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
摘 要: 2013年是重慶市實施新課改的第一屆高考,生物學科主要選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制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全新的教材和教學模式,對于第一次接觸到新課程的老師和學生都是極大的挑戰(zhàn)。高考,既是對學生基礎知識和能力的檢測,又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指揮棒,面對全新的教材和考試要求,文章分析了2013年重慶高考生物部分的新動向和特點,以便生物教師和學生更了解高考的指向和目的。
關鍵詞: 生物高考 基礎 實驗 教材
1.重基礎,顯靈活
在知識點的考查中,學生往往存在思維定勢,而對題本身的要求容易忽略,導致“答非所問”。相比往年,2013年的高考題對知識點的考查形式更加靈活,要求學生不能憑經驗答題,而要靈活變通。例如以下兩題:
例1:下列有關細胞質組成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在人體活細胞中氫原子的數(shù)目最多
B.DNA和RNA分子的堿基組成相同
C.多糖在細胞中不與其他分子相結合
D.蛋白質區(qū)別于脂質的特有元素是氮
分析:此題選擇A。A選項,考查人體活細胞含量最多的物質是HO,原子數(shù)量最多的是氫原子,學生答題時往往容易定式思維,考慮成含量最多的元素O,導致誤選其他選項;C選項,學生了解淀粉、糖元等多糖形式,而忽略構成細胞的糖蛋白等形式;D選項,學生對脂質的組成元素往往只記住有CHO,而忽略有少量特殊的脂質中有氮元素。
例2:某興趣小組擬用組織培養(yǎng)繁殖一種名貴花卉,其技術路線為“取材→消毒→愈傷組織培養(yǎng)→出芽→生根→移栽”。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搖 )
A.消毒的原則是既殺死材料表面的微生物,又減少消毒劑對細胞的傷害
B.在愈傷組織培養(yǎng)中加入細胞融合的誘導劑,可獲得染色體加倍的細胞
C.出芽是細胞再分化的結果,受基因選擇性表達的調控
D.生根時,培養(yǎng)基通常應含α-萘乙酸等生長素類調節(jié)劑
分析:此題選擇B。考查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的知識點。A選項學生容易糾結于消毒和滅菌的區(qū)別而錯選;B選項考查植物細胞融合后染色體數(shù)目增加,但不一定加倍,而且融合前需用纖維素酶果膠酶去除細胞壁,否則不能融合。本題明為考查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實為考查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學生要靈活運用細胞工程知識,才能正確作出選擇。
通過2013年高考題可以看出,新課程要求學生靈活掌握基礎知識,充分理解,不能只靠死記硬背。理解是學習的基礎,活用是學習的目的。
2.重實驗,考能力
新課改更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驗能力的培養(yǎng),從必修到選修課本中大小實驗上百個,其中很多基礎實驗要求學生到實驗室操作完成。本次高考實驗理論和實驗設計題一共有20分,占生物總比分的22%,明顯比往年占的比重大,所以老師應該重視學生對基礎實驗的操作,并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思維。
例3:下列與實驗相關的敘述,錯誤的是( )
A.馬鈴薯塊莖搗碎后的提取液可檢測出蛋白質
B.光學顯微鏡可用于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現(xiàn)象
C.檢測酵母菌培養(yǎng)過程中是否產生 可判斷其呼吸方式
D.在95%乙醇中加入無水Na 后可提高色素的溶解度
分析:此題選擇C。A選項學生受定式思維影響容易誤解,認為馬鈴薯中只有淀粉,忽略細胞中也有蛋白質,導致錯選A;B選項考查質壁分離的基礎實驗,本實驗在必修第一冊中要求學生到實驗室獨立操作的基礎實驗,如果學生操作過本實驗,對于用光學顯微鏡觀察質壁分離現(xiàn)象應該印象深刻,不會錯選;C選項要求學生熟悉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和過程,可正確判斷出酵母菌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都會產生二氧化碳;D選項是必修第一冊“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要求學生在實驗室完成該實驗,其中加入碳酸鈉防止色素被破壞,加入乙醇使其溶解。
由此題可以看出學生動手操作實驗非常有必要,當學生獨立完成實驗時,對實驗原理和操作細節(jié)都會印象深刻,實現(xiàn)在“做”中學習。
3.重教材,善總結
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教材的編排內容也有很大變化,加入了很多新知識和理論,每一章節(jié)都有視野拓展和學生了解內容。很多生物教師遵循“大撒網”的原則,每個部分都強加灌輸,講得多、雜、難,反而使學生忽略了課本中的基礎知識。從本次高考中可以看出,新課改對學生的要求是重視教材中的基礎知識,牢固地掌握課本中的重難點,對于教材只要求了解的內容不做深入考查。另外,總結是對知識最好的梳理,也能反映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本次高考生態(tài)部分的知識就要求學生能看圖總結,并清楚表達。
例4:某山區(qū)坡地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嚴重,人們根據不同坡度,分別采取保護性耕作、經濟林種植和封山育林對其進行了治理。
(1)陡坡在在封山育林若干年內,經歷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個階段,其典型物種的種群密度變化如題7—II圖所示。調查植物種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搖?搖 ?搖?搖。圖中,0—a物種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適宜條件下?搖 ?搖?搖?搖,物種①的;b—c物種①逐漸消失,物種②密度逐漸降低到相對穩(wěn)定,原因是物種②能耐受?搖 ?搖?搖?搖;c點后在適宜氣候條件下群落中最終占主導地位的植物類型是?搖?搖 ?搖?搖。
(2)該坡地經治理后,既擴大了植被覆蓋面積、增加了對大氣中?搖?搖?搖 ?搖的固定,又提高了經濟產出,初步實現(xiàn)了生態(tài)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步發(fā)展。
分析:此題要求學生能夠牢固掌握生態(tài)部分知識點,同時能夠讀懂題意和圖示信息,揣摩出題人的意圖,準確總結考點。例如題中問“物種①密度上升,原因是什么?”很多學生會考慮到食物充足、氣候適宜等外在因素,而忽略直接原因“種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有的學生大概明白題意和考點,但是不會用簡潔的語言總結,導致答案復雜而無得分點。所以學生會分析和總結知識點尤為重要。
總結:2013年重慶高考生物部分考題形式和分數(shù)的分布。生物試題是理科綜合試卷的第三部分,共90分,6個選擇題共36分,3個簡答題共54分。其考查的內容和所占分數(sh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