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雙蓮
開發(fā)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是數學新課程教育目標的核心。實現上述目標,需以課堂教學作為主陣地。但由于課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學內容、目標、時間、空間等因素的制約,教學中往往不能盡情揮灑。因而,要充分發(fā)揮數學教學的育人功能就必須在立足課堂教學的基礎上,輔之以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課來彌補課堂教學自身的不足。
按照《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數學活動課應當成為小學數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深化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同時,如何開展好“綜合實踐活動課”,是數學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與數學常規(guī)教學的關系,加強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必要性
現行的小學數學教材內容是必修的學科基礎知識,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和發(fā)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這點是活動課不能代替的。數學課是數學活動課的基礎。同時,也要清楚地認識到,教材內容側重于書本知識,多數屬靜態(tài)學習方式,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相對穩(wěn)定。而活動課較為靈活,側重于實踐性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多屬動態(tài)學習方式,便于吸取新信息,能較快適應社會發(fā)展變化的需要,在開發(fā)學生智力,培養(yǎng)各種能力方面有數學課難以相比的作用。
綜合實踐活動課能很好地彌補數學課自身的不足,是數學課必要的有益的補充。數學課與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是構成小學數學課程的兩大板塊。兩者各有所長,又都有局限性。只有兩者有機結合,在內容和形式上相輔相成,在方法和效果上相得益彰,實現“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實現學科素質教育的培育目標。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不是可有可無、可多可少、可好可差的,帶有隨意性的課外活動,更不是只面向少數學生、培養(yǎng)少數尖子生的課外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不僅要成為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教育思想和培養(yǎng)目標上要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甚至要有超前、創(chuàng)新的教育意識。因此,在實施過程中,要有組織、有計劃、抓落實。要切實開展好教研及評估工作,加強管理,追求特色與實效。務必促使必修課與活動課優(yōu)化組合,產生綜合效應,推進完整意義上的學科素質教育。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不是數學課堂教學的簡單重復,這決定了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有別于常規(guī)的課堂教學。數學綜合實踐的功能是什么呢?就是讓學生通過情趣盎然的數學活動,從數學的角度去認識事物,領略數學在生活、生產、科技與社會發(fā)展中的美妙及作用。體驗在數學實踐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中的樂趣,使學生喜歡數學、愛好數學,樂于動手,善于動腦,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要達到怎樣的目標呢?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運用數學的興趣;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啟發(fā)學生從數與形的思維角度去觀察、認識事物,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結合數學特點及活動內容,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滲透一些數學思想和方法。
二、數學活動課要注意和講求的主要問題
l.要精心選取活動課的內容,巧設活動形式,有效地組織開展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內容的選取不必受課本的限制,但也不能脫離課堂必修課教學。必修課的內容是以算術知識為主,代數、幾何、統(tǒng)計等方面的知識為輔,選材較規(guī)范,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而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的選取范圍廣、靈活性較大,在激發(fā)學生興趣,開闊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能力方面有必修課不能相比擬的優(yōu)勢。發(fā)揮數學活動課的優(yōu)勢,選材是關鍵,活動是主旨,組織是保障。因此,選材時除了要考慮內容的科學性與教育性外,還要注意“趣味性”與“思考性”,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
兒童天生好奇、好動、好問,有較強的求知欲,活動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適合小學生的特點。取材應在學生能夠理解、接受的前提下,盡可能求新,求奇,求趣。如“奇妙有趣的數學”一課,從介紹古今中外人們研究縱橫圖的趣聞入手,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繼而通過讓學生學畫三階縱橫圖了解旋轉、對稱;然后啟發(fā)學生推理填數,以數謎題“妙啊妙+真是妙=真是妙啊”作結束語。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增知長才。
有些內容本身趣味性欠缺,要突出問題的奇與趣,關鍵在教師能不能設計好。
如,長跑有11人獲獎,跳遠有5人獲獎,乒乓球有3人獲獎,買來的獎品如果每人一份,則剩6份。一共買來多少份獎品?
長跑有11人獲獎,跳遠有5人獲獎,乒乓球有3人獲獎,買來的獎品如果每人一份,就有6份剩余,這是怎么回事呢?你知道買來多少份獎品嗎?
相比而言,后一題的設問方式比前一題更能吸引學生。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綜合實踐活動課要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加強思維訓練,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一是要配合課堂教學,編選設計一些單項訓練,如,應用題的一題多解等;二是針對思維訓練,如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判斷與推理等。如下面的推理練習。
看式推理:
(1)口×△=△+△+△
O+口=9
O=?
(2)甲+乙=90甲=?
乙+丙=100乙=?
甲+丙=110丙=?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形式是由活動內容決定的。內容的靈活性決定了活動形式的多樣性??梢允侨嗷顒?、小隊活動、小組活動;可以在室內進行,也可以在室外或其他場地進行;可以采用數學故事會、游戲、游藝會、講座、表演賽、擂臺賽等形式開展。但無論以何種形式進行,要講求精心設計和有效的組織,真正達到預期的效益。
2.綜合實踐活動課要突出“活”與“動”的特點,重視學生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注意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滲透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本質特點是活動。“活動”是主體性的源泉,“實踐”是探求真知的標識,“創(chuàng)新”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要發(fā)揮動態(tài)教學的優(yōu)勢,充分讓學生動眼、動口、動手、動腦,多種感官協(xié)調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發(fā)現問題,探索規(guī)律,解決問題。如,用“擲骰子游戲”進行讀數練習和口算訓練,很受低年級學生歡迎;“撲克游戲”對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提高運算能力事半功倍。又如,結合長方形面積和周長教學,讓學生在拼拼、擺擺、想想、算算的過程中發(fā)現:“周長相等的長方形,長與寬越接近,它的面積就越大”的規(guī)律,進而遷移出“和相等的兩個數,它們的差越小積就越大”,這樣既鞏固了基礎知識、長了新知,又滲透了函數思想。
針對現行教材的某些不足,可以設計“巧分妙拼”“七巧板游戲”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對于高年級學生,要有意識地通過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向學生介紹一些現代數學思想和方法,重在進行學法指導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訓練。如,向學生介紹“枚舉法”并引導學生嘗試操作,讓學生在嘗試實踐中求知探新,激勵學生敢想、善想、敢做、善做。再如,教學以“環(huán)形面積”為主題的活動課,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并分別準備好測量工具,組織學生測量和計算校園環(huán)形跑道面積。首先,組織學生觀察、分析跑道特點,找出合理的測量方法;然后,各組分別測量出數據,計算出面積。由于測法各有不同,結果有微小誤差。經組織全班交流討論后,找出了產生誤差的原因,并告訴學生:較大面積的測量、計算,出現微小誤差是允許的,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相對”思想的教育。整個活動過程學生興趣濃厚,主動性強,學生不僅學到了實用的知識和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了問題,而且體驗了學習的快樂和知識的價值。從一個個開心的笑意中,不難感受什么是滿足。
3.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要突破校園的時空局限,引導學生在校外廣闊天地中開展感興趣、有收獲的實踐活動
在校園內開展活動,時間、空間、環(huán)境條件都受到較大的限制,使活動內容結合社會生活實踐的機會大大萎縮。因此,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必須突破校園的時空限制,走向自然、走向社會生活。教師應當發(fā)揚創(chuàng)新精神,設計各種靈活新穎的綜合性實踐主題活動。
如,一位老師設計了在小學六年級開展的“生活中的幾何圖形”主題活動:
活動內容及要求:
1.搜集、記錄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感興趣的幾何圖形,以書面形式記錄下來,以便同學之間交流。搜集的渠道提倡兩條途徑的結合,即實際生活資源+網絡資源。
2.給自己搜集的幾何圖形分類,簡單評價它們的特點和作用。
3.說說生活中實際應用的、自己最喜歡的幾何圖形,要說明喜歡它什么,為什么。
活動深受孩子們的青睞,他們熱情很高,幾乎用掉了幾乎整整一個月的業(yè)余時間。下面的圖形是從一個學生搜集的“幾何圖形·各種標志”中選取的。
從文字說明看,學生對幾何圖形應用于“標志”的關注涉及幾個要素:幾何圖形類別,標志類別,是否軸對稱,圖形組合特征??梢娺@已經不是簡單的幾何圖形匯集,而是進行了分類整理和特征分析。這對于豐富學生的幾何知識,幫助學生認識幾何知識的實踐應用無疑是很有意義的。
(作者單位:浙江浦江縣浦陽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