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杰
計劃是一切行動的開始。制訂周密而可行的復習計劃是高考復習的基本保證。從總體上說,復習計劃應是科學、全面、精細的。所謂“科學”是指復習工作的安排是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所謂“全面”是指復習內容能覆蓋全部的考試范圍;所謂“精細”主要是指為每個知識點的呈現(xiàn)找到知識體系中的最佳位置。
一、對化學高考復習性質的認識
化學高考復習是學生學完了高中化學學科知識,初步形成了本學科的知識體系,認識了本學科的最基本的一般規(guī)律,初步掌握了本學科的最基本的思想和方法,在此基礎上,須完善知識結構,熟練掌握學科的基本規(guī)律,學會用學科特有的思想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的一項學習任務。
高三的高考復習教學和高一、高二教學的區(qū)別首先在于學生不同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能力,離開了這一認識,就易在復習教學中出現(xiàn)“炒冷飯”“走回頭路”現(xiàn)象。高三復習的目的之一是“完善知識結構、熟練掌握學科的基本規(guī)律”,要實現(xiàn)這一目的,在教學中的查漏補缺和強化訓練是必不可少的。但高三復習中還有更為重要的一個目的——“學會用學科特有的思想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忘記了這一目的,就會進入重復操練的誤區(qū)或陷入“題海”的困境之中,使師生苦不堪言,而教學效率極為低下。
所以在高考復習中,對其性質的正確認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指導作用。必須使廣大教師在這一點上達成共識,才能使復習計劃有明確的目標,使復習工作走上正確的軌道。
二、復習體系的確定
復習體系通俗地說是指整個學科知識復習的先后順序,這是各備課組在制訂復習計劃中首先要考慮的第一個問題。從調查的情況來看,通常有三種選擇:一是按學生先前(高一、高二)學習的順序(即按教材順序);二是按模塊順序;三是按學科知識塊。
目前多數(shù)學校的復習體系受制于復習用書。一般教師往往采用直接按復習用書的編排順序來安排復習內容。這樣操作的教師往往不太在意對復習體系的研究,認為反正復習就是將高中全學科的知識過一遍,孰先孰后都一樣。
按先前學生學習本學科知識的順序來進行復習是否高效?以下案例可說明問題。
案例一:離子方程式的復習
學生在高一學習如何書寫離子方程式時,是按“一寫”→“二拆”→“三約”→“四平”的程序展開的。但在復習教學中,就應突出從化學方程式到認識離子反應方程式的根本原因是揭示了反應的本質,更忠實于事實。如Ca(OH)2和Na2CO3的反應,從復分解的角度看是一種堿和一種鹽反應,生成了新的堿和新的鹽,但從離子反應的角度看,這是堿和鹽的反應嗎,反應生成了新的堿了嗎?我們不必反復對學生強調該拆不該拆,而是強調我們要忠實地記錄事實:將一種物質置于一定環(huán)境(或條件)下,物質主要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是分子嗎,是離子嗎,是沉淀嗎,有哪些離子相互間能發(fā)生化學反應?我們將此記錄下來,這就是離子方程式。為什么非得從化學方程式翻譯過來呢,直接指向反應的本質不是更好嗎?在實際教學中,讓學生從離子方程式去還原化學方程式往往有更好的教學效果。
高一新生學習本學科知識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漫長的。而復習重走老路,顯然是不合理的,這樣的復習課往往存在學科視角低下、思維層次低或難點集中的弊病。
新課標實施后,高中化學教學內容分成八個“模塊”,即八本教材。按浙江省高考方案,理科學生參加理綜考試涉及化學學科有五個“模塊”,這就產生了按“模塊”進行復習的選擇。這種選擇是否合理?
案例二:二氧化硫能否和氯化鋇溶液反應的解釋
在《化學1》模塊復習的教學中,教師向學生提出了“二氧化硫能否和氯化鋇溶液反應”的問題,經師生共同討論后得出了“兩者不能發(fā)生化學反應的結論”。但對這一結論的解釋是“假如反應發(fā)生了,生成碳酸鋇和鹽酸,而碳酸鋇是能溶于鹽酸的”。高三學生還只能從這種初中學生的視角解釋這個問題嗎?為什么不從溶度積常數(shù)來進行更科學的解釋呢?
事實上各模塊之間有許多內容是交叉和重復的,必修模塊與選修模塊交叉和重復的知識其內在有一個認識逐步深化的問題,若完全按“模塊”進行復習,很難從較高的視角來審視化學問題,不利于學生學科思想的建立。如《化學1》模塊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元素化合物知識,通過這一模塊的學習,學生掌握了化學反應的一些基本規(guī)律,如復分解反應規(guī)律、離子反應規(guī)律等。但在這一階段的學習中,學生尚未接觸到化學平衡理論、電離理論、沉淀溶解平衡理論,他們對復分解反應規(guī)律、離子反應規(guī)律的認識是膚淺的。而當學生學完《化學反應原理》模塊后,他們對復分解反應規(guī)律和離子反應規(guī)律就會有新的更為深刻和本質的認識。所以我們認為完全按“模塊”教材復習也是不合理的。
集各校高三化學備課組實施的復習計劃之優(yōu)、之長,我們認為高三化學復習當按學科知識塊來構建合理的復習順序。根據(jù)化學學科特點和多年來高考復習的經驗,人們往往將高中化學學科知識分成“元素化合物”“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有機化學”“化學實驗”四大知識塊,這四大知識塊雖互有交叉,但側重點不同,各自有比較清晰的研究對象。在組織復習時,這四大知識塊的呈現(xiàn)順序應是:“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元素化合物”→“有機化學”→“化學實驗”。
以上四大知識塊的安排是從學科最基本的思想和方法、學科最一般的基本規(guī)律入手。學生有了這些基礎理論的支撐,對后續(xù)復習的內容,就有了一種高屋建瓴的視角。如在其后“元素化合物”“有機化學”知識塊的復習時,能從理論的高度分析具體化學反應事實,從而避免了死記硬背。將“化學實驗”放在最后,是因為化學實驗涉及的問題除了實驗本身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外,實驗現(xiàn)象的分析和解釋既需熟悉各種常見無機物、有機物的性質,又需熟練運用各種化學基本理論。尤其是化學實驗方案的設計、改進更需學生具有評價、創(chuàng)新的高級思維能力,而這種能力正是我們期望學生通過高考復習能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的。
由于浙江省率先在高考“理綜”考試中引入了《實驗化學》模塊,近年來對化學實驗的考查出現(xiàn)了一些新變化,如更注重實驗的一般方法和原理,增大了探究性實驗方案的設計等。一些學校對“化學實驗”知識塊的復習產生了許多疑問。需說明“化學實驗”并非《實驗化學》,即“化學實驗”知識塊不是指《實驗化學》模塊,不要以《實驗化學》中的具體實驗來組織“化學實驗”的復習?!盎瘜W實驗”知識塊可分解為兩部分:一是實驗現(xiàn)象的描述和解釋,二是實驗的一般方法和原理。前一部分建議穿插在元素化合物部分,在元素部分復習實驗現(xiàn)象時,若學生沒有觀察過的實驗需重新演示,讓學生獲得真實的感受,若已經做過了,可用錄像代替。也可創(chuàng)設新的情境,讓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有更深刻的認識,如讓學生回顧鈉和水反應實驗現(xiàn)象,預測鈉和硫酸銅溶液反應的實驗現(xiàn)象,再讓學生觀察鈉與硫酸銅溶液的實驗,從對現(xiàn)象的分析可更深刻地認識鈉和水溶液反應之激烈程度。而后一部分可單獨組成復習內容。從研究化學現(xiàn)象所必需的最基本操作和方法開始入手,逐漸上升到用實驗手段對化學反應規(guī)律、化學反應條件的控制的研究,從定性研究上升到定量研究,從單一物質的性質探究實驗過渡到集多種實驗方法和手段的物質制備的綜合實驗。
三、復習進度的安排
從時間分配的角度來看,通常各校高三復習計劃中將高三第一學期作為高考復習的第一輪,在高三第二學期的前兩個月作為第二輪,在最后一個半月作為第三輪。這樣的時間分配經多年實踐證明是合適的。但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在計劃的實施過程中,近80%的高三備課組都抱怨復習內容多,時間來不及,原先制訂的計劃無法完成,第一輪復習常出現(xiàn)虎頭蛇尾的現(xiàn)象,有20%的備課組干脆將第一輪復習延至高三第二學期。
近年來,浙江省“新高考”中“理綜”考試的范圍和要求多次作了調整,這些調整的基本思路是縮小考試的范圍、減少考試的內容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而自課標實施后,高中化學新授課可在高二全部結束,留給高三化學復習的時間為整整一年。那么化學學科內容并未增加多少,而復習時間更長,為什么反而出現(xiàn)復習時間來不及的現(xiàn)象?以上問題的出現(xiàn),似乎有些不合情理。
其實這種現(xiàn)象是由多年來高考命題視角不斷變化和擴展,考試試題不斷積累,教師在復習過程中,對每個知識點涉及的高考試題和命題視角都得在課內呈現(xiàn)所造成。
相對于以前的單學科考試,高考“理綜”考試中理、化、生各科試題量少,知識覆蓋面小,一些以往的常見考點由于“理綜”卷試題量的限制,無法在每次考試中都出現(xiàn)。對付單學科考試的在每個知識點“深挖細找”,反復訓練的復習策略在對付“理綜”考試時,其低下的效益已顯而易見。針對這種情況,我們當然不能心存僥幸,復習時還是應做到全面、細致,不留死角,但在復習進度的安排上,采取的策略應是“粗線條、搭框架、多輪次、補精細”。
“粗線條”指的是,在高三第一輪復習中,應著眼于學科的基本規(guī)律的呈現(xiàn)和基本方法的使用,不必過度拘泥于某些細節(jié)問題。以學科的基本規(guī)律和基本方法為主線條,勾勒出本學科的基本輪廓,使學生在高三的化學學習中遇到問題時都能從學科的基本規(guī)律入手,使用學科的基本方法去解決。
“搭框架”是指學科知識體系的建立。高三第一輪復習中要注重各知識點的彼此聯(lián)系,這些聯(lián)系要在不同的章節(jié)、不同的模塊中去尋找,使學生對整個高中化學知識體系有一個完整的認識,有了這個基礎,極有助于學生從更高的視角來俯視化學問題,對問題有全局性的把握。
“多輪次”通常是指一輪、二輪、三輪復習。在多輪次的復習中對學科基本規(guī)律的反復認識,對學科基本方法的反復運用,使學生的學科知識體系越來越穩(wěn)固,解題思路越來越清晰,解題方法越來越靈活。在制訂計劃時,較難的是,要設計好每個輪次不同的能力要求,具體應體現(xiàn)在試題難度逐漸增大、不斷保持命題取材的新穎性,不斷擴展解題的視角,這樣就可使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提高。
其實從整個高中化學學習的進程來看,化學學科的復習并不是從高三才開始的,在高一學完了必修模塊后,教師就應讓學生對整個元素化合物知識作整體回顧,利用必修模塊中所學的有限的結構理論,從眾多的看似雜亂的化學的反應中找出規(guī)律,從而提高對本學科知識的認識水平。在高二會考前對會考涉及的三個模塊,根據(jù)會考要求作一次系統(tǒng)復習,這樣有利于在會考中取得較好成績。
“補精細”既指在多輪次的復習中逐步做到對知識點的細化,又指在復習計劃中對每個知識點的呈現(xiàn)找到知識體系中的最佳位置。
知識的細化可加深學生對某知識點認識的深化,有助于學生在某一類問題的處理中形成一種獨有的視角和方法,在這類問題的解決中達到較為熟練的水平。對多數(shù)學校和教師來說,對知識的細化在復習中是較為關注的。我們在這里提出“補精細”,其“補”的含義是指不要在復習起初就試圖達到知識的細化,知識細化是在學科知識體系建立的過程中,根據(jù)學生能力和復習允許的時間逐步達到的。
更為重要的是復習計劃中每個知識點的呈現(xiàn)要找到知識體系中的最佳位置。如某校一位教師在復習離子鍵、共價鍵內容時,一味強調離子鍵、共價鍵的成因和類型,卻沒讓學生書寫離子化合物的電子式和共價化合物的電子式。課后和這位教師進行了交流,才知道該教師將電子式的書寫這部分內容安排在化學基本用語的復習專題中,已在前面的課中復習過了。這樣的安排顯然有其不合理之處,當學生對離子鍵和共價鍵的本質認識還比較模糊的時候,就讓學生去練習書寫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的電子式,學生只能停留在機械模仿的水平,而不能認識電子式所表示的真實含義。
又如,有的學校在復習時是按先復習基本概念后復習基本理論的順序進行的。概念和理論怎么能分開?化學的基本理論就是由特定的學科術語和概念相互組織而形成的。如復習了強弱電解質的概念,而不講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能講清概念嗎?所以概念和理論是不能“單打獨斗”的,必須“捆綁銷售”。
合理地安排好知識點呈現(xiàn)的次序,很多情況下可做到“順水推舟”“水到渠成”,反之則需“重起爐灶”,事倍功半。
(責任編輯:林靜 馬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