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芹
摘 要: 本文從以新穎導入激趣、以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運用多媒體等激趣、以開展活動激趣、以探究實驗激趣、以布置作業(yè)激趣等方面,提出了以趣激學,打造生物高效課堂的策略。
關鍵詞: 生物教學 高效課堂 以趣激學
興趣是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人的興趣不是天生的,是在需要的基礎上,在生活實踐過程中形成發(fā)展起來的。特別是學生對某學科學習興趣的形成,更需要教師的培養(yǎng)。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認為打造高效生物學科課堂,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以新穎的導入激趣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成功的藝術就在于使學生對你所教的東西感到有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導入會使學生如沐春風,如飲甘露,進入一種美妙的境界。巧妙的開講,會使學生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能變被動為主動,變無意注意為有意注意,學習能動性得到充分發(fā)揮,就會全神貫注地學習。例如,在學習“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一節(jié)時,教師演示:①取一勺白糖放進一杯水中,糖不見了。再嘗嘗水,水有甜味。②滴一滴紅墨水在水杯中,觀察水慢慢被染成紅色的過程。讓學生體會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處在不斷運動中。然后展示一個橘子,請同學們談論吃橘子時有什么口感,推測一下橘子中可能含有哪些物質。這樣可以使“細胞中的物質”的教學具體化,很自然地引入新課??梢妼⒂^察作為一種導入新課的方法,可以使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fā)現(xiàn)問題,進入新課學習。再如,講述人類探索宇宙生命的故事,前幾年美國探索火星和土星的例子。學生對故事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注意力集中,從而導入生命起源的學習,可見采用寓意深刻、幽默輕松的故事導入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導入形式。當然導入的形式較多,在運用過程中切忌過長,拉扯太遠。
二、以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
所謂創(chuàng)設情境,就是按照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和規(guī)律設置一些討論題,并提供有關的典型事例和材料,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所要解決的問題上。如:可以用展示圖表、模型、實物或投影、演示實驗或根據(jù)教材內容和教學需要設計一些新的實驗等手段,向學生提供鮮明的感性材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注意;用生產(chǎn)、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說明所學新知識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以生物史和科學家的感人事例為素材,使學生產(chǎn)生學習新知識的動機或意向;通過對已學知識的小結或復習,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充滿激情,通過語言、表情、體態(tài)動作和示范,并結合演示實驗和其他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探究問題、激發(fā)思維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主動地接受啟發(fā)和探究知識,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運用多媒體、直觀教具等激趣
傳統(tǒng)教學以教師講解為主,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注意力容易轉移。直觀教學是學生獲取感性認識的重要途徑,是進行思維加工的前提,有較強的吸引力。目前的生物學教材,雖然知識難度較以前已大為降低,但一些基本的知識,如營養(yǎng)物質的分解、吸收,視覺、聽覺的形成,反射弧支配反射活動的進行,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過程,以及新增的探究性學習內容,對初中生而言,單憑老師的語言講解和平面掛圖、繪圖的配合,還是很抽象且難以理解的。在生物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生動形象地導入新課,無疑會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教學過程中清晰的、可操縱的播放畫面,使教學重、難點深入淺出,輕松突破;教學結束時,教學內容的提煉總結,有助于學生理清思路,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多媒體優(yōu)化組合,視聽感官多重刺激,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四、以開展活動激趣
生物科學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門實驗科學,只有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才會真正理解知識,也只有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知識才會升華?;趯W科特點,我們組織了生物興趣小組,開展力所能及的課外活動,把實踐帶進課堂。教師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聯(lián)系生活實踐,讓學生主動參與,從問題的提出、假設到方案設計、驗證再到得出結論,均讓學生在自主思考、自主操作中完成,使課堂教學在和諧平等的氛圍中進行,學生思維活躍,學有所思,學有所得。如我們結合我縣創(chuàng)建省級衛(wèi)生城市工作和全國的“禁塑令”等活動,組織生物興趣小組成員,調查我校學生的環(huán)保知識和意識現(xiàn)狀,讓學生組織材料,進行環(huán)境保護知識的講座,并寫出優(yōu)秀的學生論文。這些活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為打造高效課堂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五、以探究實驗激趣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但由于農村初中生物實驗教學資源相對短缺,許多實驗難以開展,而現(xiàn)代遠程教育資源中的許多有關實驗的優(yōu)質課件,可以彌補這一缺陷。如:著名的普利斯特萊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實驗,資源中就有現(xiàn)成課件,可直接進行下載播放。通過對課件的觀看,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對光合作發(fā)現(xiàn)過程表現(xiàn)出了極濃厚的探究興趣,提出了很多有趣的問題,如:當老鼠和綠色植物同時扣在玻璃罩中,或燃燒著的蠟燭和綠色植物同時扣在玻璃罩中時,綠色植物生命力很旺盛,蠟燭繼續(xù)燃燒,老鼠活蹦亂跳地活著。而當把蠟燭和綠色植物單獨放在玻璃罩中時可以看到蠟燭慢慢地熄滅,綠色植物慢慢地蔫了等。通過問題的討論解答,不但增強了學生的質疑思維能力,還使學生對光合作用的實質有了更清晰和直觀的認識。
六、以布置作業(yè)激趣
新課程作業(yè)的價值觀以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宗旨,為了適應新課程的要求,針對初中學生的特點,我結合自己的生物學教學經(jīng)歷,就初中生物作業(yè)的設計做了以下嘗試。
1.分層布置作業(yè),讓學生自主選擇。同一個班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面對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布置作業(yè)時,可以分層設計、分層布置,讓學習能力弱的學生重點完成基礎性題目,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重點完成綜合性題目。這樣可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努力都能完成生物作業(yè),讓學生在做作業(yè)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2.設計貼近生活的實踐型作業(yè),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動腦能力。初中生物知識大量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生物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研究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經(jīng)歷。布置一些簡單的課外家庭小實驗,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過程,在日常生活用品中選擇實驗器材,利用課外時間獨立完成。在布置作業(yè)時,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實踐性因素,讓學生在課后親自動手,親自體會,另一方面要找準課本知識與日常生活和生產(chǎn)實踐的結合點,讓學生把課本知識及時運用于實踐并嘗試進行實驗或實驗操作。通過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創(chuàng)造,更好地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能力。
總之,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地、積極地、不失時機地激發(fā)學生以學習興趣為主的非智力因素,從而使課堂真正成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平臺,打造出高效課堂,培養(yǎng)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