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太松
筆者曾聆聽了一位教師執(zhí)教的對聯(lián)課《晨讀對韻》,課文如下:
晨讀對韻
天對地,室對家,落日對流霞。
黃鶯對翠鳥,甜菜對苦瓜。
狗尾草,雞冠花。
白鷺對烏鴉。
門前栽果樹,塘里養(yǎng)魚蝦。
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
這是一篇對仗工整,文質(zhì)兼美的短文,學生在老師巧妙的點撥下,學得輕松活潑,課堂氣氛十分活躍,給聽課教師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就在快要下課時,一位女同學提出了一個問題:“老師,你在課前對我們說‘前對‘后、‘里對‘外,可短文里的第五句(門前栽果樹,塘里養(yǎng)魚蝦),為什么‘前對‘里而不是‘后呢?”這是學生在讀完全文后的自主體驗,連臺下的聽課教師也為這位女同學的探究意識暗暗叫好。遺憾的是,執(zhí)教老師回答說用“前”對“里”,比“前”對“后”或“里”對“外”更準確些。至于為什么會“更準確些”?卻沒解釋清楚,沒能及時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探究。
“著墨處是畫,空白處也是畫”,這是國畫的一種繪畫技法——寫意。用筆不求工細,重在神態(tài)的表現(xiàn)與情感的抒發(fā),我們的閱讀教學不也一樣嗎?教師在教學設(shè)計中不必刻意去追求詳盡周密,在課堂教學中不必處處求全、面面俱到,而應(yīng)適當留些“空白”,帶些“寫意”,運用閱讀期待、模糊教學等技法,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維空間、想象空間、探究空間。那樣,我們才能憑借教材而跳出教材,才能引領(lǐng)學生的思路,順應(yīng)學生的心理,隨機調(diào)控,靈感迭出,學生才會無所限制,思維自由馳騁,主動展開“學”的過程,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如何做到這些,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要學會等待。《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我們應(yīng)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zhì)量?!薄伴喿x期待”要求我們擁有寬厚的期待,轉(zhuǎn)變教學理念,明確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給學生以標準答案,而是給他們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主感悟、自主探究,在自主的學習中發(fā)展思維。如上面的案例中,當時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可不立刻解答,可以把“前”與“后”,“里”與“外”在句子中替換,再讓學生去比較、朗讀、品味。教師應(yīng)學會等待,給學生一個機會,讓他們從探究中明白語言表達的準確性。等待,是對自己的信任,更是對學生的信任;等待,是一種教學藝術(shù),更是一種教學理念,是教學設(shè)計中的“寫意”?!暗却奔て鸬氖菍W生對學習內(nèi)容的一種自學、自為的心理態(tài)勢,激起的是學生主體能動的探究精神。
第二,要學會裝糊涂?!而B的天堂》一文中有這么一句話:“這美麗的南國的樹!”引導(dǎo)學生有感情朗讀這句話后,我故作不解地問學生:“作者為什么用上嘆號?”話音一落,學生便忙開了,或讀書,或沉思,或討論……一段時間后,學生紛紛搶著發(fā)言,有的說,“這嘆號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深深贊嘆,至于是否是完整的句子并不重要”;有的說“情到深處話不多”,作者被大榕樹的美陶醉了,他眼中只有樹了,發(fā)出這樣的感嘆是情深所致……這樣的教學“糊涂”是虛,“引導(dǎo)”是實,巧借“糊涂”轉(zhuǎn)換師生角色,讓學生覺得自己有責任解除老師的疑惑,讓他們在平等、融洽的氛圍中尋求自學的動力,獲得探究的樂趣,享受成功的喜悅。
第三,要有模糊教學的理念。漢字的精妙之處常常在于它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在教學中,我們不必要求學生回答問題面面俱到,感悟體會說得明明白白。意境優(yōu)美的文章以讀代講悟意韻;抽象概括的內(nèi)容引導(dǎo)想象展個性;遠離學生生活的課文提供資料幫助理解……至于學生能夠感悟多少,理解多少,答案是否符合要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種“模糊”教學理念的指導(dǎo)下,引導(dǎo)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激起他們與文本、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以自己獨特的理解去填補文本的空白。
在教學進程中,有目的地安排一些教學設(shè)計上的“空白”、閱讀教學中的“寫意”,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盡量還給學生,把學習方式和學習內(nèi)容也還給他們,給他們提供盡量多的自主學習機會,讓他們在“著墨處”讀懂文本的內(nèi)容,更在“空白處”品悟語言的魅力,布局的巧妙,作者的情致……如果我們給學生多一點自由的陽光,他們個個都會燦爛奪目。
(作者單位:安徽省滁州市紫薇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