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傳統(tǒng)的大學語文的評價方式存在著弊端,進行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必須革新評價方式,要以課堂活動為載體,以課堂討論為依據,積極開展課外活動,不斷革新教學方法,并積極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形成性評價方式。
[關鍵詞] 大學語文;形成性評價;教學;應用
大學語文課程是高等院校面向所有學生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對于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yǎng)和語文能力的習得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通過教學的實踐,我們發(fā)現(xiàn)大學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并不理想,存在著學生不重視、教學效果差、德育滲透作用不明顯等問題。主要是因為傳統(tǒng)的大學語文教學采用終結性評價方式,更多的考查的是學生對知識掌握了多少和牢固程度,造成了一考定終身的客觀事實,在這種評價方式主宰下,不論學生還是教師都只是關注于考試的成績,往往忽視了教學的過程,導致學生對大學語文的學習喪失了興趣,同時也僵化了學生的思維導向。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要想改變現(xiàn)狀,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發(fā)揮大學語文學科應有的作用,必須對現(xiàn)在的評價方式進行革新,實行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相對于終結性評價而言,重視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的參與和進步,它不僅評價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更重要的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等方面的情況進行評價。形成性評價注重的是過程評價,過程作為形成性評價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學的過程的設計與安排,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其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就顯得十分重要。為此教師應該不斷革新教學方法,增加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過程的機會,為形成性評價提供平臺,并積極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形成性評價方式。
一、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作為形成性評價的重要載體
傳統(tǒng)講授式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的評價無從談起,因為課堂一直掌控在教師手里,很難發(fā)揮形成性評價的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使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就有了可以依附的載體。
戲劇是融合了文學、音樂、舞蹈、表演、繪畫等多種藝術門類的綜合藝術,是當今世界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大學語文課本中的戲劇實際上是只停留在文本上的戲劇,但是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對于戲劇的講解卻不能僅僅停留在文本上,應突出戲劇的表演性的特點,作為教師應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觀賞戲劇同時又能有機會親自表演戲劇??梢栽谡n上組織課堂戲劇表演活動,讓學生挑選劇本中的某一情節(jié)進行現(xiàn)場表演,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更可加深學生對戲劇文本的體悟。
中國古典詩歌是我們中華民族語言文化的驕傲和象征,從古至今,一批又一批優(yōu)秀的詩人創(chuàng)作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詩歌。而詩歌的意境是古典詩歌的靈魂,對詩歌意境的理解與把握也是大學語文教學的重難點,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古典詩詞朗誦會活動。學生課下分組討論選定篇目,課上由學生代表(可為多人)進行朗誦,分別由學生評委和教師進行點評,教師針對朗誦中的朗誦技巧,詩歌內容和情感把握等內容再進行講解,提高學生對詩歌的鑒賞力、表現(xiàn)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通過課堂活動的開展,學生準備的過程,參與的過程以及教師觀察學生學習的過程,都可以作為形成性評價的重要載體。
二、增加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比重,作為形成性評價的重要依據
很多學生對于大學語文的學習不夠重視,主要是因為在傳統(tǒng)的終結性評價方式作用下,教師總是希望盡可能地將更多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然而這些知識對學生而言,理論性很強,卻缺乏真實的體驗,脫離生活實際的抽象知識使學生對大學語文喪失了興趣,并產生無用心里。所以,大學語文的課堂應增加課堂討論的環(huán)節(jié),并增添知識與社會實踐的聯(lián)系與思考,讓課堂討論成為教學過程的中心。另一方面,當代大學生的特點是喜歡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可以滿足他們的這一要求,并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學習《西銘》,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孝”道,并結合古人踐行孝道的事例,說說當代社會青年人應如何踐行孝道;學習《晉公子重耳之亡》,可以組織學生討論晉公子重耳的流亡經歷對其性格成長的影響,談談當代大學生應如何面對挫折;學習《老子》五章,可以組織學生討論老子的思想對于現(xiàn)實社會有怎樣的指導意義,談談當代大學生的為人處世之道;學習魯迅的《傷逝》,可以組織學生討論涓生與子君愛情悲劇的原因,談談他們對于當代青年愛情觀的看法。
通過課堂討論,教師也可以更多的了解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以及對于現(xiàn)實社會的看法,對于學生認識不清或有疑問的現(xiàn)象、問題給予及時地分析、指導和解答,充分發(fā)揮大學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的作用。同時,學生在討論中表現(xiàn)出來的獨立思考能力、理論聯(lián)系實際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可以作為形成性評價的重要依據。
三、積極開展課外活動,作為形成性評價范圍的有效拓展
形成性評價注重的是過程評價,而大學語文的學習過程不僅包含課堂上的學習,同樣也涵蓋了課前的預習、課后的復習、語文能力的實際應用以及課外活動的開展等等。大學語文的教學,是在高中學習的基礎上,擴展學生的知識,培養(yǎng)大學生對于文學的鑒賞能力,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和一定的學術研究能力。開展特色課外活動,如鑒賞類學術性論文的撰寫與交流,通過資料的收集、分析、研究和論文的撰寫、修改、交流,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之余引發(fā)深層思考,提高學生對于文學作品的鑒賞力,論文的寫作能力和學術研究的能力;組織中文辯論賽,通過辯論材料的準備和競賽,可以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傊n外活動的開展可以打破課堂教學的局限性,同時也可以拓展形成性評價的實施范圍。
四、師評、自評、互評相結合,作為形成性評價的重要手段
由于大學語文是一門公共基礎課,一般是合班上課,任課教師如果想全方位地了解所有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并做出評價很難,所以可以采取學生互評和自評的方式來彌補師評的不足。再者,傳統(tǒng)的大學語文教學采用的終結性評價方式只重視考試成績,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潛能都難以發(fā)揮。而形成性評價強調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采用自評、互評、師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重視學生對評價過程的參與,對于大學語文教學有著重要意義。
1、自評可以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獲得自信心和成功感
學生參與評價過程,從原來的被動評價轉變?yōu)橹鲃釉u價。在自評過程中,學生可以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方法和成果進行總結、反思和評價。對學生而言,自評為其提供了一個能夠學會自己判斷自己學習的質量和進步的機會,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自評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看到自己的進步的程度、存在的不足,從而產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增強自信心,培養(yǎng)學習的濃厚興趣,越發(fā)喜歡大學語文的學習。
2、互評可以取長補短,培養(yǎng)學生之間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
當代大學生自主意識強,而與人合作的能力較弱,學生互評采取小組活動的形式,每個小組都是一個團隊,小組成員之間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每次課堂或課外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之間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和合作的意識;小組內部成員之間相互評價,無形中也會使學生產生一種參與學習的內在動力,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3、師評是自評、互評的有效補充,有利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形成性評價過程中,學生每次自評、互評之后,教師應該進行小結,積極、正面的評價學生,指出學生學習的優(yōu)缺點,并鼓勵學習進步的學生。師評是在自評和互評的基礎上進行的,由于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方法的不同,師評可以作為自評、互評的有效補充,使形成性評價的結果更為全面。
總之,自評、互評、師評是形成性評價的有機整體,不可分割,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要起到指導的作用,防止評價流于形式。首先,在實施學生互評和自我評價前,教師應向學生交待評價的具體內容、方法和要求,要多加引導,使評價的最終結果客觀公正;其次,教師應設計出比較科學的形成性評價表,并定期向學生公布評價的結果;第三,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要關注他們學習的態(tài)度,學習的過程中的變化和發(fā)展,學習的結果,這樣才能全面地評價學生的發(fā)展狀態(tài)與潛能。
綜上所述,在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過程中,為了改變大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革新評價方式,對教學過程進行形成性評價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形成性評價必須依附于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革新,作為大學語文的教育工作者,應該不斷的總結教學經驗,探索出更多更好的適合于大學語文教學發(fā)展的形成性評價的方式。
參考文獻:
[1]俞香云.簡論大學語文教學目標與教學方法的革新.語言文學研究.2010年2月中旬刊.
[2]許春卉.高中語文戲劇教學方法的研究.文教資料.2012年12月下旬刊.
[3]杜英.語文教學中實施形成性評價的探索.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3期.
[4]李蕙萌.試論成長記錄袋在中學語文教學評價中的應用.牡丹江大學學報.2011年10期.
[5]丁帆 朱曉進 徐興無 主編.新編大學語文.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作者簡介:劉艷晶(1980—),女,浙江寧波,公安海警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