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林
摘 要: 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文學作品比比皆是,其對學生造成的影響是深遠的。同時,學生在小學階段閱讀大量的文學作品,接受人類文化精品的滋養(yǎng),能為良好的文化和人格修養(yǎng)打下基礎。小學語文教育應注重文學對教育的影響,讓學生受益終生。
關鍵詞: 文學作品 小學教育 情感影響
別林斯基認為,文學“是一切教育、一切學術,尤其是初級教育的基礎”。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文學作品比比皆是,其對學生造成的影響是深遠的。文學之于人生的價值功能主要體現在三大方面———體認人生、延展人生、滋養(yǎng)人生。小學語文教育注重文學對學生精神的影響,可以發(fā)展學生的思想,讓文學之于教育的魅力大大顯現。
一、語文教育中文學的閱讀現狀
曹文軒說,文學似乎比其他任何精神形式都更有力量幫助人類形成情調,強化人性。但是隨著現代社會的都市化、商業(yè)化,許多的快餐文化隨之出現,學生越來越難靜下心來讀書,文學作品的閱讀因為需要長期的積淀,很多學生不愿意閱讀,而是熱衷于漫畫等娛樂文化。而且僅是小學階段,由于面臨升學壓力,因此課業(yè)的繁重往往也成為大多數學生沒有時間讀書的理由。人的精神世界一旦缺少雨露的滋潤,就會導致人文素養(yǎng)的弱化。如果年輕一代這樣成長起來,那我們這個有著五千年燦爛文明的古老民族很可能走向浮躁和淺薄。林語堂先生認為:學生在校“所讀非書”,教科書“算不得真正的書”。經過多次的改革,現在的小學語文課本,文學性已經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相對于浩瀚的文學海洋,還是有滄海一粟的感覺。同樣,因為課堂時間的局限性,教師有時候想以課本為基點拓展,卻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在家庭的文學作品閱讀培養(yǎng)上,許多家長過于看重成績,輕視孩子精神世界的培養(yǎng)。
二、小學語文教育不能缺失文學熏陶
小學生極具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的成長需要對生活進行廣闊的觀察和探索,需要各種各樣的經歷、體驗的磨煉和豐富,而生活的局限往往使他們很難得到這一切。文學能幫助他們突破生存空間狹小的局限,成為他們拓寬視野、認識大千世界的一個窗口。文學作品給孩子提供了一個最豐富也最安全的感知生活、體驗生活的機會,激發(fā)他們對未知世界的發(fā)現和探究熱情。小學語文教育要注重文學熏陶,許多的文學大家小時候就都受到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熏陶。
北京清華大學建筑系講師曾昭奮說:“小學五年級時,老師把《與吳質書》、《陳情表》、《兵車行》、《岳陽樓記》……抄在黑板上,我們一個字一個字地抄下來跟著老師朗誦,課余背誦。幾十年了,不時記誦它們,由不懂到懂,由淺入深,反復體味它們的文化、道德的內涵和作者們的愛心,它們已經成為自己文化、道德修養(yǎng)和感情的組成部分。”語文特級教師于漪說:“小時候接受的教育猶如建房的打樁工程,做人的基礎夯得扎實,面臨任何風雨不飄搖;文化基礎打得扎實,如手腳在自己身體上一般,運用自如,終生受益?!贝髱熀兔叶家宰约旱那猩斫涷灨嬖V我們,少年時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就會打下扎實的文化基礎。
三、小學教育中進行文學熏陶的可行性
在小學階段就讓學生接觸文學作品是明智的選擇。由于在教材的選文上,富有文學味道的名家名篇很少,在教學中就應當通過各種渠道增強課堂教學中的文學性。介紹背景激發(fā)興趣,學習一篇課文時,課文下方的“本文作者是……選入課文有改動”,往往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和興趣。作者是怎樣的人?還寫過什么作品?原文是怎樣的?各種期待在學生腦中盤旋。因此筆者在教學時往往會以此為拓展,適時介紹作者及當時的寫作背景,并且適當介紹作者的其他作品,以此激發(fā)學生了解作家、學習課文、閱讀作品的興趣和欲望。
如教學琦君的《桂花雨》時,從“琦君”這個名字開始介紹,再介紹臺灣其他作家的一系列作品,鼓勵學生在課后找出琦君的其他作品進行閱讀,并且還將《桂花雨》的原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帶著學生一起閱讀,感受琦君散文中文字的魅力。又如教學古詩,很多古詩學生在學習前已經朗朗上口,老師就可以在理解詩意、感受詩境的基礎上,講解詩人的有關背景。教學一篇課文,還應補充一些內容,使學生在學習時有更多的文學感覺。如學習神話故事《開天辟地》和《普羅米修斯盜火》時,筆者就將中國的神話故事和希臘的神話故事,盡可能多地介紹給學生進行閱讀;每個練習的“讀讀背背”里,出現了很多選自經典文著的語句,像《孟子》、《古今賢文》、《論語》等,教師就可以再找一些里面的傳世佳句或篇章呈現給孩子,帶著學生走進經典誦讀積淀文學語言。我國古代語文教育十分重視誦讀,對于誦讀的意義、作用,有精辟的見解。如朱熹:“凡讀書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边@種傳統的誦讀方法既符合語言文字的特點,又符合學生審美心理的規(guī)律。長期的誦讀熏習,閱讀古文的能力必然增強,從而積淀下文學語言養(yǎng)成文學語言習慣,這對塑造學生的文化靈魂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梢哉f,古人語文教育的成就不得不歸功于誦讀的運用。
對學生進行文學熏陶,還要營造學校環(huán)境濃郁的文學氣息。學校里濃郁的文學氣息的形成,可以借助班級的“圖書角”,在“圖書角”放置文學經典,在墻壁上張貼經典名句,在圖書室進行閱讀,都是以潤物細無聲的方法進行熏陶默化的。只要有機會,就應該及時創(chuàng)設條件搭建平臺,讓學生的成功體驗飛揚起來。當學生感到閱讀有意義時,就會想讀,樂讀。
帕克說:“我們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會說,我們之所以為文明人是因為我們能讀。”因此,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應注重用人類文化的精品充實學生純樸的心靈,為他們打下一生發(fā)展的基礎。學生在閱讀了一定量的文學作品后,語文教材上那些簡短的課文對他們來說就非常容易理解,語文教育將成為與人類文化長河連接著的溪流,順著這條小溪學生可以溯流而上,追尋源遠流長的文學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