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森林
摘 要:新課程標準下的美術課教學是普通中學一個新的學習領域,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一是對舊的觀念要發(fā)生轉變,二是要盡快適應新課標理念下的美術課教學,尤其是鑒賞課,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是提高學生美術基礎知識和技能的過程,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在生活中去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鑒賞課真正生動有趣,是美術教師應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中學美術;新課程;鑒賞
隨著美術新課程標準在全國普通中學的普及和實施,中學美術課教學也在悄然地發(fā)生著變化。如何上好中學美術課,現在已經成為各級普通中學美術教師實踐探索的新課題。比如,美術課的必修內容、美術鑒賞教學,存在著學生興趣不濃,認識不夠等問題,其他模塊教學有的還是停滯在起步階段等現狀,想要達到新課標理念下的美術課教學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這也要求我們應盡快接受新課標理念下的美術課的美術課的模塊教學,改變以往學生對美術鑒賞知識的貧乏,改變教師以往教學知識的結構體系,使之系統化、完整化。
美術教學是新課程標準下課堂教學的一部分,然而美術教學和語文、數學等其他學科教學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美術教學又有它的特殊性,這就需要改變學生長期以來的一種偏頗的認識,學與不學都無所謂的一些誤區(qū)。在教師方面:在大部分教師都感到教繪畫模塊更容易實施,教學美術鑒賞困難。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教師也是泛泛對作品進行解釋,沒有真正從形式上和內容上來了解作品的特點和價值,存在語言堆砌等問題,加之目前學校的設施配備等實際教學情況,都給美術鑒賞課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新課標理念下的美術鑒賞課教學以及目前的實際美術教學情況,揭示美術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便能盡快解決這些問題,更好地適應美術課的模塊教學,縮短地區(qū)間的差異。
首先,在知識傳授方面,美術知識的傳授固然也離不開語言文字。但是那些只有用眼睛去看或用心靈去感受的“美術語言”只能由美術作品去說話,用語言文字作注解,而普通中學的美術鑒賞課教材,大多都是唯美的圖片配以文學作品注解,學生看到教材后首先感到教材的“新”,而在實際教學中,需要他們去用眼睛觀察和用心靈去感受的時候,他們卻無法做到,有時會說不清,道不明。例如:在美術課第七冊第一課美術鑒賞《搗練圖》時,同學們都能感受到宮中婦女制作絲絹的勞動場面。但是用語言去組織表達卻不知道如何說起,根本就無法領略唐代人物畫中人物造型的主要特點。學生們只能走馬觀花地看看。不能區(qū)分東西方繪畫所體現的不同的審美特征,所以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利用課件去引導學生從藝術角度,歷史文化背景去感受古代人物,給人們帶來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正如馬克思所說:“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yǎng)的人。”所以美術鑒賞課對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意識,提高藝術鑒賞的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要轉變思想,更新教學觀念,在新課標理念下的美術課教學應改變學生以往的觀念,更注重的是利于發(fā)展學生的視覺感受能力,以及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等。使學生對美術作品有更多更直接的視覺體驗,同時作品的講評應以簡練的語言講解知識要點,
也更能體現美術教學的特殊性,例如,外國美術鑒賞第四課“‘巨人輩出——文藝復興美術”一課,在介紹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達·芬奇的名作壁畫《最后的晚餐》時,我們要了解作者想要表達什么?作品中蘊藏著什么等等,只有了解和明確了作者思想觀念和情感感受,才能深入地了解和欣賞這幅作品。正如有學者認為:達·芬奇的作品深沉、含蓄、富于理性,猶如深不可測的大海。當然這也需要有教師語言的講解,即畫家所處的時代背景、畫家的世界觀、個性和生活情況等歷史背景資料的了解和掌握。在他的作品中也突出地體現勇于探索的創(chuàng)新精神。學生只有了解這些,才能達到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的目的性。
綜上所述,美術鑒賞課教學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運用形象表達感覺的能力以及藝術修養(yǎng)的提高是密不可分的。使學生在體驗中得到藝術氛圍的熏陶,得到藝術的享受。同時教師也應該不斷地學習,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努力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更好地適應新課標理念要求下的教學工作,師生教學相長,共同體驗學習的樂趣。
參考文獻:
[1]李松.美術鑒賞[2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李松.美術鑒賞.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2004-01.
(作者單位 額爾古納市莫爾道嘎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