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煒
【摘 要】青少年中出現(xiàn)的比如與老師頂嘴、上學遲到、上課說話、打架罵人等逆反行為是德育界研究的熱點話題,文章從青少年心理層面角度分析,認為學生逆反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源于他們對于“被支配”的反對,并從青少年本身年齡發(fā)展階段與學校德育方式主客觀兩個角度分析這種“被支配”感產(chǎn)生的原因,進而從這兩個角度提出建議。
【關鍵詞】逆反行為 被支配感
長期以來,青少年中出現(xiàn)的比如與老師頂嘴、上學遲到、上課說話、打架罵人等逆反行為一直是德育界研究的熱點話題,本文通過從學生反對“被支配”角度淺析青少年這一逆反行為。
一、青少年逆反行為的表現(xiàn)
(一)對學校道德規(guī)范的不滿
學校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學生對學校道德規(guī)范不滿的事例。比如學校規(guī)定不準隨便罵人,但學生有時仍會罵人,并且當老師在教育他不準隨便罵人時,他會頂撞:“你不是還總罵我們嗎?為什么還要求我們不準罵人?”學校規(guī)定保持教室安靜、走廊肅靜,但很多學生不滿,認為這一規(guī)定侵犯了他們的人身自由,以下案例是筆者在某中學做團體輔導時遇到的。
上課時,學生隨意聊天,不遵守課堂紀律,阻礙了活動的正常進行,我不得不在這時中斷正在進行的活動,管紀律。
接著,我就和他們聊起來為什么會這么做。
師:你們?yōu)槭裁丛谧龌顒訒r有這么多話要說呢?我在想,你們天天生活在一起,即使不是一個班的,同一個樓道出出進進,經(jīng)常見面,有的是時間聊天,為什么到這里還要沒完沒了地聊呢?
生:才不是呢,我們在樓道里沒有機會接觸。(出乎老師預料)
師:怎么可能呢?你們在樓道里見了面不能說話嗎?
生:他們班主任和我們班主任都特別,老盯著我們,我們一起進廁所時,還會跟著進來呢,懷疑我們抽煙。
師:噢,是這樣,你們在老師的看管下沒有機會接觸?
學生A:對啊,每時每刻監(jiān)視我們,一點自由都沒有。前幾天他就被拍了,老師看見他跟他女朋友在花園里說話,“啪”就用PHONE4拍下來了,回去就給了他一處分。(學生A指著學生B說)
生B:一點人身自由都沒有,說幾句話就被拍。(他忿忿地說)
生C:都是他媽的暴徒。
生D:在學校里,只有操場上可以隨便說話。學校走廊里長年掛著“凈、靜、競”的標語,誰敢說話呀,要是被值周生逮著扣分了,老師罰寫課文,一寫就寫好幾遍。
生D:老師的要求是可以小聲說話,但不能讓第三個人聽見。
而對于學生說話的事情,學校教師的回應是:
一位從事了多年教育的教師直言不諱:“保持教室安靜、走廊肅靜是學校的基本要求。平時下課了孩子們就往外走,不到1分鐘就能到操場,想說啥就說啥,為啥非在教學樓里說?”
一位教師還舉例:“現(xiàn)在一個年級至少七八個班,一個班40多名學生,他們要是兩兩說話,學校還不炸鍋了?培養(yǎng)孩子們在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是基本禮貌,所謂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現(xiàn)在的做法沒有什么不合適的?!?/p>
(二)對不良行為傾向產(chǎn)生情感認同
在一些青少年中,打架斗毆被看作是有膽量男子漢的表現(xiàn)。
筆者在某中學做團體輔導時,遇到一名中學生,他是學校打架出了名的,問及他為什么打架時,他說 打架能給他帶來所謂的“地位”。每個新學期開學時,他會到每個班對那里的同學說:“讓你們班最牛的人出來跟我比一比,如果比輸了,這個班就是我的了?!毖酝庵饩褪牵哼@個班的人都被他“罩”著;他還認為打架是交朋友的一種方式,他不僅和本校的同學打架,還和外校人打架,不打不相識,結識了許多社會上的朋友,而且許多打架的同學都認同這一個觀點。
二、青少年產(chǎn)生逆反行為的原因
青少年的上述逆反行為,表面上是反對學校的行為規(guī)范,但實質(zhì)上是反對“被支配”的地位。由英國德育學家麥克費爾及其同事昂戈德·托馬斯、查普曼首創(chuàng)的體諒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置于中心地位。這種體諒模式認為,青少年愿意虛心向成年人學習,他們不滿的是受成年人的支配。分析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從學生主觀方面講,青少年的逆反行為與青少年這時的年齡與心理特征有關,從客觀方面講,與學校德育方式有關。
(一)從主觀方面講
從主觀方面講,青少年的逆反行為與青少年特定的年齡與心理特征有關。當人進入青春期后,生理上發(fā)生了一系列變化,出現(xiàn)了第二特征,各種心理機能基本發(fā)育成熟。青少年在性方面的發(fā)育逐漸成熟,由此引發(fā)的特征越發(fā)明顯和突出,隨之性別意識、性意識逐漸強化和建立。由于性的發(fā)育而導致的性別意識、性意識在心理上產(chǎn)生斷乳,進而形成漸趨強烈的個性意識、獨立意識、成人意識。正是這些意識的形成,使他們認為自己已長大成人,理應自己管理自己、決定自己,強烈的成人感和獨立意識成為他們重要的心理傾向。他們的自尊感明顯增強,做事喜歡自作主張,希望自己像成年人一樣受到尊重,不喜歡成年人干涉,渴望獨立,面對老師的教育,家長的指教,有意無意地回避、反感甚至背離。教師誨人不倦的施教、家長苦口婆心的相勸等,早已被強烈的獨立意識和成人意識驅(qū)散。他們在心理上要求成年人把他們當成大人看待,理解他們,尊重他們。而許多家長、教師的觀念還來不及改變,或不愿改變,仍把他們當成小孩子看待,對于青少年的煩惱、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給予積極的引導。于是青少年因需要不能得到滿足自然而然就產(chǎn)生了很強的逆反心理。[1]
(二)從客觀方面講
從客觀方面講,青少年逆反行為與學校德育方式有關。當前的德育方式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被支配”感,認為自己處于“被支配”地位。青少年的逆反行為反抗的是這種“被支配”的地位。當前學校中存在一些不恰當?shù)牡掠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德育過多重視認知層面,忽視情感層面
麥克費爾等人提出的體諒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置于中心地位。然而在目前德育中,某些教師在指導思想上存在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應付差事的想法,在這種想法的指導下,他們在德育中過多地重視道德知識層面的教育,而忽視了情感層面的教育,不認真探索德育最佳、最有效的途徑和方法,不尊重青少年學生,不顧及他們的心理感受和體驗,只是從內(nèi)容到形式呆板乏味、照本宣科式地講授,當學生出現(xiàn)問題時,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問題,而是一味強調(diào)師道尊嚴。然而青少年階段,認知、情感的發(fā)展往往不平衡,主要體現(xiàn)在他們情感的發(fā)展先于認知的發(fā)展,如果教師只是枯燥乏味、照本宣科地單純講解道德規(guī)范的話,那么道德規(guī)范很難真正地內(nèi)化到學生自身的認知系統(tǒng)中,進而不能獲得學生良好的心理認同,但學生在學校規(guī)范面前卻無能為力,于是迫于學校教師的權威壓力不得不落實到行動中,這樣就不可避免地讓學生產(chǎn)生“被支配”的感覺。
2.不適當?shù)恼f服方式,把“說服”變成“說教”
在學校德育中,教師不可避免地要對學生進行說服教育。說服學生,須有理有據(jù),缺乏論據(jù),則不可能說服學生。而事實、價值或規(guī)范都可以作為論據(jù),用于道德論證。說服要想成功,就要做到既要擺事實,也要講道理,而且這種道理必須是雙方都認同的價值和規(guī)范。[2]
然而在目前的德育方式中,存在兩種不適當?shù)恼f服方式:一種是只講道理,不擺事實,這往往成為空洞的說理,不言而喻,目前學生反對這種空洞的說教方式;另外一種是既擺事實也講道理,然而這些道理并非雙方都認可的價值和規(guī)范趨向。如若所講的道理不是雙方均認可的價值和規(guī)范的話,說服是不容易成功的。比如學生打架時,你對他說“打架是不對的,因為打架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友好和不團結”,但如果學生不在乎人和人之間的友好和團結的話,我們就無法根據(jù)這樣的道理向他們證明打架是不對的。
倘若教師不能讓學生對道德規(guī)范產(chǎn)生真正的心理認同,不能說服學生遵守道德規(guī)范,但卻要求學生必須遵守道德規(guī)范,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權威性的壓制”,使學生在心理上產(chǎn)生“被支配”感,這種“被支配”感將不可避免地讓學生產(chǎn)生逆反行為。
3.重“言傳”輕“身教”
在麥克費爾等人的調(diào)查中,學生表示:盡管他們想自由地做出選擇和決定,但他們歡迎反應靈敏、善解人意的成年人的幫助;他們對樹立好榜樣并且實踐、履行自己認可的標準的成年人表示敬佩,即使自己并不認同那些標準;試圖保持中立的學生,也喜歡表現(xiàn)自信正直的教師。倘若教師在教育學生的同時,自己卻未以身作則,學生則會產(chǎn)生被迫聽從的感覺,即一種“被支配”感,從而學生就不易于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
然而在目前的德育教育中,教師的德育方式重“言傳”輕“身教”。比如一些教師在言語上要求學生要學會尊重、誠實、互相關心等一些道德規(guī)范,然而在日常教學中,他們并未表現(xiàn)出對學生應有的關心和尊重。如有些教師在批評學生時,經(jīng)常使用諷刺、辱罵、歧視、貶損、恐嚇等語言;有的教師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
三、如何減少青少年的逆反行為
要減少青少年的逆反行為,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減輕學生的“被支配”感,這就需要學校師生共同努力。
(一)從青少年自身的角度
從青少年自身的角度考慮,要重視青少年的自我教育。我國古人就談到“吾日三省吾身”;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笨贫髟凇蹲晕艺?》中談到自我教育時也說:“在關系到最高生活價值方面,教會別人是不可能的,每一個人都應自己教育自己,可能做到的只是幫助他更深刻地理解周圍的世界和自己,成為自己,實現(xiàn)比他身上現(xiàn)有的更好的東西。”所以,學生要自律,加強自我教育。
(二)從學校的角度
1.學校要加強對同輩群體的指導
心理學認為,個體為了在群體中獲得更好的生存,會迫于群體的壓力而趨向于與群體中其他成員采取相同的行為方式。在這種壓力作用下,消極的群體會對個體行為產(chǎn)生消極的影響,積極的群體會對個體行為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筆者在中學做團體輔導中也發(fā)現(xiàn),同類群體具有相似的行為特征,如果讓他們共同處在一個環(huán)境中,那么這種相似的行為傾向會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比如平時喜歡罵人打架的孩子,如果讓他們處于一個共同的環(huán)境中,會加劇罵人反應,但如果把他們分開,讓他們單獨相處,或是和一群具有良好行為傾向的學生相處,他們會改變行為模式,變得禮貌。因此,學校要加強對同輩群體的正確指導。特別是對同輩群體中“領袖人物”的有效控制和指導,更是必要的。
2.密切師生關系,言傳方面要加深情感投入
教師在言傳方面要加深情感投入,而非一味的批評。這是因為,有逆反行為的學生經(jīng)常受到教師的斥責、懲罰,一般都比較心虛、敏感,對教師懷有戒心敵意,但他們又需要教師的親近和信任。為了使他們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須首先使學生解除顧慮,擺脫消極的態(tài)度定勢。而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調(diào)整師生之間的關系。為此,教師要把學生當成朋友,認識到教育的主體間性,靜下心來態(tài)度誠懇地與學生交流、談心聊天,讓這些“特殊”的學生消除敵意和戒備心理,真切地感受到教師真心實意的關愛。同時教師要適當?shù)亟档蛯Α皩W困生”的要求,少批評、少指責,多鼓勵、多表揚。
無論是心理學理論還是大量的社會現(xiàn)實都說明,感情是一只無形的手,它推動著人們的行為傾向。有些事在感情的參與下會變得順理成章,缺乏感情因素則變得寸步難行。感情會無形地左右著人們的某些行為,這就是情感的魅力。心理學理論表明,對于生理、心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來說,在其行為意向和決策中,受感情因素影響很大,他們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好感與否直接影響著他們的行為。因此,教師應在感情上給學生多些相容、多些親近,減少青少年在心理上產(chǎn)生的厭惡背離,減少學生對于老師的道德規(guī)范要求所產(chǎn)生的“被支配”感,從而減少逆反行為的發(fā)生。
3.教師采取適當?shù)恼f服方式
說服不僅強調(diào)擺事實,更強調(diào)對學生講道理,但如前文所述,教師對學生說理,要重在尋求或建構雙方都認可的價值或規(guī)范趨向。[3] 以學生不認可的價值判斷或義務判斷為前提演繹出來的倫理結論不易為學生接受,根據(jù)學生信服的判斷或?qū)W生信服的人所贊同的意見推導出來的倫理結論才能使學生信服。所以在說服時,先需要了解學生行為背后的價值判斷與義務判斷,先詢問學生,然后有針對性地從他的角度說服。這種基于雙方共同認可的價值判斷的教育,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真正的情感認同,不易讓學生產(chǎn)生“被支配”感。
4.重“言傳”同時也要重“身教”
學生從教師所作所為中習得的東西,甚于從教師所教中學到的東西。所以教師在“言傳”的同時也要以身作則,重視“身教”。以德服人是一種直接示范,教師在工作、公共生活和私人交往中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躬行對學生的道德要求,努力成為學生的道德表率,教師的行為會對學生產(chǎn)生強有力的影響。學生通過觀察教師怎樣對待自己和他人,發(fā)現(xiàn)教師如何為人處世,習得各種價值觀,并且模仿教師的行為方式為人處世。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北京,100048)
參考文獻:
[1]朱仁寶.德育心理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2][3]黃向陽.德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