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麗丹
閱讀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過程。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對提高學生素質(zhì),健全學生心靈人格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加強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培養(yǎng)學生獲得知識的有效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師重要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 筆者認為語文閱讀教學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
一、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基本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但是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對話的中心是每一位學生,而不是我們教師。教師必須強調(diào)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fā)現(xiàn),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會閱讀。所以要從各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1.突出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必須要形成發(fā)展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為創(chuàng)造性活動從本質(zhì)上講就是與眾不同,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須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發(fā)揮。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nèi)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學生浮躁。因此,在教學中應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一步一個臺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至理解全篇內(nèi)容。
2.重視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知道朗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語文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大聲朗讀能使學生保持注意力的穩(wěn)定,有利于對課文內(nèi)容的思維、理解和記憶。古人所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即說明了這個道理。此外,朗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無論哪種表達,都要求做到用詞準確、生動,語句通順、連貫,句式靈活、多樣,內(nèi)容具體、清楚等。朗讀可以使學生對讀過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可以積累語言材料,把握各種句式,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將會促進說話、作文能力的提高。
3.注重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思維
從閱讀心理看,閱讀是期待產(chǎn)生,期待實現(xiàn),同時產(chǎn)生新的期待,這樣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運動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從接受到讀物的第一個信息時,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啟動了。他要對這個信息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chǎn)生期待。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待,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nèi)驅力。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當?shù)厣壳橐约ぐl(fā)學生的閱讀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欲望,引發(fā)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倍加珍視和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著閱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教師應從學生的面部表情、朗讀的聲調(diào)、發(fā)言的措辭,敏銳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學生心頭涌動。教師要適時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他們?nèi)ジ惺?、去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紋必然會漸漸地涌動起來。
4.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
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個性心理品質(zhì)和獲得信息的多少,取決于他們認識水平的深淺程度,也決定了他們質(zhì)疑問難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導,學生的提問往往會停留在字詞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節(jié)上,得不到深入,更起不到加深理解培養(yǎng)思維能力、擴大知識面的作用,所以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捕捉質(zhì)疑點,把問題問到“點子”上,這個“點子”就是課文的重點、難點、知識點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點等,同時還要教會學生質(zhì)疑的方法和途徑。一是從課題入手,抓住題眼發(fā)問。二是抓住矛盾,把課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來。三是比較優(yōu)劣,對教材的重點字詞或重點句,通過比較認識為什么要這樣寫而不那樣寫,為什么要用這個字詞而不用那個字詞。
二、閱讀材料展示方式的多元化
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語文學習心得、經(jīng)驗、體會和感悟。智能有多少種類,展示就有多少方式。
1.以聲情并茂的語言打動學生。
2.以簡筆勾勒的繪畫展示文本。
3.以悅耳動聽的音樂感染學生。
4.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發(fā)展智能。
三、構建閱讀教學大課堂
“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边@是《全日制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給我們提出的目標。
1.補充課文材料
語文學習應當充分利用好課程資源即課本,并且引進相關的課程資源,為我們教學服務。文本材料總是時代、社會和生活的真實反映,與其相關的豐富的背景材料是文本的有力補充。在研讀中,如果教師能重視背景材料的運用,對于促進閱讀教學,提高教學效益、豐富學生知識是大有裨益的。
2.由課內(nèi)引向課外
“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乃至成長于課外?!薄墩Z文課程標準》在教學總目標中,明確提出了:“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因此,作為教師,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結合教材的特點,以落實重點訓練項目課文為“經(jīng)”,以優(yōu)秀課外讀物為“緯”,從而構建“經(jīng)緯”交錯的閱讀教學,有機擴大課外閱讀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活動從課內(nèi)向課外延伸,對于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和能力,營造課外閱讀的氛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鼓勵學生課外閱讀
課外閱讀對發(fā)展學生的想像力、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豐富兒童的精神世界,對促進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念的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課外語文活動中最重要的內(nèi)容,是課內(nèi)閱讀的繼續(xù)與擴展,是閱讀能力訓練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我的做法是:發(fā)動學生捐書,建立圖書角。短短一星期,學生就捐了近200本圖書,有《窗邊的小豆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還有四大名著等。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長期閱讀的好習慣,我經(jīng)常布置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作業(yè),比如看了《三國演義》,讓學生寫“我心中的關羽”“給曹操的一封信”。同時在班級經(jīng)常開展一些閱讀知識競賽活動,比如有關四大名著的人物特點、成語、歇后語等,并且對閱讀篇目多、競賽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大力表彰。這樣使學生感到閱讀課外書和學習課本是同樣重要的。
總之,對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非常重要,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幫助,對豐富學生的思維內(nèi)涵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學時期是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黃金時期,中學生能在此期間養(yǎng)成獨立、自主的閱讀習慣,將會對其終身受益。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學生進行閱讀,多給學生想象的空間,要從多角度啟發(fā)學生進行閱讀等都是很有必要的。