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更楓 孫曉軍 周宗奎 魏華
摘要:隨著研究的深入,認知神經科學的技術和方法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網絡成癮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網絡成癮者的認知加工功能受損、注意偏向、認知加工傾向、抑制控制和感覺尋求以及網絡成癮的神經通路的研究。在此基礎上指出了這些研究結果在探究網絡成癮的機制和實際應用中的價值,并提出未來的研究應該明確網絡成癮與高級認知功能損害的關系,整合現(xiàn)有的研究方法,擴大研究對象和研究指標,突出研究成果在網絡成癮鑒別和干預中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網絡成癮;認知神經科學;心理生理機制
分類號:R395;B842;B845
1.前言
網絡作為信息時代的主要標志和應用工具,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長時間無節(jié)制地使用網絡會給個體的身心健康帶來嚴重的負面后果,導致心理、社會功能的明顯受損(Lam,Peng,Mai,&Jing,2009;劉勤學,方曉義,周楠,2011)。這種由于過度的網絡使用所帶來的負面后果首先為美國心理學家所關注,并將其命名為網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LA)(Young,1998)。
Young(1998)根據(jù)其對網絡成癮癥狀的分析,認為網絡成癮最類似于賭博成癮,并將網絡成癮定義為無成癮物質作用下的上網行為失控。我國臺灣學者周倩結合自己的研究,將網絡成癮定義為:由于重復使用網絡所導致的一種慢性或周期性的著迷狀態(tài),并產生難以抗拒的再度使用欲望,同時產生想要增加使用時間的張力、耐受性以及克制退癮等現(xiàn)象,對于上網所帶來的快感會一直存在心理與生理上的依戀(引自陳俠,黃希庭,白綱,2003)。Armstrong(2001)對網絡成癮的概念進行了全面的闡述,認為網絡成癮包含多種行為以及沖動,控制問題,并將網絡成癮劃分為五種類型:網絡關系成癮、網絡強迫行為、網絡色情成癮、信息收集成癮和電腦成癮。
在對網絡成癮的研究過程中,很多學者基于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理論模型,以解釋網絡成癮的特點和機制。這些模型主要有Young提出的ACE(Anonymity匿名性、Convenience便利性和Escape逃避現(xiàn)實)模型,Davis的認知-行為模型,Grohol的階段模型,以及劉志娟、張樹君在綜合各理論模型基礎上提出的社會-心理-生理模型,這一模型主張從多因素綜合探究網絡成癮的形成機制(劉樹娟,張智君,2004);越來越多的研究者也支持要從心理、社會以及生理的綜合角度來探究網絡成癮(Weinstein&Lejoyeux,2010;賀金波,郭永玉,向遠明,2008)。
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網絡成癮者的人格特質、影響網絡成癮的環(huán)境因素等方面,對網絡成癮者的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較少,網絡成癮的形成和維持機制還不明確(Weinstein&Lejoyeux,2010;戴砷懿,馬慶國,王小毅,2011;黃敏等,2010)。網絡成癮和傳統(tǒng)的成癮障礙有著相似的行為和心理表現(xiàn),如對成癮物強烈的心理渴求,成癮行為的突顯性、退癮性和耐受性(shaw&Black,2008),但是網絡成癮和傳統(tǒng)的成癮障礙是否具有相似的心理、生理機制還未有定論。近年來,認知神經科學的方法和技術被廣泛地應用于成癮障礙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成癮障礙的鑒別和診斷,成癮障礙造成的認知加工功能受損以及成癮障礙產生和維持的生理心理機制這幾個方面(陳小異,呂建國,2009)。這些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方法和范式也開始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在對網絡成癮者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網絡成癮者的認知加工功能受損、注意偏向、認知加工傾向、抑制控制和感覺尋求,以及網絡成癮的神經通路的研究。
2.網絡成癮者的認知加工功能受損研究
有關網絡成癮者的研究結果一致證實,網絡成癮者的認知加工功能受損并出現(xiàn)感覺功能易化的現(xiàn)象,其思維能力、語言認知能力、短時記憶能力以及決策能力下降,且相關功能腦區(qū)出現(xiàn)異常。
在ERP的研究中,P300的波幅是大腦信息加工能力的指標,P300的潛伏期反映了個體對刺激信息的反應時間(Kok,2001;Papageorgiou et al.,2004)。賀金波,郭永玉,柯善玉和趙侖(2008)采用ERP技術探討了網絡游戲成癮者的認知功能損害的問題,結果發(fā)現(xiàn)網絡游戲成癮者的聽覺P300波幅顯著低于非成癮者,提示網絡游戲成癮者認知功能的下降;同時網絡游戲成癮者的聽覺N1波幅顯著地高于非成癮者,出現(xiàn)感覺功能的易化現(xiàn)象;其他的研究者也證實,過度使用互聯(lián)網導致個體P300波幅降低,潛伏期延長(Yu,Zhao,Li,Wang,&Zhou,2009;郁洪強,趙欣,劉海嬰,王明時,周鵬,2009),這些研究都證實網絡成癮者的一般認知加工能力下降。
面孔和表情識別在個體日常的社會生活和交往中有著重要作用,高文斌和陳祉妍(2006)對網絡成癮青少年表情識別的ERP研究證實,網絡成癮青少年表現(xiàn)出明顯的表情認知易化現(xiàn)象,提示其可能存在情緒知覺功能的改變;趙侖和高文彬(2007)進行的面孔識別的ERP研究也發(fā)現(xiàn),網絡成癮者N170的潛伏期顯著提前,提示其早期視覺功能易化,這可能是網絡成癮者社會功能受損的生理原因。
此外,網絡成癮也會導致語言、記憶和思維這些重要的認知能力的損害。ERP的N400成分與語言認知加工相關,金璞、傅先明、錢若兵、牛朝詩和韓曉鵬(2009)運用語言流暢性實驗的研究結果表明,網絡成癮者的N400波幅降低,潛伏期延長,提示網絡成癮青少年的常規(guī)語言流暢功能下降;Xiong和Yao(2010)的研究證實網絡成癮者的短時記憶功能受損。腦電的復雜性反映了大腦思維活動的活躍程度,腦電復雜性越小,表明大腦思維活動越遲鈍(尉勝男,孫學進,朱守艷,2010),郁洪強等應用非線性動力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網絡成癮者在靜息狀態(tài)下自發(fā)腦電的復雜度值顯著降低,表明其思維活動功能受損(郁洪強,汪瞞,趙欣,李寧,劉海嬰,王明時,2009)。Sun等(2009)運用賭博任務的研究證實網絡過度使用者的決策能力下降,其策略選擇所需要的時間顯著高于對照組(Sun et al.,2009);Pawlikowski和Brand(2011)及梁三才和游旭群(2010)對網絡成癮者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網絡成癮者的決策功能受損——在決策中僅僅著眼于短期獲益而不顧其所帶來的長期負面后果。語言、記憶、決策和決策能力在個體日常的生活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F(xiàn)有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還需加強和深入,以進一步明晰網絡成癮與這些語言、思維等高級認知功能的關系。
認知加工能力受損往往伴隨著生理異常。顳葉異常與多種成癮障礙有關;成癮障礙會引起這些腦區(qū)形態(tài)、功能的變化,這些變化可能與成癮者的認知和決策問題相關(尉勝男等,2010),對網絡成癮群體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劉軍(2009)運用fMRI的研究表明,網絡成癮者存在腦功能的異常——額葉神經元功能低下或者部分神經元丟失;齊印寶(2011)運用fMRI技術通過Oddball實驗范式的研究結果表明,網絡成癮組前額葉MMN的波幅顯著升高,這提示網絡成癮者前額葉功能下降。還有研究者基于提速形態(tài)測定法,使用磁共振技術掃描分析了網絡成癮青少年的大腦灰質密度,結果顯示相對于正常群體,網絡成癮青少年的左扣帶回前部、左扣帶回后部、左島葉及左舌回灰質密度降低(zhou et al.,2011)。這些腦區(qū)形態(tài)、功能的異??赡苁蔷W絡成癮者認知功能損害的生理和神經基礎。
3.網絡成癮者的認知加工傾向研究
網絡成癮者不僅表現(xiàn)出認知加工功能受損,而且存在異于常人的認知加工特點。許多研究證實,網絡成癮者具有負性、消極的認知加工傾向。王智、江琦和張大均(2008)運用Tversky的社會認知實驗范式的研究發(fā)現(xiàn),無論是在編碼加工還是在再認過程中,網絡成癮者都存在負性、消極的認知加工傾向。鄭希付(2009)通過Stroop范式的研究也表明,網絡成癮患者的認知加工過程出現(xiàn)異常:表現(xiàn)出對積極信息的忽視或拒絕積極認知加工的認知特點;傾向于選擇消極信息,并進行消極的認知加工。
很多研究證實,網絡成癮群體存在普遍的人際、情緒困擾(Caplan,Williams,&Yee,2009;Ko,Yen,Yen,Chen,&Chen,2012;Lam et al.,2009;唐志紅,周世杰,2009),而網絡成癮群體中存在的負性、消極的認知加工傾向可能是這些人際、情緒困擾的內在原因之一。
有關物質成癮障礙的研究表明物質成癮者常常表現(xiàn)出不顧長期損失,偏好短時獲益的不良決策傾向,他們的這種只關注眼前獎賞不顧長遠消極結果的決策傾向與成癮障礙有著密切聯(lián)系(Bany&Petry,2008)。研究證實,在網絡成癮群體中也存在這種不良的決策傾向(Pawlikowski&Brand,2011;梁三才,游旭群,2010);有研究者進一步運用fMRI技術探討了網絡成癮者在賭博任務中的決策問題,結果發(fā)現(xiàn)網絡成癮者在獲得金錢時其眶額皮層的激活顯著高于正常群體,在喪失金錢時其眶額皮層的激活顯著低于正常群體(Dong,Huang,&Du,2011),這表明網絡成癮者對于獎賞性刺激的敏感性和對于懲罰性刺激的耐受性,梁三才和游旭群(2010)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這種只關注眼前獎賞的不良決策傾向會使個體沉迷于網絡使用所帶來的滿足感中,可能是造成網絡成癮的認知機制之一。
4.網絡成癮者的注意偏向研究
同時,網絡成癮者的注意也表現(xiàn)出異于常人的特點。對酗酒者、吸煙成癮者的研究表明,這些物質成癮者都表現(xiàn)出對成癮物質相關刺激的注意偏向(即注意自動轉移到成癮物質上并維持較長時間)(Field&Cox,2008;Montgomery et al.,2010);同時可卡因依賴者面對可卡因圖片的刺激時的腦波會出現(xiàn)一個明顯的慢正成分,這一慢正成分可以作為對毒品心理渴求的測量指標(Franken,Hulstijn,Stam,Hendriks,&van denBrink,2004)。
雖然網絡成癮個體的認知加工功能受損,常常表現(xiàn)出對外界事物的注意力渙散,但其對網絡相關的刺激卻有強烈而敏感的注意力(高文斌,陳祉妍,2006)。研究者運用Oddball、Stroop實驗范式以及ERP的研究結果都證實同物質成癮類似,網絡成癮群體普遍存在對網絡相關刺激的注意偏向。
張智君、趙均榜、張鋒、杜凱利和袁旦(2009)運用點探測實驗范式的研究發(fā)現(xiàn),網絡成癮者的早期成分出現(xiàn)較早,且存在對網絡相關刺激的注意偏向;Metcalf和Pammer(2011)使用Stroop范式對網絡游戲成癮者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網絡游戲成癮者對網絡游戲相關詞匯存在明顯的注意偏向,Decker和Gay(2011)的研究也得到了相同的結論。戴砷懿等人(2011)ERP實驗的結果顯示,在網絡游戲成癮組中網絡游戲相關刺激誘發(fā)了波幅顯著偏大的P200和P300,提示網絡游戲成癮者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階段將更多的注意資源分配給了與網絡游戲相關的刺激。
Cox,Brown和Rowlands(2003)發(fā)現(xiàn),被試的飲酒量和他們對酒線索的注意偏向有關,很多研究者也認為對成癮物的注意偏向與成癮行為的形成與維持以及戒癮行為失敗相關(Field,Munafb,&Franken,2009;Hogarth,Dickinson,Janowski,Nikitina,&Duka,2008;Janes et al.,2010)。因此,網絡成癮者對網絡相關刺激的注意偏向可能是引發(fā)和維持網絡成癮行為的認知機制。
物質成癮的研究驗證了對可卡因相關刺激的敏感性是毒品成癮患者行為動機和情感依賴產生的驅動因素(van de Laar,Licht,F(xiàn)ranken,&Hendriks,2004),物質成癮的腦功能和電生理指標證實了物質成癮的成癮誘因敏感化理論(陳小異,呂建國,2009);但是這一理論是否可以用來解釋網絡成癮患者對網絡相關刺激的注意偏向以及網絡成癮的生理心理機制還需進一步的研究。
此外,成癮障礙的核心特征之一是對成癮物的強烈的心理渴求(shaw&Black,2008),Thalemann,W61fling和Grtisser(2007)的研究發(fā)現(xiàn)網絡游戲成癮者在面對網絡游戲圖片時,同物質成癮者類似,會出現(xiàn)一個明顯的慢正成分,這提示網絡成癮患者在信息加工晚期對網絡相關刺激進行了情感性加工,這一成分也許可以作為其心理渴求程度的測量指標,這種心理渴求很可能是網絡成癮行為得以維持和網絡成癮者出現(xiàn)退癮現(xiàn)象的重要原因。
5.網絡成癮者的抑制控制和感覺尋求研究
在針對青少年危險行為(如物質依賴、暴力或犯罪行為等)的研究中,Steinberg(2008)提出了雙系統(tǒng)模型,該模型指出感覺尋求和沖動控制是個體危險行為發(fā)生的主要影響因素。抑制控制(沖動控制)功能的異常是成癮障礙的核心特征之一,且抑制控制能力以及感覺尋求和物質成癮行為之間存在顯著相關(Fillmore&Rush,2002;Fu et al.,2008)。研究者運用Stroop、Go/Nogo實驗范式以及ERP的研究結果都證實網絡成癮者的抑制控制能力存在缺陷,感覺尋求水平較高。
張傳柱(2010)采用Stroop實驗范式的研究發(fā)現(xiàn)網絡成癮者的抑制控制能力顯著低于非網絡成癮者,提示抑制控制能力的缺損可能是造成網絡成癮的一個關鍵因素。
Go/Nogo實驗范式被廣泛地應用于抑制控制的ERP研究中。NogoN2成分是個體的抑制加工能力的體現(xiàn),NogoN2的波幅小,表明個體的抑制控制能力欠缺(van Meel,Heslenfeld,Oosterlaan,&Sergeant,2007)。研究者運用Go/Nogo實驗范式的ERP研究結果顯示網絡成癮組的NogoN2的波幅低于對照組,提示網絡成癮者的抑制控制能力低下(Dong,Zhou,&Zhao,2011;Zhou,Yuan,Yao,Li,&Cheng,2010);另一項研究在證實網絡成癮者NogoN2的波幅較低的同時,發(fā)現(xiàn)其NogoP3的波幅增高,潛伏期延長,這提示網絡成癮障礙者在面對同樣的抑制任務時需要投入更多的心理資源,抑制控制的效率較低(Dong,Lu,Zhou,&Zhao,2010)。賀金波、郭永玉、柯善玉和趙侖(2008)發(fā)現(xiàn),網絡成癮者的聽覺N1的波幅顯著地高于非成癮者,這一方面說明了網絡成癮者存在感覺功能受損,另一方面這可能與其感覺尋求的傾向有關。
大腦額葉在注意、計劃、記憶、決策以及沖突監(jiān)控中起重要作用,并且額葉皮質是沖動控制的關鍵腦區(qū)(Robbins,2005),fMRI的研究表明,同物質成癮者類似,網絡成癮患者的額葉功能低下,這是其抑制控制能力低下的生理和神經基礎(杜萬萍等,2011;劉軍,2009;齊印寶,2011)。
很多學者也將網絡成癮看成是一種沖動控制障礙(Ch0 et al.,2010;Meerkerk,van Den Eijnden,F(xiàn)ranken,&Garretsen,2010)。有研究者運用問卷測量的方法進行的相關研究證實,感覺尋求傾向和網絡成癮存在顯著相關,感覺尋求的人格特質可以預測網絡成癮(郭蓮榮,梅松麗,張明,2009);自我控制能力和病理性互聯(lián)網使用顯著負相關,存在病理性互聯(lián)網使用傾向的個體自我控制能力低下(Kim,Namkoong,Ku,&Kim,2008)。對網絡成癮者的問卷調查研究結果和上述運用認知神經科學方法的研究結果一致:網絡成癮者的抑制控制能力存在缺陷,感覺尋求水平較高,這可能是網絡成癮形成和維持的原因之一。這一方面驗證了Steinberg(2008)的雙系統(tǒng)模型,即感覺尋求和沖動控制是個體危險行為發(fā)生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也表明物質成癮、網絡成癮以及其它的危險(偏差)行為存在著共同的易感因素和產生機制。
6.網絡成癮的神經通路(獎賞系統(tǒng))研究
與其它的研究方法相比,認知神經科學的方法能夠深入地探究心理和行為的內在機制。對成癮障礙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腦中存在與物質成癮相關的神經通路——獎賞系統(tǒng),這一神經通路主要包括前額葉、伏核、杏仁核、海馬、紋狀體、中腦腹側被蓋區(qū)等。這個獎賞系統(tǒng)的存在被看成是成癮行為產生和維持的重要神經基礎(Adinoff,2004;Greck et al.,2009;Wrase et al.,2007)。研究表明在網絡成癮群體中也存在類似的神經通路。
國外的研究者利用tMRI技術對網絡游戲成癮者的研究發(fā)現(xiàn),網絡游戲成癮者在觀看網絡游戲視頻時,其右前額皮層、右側伏核、雙側前扣帶回、額葉背外側面,右側尾狀核、右側海馬以及中腦等腦區(qū)的激活顯著高于對照組(Han et al.,2011;Ko et al.,2009);國內的學者利用fMRI技術,探究與網絡游戲成癮相關腦區(qū)的功能定位,也發(fā)現(xiàn)網絡游戲成癮青少年在網絡游戲視頻線索的誘發(fā)下會出現(xiàn)特異腦區(qū)激活,主要包括雙側額葉背外側面、后扣帶回、雙側頂葉、雙側顳葉和枕葉視皮層、雙側島葉、右側伏核、右側尾狀核、右側海馬以及中腦(黃敏等,2010;錢若兵等,2008);上述腦區(qū)與國內外其他學者研究中的物質成癮的神經通路具有相似性,可以看作是網絡成癮的神經通路或“獎賞系統(tǒng)”,構成了線索誘導下網絡渴求的神經基礎,該系統(tǒng)可能參與了網絡成癮的產生與維持。
杜貴金(2011)的研究發(fā)現(xiàn),與正常個體相比,網絡游戲成癮者在相關腦區(qū)的激活強度和激活范圍方面存在一定差異,提示網絡游戲成癮導致了相關腦區(qū)的功能改變,這些改變可能是網絡游戲成癮者的某些行為學表現(xiàn)的神經功能基礎;但是研究也發(fā)現(xiàn)物質成癮的神經通路的主要結構——中腦邊緣多巴胺系統(tǒng)中的中腦腹側被蓋區(qū)、杏仁核等腦區(qū),在網絡游戲成癮群體中并沒有被激活,提示網絡游戲成癮的神經機制可能有別于物質成癮。
網絡成癮患者存在與物質成癮相似的神經通路——獎賞系統(tǒng),并和物質成癮的獎賞系統(tǒng)有部分腦區(qū)的重合,這些腦區(qū)很可能是網絡成癮的形成和維持的神經基礎;但是這些研究發(fā)現(xiàn)的獎賞系統(tǒng)的腦區(qū)和物質成癮的腦區(qū)并不完全一致。對網絡成癮的神經機制以及網絡成癮和其它成癮行為是否有相同的神經機制還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7.研究展望
認知神經科學的方法和技術被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心理學的研究中,這些方法和技術包括Stroop、點探測等實驗范式,以及ERP、fMRI等技術。這為我們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和思路,有助于揭示網絡成癮的深層機制,加深我們對網絡成癮的認識和理解,明晰網絡成癮的鑒別標準和干預措施。但目前的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未來的研究有必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7.1明確網絡成癮與高級認知功能損害的關系
目前有關網絡成癮對認知加工功能損害的研究多集中在對部分初級認知功能(如注意和知覺功能)的研究上,但高級的認知功能如推理、語言和決策能力在個體生活中的作用更為重要;已有的研究證實網絡成癮個體的語言流暢性和決策功能受損,但是對于這些方面的研究還需加強和深人,如進一步探究網絡成癮對決策中的風險知覺、分析歸納以及邏輯推理能力的影響。此外,對網絡成癮者的認知加工功能受損的深入研究,可以為判斷網絡成癮個體的戒斷水平和干預效果評估提供依據(jù),同時也為戒斷后有效地恢復和提高相應的認知能力提供依據(jù)。
7.2擴展研究方法
傳統(tǒng)的理論從網絡成癮的心理和行為層面著手,不能全面、清晰地闡釋網絡成癮的發(fā)生和維持機制。今后的研究要將多種方法技術綜合運用,如將ERP的高時間分辨率和fMRI的高空間分辨率結合起來,全面深入地探究網絡成癮的認知神經機制。
同時,目前對成癮障礙的認知神經研究范式大多是對正常群體研究范式的翻版(陳小異,呂建國,2009),,如注意研究的Stroop范式,ERP研究的Oddball范式,Go/Nogo范式,點探測范式等。而網絡成癮群體相對正常群體在認知加工方面具有其特殊性,要深入地探究網絡成癮的認知神經機制,就需要在現(xiàn)有研究范式的基礎上,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研究范式。例如,由于存在不同的網絡成癮類型,因此在研究刺激的選擇上應該選擇個性化的成癮相關刺激;此外,還應該區(qū)分不同類別的成癮相關刺激,如可以將網絡游戲刺激分為一般性刺激(普通游戲場景)和高相關場景(戰(zhàn)斗、升級的場景)以探究那些游戲刺激和網絡游戲成癮存在較高的相關度。
7.3加深研究層次
在研究對象的選擇上,不能只局限于成癮被試和正常被試的對比研究,要將不同成癮程度及不同戒斷水平的被試納入研究對象,深入探究網絡成癮的機制以及對個體認知功能的損害;同時,要對網絡成癮的不同亞型分別加以研究,比較確定其異同點,為網絡成癮的診斷、干預和治療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持,并且還要深入地探究網絡成癮和其它成癮行為的在心理和生理上機制上的異同。
在ERP研究中,不同的腦波成分代表不同的認知加工過程。對網絡成癮的ERP研究主要集中在幾個腦波成分上:P300,N1,N2,NogoN2/P3,對其它的波成分如反映大腦自動化加工過程的MMN,反映人類在前注意階段決定對事物是否注意的自動分類加工的PN,反應情緒加工過程的LPP以及與人類行為目的、決策相關的ERN等腦波成分的研究不足。這些腦波反映了人腦不同的認知加工過程和機制,在探究網絡成癮的心理生理機制以及網絡成癮對個體的認知加工功能的影響方面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對這些波成分進行更多和更深入的研究有助于對網絡成癮進行更全面和更深入的研究。
7.4突出研究成果的應用價值
科學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實踐的科學性,以后的研究要探究如何將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應用于實踐。比如傳統(tǒng)的網絡成癮的鑒別和診斷主要是通過量表或問卷測量,雖然這種鑒別和診斷方法具有較好的信效度,但無可置疑,量表問卷只將關注點放在個體的行為和感受層面,具有固有的缺陷和不足(Petry,2011;曹建琴,張慧,2010)。以往的有關毒品成癮的研究表明低波幅的P300可以作為鑒別毒品成癮的一個重要指標(Iaeono,Malone,&McGue,2003;陳小異,呂建國,2009)。在網絡成癮群體中普遍存在的低波幅的P300,面對網絡相關刺激時明顯的慢正成分,以及對網絡相關刺激表現(xiàn)出的注意偏向可以作為鑒別和診斷網絡成癮的標準,補充量表問卷方法的不足,提高鑒別標準的客觀性和科學性。此外大量的研究證實網絡成癮個體抑制控制能力存在缺陷,感覺尋求水平較高,據(jù)此可以進行相應的干預訓練,如對成癮個體進行延遲滿足能力的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