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冠
【關鍵詞】初中化學 實驗 優(yōu)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6B-
0044-01
實驗是化學的體現(xiàn),化學是實驗的本質。指導學生正確、高效地進行化學實驗,不但是引導學生掌握化學知識的過程,更是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將零散的實驗內容條理化、系統(tǒng)化,將學生的思路拓寬,是每個化學教師都應努力做到的。筆者認為,如今的初中化學教學應該跳出課本,走入實驗室,達到化學教學的有效性。
一、實驗前——合理設計實驗
合理設計實驗是提高實驗效率的必要渠道。要使短短的40分鐘得到充分地利用,合理設計實驗是關鍵,既要求實驗的完整性,又要求高效性。因此,教師要盡量控制實驗的過程,在實驗前合理設計實驗??梢酝ㄟ^以下兩種方式來實施合理設計實驗:
1.形象反映實驗現(xiàn)象。有一些反應現(xiàn)象通常在實驗中很難觀察到,很容易被學生忽略,教師要合理設計實驗,將無形的實驗現(xiàn)象提升為易觀察的現(xiàn)象,這不但要求教師不斷地總結教學經(jīng)驗,還要不斷地改進實驗方案。
比如,鋁和稀鹽酸的反應。在實際反應中,鋁的表面通常會有一層致密的氧化膜,導致反應現(xiàn)象很難被觀察到,因此,在實驗前,教師可以將一片鋁片放入稀鹽酸中,觀察冒出氣泡后,拿出存放好,待到實驗演示時,將它與另一片未處理過的鋁片分別與稀鹽酸反應,通過對比讓學生直觀地看到處理過的鋁片上冒出大量氣泡。
2.合理選擇實驗裝置。復雜的實驗裝置不但延長實驗時間,影響到教學的進度,而且容易讓學生繞進復雜的思維局限中。教師可以選擇合理的實驗裝置來達到合理設計實驗的目的,將較復雜的實驗簡單化,從而達到現(xiàn)象直觀、效果明顯的目的。
例如,空氣中氧氣體積含量的測定實驗,教材中需要用到集氣瓶、燃燒匙、橡皮塞、導管、盛水的燒杯等多種儀器,不利于學生操作,若改用一支較大號注射器就可以達到實驗目的(如圖所示)。
操作方法:首先,在一端封閉的粗玻璃管內放一顆白磷(過量,保證將氧氣完全消耗),用濾紙吸干水分,并推入到玻璃管中部,記下位置。其次,用酒精燈微微加熱白磷,白磷燃燒,有大量白煙生成,膠塞被推向外側(右側)。最后,待裝置冷卻,膠塞逐漸向內側(左側)移動,根據(jù)膠塞停止時的位置,確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優(yōu)點:此裝置操作簡便,準確度高,可以同時達到兩個目的:(1)得出空氣中氧氣的含量。(2)通過活塞向右移動讓學生知道白磷燃燒時放出大量的熱,進一步了解化學變化時伴隨著能量的釋放或吸收。
二、實驗時——創(chuàng)新實驗設計
對于教材中的實驗案例,教師們可以推陳出新,將更容易被學生接受的內容表現(xiàn)在實驗當中,更新實驗內容,提高實驗的教學效率。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教材實驗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實驗設計,通過觀察實驗現(xiàn)象,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在實驗中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例如,氨水與酚酞試液混合的探究實驗,可以這樣創(chuàng)新實驗設計:
步驟一:取4條長15cm的細鐵絲,下端擰在一起,插在膠塞上,放在玻璃片上,上端分開成樹形,將浸有酚酞試液的棉花團綁在樹枝上制成“花樹”,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濃氨水,罩上大燒杯(如下圖),觀察現(xiàn)象。
一會后可清楚看到:棉花團由白色變成紅色,如一株開滿紅色花朵的“鐵樹”。
步驟二:將棉花團用濃氨水浸濕,在玻璃片上滴幾滴酚酞試液,鼓勵學生預測實驗現(xiàn)象后,完成該實驗,并提出問題:該實驗證明了什么呢?
學生將實驗現(xiàn)象和已學知識相結合,通過討論得出結論:①分子在不停地運動;②氨水能使酚酞變紅;③氨水具有揮發(fā)性,酚酞試液不具有揮發(fā)性。
三、實驗后——善于總結實驗
在每次進行完實驗后,無論實驗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都要不斷總結經(jīng)驗,從而在總結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質量,達到實驗有效性的最大化。
總結實驗要求教師做到:①總結實驗現(xiàn)象。在實際的實驗操作中,由于實驗條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實驗現(xiàn)象不一定完全和教材相同。比如鋁片與稀鹽酸反應,如果鋁片未經(jīng)處理,我們就很難觀察到溶液中冒出大量氣泡的現(xiàn)象。②總結實驗結果。在實驗后,教師應及時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進行歸納總結,特別是對失敗的實驗,在課后還要找到失敗的原因,同時反思實驗過程中出現(xiàn)的細微變化,從而改進實驗設計的方案,完善實驗設計。
總之,優(yōu)化實驗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有利于學生探究能力的發(fā)展,拓寬思維,為學生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礎。實踐證明,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進有效地提高了化學課堂教學的質量。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