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紅玲
教育是什么?就單方面講,只需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告訴我們:少年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人才成長、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學校社會家庭應為少年兒童創(chuàng)造更好的環(huán)境,讓他們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怎樣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呢?教育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兒童良好習慣的形成:培養(yǎng)始于父母,養(yǎng)成始于家庭,關鍵在于學校教育。
一、家庭是搖籃
我國文化傳統(tǒng)強調“言傳身教”,對廣大少年兒童而言,父母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無不在其成長過程中產生重要影響。當今社會市場經濟中自私、利己等扭曲的觀念通過家庭向少年兒童滲透,父母的一些錯誤觀念影響少年兒童的價值取向,讓孩子在道德行為選擇上有時面臨困境。獨生子女成為家庭的焦點,很多孩子在家里嬌生慣養(yǎng),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家長包辦了本應該屬于孩子去做的很多事情。有些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最大難度來自家庭,孩子不但在家里放松了對自己的行為要求,父母和長輩的過度關懷反而會滋生很多不良行為習慣。據不完全統(tǒng)計,孩子的壞習慣大多是在家庭中養(yǎng)成的,不僅僅是嬌生慣養(yǎng),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家長的眼神、家長的習慣、家長之間不良的對話都會對孩子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二、社會是炕坊
少年兒童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現(xiàn)代社會生活環(huán)境對少年兒童行為習慣養(yǎng)成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教育學理論認為,少年兒童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就是知行的一致性?,F(xiàn)在個別少年兒童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行分離的狀況,如,在學校能主動向老師、同學打招呼,到社會上或者回到家中則不能很好堅持。社會生活是一面鏡子,能照出少年兒童行為上的偏失;社會生活是一所學校,能讓少年兒童辨別是非堅持行為準則。我們要讓少年兒童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增強辨別能力,抵制不良的行為習慣,做營造社會良好風氣的助推器。一個孩子如果在家庭中染上了不好的習慣,那么社會則會放大這種不良習慣的壞效應;一個孩子如果有好的習慣,但到了社會,抵制不了誘惑,則會將好習慣變成壞習慣,因此,對孩子進行健康的社會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三、學校是凈地
習慣養(yǎng)成絕非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而需要不斷地強化和訓練。在少年兒童習慣的養(yǎng)成中,學校系統(tǒng)地組織教育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學校系統(tǒng)組織教育針對少年兒童的年齡特點,組織和引導親身實踐體驗,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素質要求轉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少年兒童感受習慣養(yǎng)成的喜悅,感受健康成長的快樂。需要注意的是,現(xiàn)代少年兒童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越來越凸現(xiàn),他們喜歡對各種事物、現(xiàn)象表達個體的見解,我們要善于讓少年兒童完成“自育”,變被動接受教育為內在自覺。
一個人把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小學兒童由于堅持性較差,自制力不強。即使初步具備了辨別是非、好壞的能力,也往往出現(xiàn)錯誤行為。小學兒童要注重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的訓練。習慣是練出來的,要在每天實踐的過程中培養(yǎng),在訓練的過程中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持之以恒”。
1.明理以養(yǎng)精神。用名人的故事或教育者自己的體驗講養(yǎng)成好習慣的道理,激發(fā)兒童努力養(yǎng)成好習慣。如,講“福特的故事”,告訴孩子們“做好小事情,養(yǎng)成好習慣,才能成就大人生”。
2.示范以培標準。兒童的行為是從模仿開始的,孩子就是在父母言行舉止中潛移默化地成長著。因此,我們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盡最大可能減少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家長、教師應該以身作則,要求兒童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
3.體驗以動真情。主體體驗是良好行為習慣“由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的關鍵因素。要抓住兒童自身的典型事例,幫助孩子體驗“好習慣讓自己嘗到甜頭,壞習慣使自己吃到苦頭”,習慣養(yǎng)成是一個實踐積累的過程。
4.配合以成合力。家校一致,形成合力,才有實效。在培養(yǎng)兒童良好習慣上,家庭教育的作用大于學校教育的作用,但是學校要負起指導家庭教育的責任。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焙昧晳T將能為孩子插上成功的翅膀,壞習慣將使孩子人生道路更為曲折。良好的行為習慣并非與生俱有,完全可以通過后天來培養(yǎng),少年兒童是習慣養(yǎng)成的最重要階段,家庭、社會、學校,讓我們共同肩負起培養(yǎng)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責任。
(作者單位:遼寧阜蒙縣富榮鎮(zhèn)蒙古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