā)現,語境中包含著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有關語境的定義上有許多各不相同的看法和內容。在非語言性語境中,時間、地點、場景以及對話雙方的身份、地位和對話目的、內容以及手勢,都成為了關鍵的表現方式。[10]在國內,從語用學的角度出發(fā),認為語境就是平常人們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把語言中所具有的各種表現力進行理解和運用,來幫助在交流中的上下文或交流中所沒有表現出來的主觀因素。
語境的分類從范圍上講可以分為廣義語境和狹義語境;從內容上可以分為題旨語境和情景語境;從表現形式上把語境分為外顯性語境和內隱性語境;從情緒的角度來看可以分為情緒語境和理智語境;在語種方面來分可以分為單語語境和雙語語境;根據運用劃分可劃分為伴隨語境和模擬語境。[11]
交流在人際交往中非常重要,而人們大部分的交流是通過語言來完成的,而且語言交流只在交際中產生。在語言學中把這種語言交流所產生的交際環(huán)境稱之為語境。語境包括由語言因素組成的情景語境,而且也包括由非語言因素組成的文化語境。我們可以稱前者為“小語境”或“近語境”,稱后者為“大語境”或“遠語境”。人們通常都會在一定的背景中進行交流,不同背景下的交流就產生了不同的語境。因此,語境會對在交流中的語義和風格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和制約作用。所以,在進行分析時,我們不能把它從語境中單獨拿出來進行研究。如果離開語境,就會對一段語言片面地進行分析,這樣人們就很難對這段對話的真正含義進行分析理解。在現在的研究中更多的是開始從人文方向進行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這樣才能把它更好地運用在教學當中。這就不像以前只是從單一的方面進行研究。在對語言進行分析時,語言本身所含有的文化和社會差異得到了更多的重視,同時也開始關注使用這些語言的人以及使用環(huán)境來進行語言研究。因此,“研究的總體趨勢開始從抽象的結構系統(tǒng)研究慢慢地向語言應用理論研究進行轉變,由對語言靜態(tài)描寫的研究轉向動態(tài)語言功能的研究,從單純的科學型向社會人文型發(fā)展,由微觀的小語言向宏觀的大語言發(fā)展,由單科性向多邊緣交叉性、多方位性的綜合研究發(fā)展”。[12]這樣,在交際的過程中,語境就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們之間是相互依托著的。如果人們把這種關系忽略掉了,就沒有辦法很好地進行交際。如果我們想要更好地分析了解它們準確的含義,就不能忽略這些問題,因為這樣就不能對它們進行準確的分析。因此,語境對于各種語言的研究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語境會在人工智能等信息科技的發(fā)展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響。
許多詞匯記憶研究表明,用語境學習詞匯是很好的一種方法。而只有通過語境才能真正把詞語的意義學會,而且必須在各種接觸場合去使用它才能把它的意義記住??墒?,也有人認為通過語境去記憶詞匯并不是最有效的途徑。一些實驗證明,語義場所呈現出的詞匯比語境呈現出來的詞匯可以保持更長的時間,并且記憶效果也比較好。
參考文獻:
[1]裴光鋼.思維導圖和外語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2007(2).
[2]吳志丹.協作建構思維導圖在數學復習課中的應用探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0,(7):108-110.
[3]苑冰.運用思維導圖建構化學知識體系的研究[D].遼寧:遼寧師范大學,2008.
[4]溫宏社.英語詞匯呈現方式與記憶效果的實證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0,8(24):190-192.
[5]曾建湘.詞匯呈現方式對刻意學習英語單詞的影響[J].外語學刊,2007(4):131-134.
[6]桂詩春.應用語言學[M].長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23.
[7]Catrter, R. & McCarty, M. Vocabulary and Language Teaching[M]. London: Longman Group U.K.Ltd,1988:31.
[8]賈彥德.漢語語義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20.
[9]Tinkham,T.M. The effects of semantic clustering on the learning of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J]. System, 21,1993(6):67-70.
[10]王建華.關于語境的定義和性質[J].浙江社會科學,2002(2):190.
[11]王建華.關于語境的構成與分類[J].語言文字應用,2002(3):6-8.
[12]徐小芳.淺議語境概念的泛化[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5):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