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生
數(shù)學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的枯燥、乏味、抽象、難學的,但我們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怎樣把“死”的數(shù)學知識教“活”,教精彩?下面就針對本課來談談幾點感受。
一、新穎的課始,激發(fā)——學習情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币还?jié)課的引入處理得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到整節(jié)課的課堂效率,如果有一個新穎的、有意義的、學生喜歡的、可激發(fā)情趣的引入,則不僅可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激發(fā)學生求知欲的內驅力。
二、有效的教法,抨擊——智慧火花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睘榱俗寣W生真正地理解周長,在鞏固周長概念的教學中,我就充分利用這些重要的教學方式取得了較滿意的教學效果。
三、合理的運用,感悟——生活實際
數(shù)學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為此在數(shù)學教學中,只有將學生引到實踐中去,才能切實地感受數(shù)學在生活中的“原型”,才能真正地理解數(shù)學,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shù)學。
四、深刻的反思,提高——教學水平
(一)沒有給學生的思考留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
(二)沒有公平的為每一位學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臺
因為是公開課,所以在課上希望聽到學生精彩的回答,師生、生生有默契的配合,良好的互動,達到完美的教學效果。
(三)小組人員的安排不夠合理
因為我所執(zhí)教的三(2)班是一個“兩極”分化很厲害的班級。一部分優(yōu)等生能說會道,能唱能跳,全面發(fā)展,而相當一部分學困生,平時上課只聽不說,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較差。
1.教學設計
(1)教學設計的量過多,密度太緊。
(2)最后一環(huán)節(jié)(生活中的周長)。應讓學生利用軟尺、絨線等身邊的工具,親手測量,親身被量,這樣通過實踐的操作要比口述來得更加具體,更有實效。
(3)在做好頭飾,板書“一周的長度”之后,增加一個環(huán)節(jié):師展示一段鉛絲,問:“這是鉛絲的一周嗎?”回答肯定“不是?!薄霸鯓硬潘闶且恢??”自然而然會想到圍成一個圈(頭尾連接)。
2.評價機制
為了打破常規(guī),我不是利用平時常用的“五角星、優(yōu)”等,而采用學生喜愛的卡通玩具“長江七號”。但為了貪圖省略,只是彩印了卡通圖片。
3.讓愛心充滿每一個角落
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特別是公開課,不能只顧自己的教學效果,表面樣子,而把學生當作“手下的棋子”,一定要給每位學生公平競爭的機會。
總之,怎樣把課上得精彩,一切都不能留在口頭,一定要落實于行動,在實踐中不斷改進,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