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惠英
兒童經典誦讀是激發(fā)潛能、學習語言、增強人文底蘊、開啟智慧的重要途徑,同時又能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審美能力和高尚的情操。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誦讀古詩詞成為小學生了解祖國傳統(tǒng)文化,陶冶情操,增長智慧,健全人格的重要載體,是提高學生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
一、開啟誦讀潛能,調動誦讀情感
背誦是兒童的天性,利用記憶力和直覺力輕松、愉悅地誦讀經典,同時也不會使孩子增加額外的負擔,相反會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以“經典教育”活動為主題,引領學生們走進文化經典的圣殿。閱讀有價值的書為起點,重拾文化經典,深植讀書風氣。《三字經》《弟子規(guī)》《中庸》《論語》……經典古詩、并將《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作為必讀書目。并組建“智慧種子”小組,通過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以交互性閱讀為基礎,調動學生情感潛能和智慧潛能,充分運用學生求知的自主權,讓學生對古詩詞的字、詞、句、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提出疑惑,通過與同學、老師之間的討論、交流,讓學生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yǎng)學習興趣。此外,根據誦讀進度,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如經典誦讀表演賽、經典知識競賽……陶冶情操,加強修養(yǎng),提升藝術品位,豐富生活。正所謂“讀經典一部,勝雜書萬卷” ,從小背誦經典就好比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孩子的心胸會更寬廣,眼界會更深遠,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見識,我們現在所說的文化教養(yǎng)。有了這樣的底蘊,再去學習比較淺近的應用性知識文化,孩子就會得心應手,事半功倍?!叭酥?,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抑揚頓挫的誦讀聲和著悠揚的韻律,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在經典詩文中徜徉,在感知經典傳統(tǒng)文化中成長。長期教學實踐表明,誦讀經典可以讓兒童在記憶的廣度和深度方面獲得顯著提高。長期開展兒童經典誦讀是激發(fā)潛能、學習語言、增強人文底蘊、開啟智慧的重要途徑,同時又能培養(yǎng)孩子的高尚的情操和人文關懷,由此可以使孩子變得胸懷博大、知書達理、善良聰慧、樂觀堅定。
二、激活誦讀興趣,撥動誦讀旋律
興趣就是人們探究某種事物或現象的心理傾向。如果能夠激活學生誦讀古詩詞的興趣,使他們無論是對背誦的過程,還是對背誦的結果,都興趣盎然,興致勃勃,把背誦古詩詞當成一種愛好,那么背誦古詩將成為他們主動的需要,而不是負擔。詩詞本身就蘊含著無窮的魅力,強大的生命力。只要抓住精要之處,引導學生誦讀詩中的精華,是最能激活學習興趣了。讓學生對詩詞進行思路比較、中心比較、離別的詩在意境上的區(qū)別。學生通過品味、理解,《別董大》卻以悲景寫豪情,“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奮發(fā)精神盡顯其中。在討論中得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不僅寫登樓所見,更突出了“登高才能望遠”的人生哲理,自然比片面寫景要更勝一籌。如此比讀,學生的眼界開闊了,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也得以發(fā)散,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內涵。從而激起了學生讀背古詩詞的極大興趣。讓學生把誦讀興趣當成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童趣內容的詩篇特別能激起小學生的興趣,記住了有趣之處,往往就理解了作品。
三、培養(yǎng)審美能力,感悟誦讀快樂
古詩詞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體驗,是人類精神園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夢幻,是審美藝術金字塔的頂端。古詩詞在中國人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它以完美的形式、不朽的審美藝術價值吸引著無數仁人志士。誦讀,是把無聲的視覺語言化為有聲的聽覺語言,把儲存信息的符號載體還原成作者所要傳達的真情實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躍出紙面,使學生進入角色,入于目、出于口、聞于耳、銘于心,多方面地感知作品的內容,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和感染,獲得初步的審美享受。用富于感染力的誦讀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美的感受。誦讀過程實際上也是學生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使經典美文真正引起學生的興趣。例如,對于古詩《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領悟“綠”字的精妙,通過錄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一幅幅花紅柳綠,草長鶯飛的江南春色畫面將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細細地品味了詩中的語言美,很快領悟到了“綠”字的神韻?!熬G”字既涵概了“滿”、“入”、“過”的意思,又突出了東風催春勢不可擋的盎然生機。明意悟情,才能真正地掌握古詩詞,才能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