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光
目前北京遠郊區(qū)縣農村教師的現狀不容樂觀,農村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都有待提高。其表現為絕大多數教師沒有接受過全日制高等教育;學歷教育專業(yè)與所任學科不符。另外,一些農村地區(qū)條件艱苦,信息相對閉塞,也是阻礙農村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此次筆者有幸作為研修工作站項目組派出的教師深入到北京市第80中學工作站,通過對研修學員學習情況、指導教師信息反饋、工作站多樣化培訓模式等方面的追蹤研究,為我國全面實現教育均衡化提供可操作的經驗。
一、研修工作站的培訓特點
1.根據學員自身特點,量身定制研修計劃
到80中學工作站研修學習的一共7位學員(包括英語、歷史、地理3個學科),教齡都在10年以上。工作站在了解學員所任學科、執(zhí)教年級等信息后,根據第80中學對應年級學科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特點,為每位學員都安排了一名指導教師。指導教師都是學校十分優(yōu)秀的骨干教師或者年級組長,個性特點鮮明且教學成績突出。教師在教學上對學員悉心指導,學員全程參與指導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在進站的前兩周,學員首先需要上一節(jié)公開診斷課來展示他們自己的原始水平,同時也是幫助指導教師更快地了解學員特點,發(fā)現他們平時在授課過程中經常出現且容易忽視的問題,進而為他們制定詳盡的研修計劃(見表1)。學員進站后的思路更加清晰,提高研修學習效率。
由于很多學員所學專業(yè)并非所教學科,學科專業(yè)知識有待加強。針對這種情況,工作站充分聽取指導教師建議,在尊重學員意愿的基礎上,推薦符合他們實際情況的專業(yè)書籍進行閱讀并且需要不定期的與指導教師交流學習心得,爭取在最大程度上幫助他們提高學科專業(yè)功底。
2.觀摩與實踐并行,有效提高教學能力
教學觀摩是整個研修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學員學習最直接的途徑。指導教師在研修計劃中要求每位學員一學期聽課數量不少于60節(jié)課,而學員們也十分珍惜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不僅按時進入自己指導教師的課堂聽課學習,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主動要求觀摩學習其他指導教師的教學,一個學期下來聽課數量遠遠超過計劃要求。
課前,指導教師會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及對教材的處理方法告訴學員;聽課時,學員會認真思考,回想自己教學時會如何處理,對比自己的處理方式與指導教師的處理方式有何不同,這么處理的閃光點和局限性在哪里,是否可以應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還有哪些環(huán)節(jié)可以改進等等。這一系列的思考與體會在聽課的過程中都會記錄下來;課后,學員會就自己記錄下來的想法與疑問和指導教師進行交流討論,指導教師在充分聽取學員的想法后給予指導與解答。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集體備課是一項重要內容。它既是對上一周教學效果的總結,也是對下一周教學內容的討論——定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統一教學進度。以地理學科為例,每次備課活動會以專題的形式展開研討,如地球的自轉與公轉一節(jié),主講人負責分析和歸納本節(jié)的知識點,提出學生在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上易混淆的概念,同時有針對性地配以目標檢測習題。當一名教師提到某個重點內容時,其他教師會認真記錄并不時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或建議。大家各抒己見,資源共享,經過認真討論確定教學重點以及解決方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考慮教學難點及處理方法,大家共同制定計劃,統一進度。每位教師則根據自己所帶班級的實際情況對集體備課的教案加以調整,進而形成體現符合本班實際的個性化學案和教案。有些學員反映由于地理學科屬于非中考科目,在學校得不到重視,整個初中年級只有一位地理老師,無法實現集體備課。因此在第80中學參與集體備課不僅讓自己在專業(yè)上有很大收獲——更深地挖掘教材,拓寬思路;而且更被第80中學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積極探討、集思廣益、資源共享、共同發(fā)展的氛圍所感染。
學員在經過大量聽課、參與一系列教研活動后,就要準備講一至兩節(jié)研究課。在上課之前,指導教師首先會讓學員獨立寫出教學設計,同時幫助他們檢查專業(yè)知識方面的瑕疵。例如:一位地理學科的學員在講“北京市的天氣”一課時,對天氣概念的主要指標氣溫和降水兩大要素還沒有講清楚。經過指導教師的及時提醒,他才意識到自己對這個知識點還沒有吃透。另一位學員在教學設計上顯得十分平淡,整節(jié)課幾乎都是平鋪直敘的講述,此時指導教師建議“可以再增加一些學生活動,讓學生在‘完成任務或通過觀察、分析中獲得知識,并提出一些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關注自然對人和環(huán)境的影響,以及人對自然(天氣)的觀察、認識過程。”這一點撥,學員不僅感覺自己的課堂活動豐富了,而且思路也比以前更加清晰了。
此外,第80中學每學期都會開展“校園開放日”活動,家長和教師可以進入學生所在班級同他們一起聽課學習。學員們也利用這個機會聽了其他學科優(yōu)秀教師的公開課,可以說進行了全方位的學習。學員們普遍反映“工作站真的為我們農村教師搭建了一個可以和城區(qū)名校名師零距離交流的平臺,擺脫了家庭和工作負擔,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盡管這段時間日程安排很密集、學習很辛苦,但真的收獲非常大,很多教學方法以前從沒想過?!?/p>
3.專業(yè)學習,參與城區(qū)教師進修活動
學員進修期間,教育學院與教師進修中心每周會聘請名師專家開展講座、或者特、高級教師講示范課、教研員解讀考試大綱等。這些內容豐富的活動涉及教師的自我認知、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班主任管理、教學管理等與教師成長息息相關的多個主題。學員們在認真學習的同時也被專家和名師那種精湛的教學藝術、高站位的學科視角以及獨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這樣的進修活動不僅讓學員開闊了視野,加深了對學科本質的理解,而且也使他們站在了一個更高的角度來重新認識和體會教師這份職業(yè)的內涵和價值。
二、研修工作站的培訓效果
1.學員職業(yè)素養(yǎng)全面提升
研修工作站的這種培訓方式有效地避免了傳統培訓中出現的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現象,與學員的實際工作聯系緊密。盡管有些學員也參加過城區(qū)的一些教研進修,但每周一次的活動讓大家普遍感覺不解渴,而且不夠深入。學員在正式進入工作站以后,每天都可以和指導教師面對面交流,同時在指導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學員的教學理念也會顯著提升。在與學員們的訪談中,筆者了解到由于多數學員來自偏遠的山區(qū)學校,學生層次相對偏低。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教學水平也逐漸退化,思想日益封閉,最終導致停滯不前,認為自己原有的教學水平足以應對學生的需要。而工作站的這種研修方式正好為他們提供了這樣一個直面城區(qū)頂尖學生、頂尖教師的機會,重新喚醒他們的學習激情。
一位英語學科的學員在填寫調查問卷時寫到:“以前我講解閱讀理解時,就是逐字逐句的翻譯,根本沒有認真思考過做題思路和解題技巧是怎樣的。還總埋怨這么掰開揉碎的講,為什么學生的閱讀成績還是上不去?現在終于體會到了教學真的是要授之此‘漁而非彼‘魚?!?/p>
2.指導教師教學相長
指導教師在工作站指導學員的這段時間也感到受益匪淺,用“雙贏”一詞表達了他們的收獲。在訪談的過程中,一位指導教師談到:“有人天天聽課,無形中也在督促我不能懈怠,每節(jié)課都要認真對待,而且課后還要與學員交流,有理有據地說出設計思路,這些都需要不斷地學習總結。另外,每位學員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學習需求,幫助他們在教學水平上有所提高,就要在了解他們的基礎上不斷打磨自己的指導方法,逐漸積累培訓經驗,這也有助于自己的專業(yè)提升。除此以外,農村教師身上那種特有的樸實、刻苦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我。我們在一起工作學習的同時,也收獲了一份珍貴的友誼?!?/p>
三、收獲與思考
筆者經過近半年的追蹤研究,參與了教師研修工作站的所有活動,與學員們一起體驗了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感受到了指導教師的個人魅力。在工作站期間,筆者聽了多個年級、多個學科的課。因此,在獲得與其他學員同樣的提高之外,還收集到了更多的課例和更加廣泛的信息。與此同時,為了讓項目組及時掌握工作站的運行情況,使培訓模式更加完善,筆者與指導教師積極配合,及時督促學員的學習進程,不斷與他們交流溝通,深入了解他們的困難并且每周向項目組匯報工作站運行情況以及需要調整之處,利于項目組更具針對性地解決問題,確保工作站的正常運轉。
通過“農村中小學教師研修工作站”這個平臺,學員和指導教師可以進行實時的面對面交流,這種個性化的指導不僅滿足了不同學員的學習需求同時也提高了工作站的培訓效果。在這里他們既是師徒,也是朋友;既收獲了知識,也收獲了友誼。同時學員之間也建立了穩(wěn)定、持久的聯系,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強了各區(qū)縣之間的信息交流,對于出站后學員的后續(xù)提升會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