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華鑫
摘 要: 學生的發(fā)展應該是多領域的發(fā)展,包括知識、情感、人生觀。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接受信息過程中的認知因素,更要關注學生接受信息過程中的興趣、學習方式、情感體驗及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才能使知識通過情感、能力這些媒介更好地為學生接納和內化。因此,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方式、情感、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從激發(fā)興趣、自主合作探究、輕松化、情感化等方面關注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情感體驗,能力培養(yǎng),落實思想品德的課程標準,從而搞好思品課堂教學,讓思品課堂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課堂。
關鍵詞: 思想品德教學 學習興趣 自主合作探究 輕松化 情感化
初中思想品德課是中學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加強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國情教育,引導學生認識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品質,為今后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奠定堅實基礎。隨著新課程的推行,思想品德課的教材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與心理,這就為學生喜愛和接納思想品德課提供了可能。在這種大好形勢下,摒棄舊的教育觀念,讓思品課堂脫掉枯燥、乏味、說教式的“帽子”,努力向最受學生歡迎的課堂這一目標邁進,成為我們不懈追求的動力。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任務明確。美國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是學好功課的重要前提,教師若能設計出一個新穎有趣的開頭,就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生參與熱情,喚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激活思維,收到先聲奪人的效果。導入,是一節(jié)課的開始,好比一首歌的前奏,如果前奏悠揚、動聽、氣勢磅礴,就很容易吸引聽眾,導入得好與否,直接影響該節(jié)課的質量,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精心設計導入新課的不同方式。適當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如組織學生學習時事、組織討論課與報告會等,搞一些與教材內容有關的社會調查活動,并結合學生所學知識加以分析,指導學生撰寫小論文,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教學效果顯著。
二、打造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間共同參與、交流、互動的過程。究其根本,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要讓思品課堂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課堂,就必須牢牢樹立學生為主體的觀念,摒棄填鴨式、強行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教學形式,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而自主、合作、探究就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形式。教學中教師要做到轉換角色,由教學過程的操作者、主宰者轉變?yōu)橐龑д?,讓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變?yōu)閷W習的主人,在此,教師的引導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選取典型材料、設計學生活動及有針對性的問題等形式發(fā)揮作用,讓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遵循問題解決式的思路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我在教學中,喜歡提問問題,更喜歡讓學生提問,大家共同探討。我給學生一個評價標準:誰提問的問題好,屬于思考性學者;誰會回答的問題多而好,是知識淵博的學者;只會學習不會發(fā)問,不是好學生。就這樣,我班上的學生逐漸變得善于表現(xiàn)自己,善于發(fā)問,課堂上少了些書呆子,多了智慧的火花。
三、打造輕松化的課堂。輕松學習,快樂學習,其樂無窮。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如果教師不顧學生接受能力,不講求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一味地貪多求快,那么,學生必然會感到負擔過重,壓力過大,弦繃得太緊,從而對學習產(chǎn)生懼怕心理。因此,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使學生在學習時有輕松感。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要嚴格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組織教學,切不可隨意加大教學分量,講得太多、太濫,也不能不顧學生認知水平,講一些過深、過難的東西,更不能為趕進度,給學生開快車。教師教學要講求節(jié)奏,有張有弛,內容安排要難易適度,教學過程要快慢結合,緩急有致。教師要注意轉換教學角色,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通過角色互換,可以打破傳統(tǒng)的師生之間主配角關系,建立一種新型師生關系,形成師生間的良性互動交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職責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導學生“學”;不在于滿足學生“學會”,而在于引導學生“會學”,教是為了不教,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學習的輕松快樂。
四、打造情感化的課堂。索利特爾富在他的《教育心理學》中說道:無論何時何地,對學生多一分期待、多一分認真、多一分信任、多一分鼓勵,他們同樣會給我們多一分的驚喜!這就是師生之間的一種情感的交流,這種交流也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圍中才會出現(xiàn)?;谶@種交流,學生也會“親其師,信其道”。明白了這個道理,在課堂教學中我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平等、民主的態(tài)度、方式和情感了解學生、關注學生。例如:在以前的教學中我經(jīng)常會板著臉批評、數(shù)落學生,這樣很容易使自己和學生間產(chǎn)生距離感,互相無法靠近。而現(xiàn)在我試著用鼓勵性的語言、微笑的表情激勵學生,感染學生,使學生情感愉悅,精神振奮。除了此種交流,我還學到了在不同情境下給學生送去不同的眼神:當發(fā)現(xiàn)學生注意力分散時,用目光暗示、提醒;當學生回答問題時膽怯、畏縮,用目光鼓勵、支持;當學生犯錯誤時,目光應嚴厲而誠懇;當學生有所進步時,應換成贊許、信任的目光。特別是對一些后進生切忌用鄙視、厭惡、輕蔑的目光看待他們,那會傷害他們的自尊,使他們產(chǎn)生逆反心理,換之用一種期待、信任的目光讓他們看到希望、增添力量。把課堂看做情感交流的場所,用自己良好的情感促使學生說真話,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愛憎、好惡之情,點燃學生思想的火花,喚起學生探索真理、積極向上的欲望是教師神圣的使命。此外教師在課堂上的微小的動作也能消除與學生間的距離。如布置學生分組討論后,我不再站在講臺冷眼旁觀,而是參與小組活動,認真聽,參與其中,必要時在組內發(fā)言;看到學生開小差,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頭,暗示其改正;上課與學生談話時,上身略微前傾。要讓學生知道老師是真心真意地對待他們,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大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
以上是我結合教研活動的討論結果及自身的教學實際的幾點認識,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繼續(xù)探索,努力向最受學生歡迎的課堂這一目標邁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集思廣益,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我想只要教師深刻認識新課程理念,認真鉆研教材,選擇靈活多樣、切合實際的方法,就一定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上好思想品德課。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完全有賴于教師帶著新思想、新認識、新做法去耕耘、去發(fā)揮、去創(chuàng)造,呈現(xiàn)新的氣象、新的風尚、新的成效。有了這些新認識、新做法,再加之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思品課堂一定會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課堂。
參考文獻:
[1]柯建來.思想品德課體驗教學模式的構建.
[2]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
[3]張志勇.情感教育論.北京師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