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存洪
有些校長經(jīng)常忙著“接訪”,坐在辦公室里,門外排著長隊求見,這個出門那個進來,請示“這該怎么辦”“那該如何做”,校長便如“萬能的主”一般一一作出詳盡指示。幾次到中小學調研,都遇到這樣的情況:問及工作思路,職能部門負責人甚至分管副校長都“脫口而出”一句話:“聽‘老大的,我們‘老大很有能力,他都考慮得很周到,我們用不著操心”。校長不覺得這種工作方式有什么不妥,認為校長的工作原本就是這般“婆婆媽媽”,甚至越忙越是覺得自己工作的重要,越忙越是覺得這么重要的工作唯有自己才能勝任。
雖然“下屬請示(提問)———領導指示(回答)”經(jīng)常被視為完成任務的最有效率的方式之一,但如果長期單一地采取這種工作方式,很容易使下屬養(yǎng)成依賴、等待和不負責任的心理———“你是校長,你怎么吩咐我怎么做,做錯了也不是我的責任,因為我完全是按照你的指示去做的”,談不上主動、積極、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從而會極大地阻礙下屬的成長和進步、極大地影響管理效能和辦學質量。而校長本人,也會因此而陷入事務性的工作,窮于應付,更主要的是,這種工作方式會導致校長只有想法的付出,而沒有思想的吸納,沒有了接觸新鮮和有力的觀點的機會。
有一則經(jīng)典材料《誰背上了猴子》很耐人尋味:
某領導坐在辦公室,一位下屬敲門進來,身上背著一只猴子(工作任務)。下屬一般會說:“領導,您看這事該怎么辦?”這時,他身上那只猴子有一條腿就悄悄搭在了你肩上。如果你不警惕,你說:“這事呀,我還沒怎么想好,讓我想想吧。”話音剛落,那只猴子就完全跳到了你身上。那位下屬就興高采烈地甩掉了自己的猴子,一身輕松地離開了你的辦公室。這樣的下屬多了,你的辦公室里就堆滿了他們的猴子??蓱z的是,你自己那只猴子被冷落到墻角,沒人關愛,沒人喂養(yǎng),餓得嗷嗷直叫。
其實,當下屬請示“這事怎么辦”“那事如何做”時,校長大可不必總是直接給予現(xiàn)成答案,或者說“讓我想想”之類的話而把事情攬到自己身上。很多時候你完全可以用一種更有附加值的方式做出回應———把球“踢”回去,向下屬提出問題:“你看這事該怎么辦?我想先聽聽你的意見”,或者說:“你現(xiàn)在沒想好,那你再想想,想好了以后告訴我”。
有學者斷言,提出問題而不是給予答案已經(jīng)成為成功領導者重要甚至是關鍵的素質。管理大師德魯克特別強調,過去的領導者可能只知道告訴別人該做什么,未來的領導者一定是知道怎么去提問的。越來越多的組織管理理論的前沿學者,如,彼得·圣吉、彼得·韋爾、丹尼爾·高爾曼、馬歇爾·薩斯金等,以及優(yōu)秀CEO如諾基亞的奧利拉、GE的杰克·韋爾奇和微軟的比爾·蓋茨等,都強調提出正確問題的能力已經(jīng)成為當代領導者的關鍵競爭力。
的確,只要運用得當,“提問”式的管理可收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一,減少員工的依賴心理,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增強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使命感;第二,使下屬有更多的機會鍛煉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大大加快他們成長成熟的步伐,真正實現(xiàn)“強將手下無弱兵”;第三,有助于人們發(fā)現(xiàn)并承認自己的弱點——“我不是什么都懂,不懂就要學”,否則,面對校長的提問,我屢屢“啞口無言”會很難堪———從而促使個人、團隊和組織的學習力得以提升。
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但還有一句話,叫做“大樹底下不長草”。沒有大樹的遮風擋雨,小花小草肯定會經(jīng)受更多的風吹雨打,然而,事情往往還有另一面,那就是———陽先會更多地照耀她、甘霖會更多地滋潤她,她才能得以更快地生長。對一個組織而言,唯有一個個員工都成長起來了,才能真正建成一個堅強有力、無堅不摧的團隊,才能真正實現(xiàn)“什么樣的領導配有什么樣的群眾,什么樣的群眾配有什么樣的領導”的良性循環(huán)。
當然,一定程度上說,“提問題”遠比“給建議”要困難得多。愛因斯坦說得好:“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shù)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要使所提出的問題有高度、有深度、有質量,校長應注意提問的技巧和方式方法,下面幾個方面當值得重視:
注意提問的導向作用。有效地引導員工朝著正確解決問題的方向去作深入思考,不是簡單地追求形式上的熱熱鬧鬧———為了提問而提問。為此,適當?shù)亟o予一些背景知識是必要的,啟發(fā)引導及追問技巧也是值得考慮的。
避免質問的口氣。提問的關注點應放在提高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工作績效上———如“哪里做得不錯”“怎樣做會有更好的改進”等,盡可能避免提出“哪里出錯了”“為什么會那樣做”之類的質問。抱怨或追究責任可能會傷及員工的自尊心,無益于問題的解決,領導者開闊的胸襟和積極的態(tài)度會鼓勵員工從更廣博的領域里尋找更有效、更豐富的答案。
避免有操縱傾向的問題。那樣的提問會讓員工覺得自己好像是在接受審問,從而容易產(chǎn)生逆反心理、抵觸情緒以及“地位的保護作用”。為此,提問的語氣要柔和一些,不要咄咄逼人,盛氣凌人,有人認為“提問的語氣越柔和,問題的能量就越大”,很多時候的確如此。
把握提問的頻率和數(shù)量。一次給你拋兩個球,你一手接一個,問題不大,但如果一次向你拋十個八個球,你能接住多少?恐怕還是兩個而已。所以,向下屬提問,一次不宜提得太多,即使有必要一次問多個問題,也不要連珠炮似的發(fā)問,那樣會讓下屬感到喘不過氣來,可能會造成每個問題都說幾句,但都是蜻蜓點水,點到為止,缺乏思想的深度;或者刻意避重就輕,挑簡單的問題說,以“拖時間”的策略回避難繁的問題。
學會等待。除非是突發(fā)問題需要立即拿出對策和措施,一般來說,對于問題的結論不能操之過急,不要害怕沉默,要留給對方充足的思考時間。如果不給思考時間或留的時間太短,問題一出,就要求對方回答,則難以得到多少開放的思路。
善聽不同意見。校長固然要交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完全志同而道合,對自己的提高其實是沒有什么幫助的,“與所見相同的人溝通,毫無益處,要有分歧才有收獲”,所以,還應該交幾個“諍友”,鼓勵他們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雖然他們說的不一定都對,但通過他們的意見,能夠引起自己的反思,起到激蕩思想、啟迪思維的作用。管理大師德魯克說:一個領導僅有自己的見解還不夠,還應注意“反面意見的運用”,能激發(fā)爭辯的“反面意見”如同想像力水管的“水龍頭”,而且反面意見本身正是決策需要的“另一方案”。
始終保持積極、專注、謙虛的態(tài)度。在聽取回答的整個過程中,應神情專注,不能目光游移、心不在焉、邊聽邊做其他事情;應以適當?shù)谋砬樽龀龌貞?,不能不哼不哈、不置可否,否則,會讓對方感到不被尊重、不受關注而興致索然。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士指出:“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作為知識分子的教師更是如此,合適的肯定能鼓勵他們作更多、更積極、更深入的思考。再者,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不可能有萬能的領導,遇有不清楚的地方,應抱著謙虛的態(tài)度,不恥下問,李政道博士有句話說得好:“求學問,先學問;只會答,非學問?!辈欢蛦?,非但不會讓下屬看輕,反而會因為你的實事求是、虛懷若谷而贏得他們的敬重。
(作者單位:江西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