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松濤
【關鍵詞】學困生 文言文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6B-0066-02
許多高中語文教師感喟學困生的文言文教學存在很多困難。面對教材上一篇篇精美的文言文,學困生如同大字不識的文盲拿著一張外文說明書一樣不知所措。高中的文言文大多要求學生熟讀或背誦,有的課文還要求全文背誦,大部分學困生對文言文的字、詞、句的理解一知半解,背誦課文對于他們來說,無疑是難以翻越的“大山”。此外,課文的閱讀難度在不斷加大,雖然這樣的安排有助于學生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然而對于學困生來說,非但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恰恰相反,因為課程安排由故事性較強的歷史散文到后來的論述類散文,文章的趣味性逐步減少,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在逐步減少。面對學困生學習文言文所存在的諸多問題,教師究竟該如何開展文言文教學呢?
一、摒棄傳統,嘗試新招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一般都是教師一個單元接著一個單元、由講讀課文到自讀課文講授一遍。然而對學困生的文言文教學必須突破這種方式。針對剛上高一的學生,教師可以先挑難度小的課文講起,甚至可以將《語文讀本》中的文章作為高中文言文教學的敲門磚。例如,《語文讀本》中的《晏子使楚》就是很好的引子,它篇幅短小,故事性強,容易理解,且不少學生聽過這個故事,這樣的文言文與初中的文言文教材極為相似,不至于讓學困生剛上高中,就感覺到文言文比以前難多了。此外,教師還應適時地活躍一下課堂的教學氣氛,讓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當前的文言文教學仍難擺脫“填鴨式”教學的陰影,大多采取“導入——講讀課文——分析課文——課后練習”的固定模式,終究還是教師講得多,沒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為此,教師可以采取其他教學手段,以提高學困生的學習主動性,如可以讓學生輪流翻譯課文,或分小組串背課文競賽,甚至可以讓學生過把“老師癮”。學困生大都調皮、膽子大,而且有很強的表現欲。筆者曾經嘗試請學生充當老師給全班講解課文,大家感到既新鮮又驚奇,過半的學生都希望能上臺講課。最后筆者選擇了一位最調皮的男生來負責。該生正兒八經地備了課,一節(jié)課講下來,效果竟然還不錯。爭強好勝之心人皆有之,學生們上課時故意刁難該生,而這些刁鉆的問題雖然使該生有時語無倫次,但卻達到了教學目的,因為每個學生都很投入,都力求找出漏洞來為難該生。盡管學生有錯講、漏講的地方,仍需教師進行糾正和補充,但此后的練習表明,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學生都記得較牢。
二、培養(yǎng)興趣,激活課堂
莎士比亞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苯虒W過程中應最大限度地提高學困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學困生往往認為文言文很枯燥、乏味,如能提高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課堂教學將會更為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從以下幾點入手:(1)課文導入力求生動有趣。一篇新課文如果導入得不好,學困生就難以產生興趣,便不會好好學。以學習難度較大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例,教師大多喜歡以書法作品《蘭亭集序》有21個“之”字,字字寫法皆不同來導入課文。對于基礎好的學生,這樣的導入已足夠,然而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有幾位學困生興致勃勃地在數課文上是否真有21個“之”字,數完確認后嘆一聲氣又趴在書桌上想睡覺了。所幸筆者突然想起曾看過一段有關唐太宗李世民的傳奇,不管是正史也好,野史也罷,先給學生來一段“唐太宗計賺《蘭亭序》”:“話說唐太宗李世民愛好書法,尤其酷好王羲之的書法……”于是那幾個趴在書堆里的腦袋又重新抬起,一直堅持到下課。(2)抓住學困生喜歡“出風頭”的心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以《鴻門宴》為例,這是一篇篇幅較長的文言文,學困生也許還沒細看就已頭疼了,怎么辦?教學前,筆者在班上宣布:“同學們,明天我們將要在課堂上公演歷史故事片——《鴻門宴》,導演由我來客串,演員由在座的各位擔當。為了演好這出戲,大家需先了解‘劇本——預習課文《鴻門宴》,到時再根據大家對劇情的掌握程度來定演員?!毙纪旰?,學生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能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而且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何樂而不為呢?(3)多鼓勵學困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力去發(fā)現每個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方面的閃光點,要善于捕捉每一個學生的每一次進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進步,都要對其進行及時的表揚。學困生并不是愚笨,而是缺乏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有了興趣與信心,成績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
三、立足實際,降低要求
新修訂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規(guī)定:“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語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焙喍灾褪且囵B(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特別是學困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呢?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不可急功近利,應著眼于高中三年的文言文教學,讓學困生逐步提高,因此在高一的文言文教學中應對學困生降低要求。(1)降低背誦要求。針對文言文背誦量較大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應放低要求,把一些不是很重要的段落由背誦改成熟讀,除此之外,還可以把整篇要背誦的課文要求學生分段來背,對于個別背誦古文確實有困難的學困生,可以允許他們在較難的段落中分層次來背誦,這樣更有利于學困生完成背誦任務。如果死抱著要一步到位的教學目的,硬是要求學生一次性完成背誦任務,那么有的學困生可能一個星期也背不下來,這樣不僅浪費了學生的時間,而且可能使學困生產生抵觸情緒,以后干脆不管長篇短篇、難的易的都不肯背了。(2)降低理解要求。學困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較差,其中一個最為普遍的原因就是他們的古漢語知識積累較少,所以對學困生的文言文教學,應注重重點字、詞、句的理解,這才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根本所在。至于對課文中隱含的深意,學生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如對《蘭亭集序》中的人生感悟,淺顯一些的學困生也可體會,深奧的教師講再多他們也不會明白。(3)進行課外文言文閱讀訓練。對于學困生,文言文教學應該以針對課文內容的練習為主,適當地輔以與課文知識有關的課外文言文閱讀,但需要把握兩個度:一是難度不宜過大,應以淺顯且較有趣味性的文言文閱讀題為主。二是次數不宜過多。有的教師每講完一課,都要求學生做一篇甚至多篇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更有甚者把歷年的高考文言文試題都搬給高一的學生做。這種做法對于學優(yōu)生也許可行,但對學困生則不行。適當的量應以一個單元加上一至兩篇課外閱讀為標準。
四、反復檢查,反復記憶
記憶力欠佳是學困生學好文言文的一大障礙,加上文言文與現代漢語有著截然不同的語法習慣,有些詞義經過千百年的流傳,已經變得“面目全非”,學困生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要注意教學的反復性。仍以背誦為例,學困生今天也許能勉強背個一段兩段,但明天再讓他背,或許連一句完整的話都背不出來,就更別提一整篇課文了。因此,學困生只能是反復地背誦、反復地默寫,才能加強記憶。一般說來,一篇講讀課文需要兩到三個課時完成,但對學困生進行文言文教學,則不可盲目地追求進度,往往要花上三到四個課時。教師可以把每次的課堂前幾分鐘都用于課文的背誦或默寫,隔三五天再要求學生背誦或默寫一次,總復習時再默寫一次,這樣學生基本上記得較牢了。學困生對于這樣反復背誦和默寫的過程可能會感到厭煩,教師可以不時地變換花樣,如可以把要背誦的內容以填空的形式出現,或者來個“文言文接龍”,每個學生串背一兩句,這樣稍具趣味性,學困生相對更容易接受。除了課文要反復背誦記憶之外,教學過程中相關的古漢語常識也應要求學生反復記憶。比如,同一個詞語在本課出現是什么意思,在另一課出現又是什么意思,這也就是平時所說的一詞多意,這看似是知識的遷移過程,但也是一個反復學習的過程。文言文的一大教學重點就是要求學生掌握通假字、古今異義字、一詞多意、詞類活用及特殊的文言句式如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等。如何才能使學困生牢固地掌握這些古漢語常識?那就是要做練習,且要反復地練習。對于學困生特別是高一年級的學困生而言,幾乎所有的資料都會難度過大,至今還沒有專門針對學困生的練習資料。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必須自己出練習題,針對課文中的古漢語常識及要求重點掌握的字、詞、句,給學生設置練習,并在練習的過程中引導學困生自己對古漢語常識進行分類歸納總結。通過這樣的反復背、反復記、反復練,學困生文言知識的積累越來越多,當量的積累到達一定的程度時必將會發(fā)生質的飛越,學困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就在預期中得到了提高。
針對學困生的文言文教學,確實讓許多教師束手無策,但只要教師充分了解學情,深入理解教材,對教材進行適當的處理,改進教學方式,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靈活有效的教學活動,激發(fā)學困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并施以持之以恒的訓練,提高學困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將不再是難題。
(責編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