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喜
作文教學一直飽受詬病。學生寫作被很多專家學者視為“偽寫作”,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究竟有哪些?走出窘境的途徑又在哪里?本文試從讀者意識的角度管窺學生寫作失真現(xiàn)象。
一、讀者意識缺失與寫作對象失真
為了解學生寫作時的讀者意識狀況,我們曾經(jīng)對高一到高三的學生作了問卷調查。結果表明,高中階段學生寫作時的讀者意識非常缺乏,而且年級越高讀者意識越淡漠。這說明傳統(tǒng)的寫作訓練不但沒有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讀者意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限制了學生讀者意識的發(fā)展。
作文時需要有讀者意識。寫作的本質是交流,從認知心理學和建構主義心理學角度看,寫作實質上就是一種運用書面語言,針對明確的或假想的讀者進行有目的、有意義的建構和交流活動。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交流活動,需要有明確的交流對象,在寫作中,交流的對象是讀者。接受美學理論的代表人物伊瑟爾說:“在文學文本的寫作過程中,作者的頭腦里始終有一個隱在的讀者,而寫作過程便是向這個隱在的讀者敘述故事并進行對話的過程,因此,讀者的作用已經(jīng)蘊含在文本的結構中?!睂W生寫作與專家寫作在廣義上是相同的。伊瑟爾關于創(chuàng)作過程中始終存在“隱在的讀者”的論斷也適用于學生寫作。
讀者意識缺失,意味著寫作時交流對象的缺失,那么,學生寫作只是一種基于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機械的“文本的制作”。交流對象直接影響著交流機制和功能的實現(xiàn),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學生喜歡發(fā)短信或網(wǎng)絡聊天等活動。樹立了讀者意識,學生心中有了交流對象,能恢復寫作的交流功能,激發(fā)學生獲得外部贊許或認可的欲望,促使學生積極地去思考“寫什么”的問題。進而去解決“怎么寫”的問題。一旦獲得了讀者的認可或尊重,又會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寫作動機,從而形成寫作的良性循環(huán)。
缺失讀者意識,不知道寫給誰看,沒有交流對象,不明確自己的寫作目的,就難以激發(fā)寫作的動力和熱情,難以養(yǎng)成認真作文的習慣?!暗珗D交卷完事”,“學生習慣了這樣的訓練,便覺寫作是一件特殊的與生活無關的事;自己胸中有什么積蓄與寫作不相干,必須拉扯一些不甚了了的內容,套合一個不三不四的架子,才算‘作文”,進而走向“偽寫作”。李海林老師認為,真實的寫作對象是真實寫作的四要素之一。讀者意識缺失極大動搖了寫作的真實性。
二、異化的讀者意識與寫作追求失真
完整的讀者意識不僅僅是閱讀對象的明確,更重要的是閱讀對象閱讀期待的明確。在調查中,我們試圖了解學生對讀者閱讀期待的理解。我們設計了“想一想,讀者對你的寫作會有哪些要求?請用簡明清晰的語言概括”的問題,學生答案多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語言,使用詞語主要有“流暢、通順、簡潔、簡練、用詞得當、辭藻華麗”等;2.結構,使用詞語主要有“清晰、合理”等;3.主旨,使用詞語主要有“切題、中心突出、新穎、深刻、明確、鮮明”等;4.內容,使用詞語主要有“充實、真實、豐富、有趣”等。除了以上四個方面,還有修辭手法、錯別字、卷面整潔、文體等方面。
從調查問卷中看出,學生答案呈現(xiàn)分散、混亂的狀態(tài),很難提煉共性的內容。回答問卷的用詞基本是考試作文評分標準的翻版,多集中在文章的形式方面,關注“怎么寫”等所謂寫作技巧的內容,且三個年級之間沒有明顯差異。
始終站在考試作文的角度理解讀者的閱讀期待,而沒有站在真正讀者的角度來理解讀者期待,這是一種異化的讀者意識。
首先,學生沒有能真正從讀者的角度來理解讀者的閱讀期待。讀者閱讀,根本上是要從中汲取精神食糧,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夏丐尊說:“所謂好文章就是使讀者容易領略、感動、樂于閱讀的文字。諸君執(zhí)筆為文的時候,第一,不要忘記讀者;第二,須努力地求適合讀者的心情,要使讀者在你的文字中得到興趣或愉快,不要使讀者得到厭倦。”學生的回答基本沒有考慮讀者的感受。
其次,學生未能理清讀者期待與寫作技巧的關系。寫作的邏輯順序是為什么寫、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寫決定怎么寫,讀者期待決定寫作技巧。因為讀者不喜歡平淡無奇、一覽無余,所以我們追求曲折生動、搖曳多姿;因為讀者討厭沒有頭緒、毫無章法,所以我們追求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因為冗長沉悶、味同嚼蠟難以給讀者帶來審美愉悅,所以我們追求語言凝練、生動形象……在學生回答中只有技巧,不見讀者。
怎么寫的技巧性訓練是必要的,即葉圣陶所說的“練成熟悉的手腕”,但這只能是確定了為什么寫、寫什么之后,而不是相反。罔顧目的的技巧訓練是寫不好文章的?!白魑幕驅懳恼掠惺裁丛E竅嗎?據(jù)說是有的”,在季羨林先生的記憶里,“舊社會許多出版社出版了‘作文秘訣之類的書,就是瞄準了學生的錢包,立章立節(jié),東拼西湊,洋洋灑灑,神乎其神,實際上是一派胡言亂語,誰要想從里面找捷徑,尋秘訣,誰就是天真到糊涂的程度,花了錢,上了當,‘賠了夫人又折兵”。季老說的雖然是過去,放到現(xiàn)在同樣適用。
真實寫作是為了追求滿足讀者的閱讀期待,寫作技巧是手段,只有技巧而不見讀者是本末倒置,會直接導致寫作追求的失真。李海林、榮維東認為,寫作應著眼于真實生活的交流和學習的需要,而著眼于學生寫出整篇文章的日常教學活動中的“作文”是不正常的寫作。不正常的寫作是難以切實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和能力的。從學生問卷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即使是應試作文的標準也沒有內化成學生自己的追求。不同年級學生對寫作的相似理解,反證了消弭了意義的寫作即使是強化訓練也依舊是機械重復,從高一到高三永遠就是那幾個問題,更遑論觸及寫作的本質了。以異化的讀者意識為追求的寫作訓練會直接催生以模式化為表征的“偽寫作”。
三、對培養(yǎng)學生讀者意識、回歸真實寫作的思考
學生讀者意識缺失與寫作訓練過程密切相關,解決讀者意識的問題還需從改進作文訓練過程入手。在學生眼里,教師是作文的第一讀者,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讀者意識的過程中,教師責任重大。
在我們的調查中,學生在回答“作文應該有讀者,你認為你作文的讀者會是誰”這道題時,有49.8%的同學直接選擇教師作為自己文章的讀者。分年級比較,認為教師是自己作文讀者的同學隨年級遞升。數(shù)據(jù)顯示,提高訓練強度會強化教師的讀者地位。教師作為學生寫作閱讀對象的首選,既是學生的選擇,更是自身職責的要求,這一角色要求教師需積極采取措施來強化學生的讀者意識。
首先,教師要加強學習,深化對寫作教學規(guī)律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教師尤其要開展以下三方面的研究和實踐:其一,橫向比較。寫作是交流,這是中外寫作教學理念的一大不同。其二,縱向梳理。寫作教學研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關注“怎么寫”,八九十年代關注“寫什么”,現(xiàn)在應關注“為什么寫”。其三,實踐生本理念,從關注“怎么教”轉變到關注“怎么學”。“聽、說、讀、寫,常被當成語文的基本教學目標。我們往往會用許多復雜的東西來解決它們,而不是將它們作為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式,去解決復雜的語文現(xiàn)象?!贝_實,在寫作教學中,當我們聚焦于怎樣教的時候,其實已經(jīng)將寫作異化,認為學生寫作是一種特殊的寫作。這實際上違背了寫作自身的規(guī)律,走上了一條勞而無功之路。
其次,教師要自覺轉換角色,從學生作文的評判者轉變?yōu)閷W生作品的閱讀者。教師以讀者身份介入學生寫作,作者與讀者面對面,有助于使學生寫作從作業(yè)狀態(tài)回歸到寫作常態(tài),使寫作文擺脫寫作業(yè)的狀態(tài),而是追求與讀者交流、傾訴、獲取共鳴的寫作態(tài)度。
轉化角色要體現(xiàn)在行動中,寫作訓練時要努力發(fā)現(xiàn)寫作與生活的聯(lián)系,在兩者有機結合中創(chuàng)設讀者。例如,在我省“五嚴”規(guī)定剛實施時,教育各方對如何安排雙休日議論紛紛,我們就此問題征求學生意見,要求有理有據(jù)發(fā)表意見,并寫成作文。在這里,熱點事件來自生活,“有理有據(jù)”是寫作要求,意見征集方是讀者,整個寫作過程完整自然,學生積極主動,寫出了較高水平的文章。
最后,教師要以活動為載體,積極拓展學生寫作成果的展示途徑。展示成果是培養(yǎng)學生讀者意識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要珍惜、放大現(xiàn)有的學生寫作成果展示途徑,像黑板報、??⑿@廣播等,并且積極探索博客、網(wǎng)絡論壇等新興的展示途徑。如果以成果展示的視角重新審視寫作活動,其實除了傳統(tǒng)的征文、作文競賽外,運動會上的班級解說詞、快訊,文藝聯(lián)歡會上的串詞,社團活動的宣傳海報,以及廣播稿、倡議書,等等,都是學生發(fā)表作品的途徑。
當然,培養(yǎng)學生讀者意識的主陣地是作文訓練過程,我們可以視交流為發(fā)表,將訓練模擬成真實的寫作環(huán)境。比如,采用分層次交流的方式,先是在學習小組內誦讀自己的作文,再推薦優(yōu)秀作文在班級交流,最后選擇典型作文編制成講義在年級交流。在整個過程中,交流、發(fā)表貫穿始終,讀者就在眼前。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若我們學生在寫作時,時時感覺知音在身邊,讀者在期盼,真實寫作那豐富而生動的局面一定會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